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資產評估監管制度安排與效率研究
- 郭化林
- 2472字
- 2019-01-04 12:41:47
第二節 研究框架、方法及評價
一 主要內容及框架
本書以管制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為基礎,以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資本市場重大制度變遷為背景,通過考察當前我國資產評估機構與上市公司之間、資產評估機構之間、資產評估機構與監管部門之間的現實狀況,歸納資本市場資產評估低效的基本表現,并從博弈論的角度剖析當前資本市場資產評估監管低效的內在邏輯和根本癥結,在借鑒國外先進監管體制設計優點和監管經驗、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國情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完善我國現行資本市場資產評估監管模式的政策建議,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書的基本結構如圖1-7所示。

圖1-7 研究結構與框架
二 研究方法
本書屬于應用對策研究,整個研究工作以國內外文獻回顧為邏輯起點,在廣泛吸收和借鑒國內外資本市場資產評估監管經驗和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運用文獻梳理、問卷調查、深度訪談、比較分析等方法,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研究資產評估監管的效率和模式。首先,在文獻梳理和走訪政府有關部門及國內大型資產評估機構基礎上,明確資產評估監管現狀和存在問題;其次,比較發達國家資產評估監管模式的歷史演變、現狀及今后的發展方向,找出目前影響資產評估監管機制的內在機理和影響因素,為構建科學合理的監管機制奠定基礎;最后,在綜合考量我國國情和資產評估發展現狀基礎上,提出完善現有模式的政策建議,并設計資產評估監管的目標模式。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1)文獻梳理與理論研究。廣泛查閱、梳理和總結國內外資本市場資產評估監管模式、立法實踐和監管經驗等成果,以便對資產評估監管理論與做法有一個系統、理性的認識,找到資產評估監管的主要影響因素,為進一步研究資產評估監管框架奠定理論基礎和平臺。
(2)事件研究。主要通過對我國資本市場資產評估典型事件進行梳理和研究,以獲得虛假評估的基本特征、方式方法、多發領域等真實有效的數據,考察事件的后續影響程度及其持續時間、發展趨勢和長短期效應,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
(3)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國外資本市場資產評估的相關法律法規、模式、文化、監管理念等方面的差異,提出改進或建構我國資本市場資產評估監管模式的建議。
(4)博弈分析。對我國資本市場資產評估監管涉及方面進行博弈分析,并提出對策性建議。
(5)回歸分析。通過研究資產評估增值率變化、評估機構倫理氣氛以及政府控制、制度環境與評估機構選擇等因果關系,發掘可能影響評估機構評估活動以及證監會評估監管活動的因素。
三 主要貢獻
本書的主要貢獻有:
第一,提出了中國評估監管模式——混合監管模式基本構想。首先,剝離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與保監會五個部門管理相關評估業務的職權,由證監會作為全國評估行業的主管部門——行政干預。其次,組成聯合統一的行業協會——行業自律。行業自律分為兩個層級:一是由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協會、中國土地估價師協會等行業協會發起組成一個統一的行業協會,并分設若干管理部門和專業委員會,分別負責日常事務的管理和評估準則的制定等工作;二是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協會、中國土地估價師協會等行業協會各自的專業自律監管。最后,外部制衡機制。可由審計署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和評價全國資產評估行業監管效率、效果和存在問題。同時,應當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積極提倡、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監督。
第二,構建了我國資產評估監管基本評價維度。基于研究基本目標,我們從監管法規健全程度、行業發展環境、評估執業質量、監管投入、監管信息透明度以及監管效率、效果等方面構建了我國資產評估監管基本評價維度。同時,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指標維度所占權重,再采用模糊數學等方法進行綜合評定。計算結果顯示,我國資產評估監管效率評價的綜合得分為73.71分,評價級別為較好,表明其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或提升空間。
第三,從政府控制、制度環境與評估機構選擇視角研究了有關因素對評估質量的影響,得出了多數具有證券執業資格的評估機構均具有政府控制歷史背景、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更容易受到制度環境的影響、政府同時控制我國資產評估機構和上市公司是我國評估市場的重要特征、良好的地區制度環境與公司選擇具有政治背景的資產評估機構顯著負相關等結論。因此,在考察我國上市公司評估機構的行為時,需要考慮資產評估機構和上市公司的政府背景特征,而不是僅僅考慮市場的供需關系。在資產評估業集中度較低的情況下,評估機構“屬地”色彩比較濃,評估機構與當地政府關系密切,地方保護嚴重。導致各地評估機構往往屈從于客戶,評估隨意性較強,不利于各評估機構的公平競爭、獨立性的保持及執業質量的提高。
第四,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方法,得到我國評估機構占主導的組織倫理氣氛類型有四種,即公司規則和程序、法律法規和職業規范、效率以及公司利潤。同時發現,我國目前評估機構占主導的倫理氣氛為,以遵守公司規則和程序、法律法規和職業規范的制度性倫理氣氛和以追求公司利潤和效率的形成利潤—效率型倫理氣氛。
第五,梳理并歸納了虛假評估的基本特征及關注重點。梳理并總結曝光的資本市場虛假資產評估事件,得出了以評估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參與、少數評估師專業勝任能力缺失、隨意刪減評估程序、長期雇傭及政治關聯關系、預設評估結果、IPO或增資擴股評估、關聯交易評估、涉及國有資產的評估、涉及無形資產評估、收入較大的單項評估業務等出現虛假評估概率較大的基本特征。
第六,計算并分析了我國資產評估市場結構。按照貝恩分類法劃分標準,2011—2014年,CR4均在30%以下,表明該行業評估機構數量很多,市場類型屬于競爭型;CR8和CR10分別為36.72%—38.95%、40.04%—42.62%,市場類型為中(下)集中寡占型;CR20為53.52%—55.47%,市場類型為中(上)集中寡占型。2011—2014年赫爾芬達爾—赫希曼指數分別為302、313、293、270,均低于1000,也說明我國資產評估是一個沒有集中的市場。同時,2013年,具有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40家,而評估機構多達70家,資產評估行業集中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理論上講,我國應該建立寡占型的資產評估市場,寡頭壟斷的市場會提高評估機構討價還價能力,并形成資產評估行業的“馬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