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工業革命到兒童文學革命: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研究
- 舒偉等
- 4509字
- 2019-01-04 12:53:10
前言
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是英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國兒童文學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本書采用發生論與認識論相結合的視野,通過史論結合,點面結合的研究方法,綜合考察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創作主潮。按照英國童話小說的發生和發展脈絡,全書由緒論、第一編、第二編、第三編、第四編和余論共六大部分組成。緒論是對本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背景問題的闡述,以及對現當代童話文學和童話小說研究狀況的梳理。第一編是對維多利亞時代和愛德華時代(1840—1910)的英國童話小說創作主潮的綜合考察。第二編是對兩次世界大戰前后的英國童話小說的考察。第三編是對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童話小說創作的綜合考察。第四編是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英國童話小說創作主潮的綜合考察。作為本書的結語,“余論”闡述了英國童話小說創作對中國兒童幻想文學創作的啟迪。
從維多利亞時期的兩部“愛麗絲”小說到20世紀末的“哈利·波特”小說系列,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的興起和發展經歷了四個歷史時期:一是維多利亞時代和愛德華時期(1840—1910);二是兩次世界大戰前后(1910—1949);三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四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時期。從維多利亞時代中后期至愛德華時期,在工業革命的時代浪潮中,在歐洲經典童話英譯運動的推動下,英國兒童幻想文學從悄然潛流到異軍突起,以豐碩的成果開創了英國兒童文學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兩次世界大戰前后是英國童話小說發展歷程中一個承前啟后的階段,英國童話小說成為兒童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文類,其主要創作特征更趨于童趣化;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是英國童話小說的第二個黃金時代,作家們通過新的表現題材、敘事方式和表述話語取得了新的豐碩厚重的成果;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童話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不少作家汲取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文學因素,英國童話小說創作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總體上呈現出雜色多彩,繼往開來的格局。
作為宏觀審視與微觀考察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本書主體內容包括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發展史論、概論和具體作家作品及重要創作現象專論這相輔相成的兩大部分。如果把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創作主潮比作一座大森林,那么從歷史、社會和文學這三方面的語境對各歷史階段英國童話小說的發展概況進行歷時性和全景式的審視,就是對這座森林的俯瞰;而對各階段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以及重要創作現象進行具體探討和闡述,就是走進這座森林內部,考察那些支撐和構成這片枝繁葉茂的林地的樹木枝干。在對各階段重要作家及其創作進行專章重點探討時,本書也把同一時期的其他童話小說作家納入考察的視野;同時對那些重要的創作現象進行專題研究。通過對四階段的英國童話小說創作的全景式審視(時代語境與整體考察)和具體的微觀考察(作家作品與創作現象分析),本書尋求全面準確地認識和把握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的發展主潮。
本書力圖從中國學人的視角對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創作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包括英國童話小說發展史的宏觀審視和作家作品及重要創作現象的微觀評析。首先,本書致力于厘清童話文學的歷史演進過程,辨析和闡述有關童話文學研究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在此基礎上界定本書研究的歷史語境、理論語境和文類范疇;與此同時,我們通過梳理20世紀以來的童話文學研究的主要理論范式、國外兒童圖書出版史和兒童文學史專著中有關童話小說的闡述,以及相關童話文學專論,致力于貫通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研究的基本狀況和理論前提,以準確把握英國現當代童話小說的基本特征和歷史流變。在上述基礎之上,本書致力于全面呈現英國童話小說興起和發展的宏觀圖景,同時通過對各個時期的重要童話小說作品的文本細讀及重要創作現象的具體闡述來實現對英國童話小說創作的微觀考察。無論是宏觀審視還是微觀考察,本書致力于在考察中把握和體現童話文學研究的社會歷史緯度、英國兒童文學的文化語境,以及童話小說敘事的文學因素。本書在闡述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童話小說崛起的時代背景時,既全面描述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輝煌成就、社會變革和思想動蕩以及新的社會矛盾(英國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物質成果和最深刻的社會影響都出現在維多利亞時期),也客觀指出被英國乃至西方史學和文學史所刻意隱諱或回避的重要事實: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惜進行危害中華民族的鴉片貿易乃至鴉片戰爭。事實上,英國政府主導的大規模鴉片走私活動從根本上扭轉了英國的貿易逆差,使之擺脫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平息了國內激烈的社會動蕩,繼而使英國得以進入持續半個世紀的工業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本書研究的另一特色是對現當代幻想文學的主要類型(童話小說、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進行了梳理、界定和異同分析。本書采用新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杰克·齊普斯和英國文學批評學者C. N.曼洛夫等學者所提出的“童話小說”這一稱謂,用以指稱現當代英國作家創作的中長篇文學童話敘事作品。