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詠物詩

詠物詩是指詩人通過吟詠某一具體物象,婉曲地抒發詩人思想情感的一種詩體。詠物詩最早見于《乾》卦爻辭:

 

潛龍勿用,

見龍在田;

或躍在淵,

飛龍在天;

亢龍有悔,

群龍無首。

 

這些爻辭我們去掉了吉兇之類的斷占辭,發現它是一首古老的歌謠。爻辭用古代傳說中龍的不同處境來表達事物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皾擙埼鹩谩笔钦f“龍”處于潛藏階段,應隱忍待機,不可妄動,取“潛龍”之象,通過想象,說明事物處于萌芽狀態應隱忍的抽象道理;“見龍在田”與“飛龍在天”等爻辭,是取“龍”在“田”與在“天”之象啟迪人們想象,說明“龍”已經嶄露頭角,事物由發展到壯大的過程,“亢龍有悔”是表明事物發展到了頂點,則走下坡路,進人衰落階段,讓人悟出物極必反的道理?!叭糊垷o首”是說不要逞強好勝。

這里,取“龍隱”“龍見”“龍飛”之象,讓人去推知抽象的道理,其賴以成立的邏輯支點是取象思維方式。從思維方角度去分析,讀者方能理解詠物詩作者通過所取之象所寄寓的志向與情感。如上例,表面是寫龍隱龍現,而實際是取其為物象,提示事物發生、發展和衰亡的過程及其規律。

作為詠物詩,這些爻辭仍顯得非常牽強,然而其取一物象去闡釋抽象事理的思維方式,卻放射出燦爛的光芒,啟迪了后世的詠物詩的寫作,所以我們將其視為詠物詩的最初階段。其他又如《井》卦寫井谷射鮒,《大壯》卦寫羝羊觸藩,《大過》卦寫“枯物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等。通過對具體事物的闡述,啟發人們去想象、去推知一個抽象的事理,這個事理就是人們常說的“意”,卦及爻辭是可見的,而“意”是不可見的,不好說清道明的,對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容,人們只要運用取象思維方式便可得到,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言”“得魚忘筌”的思維秘密所在。

與《易經》中的詠物詩不同的是,《詩經》中的詠物詩所取之象更為具體,更為人們所熟知。雖然它尚有缺陷,但在詠物抒懷方面,卻向前邁了一大步。如前文所引《豳風·鴟鸮》。又如《檜風·隰有萇楚》: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隰有萇楚,猗儺其華。

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

隰有萇楚,猗儺其實。

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室。

 

這首詩取洼地里的羊桃為象,由羊桃的枝兒長得美好,“夭之沃沃”而羨慕其“無知”;由羊桃花兒開得嬌嬈,“夭之沃沃”而羨慕其“無家”;由羊桃果兒結得肥飽,“夭之沃沃”而羨慕其“無室”。朱熹在《詩集傳》說這首詩的主旨是“政煩賦重,人不堪其苦,嘆其不如草木之無知而無憂也”(宋)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86頁。。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也指出:“此必檜破民逃,自公族子孫以及小民之有室有家者,莫不扶老攜幼,妻抱子,相與號泣路歧,故有家不如無家之好,有知不如無知之安也?!?img alt="(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9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526E6/10797207303806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395863-fkszSaA7BxCkksOBd7Rzif4hmelNIYy5-0-bde1626363cb85eb5dacd9b94fbac529">朱氏與方氏均指出此詩是“人不堪苦”,“檜破民逃”,所以羨慕其“無知”“無家”“無室”。這里,由羊桃的無知無憂,通過想象,比附推知詩人的心境,運用的正是取象思維方式。

《鴟鸮》與《碩鼠》融進了諸多寓言成分,《隰有萇楚》雖有不足,但其詠物內容卻增加了許多,可貴的是三首詩的思維方式都繼承了《易經》中的取象思維方式。這三首詩,可以看作詠物詩發展過程中必要的過渡階段的產物。從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自《詩經》中的這些詠物詩,其賴以成立的邏輯支點均為取象思維方式。取象思維方式在《詩經》中的運用,比起《易經》更能普遍地被人們接受,它的模糊、含蓄、言外之意等特點,深深地影響了屈原以后歷朝歷代的詩人們。

《離騷》明顯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維方式:“帷草木之零兮,恐美人之遲暮”,取草木由盛到衰之象,比附自己由壯到老,無所作為?!懊廊恕币徽f自指,另一說指君王,無論指的是誰,其成立的邏輯支點都是取象思維方式。成以詩中取香花惡草之象,比附政治上美惡兩種品質,創造出了一種寄托幽遠,耐人尋味的意境,開拓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傳統。屈原的《橘頌》的問世,則標志著詠物詩走向了成熟: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可任兮。紛溫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愿歲并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這首詠物詩,取“橘樹”之象,通過對其色彩斑斕的外表和堅定不移的品質的描繪,贊頌了橘樹“秉德無私”的高尚品格。橘樹的“受命不遷”和“深固難徙”的性格,正是詩人的性格,并隱晦地表述出屈原對那些游說之士為獵取功名富貴而朝秦暮楚的鄙視和不滿?!蔼毩⒉贿w”“橫而不流”的堅貞美德和“蘇世獨立”“秉德無私”的正直行為無不寄寓著屈原的志向。屈原寫《橘頌》,其取象思維方式的運用較之《離騷》更為得心應手:橘樹有了人的性格、人的品質,詩人表面上是頌橘,其實是在自頌。取橘樹為物象,把橘樹的外形內質和詩人的品格揉在一起,人們讀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屈原的高尚人格而忘掉橘樹,這正得益于取象思維方式的運用。

