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選題宗旨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是研究周代及其以前歷史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先秦時期,沒有《尚書》這一名稱,而是將其稱為《書》,或直接按歷史年代稱其中的內容為《夏書》、《商書》、《周書》。到了漢代,出現了《尚書》的名稱,如《史記·五帝本紀》云:“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標點本,第46頁。漢代不僅出現了《尚書》的名稱,還出現了《尚書》的今古文之爭,而且這種爭論貫穿整個經學史。今文《尚書》指漢代伏生所傳的用隸書記錄的《尚書》,共二十九篇;古文《尚書》指漢武帝末年,魯共(恭)王壞孔子宅所得的用古文字記錄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共計四十五篇。但是流傳至今的古文《尚書》并不是漢代的古文《尚書》,而是東晉梅賾所獻的《孔傳古文尚書》,共五十八篇,其中包括今文《尚書》二十九篇。

對于《尚書》的性質,先秦文獻中就有過論述,如《荀子·勸學》記載“故《書》者,政事之紀也”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1頁。,《莊子·天下》記載“《書》以道事”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67頁。,都表明《尚書》是用來記事的。

《尚書》文字佶屈聱牙,內容又兼包并蓄,而且版本在流傳過程中幾經刪改,已經很難窺見其原始面貌,同時學術界又對古文《尚書》的真偽問題一直爭論不已,這些都造成了“《尚書》難治”的現象。但《尚書》的歷史價值卻是巨大的,金景芳先生稱“《尚書》獨載堯以來,是中國自有史以來的第一部信史”金景芳:《〈尚書·虞夏書〉新解》,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序言第1頁。。再者,《尚書》又是我國古代思想的重要源頭,它給后來的諸子百家思想提供了來源及依據。為了撥開我國文明早期的歷史與思想文化,研究《尚書》就成了必經之路。

研究《尚書》就會發現不論是今文《尚書》還是古文《尚書》,其中都有《洪范》篇(案:《洪范》有時也被寫成《鴻范》,據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統計,《洪范》共4404條,《鴻范》共112條;按照目前學術界的慣例,將其統稱為《洪范》)。《洪范》在《尚書》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的內容不像其他篇那樣是以記事為主的,而是在闡發治理國家的原則與方法,正如金景芳先生所說,“自今天看來,它也確實是一部最系統最完整并提到理論高度來認識的政治哲學著作”金景芳、呂紹綱、呂文郁:《孔子新傳》,長春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頁。。正因為如此,所以對于《洪范》的研究,既可以有助于了解并認識我國早期文明階段治理國家的原則與方法,又能掌握此階段的哲學思想。

我國在先秦時期出現了很多思想家及學術流派,但這些思想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不是純粹的哲學思想,而是夾雜著政治思想及倫理思想。或者可以說它們是以政治思想及倫理思想為主,輔之以哲學思想。而這種思想特征的產生,恰恰是由于擁有這些思想的人都曾受到《洪范》的影響。《洪范》先談天,次講人,最后強調天人關系的論述方式,為后來的思想家提供了思考的模板。

先秦時期思想家的最終目的都在于為統治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國方案,而這套治國方案要被人接受,必須言之有理,而這個理要上合于天,下合于人。正是由于這樣的目的以及為這個目的所作的解釋,便形成了先秦時期所特有的思想體系。而在這些思想家產生之前的歷史文獻里,只有《洪范》為統治者提供了一個完善的、有理有據的治國方略,因此它便成為先秦思想家首先要研究的內容。先秦思想家從《洪范》中汲取營養,取其所需,進而不斷完善,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盡管思想家們的思想不同,但其來源都或多或少的與《洪范》有關系。齊明山先生就曾說過:“《洪范》是我國古代社會第一部行政大法……它影響了中國社會幾千年,對我國帝制和中央集權制的形成有決定性意義,奠定我國傳統文化的道家、儒家文化基礎,提供我國傳統思維方式的框架。”齊明山:《中國歷代王朝的行政大法——簡析〈尚書·洪范〉》,《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第9頁。

因為《洪范》中的“皇極”思想集中體現了治國的原則及方法,因此每個思想學派都著重研究“皇極”思想。由于對“皇極”思想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產生了不同的學派。認為“皇極”應為“禮”(或“德”“仁”)的,是儒家學派;認為“皇極”應為“兼愛”的,是墨家學派;認為“皇極”應為“道”的,是道家學派;認為“皇極”應為“法”的,是法家學派;認為“皇極”應為“禮”與“法”的,則是管仲學派。

《洪范》中的“天”及“天人關系”也對先秦思想家產生了重要影響。《洪范》認為自然物有其固有的屬性,君王當順應自然屬性去做事,這便與天相合,天就會獎賞他幸福;君王若違背自然屬性去做事,便與天相悖,天就會用災禍懲罰他,這也是早期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的理論。先秦思想家都對“天”及“天人關系”進行了論述:孔子認為上天可以命定一切,這便是天命;人類對于天命只能無可奈何,任由天命去擺布,但人不能因為天命而畏懼,應勇往直前,做自己應該做的,至于結果如何,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墨子認為上天有意志并且有原則,上天的意志就是賞善罰惡,盡管上天的意志不可改變,但人類可以根據上天的原則去行事,并且根據自己的行為推知自己的結局;雖然墨子認為上天有意志,但實際上墨子認為個人的命運是由自己掌控的。老子認為天有道,即天道,而天道就是自然規律,人類應當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事,這便是人道。

