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動能
- 魏后凱 閆坤主編
- 3字
- 2019-01-04 17:08:38
綜合篇
2017年中國農村發展指數測評
——中國農村發展進程及地區比較
摘要:本文基于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活水平、生態環境和城鄉一體化5個維度27個指標的中國農村發展指數,對2011—2015年間全國及各地區農村發展進程進行測度,并重點分析了與2014年相比的主要變化。研究表明:農村發展水平在全國、區域和省級層面繼續穩步提高;西部地區指數增幅最小,與其他地區的差距擴大;中西部與東北地區面臨的維度間發展失衡問題明顯縮小;農村發展水平在省份之間繼續呈“兩端分化、中間趨同”的分布特征,地區差異延續縮小趨勢;各維度普遍存在較明顯的地區差距,但差距趨于縮小。
關鍵詞:農村發展 指標體系 綜合評價 比較研究
Assessment of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Index in 2017: Rural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Regional Comparison i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Index which is composed of 27 indicators in five dimensions, namely,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living standa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this report measures progress in rural development at national, reg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through 2011 and 2015. More analysis is focused on the changes in 2015.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development at all levels has improved steadily. However, the increase of rural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Western region was the lowest, therefore its index gap with other regions widened. The imbalances of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dimens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The level of rural development of provinces remained the pattern of converging among those moderately developed and diverging among the most developed and least developed, but the provincial gaps continued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Obvious provincial gaps were observed on most dimensions, but the gaps were narrowed.
Key words: Rural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依據中國農村發展指數測評研究(劉長全、韓磊,2016)所構建的指標體系,本文對2015年中國農村綜合發展水平做系統評價,并重點分析與2014年相比的變化情況。由于本研究是對上一輪測評工作的延續,所以不再對研究意義、理論基礎、指標體系構成、指標內涵以及數據處理等做詳細說明,下文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對指標選擇和缺失值處理上出現調整的說明;二是測評的主要發現;三是對研究發現的總結和思考。
一 指標、數據與方法
(一)指標調整
指標體系由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活水平、生態環境和城鄉一體化5個維度構成,包括15個二級指標、27個三級指標。但是,因為生活水平維度中衡量生活設施條件的“自來水普及率”指標已經不再發布,所以調整為“農村集中供水覆蓋率”指標,這一指標同樣反映了農村飲用水設施條件,對2011—2014年間兩個指標相關性的檢驗也表明兩者之間是高度相關的。
(二)數據與方法
各指標所用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社會統計年鑒》《中國民政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等國家統計局或國家有關部門正式發布的統計資料。根據數據發布情況和指標可獲得性,在時間上,指數覆蓋2011—2015年;在范圍上,指數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西藏由于指標缺失較多暫時沒有納入,另外也不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
各指標數據處理沿用上一輪測評(劉長全、韓磊,2016)的方法,在此不再贅述。有些指標在個別年份或個別地區的個別年份存在缺失,本文主要基于這些指標在其他年份或相應地區其他年份已有數據的年均復合增長率來推算插值。具體來說:(1)2011年和2012年各地區耕地面積是根據2008—2013年耕地面積年均復合增長率與2008年耕地面積推算。(2)2014—201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有線廣播覆蓋率缺失,根據2011—2013年覆蓋率的年均增速與2013年覆蓋率推算。(3)2014—2015年山東省農村合作醫療人均支出缺失,根據2013年人均支出同比增長率與2013年人均支出推算。類似處理的缺失值還包括2013—2015年廣東省農村合作醫療人均支出及2015年寧夏、重慶、浙江與青海農村合作醫療人均支出。(4)天津市自2009年起實行的就是城鄉一體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沒有單獨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所以天津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均支出指標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支出數據補充。(5)缺少各年度全國層面的縣孕產婦死亡率,都以當年分地區的縣孕產婦死亡率加權平均值替代,權重為相應年度各地區活產數。
各指標的標準化仍沿用上一輪測評(劉長全、韓磊,2016)使用的極值法,為了使各地區農村發展指數跨年度可比,參照樊綱等(2003),對各年度指標做標準化時統一使用基準年(201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具體來說:
正向指標:=(xi,t-minxi,0)/(maxxi,0-minxi,0)
反向指標:=(minxi,0-xi,t)/(maxxi,0-minxi,0)
其中,表示t年第i 指標的值,minxi,0和manxi,0分別表示基準年第i指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標準化后,基期年份各指標的最高得分為1,最低得分為0,其他年份各指標的得分可能高于1或低于0。標準化后的指標得分經加權求和后得到總指數,基期年份的總指數在0—1分布,其他年份總指數可能高于1或低于0。
為確保測評結果穩定性及與上一輪測評研究的可比性,各指標的權重沿用上一輪測評根據主成分法獲得的權重。應用主成分法獲取權重的科學性在于,農村長期發展解釋了相關指標在數值上的主要方差(Filmer & Pritchett,1998),地區間發展水平的差異解釋了橫向的指標差異,地區發展水平的提升解釋了指標的縱向變化。總體來看,農村發展進程及農村發展各個方面在橫向與縱向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各指標對方差的解釋具有穩定性,因此,權重的沿用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因為“自來水普及率”指標變更為“農村集中供水覆蓋率”指標,本輪測算的2011—2014年農村發展指數與上一輪測評結果仍有微小的差異。
表1 中國農村發展指數指標體系構成及權重