如果說《詩經》中的詠物詩還摻有寓言詩的成分,那么,自屈原的《橘頌》之后,詠物詩便成了純粹的詠物之詩了。它超越了《易經》的玄奧和《詩經》的古直而變得清晰明朗起來,并使得取象思維方式更普遍地被人們喜愛和運用。詠物詩后經漢樂府、曹植等人的創作而日臻成熟。到了唐代,詠物詩的創作達到了圓熟程度。如陳子昂的《感遇》: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全詩以蘭草和杜若作為物象,借助生于幽林之中的蘭若隨時光流逝而搖落變衰之景,通過想象,把“幽獨”的蘭若孤芳自賞的形象與詩人的清高孤傲和絕世才華聯系起來。蘭若的品性與人的品格相近,聯想到詩人政治上失意,從而得出“花葉飄落,花意難成,何況于人?”的感慨。

又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取“蟬”為物象,表面詠蟬而實際上是抒懷?!奥吨仫w難進,風多響易沉。”“蟬”的環境是露重風多、險惡艱難、有翅難飛、有聲不揚,這是詩人的現實寫照,明里寫蟬憐蟬,實則由蟬啟發人們去想象,比附出詩人正處于鐵窗陰冷、言路被抑、有志難酬、含冤難申的艱難境地。明此,而忘掉“蟬”之象,得其詩人自況之意,這里賴以成立的邏輯支點,正是取象思維方式,否則“蟬”與“人”何干?

此外,詩中的同一事物還可以產生不同的取象效果,如虞世南、李商隱的《蟬》詩就和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詩趣迥異:

《蟬》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蟬》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天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三首詩所取的物象相同,皆是蟬,而他們的意蘊卻是不同的。虞世南詩借蟬居高能致遠,寫立身高位、聲名遠揚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品德;駱賓王詩用蟬象征詩人自己,表達了唐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赤誠之心;而李商隱則借蟬象征自己命運多舛,進行直接的理性思辯。三首詩所運用的思維方式都是取象思維方式,虞世南詩憑“蟬”作為物象,把蟬的形狀、習性、聲音形象地描繪出來,通過想象將蟬與人進行比附,從而得出結論: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力量,如權勢、地位、互相吹捧等。駱賓王詩題為“詠蟬”,實為自傷,他也是通過蟬這一物象進行聯想的,由蟬聲陣陣凄切以及蟬的“飛難進”想到作者自己,由物睹人進而得出結論:自己在仕途上不得志!

“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也,詠物與寓情,兩不分離?!?img alt="唐圭璋主編:《詞話叢編》第065種,《論詞隨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05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526E6/10797207303806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395863-fkszSaA7BxCkksOBd7Rzif4hmelNIYy5-0-bde1626363cb85eb5dacd9b94fbac529">我們認為,這就是物象與意象的完美結合。在取象思維運用中,物意結合也體現在詞中。例子亦不勝枚舉,詠物詩是這樣,詠物詞亦不例外,我們僅舉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討論如下: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

 

斷橋邊一株獨自綻放的梅花,無人欣賞,無人保護,待到黃昏日暮,獨自在感傷愁苦,何況還要經歷風和雨的洗禮。她不想爭占春光,任憑凡花嫉妒,即使片片零落被碾成泥土,香氣依舊如故。全詞著眼于梅花,營造了一個孤寂、低沉的意境,既寫出梅不爭春,卻得群芳相妒的遭遇,又表現了梅歷經磨難也保持芬芳的事實。梅的這種遭遇、這種孤高不俗使得詞人自然地聯想到了自己,同樣遭受嫉妒和孤立,同樣歷經風雨,同樣具有節操自持的品質,人與梅的對比自然流利,然后得出事物的本質是不因外物的態度而有所改變的道理。這種由物及事及理的整體表述正是運用了取象思維方式。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詠物詩中的“物”,不過是取象思維方式中的“象”。而這個象,是與詩人的某種志向或情感有著某種聯系的重要載體,有而且只有這個載體,讀者的想象才有所依托,想象有了依托,所比附推論的詩的旨意才有其合理性而被讀者接受,即由物象而想象進而比附出詩意來,使其具有合理的邏輯支點,這樣,詠物詩才得以成立。再看明代于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寫石灰是由石灰巖燒制而成的,而石灰的開采,要經石工們的“千錘萬擊”,要經過投人石灰窯中的煅燒,用這個過程,來比附人之成為人才的成長磨煉過程,物象與事理不言自明。然而重要的不在于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借石灰之口,吟詠出詩人不怕犧牲的精神和執著的追求,這才是詩的主旨。這一主旨的領悟便是通過取象思維方式得到的,即取石灰為象,而讓人們通過想象,去悟出作者所要表達的要經受任何嚴酷的考驗,不怕千難萬苦,做一個清白正直的人的詩旨。這樣的分析,不難看出詩的賴以成立的邏輯支點正是取象思維方式。

要之,詠物詩見于《易經》,發展于《詩經》,定型成熟于屈原,其賴以成立的邏輯支點是取象思維方式。取象思維方式是中國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傳統思維方式之一。用這把鑰匙,去解詠物詩的思維機制之鎖,能讓人們更好地去賞析詠物詩,這是我們探討詠物詩取象特點的目的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宁县| 屯门区| 安阳县| 四会市| 西青区| 宁化县| 合阳县| 无棣县| 贺州市| 肥城市| 海晏县| 东至县| 海阳市| 偃师市| 章丘市| 台中县| 河东区| 清苑县| 海晏县| 德令哈市| 定日县| 应城市| 渑池县| 上高县| 华坪县| 乳源| 张家港市| 汤阴县| 乐清市| 壶关县| 蓬莱市| 荣昌县| 贵德县| 安塞县| 潼南县| 进贤县| 房产| 津南区| 大竹县| 鄂托克前旗| 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