除此之外,《洪范》中的民本思想、賞罰理論以及尚賢、重德主張也對先秦思想家產生了重要影響,基本都被他們繼承下來并加以深刻闡釋。

因此,全面研究《洪范》與先秦思想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因為它有助于厘清先秦時期紛繁復雜的思想,有助于探索先秦思想的源頭,有助于梳理先秦各學派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先秦時期以儒、墨、道、法為主要思想,所以對這四個學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與《洪范》的關系進行研究,可以考察出這四個學派主要觀點的形成與《洪范》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研究工作,目前在學術界還沒得到應有的關注。到目前為止,僅看到在顧頡剛、劉起釪合著的《尚書校釋譯論》中談到《洪范》“皇極”思想與《墨子》“尚同”思想及《韓非子》“君主集權”思想的關系,并舉例進行了論證。他們認為“‘皇極’的思想,實同于《墨子》‘尚同’的思想”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171頁。、“(皇極)這種統一于君主的思想,法家完全接受了,而且更加以強調,加以發展”同上書,第1172頁。。另有薛柏成在《論〈尚書·洪范〉與墨家政治思想》一文中,論證了墨家的天志、尚同、尚賢、兼愛思想的形成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洪范》相關思想的影響。薛柏成:《論〈尚書·洪范〉與墨家政治思想》,《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第94—97頁。因此,盡管意識到對這一課題進行研究將會面臨缺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以及其中很多內容并不會輕易被人接受的窘境,但我們還是決然地選擇了這個課題。因為只要堅持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的原則,就應會有所發現。當然對于先秦時期涌現出的眾多思想學派及重要論著,本書秉持著這樣的原則來進行研究:只要與《洪范》有重要關系的,就要進行詳細研究;與《洪范》沒有關系或關系甚少的,也不勉強研究。

因為要研究《洪范》與先秦思想的關系,所以首先需要解決的便是《洪范》的成篇時代問題。《洪范》的成篇時代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沒有什么爭議,學者們都認為如《洪范》篇中所說為周初所作。但自劉節的一篇《洪范疏證》,將《洪范》的成篇時代延后至戰國末季到秦統一天下期間劉節:《洪范疏證》,載顧頡剛《古史辨》(第五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03頁。,之后便引起了對《洪范》成篇時代的爭論,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書將通過對《洪范》成篇背景、《燹公》《書》初次結集時代、《洪范》語體特征、《洪范》思想內容等方面的研究,得出《洪范》成篇于周初的結論。

從漢代直至今日,學術界一直方興未艾的《洪范》“五行”研究,將不作為本書研究的重點。

二 文獻綜述

對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書分為兩個部分來綜述:第一部分是關于《洪范》的研究成果綜述,第二部分是關于諸子思想及諸子思想與《尚書》關系的研究成果綜述。

(一)關于《洪范》的研究綜述

1.古代研究《洪范》成果的簡單梳理

《洪范》自成篇以來就廣受關注,據劉起釪《尚書學史》統計,先秦時期對于《洪范》的征引就達19次之多。其中包括《詩經》《左傳》《墨子》《莊子》《呂氏春秋》等先秦重要歷史及思想文獻。劉起釪:《尚書學史》,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7、18、22頁。最早為《洪范》篇作傳的是西漢夏侯始昌的《洪范五行傳》(收錄在伏生的《尚書大傳》中),這本專著開啟了學者們對于《洪范》“五行”的研究熱潮。漢代的大學者幾乎都對《洪范》“五行”產生了興趣,如劉向、劉歆、董仲舒、賈逵、馬融、鄭玄等都對《洪范》進行了研究。班固在編寫《漢書》時,還專辟了《五行志》,并且為歷代史官所繼承。

漢代之后直至清末,對《洪范》的研究呈現出兩大特點:

第一,最主要的特點是研究《洪范》“五行”說及“洛書”說。其還可細分為兩個完全相反的研究方向:其一為繼承并發展漢儒“五行”說及“洛書”說,如隋代安康獻公的《洪范讜義》、簫吉的《五行大義》,唐代穆元休的《洪范外傳》、崔良佐的《尚書演范》,宋代晁補之的《洪范五行說》、蔡沈的《洪范皇極內篇》,元代胡一中的《定正洪范集說》,明代黃道周的《洪范明義》,清代李光地的《洪范說》、胡宗渚的《洪范皇極類義》等。其二為批判漢儒“五行”說及“洛書”說,如宋代胡瑗的《洪范口義》、王安石的《洪范傳》,明代王祎的《洛書非洪范辨》,清代崔述的《洪范補說》、龔自珍的《非五行傳》等。

第二,對《洪范》進行文獻整理與研究,主要體現在歷代《尚書》精注本上。如漢代鄭玄注的《尚書大傳》,唐代孔穎達的《尚書正義》,宋代林之奇的《尚書全解》、夏僎的《夏氏尚書詳解》、史浩的《尚書講義》、蔡沈的《書集傳》,元代董鼎的《書傳輯錄纂注》,清代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皮錫瑞的《今文尚書考證》、王夫之的《尚書稗疏》。另外還有清代陳壽祺的《五行傳注》《洪范惟十有三祀解》《曰圉》。

