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歷史的現場:延安文學傳播研究(1935~1948)
- 楊琳
- 2127字
- 2019-01-04 12:46:57
序
本書作者楊琳,2005—2008年就讀于蘭州大學文學院,攻讀現當代文學方向博士學位。我是她的導師。現在的楊琳,自己也已經是博導了。楊琳讀博時,就擔任著原單位西安交通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的副主任,她的身上似有一種天然的包容氣質,雖然年齡并不算大,卻有著大姐姐一般的風度,頗受周圍的博士同學的擁戴。生活中,她開朗、樂觀、隨和,在學習上卻一絲不茍,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她一天到晚總是在圖書館,在典籍室,在復印,在輯覽,非常忙碌。她那個筆記本電腦好像就沒有閑著的時候。三年讀博的時間,楊琳出色地完成了學業,而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獨到的學術眼光也給老師和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說她與其他同學有何不同,那就是她的專業。她在交大的教學側重點就在文學、文化與新聞傳播學,做著跨學科性質的學問。所以,她入學伊始就有了自己的既定研究方向——延安文學傳播研究。對她來說,身在西安,離革命圣地延安很近,注目于現代文學史上的奇觀“延安文學”順理成章。然而,在當時,無論是我,還是她的同學們,對這一傳播學的論題仍感陌生,不由得發出疑問:如此選題,是否偏離了現當代文學專業傳統意義上的范型?
事實上,這正是這部著作的創新之處。延安文學作為延安時期中國革命和歷史敘述的重要參與者,兼具中國革命史和文學史的雙重意義,這一文學形態,蘊含延安時期最生動、最鮮活、最豐富的歷史記憶,延安文學的研究,便不僅關系于自身,而且關系到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乃至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化史的建構和評價問題。當然,關于延安文學的研究,已有許多重大的成果。楊琳的可貴之處在于,以往的“延安文學”研究基本都是限定于對延安文學本身的研究,而楊琳可以說是第一次將“延安文學”置于傳播學的視域,較為全面系統地闡釋和分析了“延安文學”傳播的政治文化生態環境,以及“延安文學”傳播的歷史面影、性質和特點。“延安文學”研究的傳播視角的建立,不僅填補了“延安文學”研究的空白,且對于深入認識這一世界范圍內極少有的獨特的文化文學現象的生成及獨特的傳播語境和傳播形態,都有著十分顯著的價值和意義。
在楊琳看來,作為戰時政治文化中心,延安首先是作為當時知識分子心中的理想國和想象中的烏托邦而定格的,“五四”文學、蘇區文學、左翼文學傳統的匯流與重構為延安文學提供了豐厚的精神資源和新文學的傳統。在革命戰爭文化生態下,與藝術深度共生的是知識分子因社會和政治危機日深而日益強烈的憂患意識,當民族的、階級的、政黨的和文學的使命感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節點上交匯時,文學必然地與革命、政治交融,這也決定了延安文學傳播成為抗戰宣傳武器的重要特性。延安時期特殊的革命戰爭的政治化語境構成的傳播生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學的生存和生產狀態,也決定了延安文學傳播諸要素及模式。
正如楊琳所指出的,延安文學傳播的特點甚為突出,它是中外歷史上罕見的經由報刊與大眾文藝活動共同傳播的獨特的文學傳播現象,它在戰爭環境中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文學傳播的目的,即最直接的目標、最直接的受眾、最顯著的效果;“延安文學”的傳播實踐、效應及影響,又為文學的民族化、大眾化道路提供了難以跨越的歷史范型及省思資源。因此,難能可貴的是她的研究既從媒體研究出發,但研究視野又并不止于此。以楊琳的觀點,延安文學傳播的媒介概念絕不限于報紙、廣播和雜志,從人類傳播誕生起始所有的可資運用的媒介在特殊的乃至極端的戰爭條件下都成為延安文學傳播的媒介。朗誦詩運動和街頭詩運動使詩歌在傳播中回歸和升華;新秧歌劇運動使戲劇從原始歌舞形態成為現實生活的承載體;廣場演出的大眾狂歡傳播效應實現了傳播形態從劇場走向廣場的大眾化重構。由此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文學及傳播奇觀。
正是通過對延安時期大量原始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在上述研究重點的展開中,楊琳提出了其帶有創新性的觀點:
比如,延安文學傳播的政治文化生態與媒介生態,使其文學傳播成為戰時宣傳最有力的武器,這一特性不僅充分體現了意識形態機器的強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延安文學的生產和生存狀態,也決定了延安文學傳播諸要素及模式:文學的不平衡和接受的多元狀態下的多層次受眾群體;傳播者的多重身份定位和角色轉換融合;傳播主體與接受主體融合互動的集體創作模式。
再比如,延安文學傳播的主要載體期刊與報紙,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媒介的呈示性、表現性和建構性,使其同質化功能與文學功能合流,媒介傳播與文學傳播協同,建構著延安文學關于民族國家的想象空間。正是這樣一種傳播語境和途徑,形成了延安文學與國統區、淪陷區形貌迥異的文學版圖。
我對傳播學知之甚少,但我也看到,楊琳的研究還是有進一步拓展空間的。比如,對在延安文學傳播中知識分子(文化人)本身所承擔的角色及定位的論述還需進一步深入,他們在文學傳播中與民眾的互動(如秧歌劇、街頭詩、朗誦詩)以及所達到的傳播效應的研究還需要更多史料的支撐。對延安文學生成機制與文學傳播的關系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化。
《回歸歷史的現場——延安文學傳播研究(1935—1948)》一書或許還有許多可以進一步深入開拓的空間。就其意義來講,它從文學傳播學的角度,對延安文學進行研究,或者換句話說,它從延安文學的角度,對傳播學實踐典型的研究,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其價值不容忽視。
雷達
201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