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教科書是時代啟蒙的種子(代序)

鴉片戰爭以前,沒有近代的普通學校,只有進行啟蒙教育和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私塾和書院,初學《三字經》《百家姓》,進而讀四書五經,不存在現代學校所備的教科書。鴉片戰爭以后,一些開明的知識分子從西方發達的科技和昌盛的物質文明中,深感自身的貧窮和落后,從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和民主制度的盛行中,看到了千年封建社會的流弊。“欲任天下之事,開中國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載《飲冰室合集》文集之6,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2頁。而興辦教育“全以教科書為勝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趙爾巽檔,膠片號9,拍攝順序號2,卷54。于是,近代歷史重大的變革關頭,教科書被賦予了救亡圖存、復興民族的刻不容緩的神圣偉大使命。百余年來,中小學教科書發展經歷過艱難的移植、激烈的碰撞及其更多別具匠心的創造。從《國文》到《國語》到《語文》、從《修身》到《公民》到《思想品德》、從《格致》到《理科》到《科學》、從《唱歌》到《音樂》到《藝術》、從《體操》到《體育》到《健康》……“人民”“文明”“科學”“民主”“自由”“議會”“法律”“電報”“電話”“留聲機”“顯微鏡”“交易所”“托拉斯”“銀行”“證券”“圖書館”“博覽會”“因特網”等直接反映現代社會文明成果的新名詞大量涌現……穿越歲月的風雨、動蕩、喧囂與浮華,這些教科書以相對凝定的視角,承載著不同時代的希望與夢想,有目的地傳承和嬗遞不同價值取向的知識,標示出對特定生活世界的文化的深邃反省、思索和忠實記錄。“如今,翻天覆地的變革雖已過去,遺存的教科書卻述說著不可磨滅的意義。”石鷗、吳小鷗編著:《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啟蒙”一詞最早見于《風俗通·皇霸·六國》,“海輒挫恤,亦足以祛蔽啟蒙矣”。(漢)應劭:《風俗通·皇霸·六國》。其中“啟”是開的意思。《說文·口部》:“啟,開也。”而“蒙”,至少有三種意思:其一,蒙騙,與“實”相對《左傳·昭公二十七年》:“鄢氏、費氏自以為王,專禍楚國,弱寡王室,蒙王與令尹以自利也。”杜預注:“蒙,欺也。”(宋)陳亮:《送吳允成運干序》:“相蒙相欺,以盡廢天下之實。”;其二,蒙昧、無知《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疏:“蒙者,微昧暗弱之名。”《素問·舉痛論》:“令驗于已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清)王夫子《張子正蒙注序論》:“蒙者,知之始也。”;其三,通朦,眼失明。(唐)劉禹錫:《贈眼醫波羅門僧》:“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蒙?”啟蒙是指啟迪和教育童蒙,消除蒙蔽,恢復光明。“啟蒙”一詞在英文中是enlighten,在德語中是aufklaren,在法語中是luire。它們的中心詞根皆為“光”“照亮”,一般指傳遞知識,使人從無知變為有知。康德指出:“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么這種不成熟的狀態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的格言。”[德]伊曼努爾·康德:《歷史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22頁。教科書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實施的最主要載體,以其知識的規范化、系統化特征,扮演了主導啟蒙的角色,直接影響到中華民族整體素質提高及社會文明進步。一百余年來,中華民族到底發生了多大的變化,究竟怎樣實現從沉淪到復興的偉業,一本本教科書述說不同時代一些行將遠去的信息、一些昭示和影響了后人的言行和思想,展示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人生理想及時代希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城市| 年辖:市辖区| 甘泉县| 莒南县| 贵州省| 宝应县| 康定县| 昆明市| 新田县| 成都市| 云浮市| 灵璧县| 兰西县| 漾濞| 永昌县| 澄迈县| 海林市| 江源县| 共和县| 江源县| 尖扎县| 临海市| 固安县| 疏勒县| 横峰县| 武山县| 太仓市| 安宁市| 宽甸| 雷波县| 泰兴市| 翁源县| 亚东县| 辽中县| 马鞍山市| 德钦县| 屏边| 怀安县| 盘锦市| 大新县|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