在五個維度中,經濟發展的總權重是0.147,社會發展的總權重是0.275,生活水平的總權重是0.251,生態環境和城鄉一體化的總權重分別為0.120和0.207。
全部27個三級指標的指標得分與指標權重之積的和()即為總指數。總指數也是五個維度得分之和,特定維度的得分是該維度上所有三級指標的指標得分與指標權重之積的和(
),其中,
是j 維度第i 個三級指標的權重,
是t年j維度第i 個三級指標的得分。每個維度的總權重也是基準年該維度理論上能達到的最高得分。維度得分的變化與總指數變化的比值反映了該維度在農村發展水平變化中的貢獻。但是,由于各維度的總權重不同,不同維度發展水平的差異不能直接通過維度的得分進行比較,而可以通過反映特定維度相對發展水平的維度分指數,即特定維度上所有指標的得分的加權均值(
)來進行比較。不同維度分指數在基準年的理論最高得分都是1。
二 主要發現
(一)全國層面農村發展水平及變化
1.全國農村發展水平繼續穩步提高
2015年,農村綜合發展水平繼續穩步提高,全國農村發展指數達到0.623(見圖1),與2014年相比提高了0.045,增幅與2014年持平。2011—2015年間,全國農村發展指數上升了0.224。

圖1 2011—2015年全國農村發展指數
2.生態環境提升明顯,維度發展失衡略有改善
2015年,各維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生活水平(0.179),近年來首次超過城鄉一體化(0.169),其次是社會發展(0.128)、經濟發展(0.076)和生態環境(0.070)。與2014年相比,得分提高最多的是生活水平,增長0.017,其在總指數的增長中貢獻了35.6%,低于2011—2014年間39.1%的貢獻率。其次是生態環境(0.010)和社會發展(0.007),分別貢獻了22.2%和17.8%,生態環境的貢獻率與2011—2014年間的貢獻率相比有很大提升;再次是城鄉一體化(0.005)與經濟發展(0.005),均貢獻了11.1%,城鄉一體化的貢獻率有較大下降。
2015年,在衡量各維度發展水平的維度分指數中,城鄉一體化分指數最高,達到0.818,其次是生活水平(0.713),然后是生態環境(0.583)、經濟發展(0.518)和社會發展(0.467)。與2014年相比,維度分指數增長幅度最大的是生態環境分指數,上升了0.083,反映了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效;其次是生活水平分指數,上升了0.066,然后是經濟發展,上升了0.037,社會發展,上升了0.028;增長幅度最小的是城鄉一體化,僅上升了0.025,但是2011—2014年間城鄉一體化分指數的增長幅度僅小于生活水平,表明近年來城鄉一體化水平的提升在趨緩。2015年,五個維度分指數的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比值為1.75,與2014年相比降低了0.06,表明不同維度之間存在的發展失衡問題略有改善。
表2 2011—2015年全國農村發展指數及維度分指數

(二)區域層面農村發展水平比較
1.東部地區農村發展水平明顯領先,西部地區差距拉大
從四大地帶的農村發展指數可以看出,2015年,農村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是東部地區,指數達到0.842,中部、東北與西部都顯著落后于東部地區(見圖2)。其中,西部地區最低,指數為0.551。與2014年相比,東部和中部地區指數增幅最大,都上升了0.048。西部地區增幅最小,上升了0.040。因為近年來農村發展水平提升緩慢,自2012年以來,東北地區農村發展指數一直落后于中部地區,并且差距持續擴大。

