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概念界定

城鄉發展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問題,也是發展經濟學、經濟社會學和經濟地理學中關于現代化理論研究和當今社會不同領域的人們致力探討的關鍵和核心問題。如果把研究的時限移至當代,從空間科學、經濟地理、人文社會、生態環境、建筑形態等多重復合視角反觀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對城鄉發展問題的研究成果,不難發現人們對與城鄉一體化相關問題的提法各種各樣。比較常見的概念主要包括城鄉融合發展、城鄉統籌/統籌城鄉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城鄉良性互動、城鄉社會和諧、新型城鄉關系、城鄉結構優化以及與以上概念存在緊密聯系的新型城市化、鄉村城市化、城市區域化、區域城市化、城鄉邊緣區、城鎮群、都市圈,等等。這些各有差異但又相互關聯的概念與城鄉一體化概念一道,伴隨政府、研究機構和公眾媒體等在不同場合的宣講紛紛進入主流話語,構成人們對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與進步的目標期待與概念描述。我們認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是一個主要由經濟力量驅動和主宰的過程,也是一個原有的社會結構迅速重構和新的社會經濟形態逐步形成的過程。不僅如此,中國城鄉區域發展的復雜屬性、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特點與漢語言文字表達意義的豐富性,決定了本研究無法就以上提到的有關城鄉發展的各個概念逐一進行系統深入的解讀。為了科學探求和規范闡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及其相關重要問題,為了消除由于概念界定的誤差可能導致的研究目的和方向發生的偏差,特別針對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關系研究無法繞開的概念——城市與鄉村、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鄉形態等,非常有必要對本書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與關鍵范疇進行深入探討和明確界定,這一基礎問題構成本書研究的邏輯起點。

一 城鄉一體化

(一)城市與鄉村

空間聚集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特征和表現形式,城市與鄉村作為一種存在顯著差異的非均質經濟空間單元,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實體;城市與鄉村在其表現形式與運行機制上的重大區別,既是社會分工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反映,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城市的起源與演變歷程表明,城市的發展歷經前農業化時代居無定所的鄉村聚落、農業化時代的城市規模擴大和功能完善、工業化時代的現代城市及后工業化社會的全球化城市、都市圈等幾次重大變革。牛文元:《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2009)》,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頁。進入21世紀后,城市逐步步入網絡化、可持續發展和精明增長、低碳城市發展時代。發達國家的城市發展在經過初始階段、高速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隨時間變化的S形曲線演變規律;饒會林:《城市經濟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頁。發展中國家城市發展起步相對較晚,發展歷史也不長,而且在其發展過程中碰到了遠比發達國家曾經遭遇的更為嚴重的各類城鄉發展問題。

什么是城市與鄉村,如何認識城市與鄉村,歷來是學術研究領域不同分支學科的研究對象與概念范疇。作為一對緊密關聯的概念,城市與鄉村的內涵可以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政治、歷史、文化及空間布局、建筑聚落、形態演變等多個角度進行界定。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其城市文明自產生之日起就從未中斷過。根據不同時期城市發展的典型特征,1949年以前中國城市發展歷經城市起源和初步發展時期、封建社會時期、近現代時期等三個階段。許學強:《城市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頁。自從新中國成立后實施城鄉二元體制管理模式以來,中國形成了市(州)、縣(區)、鄉/鎮三種基本社會聚集格局。其中,城市在政治領域是經國務院批準而設置的人民政府所在地,通常有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以非農業人口居多等特點,它也同時兼有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中心功能。鄉(村/社區)則是農村基層行政組織,它在上連國家政權組織、下連村民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和農戶方面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通常以農業產業和農業人口為主體。與城鄉對應的另外一個概念是鎮(小城鎮),它也是經政府批準成立、按行政建制設立的,通常規模比城市小但又初步具備了城市基本要素,是農村脫離自然狀態向城市化發展邁進的第一步;其轄村委會和居委會兩種組織形式;小城鎮雖然在行政級別上與鄉相同,但它的功能遠超過鄉。目前,幾乎所有地區已將鎮改名為街道辦,但其功能仍與鎮大致相同。

