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博弈與政治空間訴求:1928~1933年奉系地方政權研究
- 佟德元
- 754字
- 2019-01-04 13:02:43
三 結語
1928年6月,奉系退出北京后,張學良在東北重建地方政權,組織保安委員會,就任保安總司令,易幟后又組織東北政務委員會。這些政權組織形式雖為新創建,但均有其來源與出處。張作霖時期,東三省就曾宣告聯省自治,組織過保安聯合會,張作霖就曾擔任保安總司令。此為張學良時期奉系地方政權的歷史起源。
而其制度起源,則源自李石曾的分治合作政治思想與主張保留的政治分會制度。1927年11月至1929年3月,關于分治合作問題的爭論長達一年有余。這場爭論對國民黨由革命黨轉變成為執政黨后,采取何種指導思想與政治制度均產生了重要影響。國民黨進入訓政后,頒布訓政綱領,于中央實行五院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統一政權,而在地方則實行分縣自治,推行均權制。可見在這場爭論中成為反分治合作論者主流思想的集權制與均權制的作用與影響。這場爭論除了對國民黨產生影響外,對曾與國民黨對抗后實行易幟的奉系也產生了影響。李則綱在批評李石曾分治合作論時,曾言道:“至‘武力統一’四字,于先生尤為失言。現時自關東三省外,各省皆在國民政府統治之下,本無不統一可言。謂取消‘政治分會’則為‘武力統一’,是先生不啻暗示各分會已成割據之勢,政權欲達統一,非武力不可。恐各分會當局,亦未必首肯先生之言。抑現在未統一者,僅東三省一隅,日人曾反對國軍出關,張學良亦以保安相搪抵,先生豈能助彼輩張目乎!不然,‘武力統一’四字,無所安綴。”李則綱之言自然只是一句質疑與反詰而已,李石曾主觀上也自然不會為奉系“張目”,但是在客觀效果上分治合作論確實為張學良“張目”了。在奉系退出北京后,國奉雙方談判易幟條件時,奉系曾明確要求必須設置政治分會,謂“此種過渡辦法,絕不能少”
,張學良也曾明確說易幟是要與國民黨“分治合作”。蔣介石為了早日收統一之效,最終不得不答應在東北設置政務委員會以代替政治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