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博弈與政治空間訴求:1928~1933年奉系地方政權研究
- 佟德元
- 3042字
- 2019-01-04 13:02:42
緒論
一提到民國時期的皖系、直系、奉系、晉系、桂系等軍系名稱,很容易讓人冠以“軍閥”的帽子。但由于“軍閥”一詞是國共兩黨在大革命時期為動員革命并賦予革命正義性而使用的政治革命話語,具有極強的政治批評性,而不是一個中性的學術用語
,所以今天不宜再套用到在當時作為革命對象一方的歷史研究中。筆者認為,奉系作為北洋時期和國民黨時期的一個前后延續的重要地方實力派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奉系可分為張作霖和張學良兩個前后相繼而不可割裂的時期。
張作霖時期的奉系為北洋軍系治下的地方實力派,從1916年到1928年皇姑屯事件發生;張學良時期的奉系則為國民黨治下的地方實力派,從1928年張學良主政東北到1933年張學良下野。
此后,由于東北軍逐漸分化,奉系走向解體,直至消亡。由于本書以張學良時期的奉系地方政權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在本書中所使用的“奉系”一詞,除了在第一章指張作霖時期奉系和在結論部分作為張氏父子兩個時期的通稱外,一般均指張學良時期的奉系。
1916年奉系形成后,經過張作霖及王永江等文治派十余年的苦心經營,東北社會與經濟面貌大為改觀,近代工業也初步建立起來。雖然張作霖屢次興兵入關,耗費巨大,給東北尤其奉天財政和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在十余年的時間里除了郭松齡反奉尚有一些影響外,東北基本沒有再發生兵災戰禍,所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東北社會與經濟仍在曲折中前進和發展。北洋時期,中央政權衰微,地方強勢,這時期的東北雖為北京政府版圖的一部分,但實際卻處在奉系的控制之下。同時日蘇兩國在東北尚有諸多特殊權益,所以東北還是日蘇兩國的勢力范圍。
皇姑屯事件后,張學良成為奉系首領主政東北。隨后,東北易幟,北洋時代結束,國民黨時代開始,東北的角色和地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它處在奉系的實際控制之下,但卻演變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版圖的一部分,盡管仍是日蘇兩國的勢力范圍。蔣介石主導的國民黨及國民政府與北京政府相比,雖然也時時受到黨內派系和地方實力派的挑戰,但卻要強勢得多。形式上統一中國后的國民黨開始試圖整合中國,盡管其中摻雜著蔣介石的個人私欲,但不可否認國民黨為實現中國真正統一也付出過努力。易幟前的北伐是國民黨重新統一中國的努力,易幟不久的編遣會議以及隨之發生的國民黨內各派系的混戰,也是蔣介石主導的國民黨和國民政府試圖統一中國的努力。擁有重兵和東北地盤的奉系,自然也成為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統一”的目標。
所以,易幟后的東北與張作霖時代的東北相比,境況明顯不同。張作霖時期,由于奉系實際控制東北,所以他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日蘇兩國,只要將與日蘇兩國尤其是日本的關系處理好,他便可以集中精力參與到北京政權的爭奪中。而易幟后的東北則不同,一方面仍然面臨日蘇兩國的威脅,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南京的“統一”壓力,所以張學良不僅要外防日蘇兩國尤其是日本的覬覦,而且還要內防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對東北的滲透與爭奪。
與日蘇關系問題是張作霖時期便長期存在的老問題,雖然一直未得到解決并時時威脅著東北,但東北畢竟控制在奉系手中,而且奉系在長期的對日蘇交涉中也掌握和總結了不少經驗。與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關系問題則是易幟后才出現的新問題,雖然在北伐前后奉系也與國民黨多次打交道,比如孫皖奉反直“三角聯盟”和北伐時期蔣介石與張作霖之間的議和等,但這種聯絡和交涉畢竟是發生在對等地位之上,與易幟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顯然不同。所以易幟后如何調整與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關系,確保對東北的牢固控制,就成為張學良時期的奉系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易幟后的東北就是處在這樣一個內外壓迫的環境之下:一方面國民黨要求在東北發展黨務,國民政府要求在東北管理政務;另一方面蘇聯要求維持權益,日本要求擴大權益。奉系一方面既要維持統一的旗幟,又要維持對東北的控制;另一方面既想從蘇聯那里收回權益,又想阻止日本的擴張。北洋時期的奉系及其所控制的地方政權,是在應付日蘇侵略和爭奪北京政權的矛盾關系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國民黨時期的奉系及其所控制的地方政權,也必將在新的矛盾關系中去尋求新的生存空間和政治空間。面對從北洋時代到國民黨時代的體制轉型,面對國民黨、國民政府以及日蘇對東北的不同利益要求,奉系及其地方政權有著生存空間和政治空間的雙重訴求,并在這種要求與訴求的博弈中不斷演變、蛻變,直至解體和消亡。