表1-1 40個國家劃分城鄉聚落的人口規模標準

資料來源:胡必亮《發展理論與中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頁。

綜上所述,任何研究擬從綜合角度和現代意義嚴格界定城市與鄉村的概念及其影響界限絕非易事,即使在某一特定區域劃分二者的地理界限,也多屬行政區劃和行政治理要求,這對城市與鄉村的科學內涵并不具有完全的解釋意義。特別是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現代交通網絡的日益完善、大規模人口的鄉—城遷移與流動、城市開發區與各類小區建設以及新農村建設、城鄉居民生活生產方式的相互促進、城郊現代休閑觀光旅游、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和城鄉在區域尺度上的空間交錯鑲嵌分布,城鄉界限日益模糊,城鄉聯系作用不斷加強,城鄉形態與結構不斷發生演化,使得城鄉一體化發展態勢日漸顯現。本書在21世紀城鄉發展特定階段討論中國城鄉一體化及城鄉形態問題時,將“城市”界定為廣義上的包括鄉村以外的一切(類)城市(區/聚落)、街道辦、小城鎮等;將“鄉村”界定為主要依靠自然過程從事農業生產、人口相對稀少分散的城市以外農村和農民聚居區域。

(二)城鄉一體化

城鄉發展過程中的城鄉一體化問題,不僅涉及經濟社會、自然地理與空間形態,而且涉及文化生活、建筑景觀與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谡J識背景和研究目標的差異,不同學者、階層對城鄉一體化概念融入不同的內容并形成不同的理解。有關城鄉一體化的概念界定,現有研究文獻非常豐富,孫久文、葉裕民、姚士謀、顧朝林、牛文元、胡必亮、李小建、周一星等相關著作均有涉及。代表性論文可參見鄒軍《城鄉一體化理論研究框架》,《城市規劃》1997年第3期;石憶邵《城鄉一體化探論》,《城市規劃》1997年第5期;楊榮南《關于城鄉一體化的幾個問題》,《城市規劃》1997年第5期;甄峰《城鄉一體化理論及其規劃探討》,《城市規劃匯刊》1998年第6期;馮雷《中國城鄉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中國農村經濟》1999年第1期;趙惠娟《城鄉一體化內涵探索》,《小城鎮建設》2000年第2期;洪銀興、陳雯《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年第4期;陳雯《城鄉一體化內涵的討論》,《現代經濟探討》2003年第5期;景普秋《城鄉一體化的進展與動態》,《城市規劃》2003年第6期;石憶邵《城鄉一體化理論與實踐:回眸與評析》,《城市規劃匯刊》2003年第5期;王碧峰《城鄉一體化問題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年第1期;陳曉紅、李誠固《我國城市化與城鄉一體化研究》,《城市發展研究》2004年第11期;沈紅、陳臘嬌《城鄉一體化研究現狀與展望》,《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年第4期。從人類思想發展史和哲學意義考察,城鄉一體化反映了人類對城鄉認識和發展觀的躍進,是城鄉區域在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中對自身否定之否定的趨勢與規律,表現為伴隨生產力高度發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之間物質與意識的動態協調。從經濟社會學意義考察,城鄉一體化是在一定的時空尺度和條件下,城鄉區域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等各個子系統內部及其系統之間的發展過程與相互作用關系,是城鄉在社會分工、要素/能量流動、經濟發展基礎上的緊密結合,要求人們必須將城鄉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考慮,使城市和鄉村發揮各自優勢,逐步縮小以至消滅工農差別、城鄉差別、促進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最終實現城鄉勞動者的全面自由發展??臻g/區域經濟與規劃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是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給城鄉建設帶來的眾多問題,而對特定時空城鄉未來的發展方式、土地利用結構、空間布局、重點開發區和重點部門提出的總體藍圖和戰略謀劃,它特別強調人類的計劃、控制、管理、協調與干預等主觀能動性在相對發達城市與相對欠發達農村的自然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作用,是為有效應對破解實際問題而提出的風險性防范政策措施與系統安排。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城鄉一體化,則立足城鄉生態環境系統的互動結合,重在保證城鄉自然生態過程的暢通有序和健康協調,強調城鄉人類的活動必須考慮區域承載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重視人—地關系的協調,從而取得最佳的生態發展效益。

