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湖熟文化——先吳文化

湖熟文化是1951年在江蘇江寧縣湖熟鎮發現的,因而得名。湖熟文化是商周時期分布在寧鎮地區的一支考古文化。湖熟文化的前身是點將臺文化,到西周春秋時期發展為吳文化,所以湖熟文化即先吳文化。

第一節 點將臺文化

點將臺文化遺存早在1956年南京安懷村遺址就被發現了,后來又在南京太崗寺發現了類似的遺存,但是由于當時對其還缺乏認識,因此把它歸入了湖熟文化的范疇。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江寧點將臺、昝廟,句容城頭山,丹徒趙家窯團山等典型遺址的發掘,在地層上確定了北陰陽營文化、點將臺文化、湖熟文化三者的疊壓關系,才確認了這一寧鎮地區時代最晚的新石器文化。

根據調查結果得知點將臺文化的分布范圍大致在水陽江以東、以北的姑溪河流域、石臼湖周圍、秦淮河流域和長江以南的寧鎮山脈地區,包括安徽的馬鞍山市、當涂縣、蕪湖縣和江蘇的南京市、江寧縣、溧水縣、句容縣、鎮江市、丹徒縣的一部或全部。所發現的點將臺文化地層都壓在早期湖熟文化地層之下,未見一處單純的點將臺文化遺址。這一地區內的遺址既含有早期湖熟文化遺存,也含有晚期湖熟文化遺存,而在其四周的遺址則幾乎不見早期湖熟文化遺存,說明這一地區是湖熟文化的“中心區”,而周圍是湖熟文化的“輻射區”,點將臺文化的分布范圍,正好與湖熟文化“中心區”相吻合。張敏:《試論點將臺文化》,《東南文化》1989年第3期,本節內容主要根據該文撰寫。

點將臺文化的遺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不見骨角器和玉器,也未發現銅器。石器多為磨光石器,但是其精美程度稍遜于北陰陽營文化,而略勝于湖熟文化,主要器形有斧、錛、鑿、刀、戈(?)、鏃等(圖3—1)。點將臺文化的陶器與北陰陽營文化的陶器相比,紅陶的比例明顯下降,灰陶的比例有所上升,并出現了約占總數1/4的泥質黑陶。點將臺文化陶器的器形主要有甗、鼎、豆、盆、罐、甕、三環足盤、三足匜、杯、尊、尊形器、盆等。甗、簋、尊、尊形器、三環足盤、三足匜等都是新出現的器形(圖3—2)。陶器的紋飾除了保留北陰陽營文化傳統的劃紋、附加堆紋、戳印紋和指壓紋以外,還出現了與河南龍山文化相似的繩紋、籃紋、方格紋和獨特的梯格紋。北陰陽營文化的炊器以鼎為主,其次是盉,而點將臺文化的炊器以甗為主,其次是鼎,不見盉。兩者的陶器與石器的形制都缺乏傳承關系,這說明雖然北陰陽營文化和點將臺文化的地層上下疊壓,但是兩者之間仍然存在著缺環。

圖3—1 點將臺文化石器

1.刀(城頭山T9⑥∶11)2.鑿(點將臺T605④∶18)3.錛(城頭山T4⑥∶8)4.戈(城頭山T20⑥∶21)5.鏃(城頭山T17⑥∶17)

圖3—2 點將臺文化陶器

1.甗(城頭山H4∶1)2.甗(團山T1404?∶11)3.匜(城頭山H4∶4)4.三足匜(城頭山H4∶2)5.三環足盤(點將臺T205④∶11)6.簋(城頭山T13⑥∶19)7.小罐(太崗寺T1∶46)8.尊(城頭山T6⑥∶27)9.鼎(城頭山H3∶3)10.鼎(團山T1404?∶17)11.豆(點將臺T408④∶12)12.杯(太崗寺T1∶47)13.杯(城頭山T18⑥∶27)