圖2 2015年四大地帶農村發展指數及變化
2.區域間失衡在不同維度有增有減,各地區農村發展的主要貢獻來自生活水平提升
分維度來看,2015年各維度分指數最高的都是東部地區,其中,在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活水平與生態環境四個維度都明顯領先;在經濟發展維度,中部地區的分指數大幅高于西部和東北地區,在其他四個維度,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之間的差距較小;除了生態環境,西部地區在其他維度的分指數依然都是最低的;生態環境維度分指數最低的是東北地區。
與2014年相比,在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兩個維度,東部地區的分指數增幅都略高于另外三個地區,經濟發展對東部地區社會事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在生活水平維度,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分指數增幅相當,表明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促進地區均衡發展的舉措在提升這些地區居民的生活條件、生活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是顯著的;在城鄉一體化維度,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分指數的上升幅度都高于東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有所縮小,這主要得益于這些地區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的體制機制建設與公共投入的增加。
2015年,不同維度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表現出以下特點:四個地區總指數的增長都主要來自生活水平維度的提升。西部地區生活水平維度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達到45.56%,這在四個地區中是最高的。在中部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維度總指數增長的貢獻僅次于生活水平維度,并明顯高于另外三個維度。在四個地區,經濟發展維度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率都偏低,在東北地區則是最低的。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城鄉一體化維度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率都是最低的(見圖3)。

圖3 2015年四大地帶不同維度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率
3.中西部與東北地區都面臨維度間發展失衡問題,失衡狀況明顯縮小
在各地區內部,不同維度的發展水平差異明顯,還沒有達到均衡發展的要求(見表3)。東部地區五個維度的發展水平相對來說更加均衡,其中分指數最高的是城鄉一體化(0.944),最低的是社會發展(0.730),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比值為1.29。在中西部與東北地區,不同維度的發展水平明顯失衡,五個維度分指數中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比值都遠大于東部地區。在這三個地區中,五個維度分指數中最高的依然都是城鄉一體化,三個地區最低的分別是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比值依次是2.00、2.33和2.50。與2014年相比,四個地區維度分指數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比值都有明顯下降,東北地區降幅最大,比值下降了0.46。
表3 分區域農村發展指數及維度分指數與變化

(三)省級層面農村發展水平比較
1.農村發展水平普遍提高
分省(區、市)來看,2015年農村發展指數最高的五個地區依次是上海(1.101)、浙江(1.024)、北京(1.006)、江蘇(0.906)和天津(0.901),最低的五個地區依次是甘肅(0.465)、貴州(0.476)、云南(0.481)、新疆(0.530)和青海(0.538)(見圖4)。農村發展指數最高的地區集中分布在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省份的指數普遍較低。2014—2015年,農村發展指數上升最多的五個地區依次是海南(0.086)、湖北(0.083)、上海(0.074)、陜西(0.058)和貴州(0.054),上升幅度最小的五個地區依次是福建(0.018)、廣東(0.027)、重慶(0.029)、廣西(0.029)和新疆(0.031)(見表4)。2015年,全國農村發展指數上升了0.045,在所有省份中,農村發展指數上升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3個。

圖4 2015年中國農村發展指數及2014—2015年的指數與排序變化
表4 2011—2015年各省(區、市)農村發展指數

在農村發展指數排序方面,與2014年相比,2015年排名下降的有13個省(區、市),不變的有9個,上升的有8個。其中,排名上升最多的是海南和陜西,都提高了5位。海南的農村發展指數及排名的大幅提高是由于其在生態環境、生活水平、城鄉一體化和社會發展四個維度的得分都有明顯增長。
2.農村發展水平繼續呈“兩端分化、中間趨同”的分布特征,地區間差異延續縮小趨勢
在省級層面,農村發展水平最高的幾個地區的總指數大幅高于其他地區,并且相互之間差距也較大,農村發展水平居中的近20個省(區、市)的總指數非常接近,農村發展水平最低的幾個地區的總指數明顯低于其他地區,呈“兩端分化、中間趨同”的分布特征。2015年,農村發展水平最高的五個地區總指數的平均值為0.988,農村發展水平最低的五個地區總指數的平均值為0.498,兩者之比為1.98,與2014年相比下降了0.06,延續了持續下降的趨勢(見圖5),說明地區間農村綜合發展水平的差距總體上趨于縮小。所有地區總指數的變異系數也表現出下降趨勢,2015年變異系數為0.239,比2014年低0.010。
3.城鄉一體化以外各維度的地區差距較大,但都趨于下降
一直以來,生態環境的地區差距在五個維度中是最高的。2015年,生態環境的地區差距大幅下降,分指數變異系數從2014年的0.48降至0.39,降幅遠大于經濟發展、生活水平和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分指數的變異系數分別為0.43和0.42,都首次超過生態環境。而且與其他維度地區差距持續縮小不同,2015年社會發展分指數的變異系數比2014年提高了0.01,地區差距略有上升。地區差距最小的是城鄉一體化,2015年分指數變異系數為0.11,與2014年相比又有微小下降(見圖6)。