在進行概念界定時,我們從經濟學視角強調了本研究所指的城鄉一體化是一個涵蓋內容非常寬泛松散的綜合體,包含了城鄉統籌、城鄉融合、城鄉良性互動、城鄉布局結構、城鄉空間形態、城鄉聯系緊密、城鄉和諧社會等諸多能夠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的內容。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在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認識城鄉一體化,可以將城鄉一體化融入區域城市化和城市區域化的過程中去理解,城鄉一體化是構成區域一體化的核心內容,它包括了城鄉經濟、空間布局、人口就業、市場發展、社會形態、制度設計、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科教文體衛等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和相對均等化。因此,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城市和鄉村各自的優勢和作用,使城鄉勞動力、技術、資本、土地、信息、資源等要素在地域上相互鄰近的城鄉區域單元之間進行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從而實現三次產業連接聯動發展新格局,使城鄉在社會經濟、生活方式、思想意識、生活水平及生態環境等方面廣泛融合,形成相互依托、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共同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使城市和鄉村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最終實現城鄉基于空間相互作用構成不同層次的復雜系統的全面融合與協調發展,這是城鄉一體化的應有之義和基本內容。

(三)城鄉關系

城鄉關系是廣泛存在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普遍聯系與互動關系,是一定社會條件下政治關系、經濟關系、階級關系等諸多因素在城市和鄉村兩者關系的集中反映。蔡云輝:《城鄉關系與近代中國的城市化問題》,《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城鄉關系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分工的產物,自城市產生后,城鄉關系便隨之而產生。城鄉關系包含相當廣泛的內容,如城鄉空間區位關系、城鄉產業經濟關系、城鄉居民互動關系、城鄉制度文化關系等基本方面以及由此派生的多種衍生關系,如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工業與農民的關系、農業與市民的關系、城市工業與鄉村工業的關系等。在以上關系中,城鄉空間區位關系是地理前提和基礎,城鄉產業經濟關系是核心和關鍵,城鄉居民關系是發展的結果,城鄉制度文化關系是發展的保障;城鄉空間區位決定了城鄉的產業分工,產業分工決定了城鄉居民的職業和社會經濟地位,城鄉制度文化潤滑著城鄉關系的順利演進;城鄉關系的諸多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推進,形成特定條件下具有特定形式的關系網絡。

城鄉關系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既是經濟的,也是社會的;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既含生產力發展,也含生產關系內容;既含經濟基礎,也含上層建筑;既反映了工業和農業發展的關系,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經濟利益關系。城鄉和諧發展是先進生產方式的體現;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鄉村城市化比重,是改變城鄉關系的重要內容。城鄉要素是影響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資金、技術、信息、物質、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它們在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中以要素流的形式出現,彼此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城鄉關系的協調需要在城鄉之間統籌配置生產要素。根據生產要素及其配置的一般理論,社會生產所需產品的數量和比例取決于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合理比例;生產要素的理性流動和合理配置能保證全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投入土地者獲得地租,投入資本者獲得利息,投入勞動者獲得工資,投入管理者獲得利潤。城鄉要素互動是一個動態而持久的過程,在鄉村經濟發展初期,動態的非均衡雙向流動以農村要素流向城市為主,在要素流加強的同時,城市要素流動強度相對提高得更快;在鄉村經濟發展中期,要素流雙向流動發生逆轉,以城市要素流向農村為主;在鄉村經濟發展后期,城鄉要素流發生質變,形成一種動態的、均衡的互動模式,也正是這種互動的持久性才能使城鄉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楊曉娜、曾菊新:《城鄉要素互動與區域城市化的發展》,《開發研究》2004年第1期。工業化工程中的農工互動關系,是一種農業剩余轉化和農業深化發展的關系。農業剩余轉化為工業資本,不僅哺育了工業發展,同時也解放了農業本身,從而拓展了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空間。蔡文:《農業剩余轉化與動態發展牽扯:以工補農新機制解析》,《改革》2012年第1期。因此,新時期科學處理城鄉關系,促進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建立良性互動的城鄉網絡化發展模式,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內容,即協調城鄉關系、優化城鄉要素配置、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等;而工業化過程中的工農互動“以工補農”實現機制,則相應包括富余勞動力轉化實現機制和工農貿易轉化實現機制。當前,與城市發展相對而言,中國在處理城鄉關系時更為重要的是在增加農產品剩余、進一步擴大工農貿易量的基礎上,加強土地制度創新,加快土地流轉和農地集中經營,促進農業規?;洜I,降低農業先進技術的利用成本壁壘,加快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組織分工化發展,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單位產量,更大限度地促進農村、農業和農民發展。