2.20世紀以來《洪范》研究綜述

20世紀以來,研究《洪范》的專著得以出版的非常少,目前看到的僅有張兵的《洪范詮釋研究》。在這本書中,作者對從漢代至清末的《洪范》詮釋研究進行梳理并介紹各個時期的詮釋特點及重要文獻。張兵:《洪范詮釋研究》,齊魯書社2007年版。

雖然專著很少,但研究《洪范》的論文卻出現很多,這些論文大體可以分為五類:

(1)《洪范》的成篇時代考證

主要有劉節先生的《洪范疏證》劉節:《洪范疏證》,載顧頡剛《古史辨》(第五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8—403頁。、汪震先生的《尚書洪范考》汪震:《尚書洪范考》,《北平晨報》1932年1月20日第九版。、劉起釪先生的《〈洪范〉成書時代考》劉起釪:《〈洪范〉成書時代考》,載劉起釪《尚書研究要論》,齊魯書社2007年版,第396—424頁。、趙儷生先生的《〈洪范疏證〉駁議——為紀念顧頡剛先生誕生100周年而作》趙儷生:《〈洪范疏證〉駁議——為紀念顧頡剛先生誕生100周年而作》,《齊魯學刊》1993年第6期,第69—75頁。、杜勇先生的《洪范制作年代新探》杜勇:《洪范制作年代新探》,《人文雜志》1995年第3期,第75—79頁。、李學勤先生的《叔多父盤與〈洪范〉》李學勤:《叔多父盤與〈洪范〉》,載饒宗頤《華學》第五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110頁。、陳蒲清先生的《〈尚書·洪范〉作于周朝初年考》陳蒲清:《〈尚書·洪范〉作于周朝初年考》,《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第90—96頁。、李軍靖先生的《〈洪范〉著作時代考》李軍靖:《〈洪范〉著作時代考》,《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第79—83頁。、曹松羅先生的《論〈洪范〉之五事》曹松羅:《論〈洪范〉之五事》,《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第58—61頁。、張懷通先生的《由“以數為紀”看〈洪范〉的性質與年代》張懷通:《由“以數為紀”看〈洪范〉的性質與年代》,《東南文化》2006年第3期,第51—57頁。、曹松羅先生的《〈尚書·洪范〉尚五商代說》曹松羅:《〈尚書·洪范〉尚五商代說》,《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第34—36頁。與《〈尚書·洪范〉尚五商代說續證》曹松羅:《〈尚書·洪范〉尚五商代說續證》,《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第131—135頁。(此內容在第一章第二節有專門論述)。

(2)《洪范》“五行”研究

學者們主要探討了《洪范》“五行”的性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洪范》“五行”是哲學概念,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元素,如金景芳先生的《西周在哲學上的兩大貢獻——〈周易〉陰陽說和〈洪范〉五行說》金景芳:《西周在哲學上的兩大貢獻——〈周易〉陰陽說和〈洪范〉五行說》,《哲學研究》1979年第6期,第56—57頁。,殷紹基先生的《關于〈洪范〉五行說》殷紹基:《關于〈洪范〉五行說》,《湘潭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第4、9—13頁。,王蒨先生的《論〈尚書〉中的五行說》王蒨:《論〈尚書〉中的五行說》,《聊城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第97—99頁。,康建軍、劉勇先生的《〈尚書·洪范〉五行的輿地文化意義》康建軍、劉勇:《〈尚書·洪范〉五行的輿地文化意義》,《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12期,第40—42頁。,這是大多數學者的看法,第二種觀點認為《洪范》“五行”只是具體的五種自然物質,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與政治、思想、哲學無關,如詹劍峰先生的《〈洪范〉里的五行是構成萬有的五種基本元素嗎——與金景芳先生商榷》詹劍峰:《〈洪范〉里的五行是構成萬有的五種基本元素嗎——與金景芳先生商榷》,《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第9—12頁。;第三種觀點認為《洪范》“五行”既不是單純的五種生活必需品,也不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元素的哲學觀,而是一種政治觀念,如胡新生先生《政治意識籠罩下的原始五行觀——對〈洪范〉“五行”概念的性質及其思想史意義的再認識》胡新生:《政治意識籠罩下的原始五行觀——對〈洪范〉“五行”概念的性質及其思想史意義的再認識》,《山東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第7—12頁。,高峰先生的《從〈洪范〉“五行”到“五德終始”——一個經學問題的哲學考察》高峰:《從〈洪范〉“五行”到“五德終始”——一個經學問題的哲學考察》,《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9期,第178—184頁。