我們認為,這個名稱要比籠統地使用“現代幻想文學”(Modern Fantasy),或者“兒童幻想文學”(Children's Fantasy)更加準確,更能在當代歷史和文化語境中透過現象揭示這一獨特幻想文類的本質特征。事實上,“幻想文學”范疇寬泛,包羅甚廣,在缺乏具體語境的情況下顯得尤為含混。從總體上看,童話小說、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等現當代幻想文學的主要類型都屬同源異流的幻想敘事文類,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區別。它們具有共同的文學表征,但在創作意圖、讀者對象和藝術追求等方面往往是各不相同的。童話小說是現當代作家創作的文學童話,是傳統童話的藝術升華。童話小說要體現作者對當代社會背景下的兒童成長的意義和價值,不能像一般幻想小說那樣隨心所欲。如果籠統地不加區別地使用“現代幻想小說”或者“兒童幻想小說”,那就勢必要剝離“童話小說”這一獨特文類的歷史沉淀,割斷它與傳統童話的深層血脈關系,從而消解了童話文學傳統賦予它的基本特質(給予兒童的“愛的禮物”)、精神特質(解放心智和想象力的烏托邦精神)和藝術特質(以實寫虛的敘事手法,用自然隨意的方式講述最異乎尋常的遭遇和故事)。
本書力圖體現研究成果的社會現實價值,在結語部分闡述了英國現當代童話小說的發生和發展對于中國本土幻想文學及兒童幻想文學創作的啟示。近年來中國本土作家進行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積極的,而且卓有成效的幻想文學創作。然而從整體上看,國內的幻想文學及兒童幻想小說的創作既難以滿足時代的需要,也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青少年讀者的閱讀需求。許多作者往往簡單地模仿或者挪用西方幻想文學作品的創作模式,或者將中國本土的傳說故事與流行的西方幻想文學式樣進行某種嫁接,殊不知卻陷入了平庸的“四不像”模式。如何借鑒世界優秀幻想文學的創作實踐,打造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優秀幻想文學精品,對于中國實現從兒童文學大國邁向兒童文學強國的目標顯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在當代社會的學校教育中,注重知識因素是無可非議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們在為少年兒童填充知識的同時可能消解他們的想象力。把道德教育、理性原則與幻想精神、游戲精神完全對立起來,對于培育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成長是不全面、不科學的。說到底,這就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協調發展。
本書主體內容按照英國童話小說的發生和發展脈絡分為四編。全書的緒論是對本項目研究的基本理論和背景問題的闡述,以及對現當代童話文學和童話小說研究狀況的梳理。具體內容包括童話文學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童話文學形成歷史及基本類型;現當代童話小說的歷史性崛起;“童話小說”的界定及當代幻想小說主要類型辨析;兒童本位的童話小說與成人本位的童話小說,等等),以及有關英國童話小說研究的狀況(20世紀以來西方童話文學研究的主要理論范式;兒童圖書出版史和兒童文學史中的童話小說闡述;若干童話文學專論)。
第一編對維多利亞時代和愛德華時代(1840—1910)的英國童話小說創作主潮的綜合考察。這一時期英國童話小說異軍突起,成就斐然,名篇佳作數量之多,藝術水平之高,令世人矚目,堪稱英國童話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也是世界童話文學地圖上的一座奇峰)。本部分首先探討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童話小說崛起的時代語境,著重考察了工業革命和兒童文學革命這雙重浪潮的影響;然后就當時歐洲經典童話的英譯運動對英國童話小說興起的催化作用進行了探討;在上述史論之后,本編分專章重點考察從約翰·羅斯金、查爾斯·金斯利、卡羅爾·劉易斯、伊迪絲·內斯比特、奧斯卡·王爾德等到J. M.巴里和肯尼斯·格雷厄姆等英國童話小說黃金時代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
第二編是對兩次世界大戰前后(1910—1949)的英國童話小說的綜合考察。戰爭的沖擊和戰后的變化使許多人心中的懷舊情感和逃避愿望變得更加急迫,更富有吸引力。這些情緒自然會在兒童圖書的創作中通過童話敘事得到適宜的表達,如動物童話小說和玩偶動物小說創作就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對這一時期的童話小說創作狀況進行綜述之后,本編分專章探討了米爾恩與他的玩偶動物故事“小熊維尼”;托爾金和他的中篇小說《霍比特人》;洛夫廷和他的“杜立德醫生”系列;以及P. L.特拉弗絲的“瑪麗·波平絲”系列。
第三編是對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童話小說創作的綜合考察。這一時期是英國童話小說創作的又一個重要發展時期,也被稱作英國童話小說的第二個黃金時代。作家們探索了新的表現題材、敘事方式和表述話語(恰如學者型作家C. S.劉易斯所言,“童話是表達思想的最好方式”),取得了豐碩厚重的創作成就。在整體創作格局的綜述之后,本編對這一時期的英國童話小說創作的兩種趨勢進行了分析;然后分專章重點考察了幾位代表性作家及其創作,其中包括C. S.劉易斯和他的“納尼亞傳奇”系列;瑪麗·諾頓和她的“借東西的地下小人”系列;艾倫·加納和他的《貓頭鷹恩仇錄》。
第四編是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英國童話小說創作主潮的綜合考察。20世紀70年代以來,不少作家在創作中汲取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文學因素,英國童話小說創作總體上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呈現出雜色多彩,繼往開來的格局。對這一時期的創作狀況進行綜述之后,本編分章重點考察了羅爾德·達爾的“狂歡化”童話小說創作;彼得·迪金森探索“變幻莫測”的世界的童話小說;佩內洛普·利弗里的以“時間、歷史與記憶”為特色的童話小說創作;海倫·克雷斯韋爾的童話奇幻創作的原創性與多樣性特征;黛安娜·瓊斯的童話奇幻創作藝術;以安吉拉·卡特為代表的成人本位的新童話敘事;蘇珊·庫珀的代表作的傳統因素與創新;J. K.羅琳的長篇童話小說力作“哈利·波特”系列。
作為本書的結語,“余論”闡述了英國童話小說創作對中國兒童幻想文學創作的啟迪。如何借鑒和吸收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主潮的創作成就及研究成果(包括在社會轉型期英國童話小說的發生和發展的啟示;對幻想文學類型的認識問題;幻想敘事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等),兼收并蓄,為我所用,使我們的創作者能夠結合自身的歷史條件和需要,打造真正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高水平的兒童幻想文學精品,以滿足當代社會對兒童幻想文學發展的迫切需求——這顯然是一個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需要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余論”從“理性教育與想象力問題”;“關于幻想文學和童話小說的認識問題”;“童話小說的兒童化與雙重性問題”這三個方面進行了相關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