二 新型城鄉形態

(一)形態與城鄉形態

空間結構及其組織形式不僅是城鄉經濟社會活動的基本投影,也體現了城鄉經濟活動的空間屬性與相互關系?!靶螒B”本意是指形式的構成邏輯熊國平:《當代中國城市形態演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第3頁。,其概念源于西方古典哲學研究框架與方法思維以及由其衍生的經驗主義哲學思想,反映了對客觀事物演變過程從局部到整體的分析與認識過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62345.htm? fr=ala0_1#。作為西方社會與自然科學思想的重要部分,形態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學、人類學和傳統歷史學研究,其后隨人類社會發展逐步進入城市發展、鄉村聚落等建筑學以及城市規劃和城市地理學問題研究視野。

城市形態可以理解為城市社會物質與生態環境的構成邏輯與結構系統,反映的是城市發展演變的形式與狀態及其要素邏輯構成關系;城鄉產業組織的變遷、要素的配置流動會引起城鄉空間結構的演變。在現有豐富的研究成果與文獻中,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與層面對城市形態有不同的認識。其中,中國學者熊國平借鑒齊康齊康:《城市環境規劃與設計方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年版。和武進武進:《中國城市形態》,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版。的成果所界定的城市形態——各種城市政治、經濟、社會活動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質環境的演變,包括城市的內部結構(城市內部的水平結構 用地結構和功能布局〉與垂直結構〈城市的三維空間〉)和外部形態(城市的建設區邊界所構成的城市形狀)——對我們最具啟發意義。本書更多強調了一般具有人口高度集中、有較強的異質性、建筑密度高、社會結構復雜等基本特征的城市形態與城鄉一體化發展存在的相互關系,也就是不同的城市形態對城鄉關系會產生哪些顯著影響,這些影響是否有助于城鄉一體化的順利推進。

與此相應,鄉村形態通常多指鄉村聚落形態,也就是構成鄉村區域的各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要素與物質環境的空間布局結構、延展形式與基本狀態。由于鄉村形態相對城市形態而言比較分散,因此研究者更多將注意力集中在分散布局中的有一定人口集聚規模的團塊狀、帶(列)狀或環形狀聚落形態區域,這些布局形態凸顯了農村聚落形態受自然、社會經濟及風俗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較為明顯,因而不同的鄉村聚落形態體現了不同時空條件下特定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鄉村形態一般具有人口相對分散、有明顯的同質性、建筑密度低、社會結構較單一等基本特征。

城市與鄉村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與基本單元,不同的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文化傳統對應于不同的城鄉形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也會導致城鄉形態的轉變,對此人們已經形成了相對明確的認識。工業革命以前傳統農業主導下的城鄉形態表現為較強均質性,是農村孕育城市的漫長時期;工業革命后的工業化時代,極大地推進了城市化進程,城鄉形態之間的差異日趨明顯,城市成為主導區域發展的主體力量和典型精華形態,城市的極化作用顯著,逐步形成城鄉二元分離的傳統城鄉隔離發展形態。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現代化等諸多“普世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特別是發達區域大城市與都市圈發展過程中的部分擴散和帶動效應逐步顯現,加之鄉村內部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城鄉聯系日益緊密,城鄉邊界日趨模糊,由此便催生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的出現。本書認為,城市化、城市擴展和城鄉形態演變的動力源于產業的推動,城市轉型、鄉村發展和新型城鄉形態的演變其本質是產業升級帶動下的區域功能的提升和空間結構的優化,傳統城鄉形態與新型城鄉形態的歷史演變,反映了人類能動性的干預力量對于實現城鄉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的重要性。