(3)《洪范》的思想研究

首先是政治思想研究。學者們都認為《洪范》是我國古代政治和文化綱領,如齊明山先生的《中國歷代王朝的行政大法——簡析〈尚書·洪范〉》齊明山:《中國歷代王朝的行政大法——簡析〈尚書·洪范〉》,《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第5—9頁。,諶中和先生的《〈尚書〉——專家治國的教科書》諶中和:《〈尚書〉——專家治國的教科書》,《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第91—95頁。,李軍靖先生的《洪范與古代政治文明》李軍靖:《洪范與古代政治文明》,博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2005年,第2頁。,任鋒先生的《近世思想傳統中的政治正當性理論及其啟示:以儒學“洪范模式”為視角》任鋒:《近世思想傳統中的政治正當性理論及其啟示:以儒學“洪范模式”為視角》,《學海》2007年第5期,第24—34頁。,童明倫先生的《論〈洪范〉篇是我國古代政治文化綱領》童明倫:《論〈洪范〉篇是我國古代政治文化綱領》,《重慶師范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第89—94頁。,朱本源先生的《洪范——中國古代文明的活的靈魂》朱本源:《〈洪范〉——中國古代文明的活的靈魂》,《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第18—25頁。。其次是哲學思想研究。如陳士強先生的《試論〈洪范〉哲學思想的原始形態及其衍變》,文章論述了《洪范》中的“五行”“皇極”“庶征”思想的原始形態及其之后發生的演變,并指出這種演變與原始形態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陳士強:《試論〈洪范〉哲學思想的原始形態及其衍變》,《學術月刊》1982年第11期,第57—60頁。。再次是法學思想研究。如李行之先生的《〈尚書·洪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李行之:《〈尚書·洪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求索》1985年第4期,第109—110頁。,張紫葛、高紹先先生的《論〈洪范〉的法學意義》張紫葛、高紹先:《論〈洪范〉的法學意義》,《成都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第27—32頁。,他們都認為《洪范》是一部憲法,并從法學方面對《洪范》進行研究。復次是經濟思想研究。如曹應旺先生的《〈洪范〉經濟思想淺見》,文章從經濟學角度去研究,認為《洪范》中的“五行”“八政”“念用庶征”“五福六極”中都包含著樸素的經濟思想,并對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產生深遠影響。曹應旺:《〈洪范〉經濟思想淺見》,《江淮論壇》1983年第4期,第31—34頁。最后是天人思想研究。如姚祎先生的《我國網絡營銷服務管理對策思考——〈洪范九疇〉天人管理思想的啟示》,文章認為《洪范》提倡民心、順應天人合一,《洪范》中的“五事”“五紀”“三德”“五福”都對管理思想有影響。姚祎:《我國網絡營銷服務管理對策思考——〈洪范九疇〉天人管理思想的啟示》,《商務營銷》2010年第2期,第35—36頁。

(4)《洪范》與諸子關系的研究

據統計,此類文章只有一篇,即薛柏成先生的《論〈尚書·洪范〉與墨家政治思想》,文章認為墨家的天志、尚同、尚賢、兼愛思想的形成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洪范》相關思想的影響,并指出研究墨家思想的淵源離不了《洪范》。薛柏成:《論〈尚書·洪范〉與墨家政治思想》,《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第94—97頁。

(5)《洪范》其他方面的研究

首先是語言研究。如王永平先生的《〈洪范〉“三人占則從二人言”辨正》王永平:《〈洪范〉“三人占則從二人言”辨正》,《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4期,第61—64頁。、錢宗武先生的《〈洪范〉“者”字辨——兼談文言“者”的詞性》錢宗武:《〈洪范〉“者”字辨——兼談文言“者”的詞性》,《古漢語研究》1991年第4期,第66—68頁。。其次是斷代研究。如鄭涵先生的《北宋〈洪范〉學簡論》鄭涵:《北宋〈洪范〉學簡論》,《中州學刊》,1981年第2期,第144—150頁。、《北宋〈洪范〉學簡論(續完)》鄭涵:《北宋〈洪范〉學簡論(續完)》,《中州學刊》,1981年第3期,第139—146頁。、吳建偉先生的《宋代洪范研究》吳建偉:《宋代洪范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皆對宋代《洪范》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與論述。再次是內容闡釋。如王駿聲先生的《洪范新釋》王駿聲:《洪范新釋》,《河北大學文學叢刊》1929年第1期,第56—58頁。、家昌先生的《〈洪范〉九疇講的是什么》家昌:《〈洪范〉九疇講的是什么》,《歷史教學》1954年第8期,第45頁。、溫曉莉先生的《高校教材釋〈洪范〉等〈尚書〉篇章應力求準確》溫曉莉:《高校教材釋〈洪范〉等〈尚書〉篇章應力求準確》,《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第94—98頁。、楊孝麒先生的《〈洪范〉簡釋》楊孝麒:《〈洪范〉簡釋》,《醫古文助讀》1983年第4期,第43、59—63頁。。復次是對《洪范》思維方式的研究。如黃玉順先生的《中西思維方式的比較——對〈尚書·洪范〉和〈工具論·范疇篇〉的分析》黃玉順:《中西思維方式的比較——對〈尚書·洪范〉和〈工具論·范疇篇〉的分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第5—12頁。、陳聲柏先生《“洪范九疇”思維方式——從“范疇”的角度看》陳聲柏:《“洪范九疇”思維方式——從“范疇”的角度看》,《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第13—16頁。。最后是對《洪范》與其他內容聯系的研究。如鮑曉東先生的《試論〈尚書·洪范〉與醫學發展的關聯》,論述了《洪范》對醫學發展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鮑曉東:《試論〈尚書·洪范〉與醫學發展的關聯》,《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第9—11頁。;梁韋弦先生的《〈尚書·洪范〉與漢易卦氣學》,論證了應區分漢人對《洪范》的解釋與《洪范》文本的不同、五行學說與《易》結合的時間、漢代卦氣學與西漢《洪范》學的關系、漢人《洪范》學與《周易》學結合的基礎等問題;梁韋弦:《〈尚書·洪范〉與漢易卦氣學》,《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第40—45頁。沈利華先生的《從〈尚書·洪范〉談起——中國傳統幸福觀分析》,從《洪范》“五福”出發探討中國傳統的幸福觀;沈利華:《從〈尚書·洪范〉談起——中國傳統幸福觀分析》,《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6期,第73—79頁。另外還有黃元炳先生的《洪范合象數以應洛書例》黃元炳:《洪范合象數以應洛書例》,《國學論衡》1934年第6期,第26—28頁。,張其淦先生的《洪范微》張其淦:《洪范微》,《國學論衡》1935年第6期,第12—27頁。、《洪范微自序》張其淦:《洪范微自序》,《國學論衡》1935年第6期,第12—20頁。,李學勤先生的《帛書〈五行〉與〈尚書·洪范〉》李學勤:《帛書〈五行〉與〈尚書·洪范〉》,《學術月刊》1986年第11期,第37—40頁。,劉高遠先生的《〈洪范〉“稽疑”的數量關系》劉高遠:《〈洪范〉“稽疑”的數量關系》,《焦作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第127—128頁。等。