由于缺乏14C測定數據,因此只能根據點將臺文化的地層情況和器物類型分析斷定其延續年代為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年,大體與夏代相當。在鎮江馬跡山和丹徒團山遺址都發現了岳石文化遺存。岳石文化是夏代分布在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的一支考古文化,它應該是夏代東夷族留下的遺存葉文憲:《新夷夏東西說》,《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3期。,岳石文化對寧鎮地區的波及也許是點將臺文化從寧鎮地區消失的原因。其后,商文化又對寧鎮地區產生了強烈的影響,這或許是岳石文化退出該地和出現湖熟文化的契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頁。

點將臺文化和湖熟文化早期相比較,兩者不乏相似之處。例如陶器都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泥質陶都占一定比例,點將臺文化的扁足鼎、素面錐足鼎、鼓腹盆、小口圓肩罐、斂口缽、高圈足豆、器蓋等都可以在湖熟文化中找到相似器形。由于兩者分布范圍基本相同,年代大體前后相繼,文化面貌又非常相似,所以點將臺文化和湖熟文化應該是一脈相承的。

以點將臺文化陶器與中原及鄰近地區諸文化相比較可以發現,它與河南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江淮地區的龍山至夏代文化有較多的相同或相近因素,而與二里頭文化、良渚文化、江西的龍山文化和浙江肩頭弄類型文化之間則極少或沒有相似的文化因素。所以,點將臺文化是一支具有鮮明地方特征的土著文化,它受中原與江淮地區諸文化的影響遠遠大于南方諸文化對它的影響。

第二節 湖熟文化

圖3—3 湖熟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

湖熟文化延續的時代相當于早商至西周前期,分布在東至孟河鎮、西至九華山、北至江北六合儀征、南至天目山這一方圓數千平方公里的區域之內(圖3—3)。尹煥章、張正祥:《寧鎮山脈及秦淮河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普查報告》,《考古學報》1959年第1期。湖熟文化遺址絕大多數是突出在平地之上的大型土臺,一般高6—7米,面積6000平方米左右,形狀呈圓形或橢圓形,頂部平坦,因此被稱為臺形遺址(圖3—4)。經調查發現并著錄的湖熟文化臺形遺址有200處以上(附表五),而通過遙感技術發現的數量還要多得多。陸九皋、肖夢龍、劉樹人、談三平:《鎮江商周臺形遺址與土墩墓分布規律遙感研究》,《東南文化》1993年第1期。

圖3—4 鎮江東神墩臺形遺址

湖熟文化的臺形遺址多半分布在河流湖泊的沿岸,或者在丘陵山崗的二、三級階地上。由于湖熟文化時期氣候比現在要更溫暖濕潤,降水量也比現在要多得多,因此當時的人們都選擇在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防止洪水沒頂的高地上居住。臺形遺址上往往有幾米厚的文化層,周圍又常常有池塘與小河,這說明遺址現在的高度是在長期居住的過程中逐步堆土形成的,而池塘與小河很可能就是當年取土后留下的遺跡。在臺形遺址周圍通常都是平地,而距離不遠處就有山崗,這種依山傍水的環境也有利于農墾、放牧、漁獵與薪樵等生產活動。臺形遺址有成群成片分布的現象,遺址間的距離往往不過幾百米至幾公里,其中有少數遺址面積巨大,表明其社會共同體內部可能已經出現了某種等級結構。

由于尚未發掘過完整的村落遺址,現在還不清楚湖熟文化村落的布局。從已發掘的遺跡來看,湖熟文化的房屋也和半坡的房屋相似,多半是10平方米上下的小房子,地面經過夯打、火燒或鋪白灰面,使用木骨泥墻和草頂結構,屋子中央有灶塘。這樣的小型房屋適合于具有獨立經濟的核心家庭居住。

湖熟文化已經進入了銅器時代,許多遺址中都出土過煉銅用的陶缽、陶勺、煉渣和銅礦石,不過銅器只有刀、鏃、魚鉤之類小件(圖3—5),說明冶銅技術還處于初始階段。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出土了大量石鉞、石錛、石刀、石鐮、石斧、石鑿、石鏃、石矛、石杵、石飾,等等。在遺址里還發現有稻谷的遺存,牛、羊、豬、狗的骨骼和龜殼、鱉骨、螺螄殼、蚌殼之類遺物,說明當時農業、家畜飼養和漁獵在經濟生活中各占一席之地。