21世紀以來,中國城鄉社會正在面對和進入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和主要矛盾凸顯期,中國區域發展的非均衡性,一方面,主要表現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帶之間的發展非均衡;另一方面,更多表現為全國范圍內城市區域與鄉村區域之間發展的巨大差異。如何縮小這兩種非均衡性所導致的諸多差距,先后構成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和策略的基本主線——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中部崛起、浦東新區、濱海新區、泛北部灣、成渝試驗區、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開發區等建設發展——這些區域發展戰略集中體現了中國現階段協調區域經濟關系的整體框架。本書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研究新型城鄉形態和探討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問題,目的在于通過新型城鄉形態分析提出適合不同區域城鄉一體化順利推進的發展路徑與對策建議,尋求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支撐體系與制度創新,最終通過新型城鄉形態改變傳統城鄉二元結構形態,實現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和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

(二)新型城鄉形態

任何概念范疇的提出和被受眾所熟知認可,一定有其特定時空定位和背景,對于城鄉形態以及與此相關的概念,我們也只能根據其所處的時空背景來解讀,而且概念的轉換、新的概念的提出,也反映了人們對中國城鄉形態演變過程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新的認識。檢索國內外現有文獻資料,新型城鄉形態的概念與提法最早來源于2009年年初媒體對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典型做法和基本經驗的相關報道。其后,地方政府有關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政策信息和城鄉規劃材料中,新型城鄉形態字眼更多地出現,并有了對其具體特征的描述和發展目標的要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系統研究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問題的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張建華,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戴賓,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侯水平、郭曉鳴、盛毅等學者,他們先后科學界定了新型城鄉形態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典型形態及其構建策略,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張建華認為:“新型城鄉形態是指突破了計劃經濟時代城鄉界限截然分明的二元結構形態,城鄉生產和生活需要的要素和物品由政府配給轉變為按照市場原則配置,以此為動力誘致的城鄉經濟結構、物質形態和公共服務發生變化而產生的新的城鄉聯結方式和互動機制。一方面表現為傳統農村的巨大變化,改變了單一所有制結構,農業比重大幅度下降,農村的物質形態(包括建筑物和基礎設施)和農民的生活方式趨于城鎮化,公共服務供給增加;另一方面表現為城市對周邊農村的影響力增強,或者使這些農村承載城市的部分功能,或者形成城鄉分工合作并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新型城鄉形態正在重塑舊有的城鄉結構,以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最大化配置和城鄉社會結構的最優化構建,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img alt="張建華:《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農業經濟問題》2010年第12期。類似的研究成果見:孫建成《統籌推進生態區建設,構建新型城鄉形態》,《環境教育》2009年第7期;李泉《論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005A/10797207104891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64423-nytMkm9qqxzQsJbGnmkMHmltHBKSJdRI-0-6de2e068f01498f22af5a7ce4c555e08">戴賓認為:“所謂新型城鄉形態本質上是新型城鄉關系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定地域范圍內城鄉融合、一體發展過程的存在形式和狀態……新型城鄉形態包括無形的城鄉社會形態和有形的城鄉物質空間形態。新型城鄉社會形態是建立在城鄉統籌、一體發展基礎上的城鄉社會模式,是新型城鄉經濟社會關系的組織形式和存在狀態,包括新型的城鄉社會經濟形態、社會關系形態、社會政治形態和社會意識形態。新型城鄉空間形態是建立在城鄉統籌、一體發展基礎上的城鄉兩種聚落關系在空間上的外在表現形式與內部有機組織狀態,是以城鄉融合、一體發展為基礎,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城鄉聚落的空間組合形式、外部空間形狀、內部空間構造以及外觀表現形式?!?img alt="戴賓:《新型城鄉形態的內涵及其建構》,《財經科學》2011年第12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005A/10797207104891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64423-nytMkm9qqxzQsJbGnmkMHmltHBKSJdRI-0-6de2e068f01498f22af5a7ce4c555e08">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則通過對成都市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實踐總結,提出成都市新型城鄉形態的科學內涵,即:“新型城鄉形態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性趨勢,它主要是針對城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二元隔離狀況提出來的,是在新的宏觀背景和生產力高度發達條件下使城鄉之間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市與鄉村的結合在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方面協調發展的一個過程,最終構建一個城市是現代化的城市、農村是現代化的農村,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的網絡式空間結構的城鄉形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成都市新型城鄉形態構建研究》,《經濟體制改革》2010年第5期。從理論的邏輯和回到現實的經驗,本書從城鄉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統一的眼光認識,所謂“新型城鄉形態”,簡言之,就是在中國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背景下,因自然環境、歷史基礎、政治經濟社會條件和科技文化因素、制度變遷的影響,城鄉區域發展過程中呈現有益于城鄉一體化推進的城鄉發展狀態與趨勢,也即通過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和其他地區城鄉一體化實踐,能夠較好地與城鄉一體化進程相適應、相統一的城鄉發展形態特征;并且,“新型”也是個相對而言的地方區域性提法,不一定在各區域存在普適性。盡管中國新型城鄉形態之于城鄉一體化,還需要現代城鄉發展對其進行反思和完善,但是我們仍可從中汲取促進城鄉一體化順利實現的有益滋養。