3.《尚書》著作中關于《洪范》的研究

陳夢家先生的《尚書通論》。該書分為“尚書通論”“尚書專論”“尚書講義”“尚書補述”四個部分。在通論中研究了先秦引書、漢世傳本、篇目、書序四個關于《尚書》的重要內容;在專論中對古文《尚書》的作者、《堯典》為秦官本、“王若曰”考證、“古文”考證四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在講義中對《甘誓》《湯誓》《盤庚上》《大誥》四篇進行了細致講解;在補述中又對孔傳本出現的時代、書序形成的時代、尚書逸文、尚書體例等內容進行了研究。陳夢家:《尚書通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其中的“先秦引書篇”對本書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張西堂先生的《尚書引論》。該書對《尚書》的名義、起源、刪述、類別、篇第、版本等進行了梳理與考證,同時又對今文《尚書》中所有篇章的成篇時代進行了考證。張西堂:《尚書引論》,陜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其中對于《洪范》成篇時代的考證對于本書的研究頗有參考價值。

劉起釪先生的《尚書學史》。該書根據《尚書》的形成及歷史演進情況進行論述,對《尚書》研究的重要歷史時期分別予以論述,同時又將其他歷史階段包含其中,是研究《尚書》學歷史的重要著作。劉起釪:《尚書學史》,中華書局1989年版。書中有很多內容涉及《洪范》研究,其中包括《洪范》在先秦的引用情況及其引用次數與引用排名、《洪范》在各個時期的單篇研究情況及文獻內容介紹與研究特點等,這些都對我們研究《洪范》有很大參考價值。

顧頡剛、劉起釪先生的《尚書校釋譯論》。該書對今文《尚書》的各篇內容給予詳細注釋并附有白話文翻譯,同時又對各篇中的重要內容進行了討論與論述,是研究今文《尚書》必不可少的參考。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書中對《洪范》的注釋非常詳盡,并且通過對《洪范》的主題思想、時代特征、語言特點與“五行”“五事”“五征”“八政”內容及先秦時期文獻對于《洪范》的引證進行論述,得出他們關于《洪范》成篇時代的推斷;同時又對《洪范》“皇極”思想與墨子“尚同”思想及韓非子君主集權思想的關系進行了論述。這些內容對本書研究《洪范》的成篇時代、文本內容及《洪范》與諸子思想的關系都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劉起釪先生的《尚書研究要論》。該書是先生對于《尚書》研究的論文集,主要論述了《尚書》學歷程,《堯典》《禹貢》與周初各篇,日本早期與現代的《尚書》研究。劉起釪:《尚書研究要論》,齊魯書社2007年版。其中與《洪范》有關的幾篇論文,包括《〈洪范〉成書時代考》《歷代的〈洪范〉學》《關于河圖洛書問題》《五行原始意義及其分歧蛻變大要》等,對本書研究《洪范》的成篇時代及五行思想等內容頗有啟發意義。

馬士遠先生的《周秦〈尚書〉學研究》。該書對出土文獻、傳世文獻中涉及周秦時期的《尚書》學史料進行窮盡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獨到見解。馬士遠:《周秦〈尚書〉學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版。其中涉及《洪范》的研究包括出土文獻,諸子對《洪范》的征引,孔子、墨子對《尚書》的征引及研究,為本書研究相關問題提供了很重要的數據與借鑒。

蔣善國先生的《尚書綜述》。該書比較全面、系統地論證了《尚書》研究的有關問題。蔣善國:《尚書綜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其中關于洪范、五行、天人感應等內容對本書的研究有很大裨益。

游喚民先生的《尚書思想研究》。該書從哲學、政治、倫理諸方面深入論述了《尚書》中所蘊含的思想,并進一步闡述了其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的影響。游喚民:《尚書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其中關于民本思想、德思想、周公思想等內容對本書的研究頗有啟發。

于省吾先生的《尚書新證》。該書從語言學、文字學的角度,尤其是古文字學的角度來研究《尚書》,得出了許多有創見性的結論,使之成為研究《尚書》所必備的重要參考文獻。于省吾:《尚書新證》,中華書局2009年版。其中關于《洪范》的研究給本書頗多啟發。