圖3—5 湖熟文化青銅器

1.鏃(城頭山T1①∶20)2.鏃(城頭山T1①∶18)3.鏃(團山T305⑥∶18)4.鏃(團山T805②A∶1)5.戈(團山H6∶1)6.錐(團山H3∶3)7.魚鉤(鎖金村)8.刀(鎖金村)9.刀(團山H5①∶27)10.刀(團山T406②A∶3)11.挹銅勺(金壇新浮)12.銅條(北陰陽營)

湖熟文化的陶器以紅陶為主,弧襠鬲、鬲式甗、深腹印紋罐、淺盤圈足豆、扁耳缽、刻槽盆(擂缽)等器物,使用角狀把手與盛行梯格紋的作風都是它獨特的文化因素(圖3—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69頁。

圖3—6 湖熟文化陶器

A.前期1.鬲(團山H13∶1)2.鬲(點將臺H408③∶8)3.罐(團山H9∶1)4.鬲(團山H13∶8)5.鼎(團山H9∶2)6.罐(團山H9∶6)7.甗(北陰陽營T273③∶63)8.甗(團山H13∶25)9.擂缽(團山H13∶3)10.擂缽(北陰陽營T373③∶83)11.豆(北陰陽營T582③∶13)12.簋(團山H13∶23)

B.后期13.鬲(團山H11∶1)14.鬲(甘草山H2∶1)15.甗(北陰陽營T384②∶2)16.擂缽(北陰陽營H45∶62)17.罐(北陰陽營T23②∶1348)18.豆(北陰陽營T34②∶2293)19.豆(甘草山H2∶2)20.簋(城頭山1115∶2)

湖熟文化是由點將臺文化直接發展而來的,早期的大多數陶器和石器的器類、形制都可以從點將臺文化中找到淵源。兩者的主要差別在于湖熟文化出現了青銅器、幾何形印紋陶和原始瓷,炊器變為以鬲為主而且有取代原先的甗與鼎的趨勢。湖熟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明顯地吸收融入了大量中原商周文化的因素,最典型的就是鬲和鬲式甗。鬲是商周文化的典型器,是旱作農業區的主要炊器。江南除了贛鄱地區的吳城文化因受南下的商人影響也以鬲為炊器以外,都不用鬲和鬲式甗而用鼎,可是湖熟文化卻以鬲為主要炊器,而且湖熟文化中期的折沿寬唇分襠袋形圓錐足鬲與二里崗的同類器很相似,晚期的侈口高弧襠鬲又具有西周鬲的風格(圖3—7)。以鬲作炊器是湖熟文化的一大特色,既與本地早期的北陰陽營文化不同,也是和同時代鄰近的馬橋文化的主要區別。

圖3—7 湖熟文化與商周陶鬲比較

1.湖熟文化陶鬲(甘草山H2∶1)2.湖熟文化角把陶鬲(城頭山H1∶3)3.商代陶鬲(苗圃北地M22∶1)4.西周陶鬲(長安張家坡T174∶4A)

北陰陽營遺址上層出土了占卜用的龜甲與牛羊肩胛骨,有的只灼不鉆,有的先灼后鉆。在江南地區發現卜骨卜甲,這是絕無僅有的。用甲骨占卜本是中原先民的巫術,居然也被湖熟文化先民吸收了,這說明中原文化的介入是非常深入的。中原文化對湖熟文化的影響并不是連續的而是斷續的,大約在二里崗期和西周初期發生的影響最大。發生在二里崗時期的這次影響在史書中不見記載,而發生在西周初期的這次影響馬上就使人聯想到太伯仲雍奔吳。