圖5 2011—2015年最高五位平均得分與最低五位平均得分的比值及變異系數

圖6 2011—2015年分維度地區差距及變化
注:圖中數據均做了四舍五入處理。
4.維度間發展失衡在東北與西部省份更突出,但普遍趨于緩解
2015年,城鄉一體化在25個省(區、市)都是發展水平最高的維度,上海、北京發展水平最高的維度是社會發展,天津、江蘇、浙江三個地區發展水平最高的維度是生活水平,后者與2014年相比增加了天津和江蘇。各地區在發展水平最低的維度上依然分化明顯。在云南、吉林等12個省(區、市)經濟發展是發展水平最低的維度,與2014年相比增加了3個省(區、市);在四川、安徽、山東等10個省(區、市)社會發展是發展水平最低的維度,與2014年相比增加了3個省(區、市);在內蒙古、新疆、黑龍江3個省(區)發展水平最低的是生態環境;上海、北京、天津、江蘇和浙江五省(市)發展水平最低的是城鄉一體化(見表5)。
表5 2015年發展水平最高與最低維度的地區構成

從五個維度分指數的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比值來看(見圖7),維度間發展水平失衡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北與西部地區,最協調的地區則主要在東部。2015年,五個維度發展水平失衡最嚴重的五個地區依次是黑龍江(3.55)、甘肅(3.30)、內蒙古(2.89)、吉林(2.87)與青海(2.60),最協調的五個地區依次是浙江(1.36)、江蘇(1.41)、北京(1.52)、上海(1.53)和天津(1.58)。與2014年相比,大多數地區在五個維度的發展水平上變得更加協調,24個地區比值出現下降,降幅最大的依次是黑龍江(-1.78)、青海(-1.51)和內蒙古(-1.25);另外有5個地區比值出現小幅上升。

圖7 不同維度均衡發展狀況的地區差異及變化
三 總結與思考
基于中國農村發展指數(劉長全、韓磊,2016),本文對2011—2015年全國、區域(四大地帶)和省級層面的農村發展水平進行了測算,并重點分析了與2014年相比的突出變化,基本發現是:(1)農村發展水平在全國、區域和省級三個層面繼續穩步提高;(2)不同區域之間農村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東部地區明顯領先,西部地區指數增幅最小,與其他地區的差距出現擴大;(3)農村發展水平在省份之間繼續呈“兩端分化、中間趨同”的分布特征,地區間差異延續縮小趨勢;(4)除了城鄉一體化,其他維度都存在較明顯的地區差距,但差距趨于下降;(5)中西部與東北地區都面臨維度間發展失衡問題,東北與西部省份更突出,但普遍趨于緩解。
向更高層次推動中國農村發展是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為此,未來要繼續深化對農村綜合發展內涵的認識,從經濟、社會、生活、生態、城鄉一體化等不同維度出發,多措并舉促進農村發展,尤其是關注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城鄉一體化在農村發展中的作用。另外,要繼續推動農村協調發展,一是促進地區之間協調發展,縮小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二是在國家層面和地區層面實現不同維度之間的協調發展,重點是加快社會與生態環境等薄弱環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Filmer, D. and L. Pritchett,1998, “Estimating Wealth Effects Without Expenditure Data—Or Tea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Educational Enrollments in States of Indi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No.1994,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Group, World Bank, Washington, D. C.
2.樊綱、王小魯:《中國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城報告》,《經濟研究》2003年第3期。
3.劉長全、韓磊:《中國農村發展指數測評——中國農村發展進程及地區比較》,載魏后凱等主編《中國農村發展報告——聚焦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