4.研究《尚書》的文章中關于《洪范》的討論

饒龍隼先生在《〈書〉考原》中認為春秋以前流行的《書》是一個寫定本,并根據先秦時期引《書》情況的統計確定了《書》的原有篇目,其中包括《洪范》篇,之后根據《書》的基本形態確定了《書》的最初編纂時代在春秋之前的周昭王、穆王時代,最后指出早期的《書》篇是以口耳言傳的方式流傳,到了西周初期才開始轉換成書寫簡帛的形式,最后在昭、穆之世編纂成寫定本。饒龍隼:《〈書〉考原》,載王小盾《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7—95頁。此文對本書確定《洪范》的成篇時代及《洪范》在先秦的征引情況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葛志毅先生在《記事之史與〈春秋〉、〈尚書〉等史籍的編纂》中認為周代史官早期偏于記言之職,《尚書》是史官記言成果的匯編,《尚書》中的記事成分,很可能是史官在整理編錄檔案時補記的,編年記事方法產生于西周厲、宣之世,《尚書》的最初編纂應在西周末、東周初,即兩周之際的前后。葛志毅:《記事之史與〈春秋〉、〈尚書〉等史籍的編纂》,載杭州大學古籍所《古典文獻與文化論叢》(第二輯),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237頁。此文對本書了解西周時期史官的職責及《洪范》成篇時代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葛志毅先生在《史官的規諫記言之職與〈尚書〉、〈國語〉的編纂》中認為早期史官既要撰寫詔令,又要記錄王公卿士的言論,這些合成完整的史官記錄的職責,均在《尚書》的內容體例上有所反映,并以《洪范》為例。同時又指出《尚書》反映了古人闡發議論時喜歡稱道古昔的習慣,并提到《洪范》,這又反映出史官記言之職與《尚書》內容的久遠傳統,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對《尚書》記載可信度的認識。而要把由史官記言之職積累起來的資料編纂為《尚書》,則有待于專設的記事之史的出現,《尚書》的編纂就是史職發生轉變之初的史籍纂錄成果之一。葛志毅:《史官的規諫記言之職與〈尚書〉、〈國語〉的編纂》,載新建設編輯部《文史》(第三輯),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35—45頁。此文對本書研究西周史官的職責及《洪范》成篇時代的考證均有重要啟發。

5.其他文章中與《洪范》內容有關的研究

龐樸先生在《陰陽五行探源》中認為殷人有尚五的習慣,那就是以五方為基礎的五的體系,而這種以方位為基礎的五的體系,正是五行說的源始。春秋時期的五行思想應該是《洪范》五行說的概括或發揮。龐樸:《陰陽五行探源》,《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3期,第75—98頁。此文對本書研究《洪范》中的五行頗有啟發。

梁啟超先生在《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中認為《洪范》中的五行只是將物質分為五類,并指出其功用與性質,沒有絲毫哲學的或術數的意味。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載《古史辨》(第五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50—353頁。此文對本書研究《洪范》中的五行具有參考價值。

岑仲勉先生在《五行起自何時》中根據商人沒有“強五”的觀念,而西周才產生這種觀念,因此認為五行的最早出現應在西周,而不應在商代。岑仲勉:《五行起自何時》,載岑仲勉《商周文史論叢》(外一種),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279—283頁。此文對本書研究《洪范》中的“五行”有一定幫助。

郭沫若先生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中推翻前人的結論、另辟新說,認為《洪范》的作者是子思,《洪范》的成篇時代應在《墨子》之后、《呂氏春秋》之前。郭沫若:《先秦天道觀之進展》,載《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7—376頁。由于他的觀點不同于其他人,因此在梳理《洪范》的作者時,必然會成為一種代表觀點。

裘錫圭先生在《燹公銘文考釋》中認為《燹公》銘文中的“一些詞語和思想需要以《洪范》為背景來加以理解。這說明在鑄造此的時代(大概是恭、懿、孝時期),《洪范》已是人們所熟悉的經典了。由此看來,《洪范》完全有可能在周初就已基本寫定”。裘錫圭:《燹公 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第23頁。此文的內容與觀點對本書研究《洪范》的成篇時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諸子思想的研究

1.著作方面

李澤厚先生的《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該書正篇中對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及宋明理學等進行了研究,提出很多有創見性的思想。補篇中對中華文化的源頭符號及巫史傳統等進行了論述,其中的很多觀點都發人深省。李澤厚:《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其中有關先秦諸子及巫史文化等內容,給了本書很多有益的啟發。

晁福林先生的《先秦社會思想研究》。該書對先秦時期社會思想的起源、相關問題及儒、道思想中的社會觀念進行了研究。晁福林:《先秦社會思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其中有關儒、道思想及商代筮法等內容,對本書的研究頗有參考價值。

陳來先生的《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該書從儒家的來源——巫覡談起,研究了巫覡的卜筮職責,祭祀的淵源、殷周的天命觀,之后談到禮樂、德行的淵源,最后論述了儒。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其中關于《尚書》《洪范》及周公、孔子等內容,對本書有重要參考價值。

葛兆光先生的《中國思想史》。該書沒有遵循以往思想史的寫作框架——以思想家的歷史來敘述思想史,而是著眼于“一般思想史”。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它的研究方法、思想角度都充滿新意,同時也有不少新發現,這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同時其關于儒、墨、道的來源與思想體系形成的論述也對本書有重要參考價值。

