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民工政治參與研究
- 高洪貴
- 1940字
- 2019-01-04 16:44:04
三 論證思路和基本構架
本書首先從政治參與理論進行梳理與闡釋,對本書中使用的政治參與、農民工及農民工政治參與等核心概念進行界定,然后對中國農民工產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處境及社會功能進行描述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農民工政治參與對于政治穩定、社會和諧、政治發展、政治合法性及城市化進程的價值與意義進行闡述。隨后,對中國政治參與現有制度環境進行簡要分析,之后分析了中國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基本狀況及特征,同時以農民工創意討薪為例,對農民工底層的政治參與形式進行闡述。最后,著重分析了影響農民工的制度、文化、經濟等多種制約因素,并對如何促進農民工進行制度化政治參與提出了相關思路和建議。除去緒論以外,本書共分四章。
第一章闡述了中國農民工基本狀況。一是闡述了農民工發展歷史,分階段介紹了農民工在各個時期的基本特點,從中可以發現:政策法規等制度設計是農民工發展動力或阻力。進入21世紀后,我國農民工總量在持續穩定增長,農民工流動半徑日益擴大,流動形式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現階段農民工呈現農民工總量持續增長,地區差異較大;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有一技之長者較少;從業領域仍然以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工作穩定性有所提升,但勞動強度依然較大;勞動收入增長速度較快,被欠薪狀況有所改觀等新的特征。二是闡述了農民工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處境。農民工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潛移默化地對城鄉分割的二元制度發起挑戰,日益成為保障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國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動力。只是農民工在勞動就業、政治權利保障、文化平等、公共服務方面的生存發展狀況未能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改善。三是闡述了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價值和意義。農民工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生活中,通過政治參與政治生活,表達和彰顯自己的政治偏好,影響政府的決策過程,使政府活動減少對“公意”的偏離。雖然目前我國農民工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參與程度水平較低,并且對我國政治體系的影響十分有限,但農民工政治參與作為我國政治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政治行為,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高農民工素質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并且對于促進我國的政治發展、提高公共決策的合法性和民主化、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和推動城市化進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章闡述了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制度環境、方式及特征。一是對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制度環境和方式進行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協商民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信訪制度、公共聽證制度等制度安排構成了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制度平臺。二是闡述了農民工主要政治參與方式,包括選舉、投票、會議溝通、媒體投訴、訴訟、組織參與、政治接觸、非制度化參與。三是本章著重闡述了農民工在政治認知、政治關心、政治行為方面的基本特征。農民工對于國際國內的基本政治知識掌握相對缺乏,對于自身政治參與活動的價值認知相對模糊,政治關心呈現喜憂參半的特征。同時,農民工政治參與還具有政治效能感偏弱,對黨和政府的政治信任度較高,農民工選舉型政治參與在其流出地與流入地呈現雙重邊緣性,政治參與行為功利性、不均衡性,政治參與的強度不高、非制度化政治參與時有發生等基本特征。此外,還以農民工“創意討薪”為例分析了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底層方式、特征及生成邏輯。
第三章闡述分析了影響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制約因素。農民工政治參與的發展程度及參與形式,一般受到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和具體國情的制約。政治參與制度供給不足是影響農民工政治參與的主要根源。戶籍制度及其相伴隨的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相關制度,是農民工政治參與質量不高的最根本因素。農民工參與公共生活的相關渠道不完善、教育培訓制度滯后,這些都是制約農民工政治參與的重要制度羈絆。此外,文化排斥限制了農民工的政治參與過程,政府失位也堵塞了農民工利益表達的通道,利益表達機制的缺失制約農民工政治參與水平,參與成本較高弱化農民工政治參與動力。
第四章闡述了提高農民政治參與質量的現實路徑。影響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因素諸多,若想有效解決農民工政治參與問題,一是要樹立公民本位的精神,并從制度安排入手解決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問題及政治參與問題。只有農民真正融入城市社會,農民工政治參與問題才具有解決的可能性空間。二是完善農民社會融入制度,包括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平等的勞動就業平臺,設立農民工專業管理機構,營造平等、和諧和寬容的文化,以及完善政府公共服務。三是健全農民工政治參與制度,包括人大代表制度、政治協商制度、社區政治參與的保障制度、行政協商制度。其他建議包括培育農民工政治參與的民間組織,強化農民工教育培訓制度,構建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構建非制度政治參與的預防化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