本書中所使用的“政治空間”概念,其含義是指奉系及其地方政權的權力和影響力所能達到的時空范圍。日蘇(俄)兩國自從日俄戰爭后便在東北劃分了南北各自的勢力范圍,并且擁有諸多特權。盡管中國政府和東北當局不斷地從蘇俄那里收回中東路及附屬地的權利,甚至發生了中東路事件,但蘇聯在北滿的特權并未清除,奉系在中東路問題上始終未獲得與蘇方平等的權利。而在南滿,奉系雖始終回避收回南滿鐵路和大連港問題,但也努力限制日本在東北的權利擴張。因此在九一八事變前這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從奉系與日蘇兩國的雙邊關系角度來說,奉系地方政權的政治空間并無實質性變化。而從國民黨二次北伐后奉系與國民黨、國民政府的雙邊關系角度來說,奉系地方政權的政治空間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張學良時期奉系地方政權的組織形式是政務委員會制度,該制度的前身是政治分會制度。國民黨在革命黨時期所實行過的政治分會制度,雖然具有臨時性質,但卻對防止國民黨分崩離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這一制度的存在,國民黨在北伐時期才得以保持“團結”和“統一”的形式,才能集合桂、馮、閻等幾個派系的軍事力量與蔣一起直搗北京。而在國民黨成為執政黨后,由政治分會演變而來的政務委員會對于國民黨統一全國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東北政務委員會的成立使國民黨首次實現了對中國的統一,中原大戰后華北又被納入奉系和東北政務委員會的管轄之下,由東北軍駐守的北方成為蔣介石南下“剿共”的穩定后方。九一八事變后成立的北平政務委員會實際是東北政務委員會的延續,對于避免蔣介石與日本在華北直接發生沖突起到了隔離帶的作用。試想如果此時冀察兩省由中央軍直接駐守,那么上海與華北的雙線作戰,將使蔣系中央軍產生怎樣的影響,又會對民國政局產生怎樣的影響?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是南京直接接手華北的實踐,雖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在日本的侵略威逼下,蔣介石最終還是決定妥協,讓宋哲元組織冀察政務委員會來作為日本與國民黨之間的隔離帶。冀察政務委員會也不辱使命,在與日本多方周旋后使日本分離華北的企圖破產,而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與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相隔了近兩年時間??梢?,政務委員會制度不僅對于統一起到了作用,對于國民政府應對華北危局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西南也成立了政務委員會,雖然屢被學者批評為西南半獨立的標志,但也不能否認這一制度的存在使民國免于分裂,如果南京和廣州兩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局面長期延續,那對中國近現代的走勢必將產生新的影響。總之,在北洋時代向國民黨時代轉變的過程中,在國民黨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過程中,“政治分會—政務委員會”地方政治制度模型對于國民黨穩定地方實力派、確立國民黨的正統地位、實現統一和應付華北危局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便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欲求在“國民黨、國民政府—奉系—日、蘇”這樣一個中央與地方、中國與外國的關系框架中對奉系地方政權的變化、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作一考察,以探究體制轉型尤其是“政治分會—政務委員會”制度模型對奉系和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民國政治走向的重大影響,探究奉系與國民黨和國民政府以統一合作為前提的分治關系,探究奉系的外交權問題以及對日蘇政策的演變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