任繼愈先生的《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該書對原始社會思維的發展、殷周之間的思想變革、春秋時期的思想等方面都做了研究,之后對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及學術流派分別給予細致的研究,里面有不少精辟的見解。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其中很多內容都對本書研究諸子思想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金景芳、呂紹綱、呂文郁先生合著的《孔子新傳》。該書主要是對孔子的學說及其流傳進行論述,包括孔子的思想核心,天道觀與人性論,教育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孔子與六經、孔學流傳評述等內容。金景芳、呂紹綱、呂文郁:《孔子新傳》,長春出版社2006年版。書中有很多觀點發前人所未發,是研究孔子必看的參考書目。其對本書研究孔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該書對《老子》一書有詳細的注釋并有白話譯文,同時對老子的思想有所闡發。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其中關于老子思想的闡發對本書研究老子頗具啟發意義。

呂文郁先生的《春秋戰國文化史》。該書以雅斯貝斯的“軸心時代”理論為切入點,論述了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條件,對各學派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及主要著作進行了闡釋。呂文郁:《春秋戰國文化史》,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其中關于諸子經歷及著作的論述對本書的研究頗有借鑒。

2.論文方面

白奚先生在《也談〈管子〉成書年代與作者》中認為《管子》成書于戰國中期,即“《管子》是在齊宣王、湣王時期,由稷下學宮中一批佚名的齊地土著學者依托管仲編集創作而成”白奚:《也談〈管子〉成書年代與作者》,《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4期,第118頁。的。其中對于《管子》的成書時代為本書所接受。

尹振環先生在《〈尚書〉與〈老子〉的比較》尹振環:《〈尚書〉與〈老子〉的比較》,《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第98—103頁。與《〈老子〉作為〈尚書〉的繼續》尹振環:《〈老子〉作為〈尚書〉的繼續》,《中華文化研究》1997年秋之卷,總第17期,第12—17頁。兩篇文章中都通過將《老子》的思想與《尚書》的類似思想相比較,得出《老子》思想繼承并發展了《尚書》思想。這種研究思路與方法為本書研究老子思想與《尚書》的關系提供了很大的借鑒。

孫以楷、解光宇先生在《老子與〈尚書〉》中認為老子的學說源于古代的道術,它們是古代治理天下的原則與方法,這些內容相當多地被保存在《尚書》中。如《尚書》中的“水”思想、“德”思想、“不爭”思想等都被老子繼承下來,同時又有所發展,因此作者認為《尚書》是老子學說的重要來源之一。孫以楷、解光宇:《老子與〈尚書〉》,《復旦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第58—62頁。這種研究方法及內容對本書研究老子思想與《尚書》《洪范》的關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三 研究內容及方法

(一)研究內容

《洪范》與先秦思想的關系是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對《洪范》的成篇時代進行考證,只有確立了《洪范》的成篇時代在周初,才能使《洪范》對先秦思想的影響研究有立論基礎,這是本書的基礎研究部分。

其二,對《洪范》與先秦思想的關系進行分別論述,其中以對周公、孔子、老子、墨子思想的影響為主,以對孟子、管仲學派、韓非子的影響為輔,目的是研究《洪范》對先秦主要思想家及學派的思想影響,即探討先秦主要思想家及學派的思想淵源,這是本書最重要的思想研究部分。

具體來說,基礎研究部分主要內容包括:

1.《洪范》的作者及成篇時代考證

首先,對《洪范》的作者及成篇時代的不同觀點進行梳理,并總結出其爭論的焦點所在。其次,通過對《洪范》成篇時代的考察、《燹公》與《洪范》的關系、《書》初次集結的時代、《洪范》的語體特征四個方面的論證,得出結論:《洪范》是因為周武王訪問箕子,由箕子陳述,經周初史官記錄而成的。《洪范》反映了箕子對歷代統治經驗與教訓的總結,是古代文明在政治方面、思想方面的傳承。周初統治者對《洪范》非常重視,認真學習并貫徹到統治過程中。《洪范》對整個西周時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洪范》文本內容及其所反映的時代特征

對于《洪范》各個方面的探討與研究,都離不開對其內容的認定,因此要確定其成篇時代,也要從文本中找到理據。基于這樣的目的,對《洪范》的文本內容進行詳細解讀就成為必然,而這種解讀又為之后的思想研究奠定了基礎。在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又對能反映時代特征的內容、學術界有爭議的內容及我們與傳統觀點不同的見解進行了考證。最后又列舉出能印證《洪范》內容的西周金文內容、今文《尚書》中的周初內容及《詩經》中的西周內容,這些內容能證明《洪范》確實在西周就已產生,并且對它們產生了影響。通過這些研究,能從《洪范》文本內容來論證其成篇時代在西周,從而確保了之前研究結論的正確性。

思想研究部分主要內容包括:

1.周公思想與《洪范》的關系

之所以討論周公思想與《洪范》的關系,是想論證《洪范》從成篇開始就受到重視,而首先受益的當然是周初統治者,這也是周武王向箕子詢問治國方法的原因。只是由于武王不久便離世,所以這些治國方法的實施便落到周初歷史上最重要、最杰出的周公肩上。《尚書·周書》是周公思想的重要體現,通過對其與《洪范》的對比研究,可以看出周公的天命思想與政治思想都與《洪范》有承繼關系。