除了出現中原式器物與習俗以外,湖熟文化中還出現了少量幾何形印紋陶和原始瓷。幾何形印紋陶和原始瓷起源于江南的贛北、皖南、浙北地區,是古越族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在太湖地區馬橋文化中就有幾何形印紋陶和原始瓷,而在寧鎮地區湖熟文化中也出現了這些因素,顯然是受到鄰近的越文化影響的結果。

然而湖熟文化并不是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越文化三者簡單相加的總和,而是這三種文化因素有機地融合而成的一個整體。例如在湖熟文化中侈口弧襠平足的寧鎮式鬲始終和中原式鬲共存;寧鎮地區流行的角狀把手和中原流行的鬲結合成為獨特的帶把鬲;在具有南方特色的硬陶與原始瓷上借鑒使用了中原銅器的紋飾,等等。湖熟文化先民在吸收的基礎上對外來的文化因素進行了改造、融合和創新。

寧鎮地區地處于長江下游的三岔路口:在其北邊是淮夷和群舒分布的江淮地區,在其東南面是馬橋文化分布區,在其西南面的贛東北是萬年類型文化分布區。湖熟文化盛行的角狀把手、算盤珠式紡輪和印紋硬陶在江淮地區都能見到,不過從徐州高皇廟、東海焦莊、嘉山泊崗、潛山薛家崗、含山孫家崗等遺址的文化面貌來看,淮夷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比受湖熟文化的影響要大得多。馬橋文化和湖熟文化都有半月形石刀、石鐮、三角形石犁、扁平三角形石鏃和石矛,炊器也都有鼎式甗,兩地的文化聯系也頗為密切,但是馬橋文化的幾何形印紋硬陶比湖熟文化要多得多,其所含的越文化因素十分強烈,而所受的中原文化影響卻要弱得多,特別是馬橋文化始終不見鬲。由于寧鎮地區是中原與太湖地區聯系的必經通道,因此湖熟文化的存在阻止了中原文化影響進一步向太湖地區推進。萬年類型是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土著文化,它和湖熟文化有許多共同因素,如兩者都有鬲,萬年類型也有帶角狀把手的鼎,兩者的鬲與豆的演變序列也相仿,幾何形印紋陶的編織紋和云雷紋的作風也相近,兩者都有硬陶和原始瓷,只是萬年類型的數量比湖熟文化要多得多。由于寧鎮地區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因此這一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就成為東西南北諸文化的交匯之處,到了商周時代這一地區更成為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交流融合的一個大熔爐。

湖熟文化的14C測定數據有兩個:ZK142為公元前1872—公元前1543年,ZK28為公元前1440—公元前116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頁。,都落在商代的紀年范圍之內。有不少學者把湖熟文化的下限延伸到春秋戰國之交曾昭燏、尹煥章:《試論湖熟文化》,《考古學報》1959年第4期;劉建國、張敏:《論湖熟文化分期》,《東南文化》1989年第1期;谷建祥:《論寧鎮地區古文化之演進》,《東南文化》1990年第5期。,事實上進入西周以后寧鎮地區的文化面貌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例如大量出現了土墩墓,在貴族墓葬中陪葬青銅禮器,出現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青銅器、印紋陶和原始瓷增多,等等,而這一切變化都是和太伯仲雍奔吳及吳國的建立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應該把西周初吳國建立至春秋末吳國滅亡之間的文化遺存稱為“吳文化”,而把介于點將臺文化和吳文化之間的文化遺存稱為“湖熟文化”更合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6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阳市| 视频| 乌海市| 普洱| 灵川县| 阜平县| 常熟市| 南江县| 绥化市| 罗山县| 东平县| 嘉祥县| 徐州市| 周至县| 彰化县| 堆龙德庆县| 大关县| 偏关县| 应用必备| 商都县| 大丰市| 五台县| 桃园市| 沙洋县| 枞阳县| 共和县| 边坝县| 桂平市| 清远市| 汨罗市| 射洪县| 日喀则市| 华蓥市| 南靖县| 宕昌县| 鄢陵县| 前郭尔| 临泽县| 仙居县| 和静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