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方法論的探討與分析架構

嘗試運用新的研究方法,是學術創新的重要途徑。在確定了選題、了解相關知識背景的前提下,具體研究方法的運用就值得仔細斟酌。如何既挖掘命題,提升研究水準,又充分組織運用現有材料,構建一個邏輯緊密的分析框架,寫出自己文章的特色,這是筆者努力追求的學術目標。

一 方法論的探討

首先,本書的研究對象選定為近代中國農村合作運動最具典型意義的“華北區域”,區域史的研究方法最值得考量和借鑒。由于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導致了中國鄉村社會區域發展的顯著差異性;如同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差異一樣,近代農村合作運動的發展態勢也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叢翰香曾經指出:中國“各個地區的經濟長期處于高與低、快與慢、發達與不發達等等不同水平之上,而每個區域又無不按照自己的特點在中國歷史的總體進程中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從翰香:《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清末民初華北平原冀魯豫三省的農村》,葉顯恩主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上),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76頁。在此前提下,運用區域史的研究方法,由點到面,以小見大,逐步深入地探究近代中國農村合作運動“實然”與“應然”的發展進程,“分區逐個考察”,當是描繪整個近代中國農村合作運動總體之“必備的基礎研究”;況且,還由于“區域史不僅是史學研究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史學服務于地方社會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王先明:《“區域化”取向與近代史研究》, 《學術月刊》總第442期(2006年3月),第126頁;《社會史的學術關注與問題意識——近年來中國社會史研究評析》, 《人民日報》“學術動態”,2005年2月24日。

其次,由于近代中國農村合作運動主體上是一場促進社會變革的“社會經濟運動”,應用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方法最為適應。社會經濟史是一種新興的交叉學科,注重社會經濟的整體研究,是社會史、經濟史研究的交叉運用,而非單一的社會史、經濟史研究所可能替代。正如前所述,合作社的意義和效能是多方面的,近代中國農村合作運動也顯示出多元價值目標,然而單向度的歷史考察已無法還原“歷史真實”,并給出一個清楚、合理、完整、有效的解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方法則整合了社會史、經濟史的有效資源,具體表現在本書中,就是充分借鑒農村社會學、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原理及分析方法,對更具“社會經濟”性質的華北農村合作運動作整體歷史考察。這也是本書選擇“合作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作研究主題的客觀要求,在前面“相關概念的解釋”中對此各有詳細的闡述,此不贅述。

此外,華北農村合作運動前后不同階段出現了多種不同價值取向的“變遷中介人”,各階段的變遷速度快慢不一則為更清楚地說明問題的復雜,在具體方法運用上,筆者還將力求把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并繪制適量的圖表,使分析論述更具說服力,同時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就華北農村合作運動的不同的“變遷中介人”模式作出更有效的比較分析,以期盡可能對這場運動進行全方位的透析。

二 本書的框架結構

本書的主旨在確定“合作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這一主題之下,著重就20世紀20—30年代華北區域的農村合作運動作整體研究。就抗日戰爭爆發前農村合作運動的整體情況來說,華北農村合作運動始終處于中國最先進的行列,具有非同尋常的典型意義。

在近代中國社會劇烈變動之大背景與合作主義思潮“西學東漸”這一小背景的共同作用下,華北地區最早由慈善救災性質的民間社會組織——華洋義賑會醞釀、發起并實施了農村合作運動,走在了中國其他各區域的前列,成為“一枝獨秀”;隨著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最早以江浙地方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機構開始投入到農村合作運動之中,也得到了其他民間社團如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以及部分銀行機構、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共同促進了農村合作運動的逐步發展;在“合作政策”的主導下,國民政府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合作運動的運行體系與機制得到確立,至抗日戰爭爆發前,農村合作運動呈現出“空前盛況”。華北地區與中國其他區域有所不同的是,在農村合作運動的整個進程中,民間社會組織力量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各地方政府參與雖較晚,但與民間力量結合度交比較高;合作社組織的培育基本上循序漸進,“質”與“量”均有所提高,合作社組織的效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從而確保其總體上持續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先進地位。考察抗日戰爭爆發前近代農村合作運動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可以發現,華北農村合作運動雖不是“一帆風順”,且表現出諸多區別于中國其他區域的顯著特征,但卻局部改善了華北農村社會舊有面貌,有力促使了傳統鄉村社會的進一步變動。

抗日戰爭爆發前華北農村合作運動以1929年河北省政府將農村合作納入政務之一、1934年國民政府頒布《合作社法》為標志,可劃分為三個階段:1923—1929為華洋義賑會“一枝獨秀”的興起時期;1929—1934年多元化促進的初步發展時期;1934—1937年的全面發展時期。本書在敘述華北農村合作運動發展演進歷程的同時,著重考察合作社組織與鄉村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關系,并特別介紹民間社會組織、政府機構等不同“變遷中介人”模式的運行機制與社會績效,籍以總結經驗教訓,服務現實發展需要。結合主題思路和可能挖掘史料的基礎上,依據華北農村合作運動發生、發展的演進歷程逐步展開分析和討論,最終確定整個框架結構。全書共分八個部分。

第一部分,導論:就選題的動機與意義、相關學術研究動態、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等首先作出全面闡述,提出問題,重點在于厘清思路。

第二部分,華北農村合作運動的歷史背景:從大、小歷史背景出發,分層次并闡述西方合作運動與近代中國合作思潮的內在邏輯關系、中國鄉村經濟的困境以及華北農村的普遍貧困,重點說明“早期合作運動”由理論到現實、由城市轉向農村的歷史因緣。

第三部分,華北農村合作運動的興起:詳細介紹華洋義賑會及其合作防災理念、河北合作實驗的內容、步驟及其相關制度建設;分析章元善、于樹德等相關人物在其中的特殊貢獻;“一枝獨秀”的成效、成因等。

第四部分,華北農村合作運動的逐步發展:描述有關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清河試驗區以及華北地方政府、銀行機構等多元參與農村合作運動的基本情形及各種格局與機制的形成;分析農村合作社的組織、結構、質量等多方面的提升及相關問題。

第五部分,華北農村合作運動的空前發展:《合作社法》的正式實施、運行機制的設施及合作社組織系統的初步規范;各省農村合作運動發展狀況;華北與江南的比較、總結等,從各方面揭示“空前深刻”之所在。

第六部分,合作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一):農村合作社經濟效能的相關分析,包括“商資歸農”與現代農業金融、“中農化”問題與鄉村經濟變遷、以及有關變遷速度與鄉村民眾的反應等具體問題。

第七部分,合作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二):農村合作社社會效能的相關分析,包括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鄉村習俗、鄉村教育等合作社的有關社會事業建設。

第八部分,結語:總結華北農村合作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之相關性、主要成績與經驗教訓及歷史地位等,并籍以重新定位、評價近代農村合作運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曲阳县| 勃利县| 同心县| 思茅市| 松潘县| 县级市| 莱芜市| 郓城县| 东阿县| 万宁市| 咸丰县| 通辽市| 陇川县| 宁化县| 沁源县| 奉化市| 罗田县| 兰坪| 枣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晋州市| 丹凤县| 绥滨县| 马山县| 赞皇县| 内江市| 通化市| 南通市| 同德县| 忻州市| 冕宁县| 长子县| 麻城市| 来凤县| 卢氏县| 西平县| 浦北县| 麻栗坡县| 西充县|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