2.老子思想與《洪范》的關系

相對于孔子、墨子兩章內容,這一章是最難論述的,因為在《老子》中,沒有明確地引用《尚書》或《洪范》的標注;同時對于老子的經歷,學術界也知之甚少。所以對于這一章內容,我們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本書從史官之職與《老子》所反映的《尚書》思想兩個方面來論證老子與《尚書》的關系,然后從老子的道、水、德、王、重與靜、兵、福禍思想去論證老子思想與《洪范》的關系。正是因為老子深刻地了解了《洪范》的思想,才會將其繼承與發展,形成自己關于“道德”的思想體系。

3.孔子思想與《洪范》的關系

孔子曾說過“《洪范》可以觀度”伏生:《尚書大傳·第三卷》,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而此“度”指法度、規范,這說明《洪范》中的法度、規范,對孔子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本書首先從孔子引用《尚書》、研習《尚書》、以《書》為教、論次《書》及對《書》的評價五個方面來論證孔子與《尚書》的密切關系。其次以孔子的禮、德思想為主,舉賢任能為輔,全面論證了《洪范》對孔子思想的影響。

4.墨子思想與《洪范》的關系

本書從墨子引用《尚書》、研究《尚書》兩方面論證墨子與《尚書》的緊密關系。其中墨子引用《尚書》這一部分,歷來看法不同,本書認為還是狹義地統計為好,即把《墨子》明確征引《尚書》(或“先王之書”)的內容,或者稱引內容見于今古文《尚書》,或者其篇名同于《書序》作為統計的對象。通過對《墨子》引用《尚書》的內容逐條與今傳今古文《尚書》《逸周書》《書傳》相對照,整理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因為墨子思想受《洪范》影響非常多,而且又經常糾纏在一起,所以按篇來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一種既簡便又實用的方法。本書以《尚同》篇為主,以《尚賢》《非命》《天志》篇為輔,對墨子思想所受《洪范》的影響進行全面的研究。

5.孟子、《管子》、韓非子思想與《洪范》的關系

其實就時間與思想來講,老子、孔子、墨子與《洪范》的關系最近,而且他們又分別開創了三個學派,他們的思想對本學派的其他人影響甚深,有時候很難說弟子的思想會越過老師而直接受《洪范》的影響。但在戰國時期,管仲學派的代表作《管子》以及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因為他們的思想不屬于儒、墨、道三家,因此可以說他們的思想可能會直接來源于《洪范》。本著這個原則,本書對《管子》《韓非子》與《洪范》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發現:《管子》對《洪范》的繼承是非常全面的,幾乎囊括了《洪范》的所有內容,如五行、敬用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庶征等,管仲用來自《洪范》的思想去治理齊國,并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這也說明了《洪范》思想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是比較理想的治國方略。韓非子主要繼承了《洪范》的“皇極”思想,并將其重新歸納為法、柄、術、威勢四個方面,同時強調要將這四個內容結合起來使用,從而形成他的君王集權思想。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他的王道思想、民本思想及任賢貴德思想與《洪范》的關系非常緊密。

(二)研究方法

本書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盡可能掌握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及考古資料,吸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對《洪范》的作者與成篇時代及其與先秦思想家及學術流派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期解決《洪范》研究中所存在的重要問題及正確認識《洪范》對先秦思想所產生的影響。

1.多學科交叉的多重論證法

前人在研究《洪范》時,往往專注于某一種方法的研究,比如文字訓詁、古文字資料、古代思想等。本書將會采用與《洪范》有關的各種方法去研究,如歷史學、考古學、思想史、語言文字等,既注重傳世文獻,又重視出土文獻及考古資料,本書將會整合各個學科、各個方面的內容來全面研究《洪范》的內容與思想。

2.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學術界對《洪范》的研究,向來是重視宏觀而輕視微觀。本書認為只有對微觀進行細致研究,才能真正解決《洪范》研究中的諸多問題,同時也能對《洪范》在先秦思想史中的歷史地位有正確的認識。

3.對比研究法

本書在研究《洪范》與先秦思想的關系時采取了對比研究法,即將《洪范》中的語言及所反映的思想,與先秦著作中的語言及所反映的思想相對照,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分析出先秦思想從《洪范》中所繼承及發展之處,厘清《洪范》與先秦思想之間的承繼關系。經過對比研究發現周公、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管仲學派、韓非子都對《洪范》有所繼承與發展,但他們之間的思想差異卻相當大。這時再用對比研究法進行研究發現:他們思想的不同,來源于對《洪范》思想的不同解讀,而《洪范》本身又具有這種被任意解讀的空間。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洪范》在幾千年里面對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卻始終作為統治大法被統治者和思想家所重視。直到今天,它的內容及思想對我們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盡管我們已經竭盡所能以冀將此問題研究透徹,但受自身學識所限,外加所研究的內容龐雜且缺少前人的研究成果,因此偏頗舛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大方之家惠予指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阜平县| 化隆| 伊川县| 双牌县| 阿勒泰市| 辉南县| 达州市| 盐城市| 扶绥县| 威信县| 同心县| 股票| 于都县| 德阳市| 库车县| 桃园市| 兴安盟| 修水县| 治多县| 历史| 庆元县| 巴马| 军事| 眉山市| 江永县| 西丰县| 洱源县| 南木林县| 保山市| 怀集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东方市| 清远市| 武冈市| 阿拉善盟| 昭通市| 乌兰察布市| 扎赉特旗| 长武县| 五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