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經歷了曲折發展的60多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一)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
堅持黨對法治建設工作的領導,是60多年來我國法治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改革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和根本保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本質的特征和最根本的保證。同革命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現在我們黨的中心任務、所處環境和隊伍結構已經發生許多重大變化。這些重大變化,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把黨對國家的領導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堅持黨對法治建設工作的領導,必須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黨要善于把管理國家和社會的主要方式,由過去主要運用命令和行政手段轉變為主要采用民主和法治方式。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黨要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切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做到依憲執政、依法執政。黨要進一步“加強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協調。完善黨委依法決策機制,發揮政策和法律的各自優勢,促進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互聯互動”。
(二)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發展道路
立足中國實際,從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又一條基本經驗。人類政治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反復證明了一個道理: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法律制度,走什么樣的民主法治發展道路,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相適應。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根植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廣闊沃土,產生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而進行的偉大實踐,是適合中國國情和社會進步要求的法律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相比,它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法治;與馬克思恩格斯理想社會主義的國家與法制理念相比,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治;與蘇聯、東歐國家以及現在的越南、朝鮮、古巴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相比,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與中國歷史上的中華法系和傳統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相比,它是現代化的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政治性、特殊性、階段性和現代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特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與發展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共同選擇。我們要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學習借鑒人類法治文明和法治文化的積極成果,但絕不走西方法治發展道路。
(三)始終高度重視法治在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法治作為人類創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越來越顯示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國法治建設在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時間里,本來有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但卻經歷挫折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重創,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正確認識法治建設在整個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法治建設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依法治國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根本任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要保障。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尤其是,為了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
由于中國封建社會法律意識傳統的殘留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后“極左”思潮的影響,中國人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還有待增強和提高。“徒法不足以自行”,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離不開全國人民法律意識的提高。為此,必須轉變觀念,從人治觀念轉變到法治觀念,從特權觀念轉變到平等觀念,從法律虛無觀念轉變到信仰法治,從義務本位觀念轉變到權利義務相結合觀念。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要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形成人們不愿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
(五)始終堅持法治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法治引領和保障各項改革順利進行
法治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社會利益的分配器。法治建設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不僅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時進行法律的立、改、廢、釋,推進法治的改革完善,而且要引導、規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為化解矛盾、解決糾紛、打擊犯罪、維護穩定、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奠定行之有效的法治基礎。
處理好改革與法治的關系既是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法治建設的重要使命。我們黨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改革決策要與立法決策緊密結合”的基本方針,全國人大也提出了“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要緊密結合”的立法原則,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堅持“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既是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改革觀,也是正確處理改革與法治關系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保障人權
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了維護人民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使命,尊重保障人權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維護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所有這些宣示和規定,都不僅為中國法治發展和司法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人權建設提供了行動綱領和指南。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在全面發揮社會創造力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和諧。
(七)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是要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于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