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及考古專題十三講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 1077字
- 2019-01-04 17:01:20
前言
中國與埃及均為文明古國,擁有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為了增進中埃兩國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中國社會科學院于2016年7月將“赴埃及考古發掘與研究項目”正式列為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為了確保該項目的順利實施,做好前期學術準備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特邀國內外知名埃及學專家和埃及考古學家做專題講座,共十三講,并將講座內容匯編成書。
首都師范大學的金壽福教授在第一講中重點講述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與埃及學的誕生,指出了埃及學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他在第二講中介紹了埃及考古和研究的歷程,闡述了當前埃及考古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東北師范大學的郭丹彤教授詳細講解了古埃及人的紀年方法和現代人構建古埃及年代學的各種依據和方法。她還從神學體系入手,闡釋了古埃及人的創世觀念。東北師范大學的李曉東教授講述了捷爾象牙牌的年代推測問題和埃及學研究中的理論應用問題,考察了“di Cn”短語的含義和古埃及人對待雕像以及神
的態度。美國駐以色列考古研究所所長馬修·亞當斯講述了尼羅河三角洲的早期城市蒙迪斯的考古發現,并闡述了該城對于重構古埃及第1王朝至中王國早期歷史的重要意義。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托馬斯·施耐德教授做了五場講座,他在首場講座中,講述了古埃及國家和帝國的形成和發展,涉及了古埃及人的自然環境、歷史進程、王權觀念、行政和經濟、城市和軍人階層的出現等。他在第二講中,講述了古埃及人的神
、神廟、祭司、儀式、宗教改革等,提出了自己關于古埃及神廟建筑以及儀式等方面的獨到見解。他在第三講中,闡述了古埃及人的生死觀和喪葬習俗,不僅總結了王室墓葬和葬俗特點,還重點介紹了王室之外的人們的墓葬和葬俗的演變過程。他在第四講中,深入剖析了古埃及人的社會和身份認同,用大量事實分析了古埃及人的階層關系、古埃及人對外來人的態度、古埃及人的年齡和婦女地位。在他的最后一場講座中,他重點講述了薩卡拉地區的考古發現,特別介紹了近年薩卡拉地區的考古新發現和未來的考古前景。埃及古物部古代埃及文物司司長馬哈姆德·哈桑·阿菲菲·埃爾·謝里夫綜合介紹了近年來埃及的考古發現,以及外國考古機構在埃及考古的工作情況,并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赴埃及開展考古發掘工作表示歡迎。
上述講座涵蓋了埃及考古及埃及學研究的多個方面,涉及內容十分豐富,既有綜述性和專題性介紹,又有關于埃及考古發掘的新收獲與埃及學研究的新觀點。該系列講座不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赴埃及考古發掘奠定了重要的學術基礎,也為國內從事埃及學研究的專業人員提供了重要的學術資料信息和多維的研究視角,更為廣大公眾提供了關于古埃及文明的全景式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