改革開放后,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轉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中國鄉村聚落空間由過去的“同質同構”轉變為“異質異構”,逐步趨向差異性發展路徑和多元化發展目標。尤其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區域,鄉村聚落空間的格局、要素、結構和組織關系等方面呈現加速變動和重構的趨向。鄉村聚落空間以多種方式迅速改變著原有面貌——有的向城市化發展,有的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有的出現了既有擴張又存在內部空心村的現象,有的則發生了衰退乃至消失,展現了中國鄉村空間聚落形態重構的多重場景。李紅波、張小林:《城鄉統籌背景的空間發展:村落衰退與重構》,《改革》2012年第1期。不僅如此,當城鄉經濟社會體制的“二元性”被城鄉“一體化”逐步消解與替代,城鄉既往的壁壘與邊界就會被逐次打破并日漸融合:資本、資金、人口、技術、土地、信息、觀念、形象、產品,等等,出現空前的快速流動與重組。這些內容通過不斷延伸的城鄉高速交通通信網絡、借助規模巨大的人口流動,將城市的生產生活方式、制度體系、市場價值、文化觀念等帶到農村,農業因此也變得日益工業化或者現代化,城鄉經濟社會的再生產活動也就成為似乎不存在邊界的混合體,傳統意義上的城鄉形態便或快或慢地退出歷史舞臺,新型城鄉形態便成為悄無聲息地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秩序重建形式,傳統的城鄉居民也將在改變城鄉發展的新路徑與新方向中改變自身,實現人的全面轉型與自由發展。

因此,我們認為所謂新型城鄉形態,特指現階段中國在新型工業化、特色城市化與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步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基于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發展實踐和東部發達區域在社會生產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更加重視發揮城市主體的輻射拉動作用和強調農村自身的城市化特征與農村工業化過程,促進城市與農村之間各種要素的雙向流動,實現資源互補、共享、合理配置而出現能夠促進城鄉規劃布局一體化、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市場體制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管理體制一體化等新型城鄉發展形式和狀態。進一步講,新型城鄉形態是在城鄉一體化推進的過程中產生并伴隨城鄉一體化進程呈現不同的演進階段和特征;現階段,中國不同區域出現的新型城鄉形態是城鄉一體化的雛形;城鄉一體化是解決中國城鄉發展分割和不協調的發展形態,也是新型城鄉形態演化的基本方向和終極目標;新型城鄉形態恰恰是城鄉一體化推進的邏輯結構與城鄉發展日趨協調的規律性的外在表現與基本狀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仁县| 顺义区| 克什克腾旗| 梁平县| 禄丰县| 泾源县| 朔州市| 临沭县| 平果县| 旌德县| 邛崃市| 大兴区| 沙坪坝区| 望城县| 武夷山市| 泌阳县| 鲁山县| 勃利县| 马公市| 石嘴山市| 凤翔县| 汝南县| 亳州市| 杨浦区| 韶山市| 江城| 南华县| 灵宝市| 高青县| 文化| 达孜县| 法库县| 兖州市| 绥棱县| 深水埗区| 大悟县| 来安县| 金塔县| 鄂州市| 加查县|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