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史研究(第4輯·2014)
- 朱佳木主編
- 2678字
- 2019-01-04 12:38:32
一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把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同以往的任何運動作了科學的區分,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之所以具有這樣的歷史特點,能夠擔負起推翻舊世界,建設為絕大多數人所有的新社會,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運動,認定在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余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正因為這樣,一方面,無產階級失去了任何生產資料,是一個一無所有的階級,對他們來說,在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斗爭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因而有很強的革命性。另一方面,正由于他們是大工業的產物,具有很強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能夠組織起本階級的力量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為自身的利益而奮斗。由此可見,為人民服務在價值取向上,正是體現了無產階級運動和無產階級政黨這一新的特點,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
應當指出,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有過“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為群眾服務”“為人類服務”等提法,但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宗旨,是毛澤東的一大貢獻。如前所述,他在為悼念張思德而作的《為人民服務》的講演中,深刻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思想,明確地向全黨、全體工作人員提出要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要求。1945年4月,他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出發點。取得全國政權后,為人民服務也就成為各級人民政權及其工作人員的根本宗旨。1957年3月,毛澤東在濟南黨員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相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智慧和他們的未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同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處理個人同群眾的關系,密切依靠群眾,發揮群眾的歷史主動精神。1960年6月,毛澤東在鄭州分別會見來自亞、非、拉地區的外國朋友。會見后,毛澤東在修改熊向暉起草的新聞稿時,先后把原稿中“中國人民偉大領袖”、外賓“稱贊中國人民在毛澤東主席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這樣一些話刪去,熊向暉認為這都是外賓的原話,不理解毛澤東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改動。據熊向暉的回憶,他們之間有如下一段對話:
主席問:有什么不理解的?
我說,昨天寫了非洲朋友表達了他們“對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敬愛”,這是他們的原話,主席把“中國人民偉大領袖”這幾個字刪掉了,說是“要不得”。今天寫了拉丁美洲朋友“稱贊中國人民在毛澤東主席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這也是他們的原話,也完全符合事實,我不理解主席為什么那樣改。
主席說,人家那樣講,我們不能那樣寫。我們搞了這些年的建設,不能說沒有成就,說“偉大成就”就不符合事實。“一窮二白”的面貌還沒有改變,有什么“偉大”呀!
我說,成就是“中國人民在毛澤東主席領導下所取得的”,這符合事實吧?
主席說:為什么一定要說毛澤東的領導呀,沒有毛澤東,中國人民就取不得成就了?這是唯心史觀,不是唯物史觀。我把唯物史觀概括成一句話,叫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實踐證明,過去打仗,靠的是人民;現在建設,靠的還是人民;一切成就都來自人民自己的努力。你不贊成?
我說,唯物史觀并不否定杰出的領導人的作用。
主席說,這是半截子唯物史觀。領導人和人民不能分開,也不能等量齊觀。我講了,今天你也寫了,“人民是決定的因素”,領導人不應站在人民之上,不應站在人民之外,必須站在人民之中,是人民的一部分。所以,“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了你們,也包括了我。如果脫離人民,做官當老爺,那就不能包括。總而言之,必須突出“決定的因素”,突出人民,絕不要突出個人。
這段對話的深刻道理,是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應該牢記的。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確立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權力的主體,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才能夠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他強調,樹立一切為了人民的觀點,首先是為工人和農民,他們占了人口的絕大多數,是我們執政的基礎。他們的狀況如何,與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關系極大。他認為,要依靠人民群眾,首先要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切實為人民群眾謀福利。他提出:“不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哪一個人也不行。”他要求黨和國家工作人員要樹立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這不但要以正確的路線和方針政策體現群眾的意愿,為群眾謀利益,而且要把這種群眾觀點內化為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每一個干部都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先做群眾的學生,再做群眾的先生,以保證黨的領導的正確。毛澤東倡導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強調“智慧都是從群眾那里來的”。他說:“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他又說:“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在集中和堅持過程中,必須采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這是前一個方法的組成部分。從許多個別指導中形成一般意見(一般號召),又拿這一般意見到許多個別單位中去考驗(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告訴別人也這樣做),然后集中新的經驗(總結經驗),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導群眾。”
在這里,他把“群眾—領導—群眾”“個別—一般—個別”與“實踐—認識—實踐”完美地統一起來。這些反映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都建立在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這一堅實的基礎上。
因而,正確認識人民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及其蘊含的偉大力量,正確對待和處理個人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前提和認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