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下的恥感倫理研究
- 章越松
- 6846字
- 2019-01-04 12:31:39
二 恥感倫理的特征與類型
作為一種否定性的心理情感體驗,恥感倫理是道德情感的重要形式,并通過一定的特征與類型表現出來的。
(一)恥感倫理的特征
1.從人的屬性看,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作為具體的人和現實中的人,其本身必然包含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此二種屬性缺一不可。這對于恥感倫理而言,也不例外。
所謂自然性,是指人與生俱有的恥感,這種恥感是先天的、本能的反應,無需通過后天的教習而得;所謂社會性,是指人通過后天的傳授和教育以及社會習俗影響而形成的。一般來說,前者屬于生理反應,如耳赤面熱、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緊張恐懼、如坐針氈等本能的感性反應;后者屬于道德反應,如懺悔慚愧、內疚歉意、憤怒不滿等思維的理性反應。作為恥感的一種常見的身體體征,耳赤面熱、呼吸急促、緊張恐懼等是人的主觀愿意無法決定的,并不是受社會性的教育、道德習俗等影響而即刻產生,甚至是不希望出現而偏偏出現,或者希望出現而偏偏不出現。
雖然任何人都無法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恥感體征反應的產生或消失,但是導致恥感身體體征反應的根本原因卻非本能的、自然的,而是后天的、社會的,是與人們通過社會性活動而形成的習俗以及道德要求有關。如果沒有社會性的教育、道德習俗的影響,個體脫離了某種社會關系,沒有建立起其應當信奉的價值觀念與道德原則,這種本能自然的恥感身體體征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也就是說,自然的恥感只是一種潛能,只能通過社會性的活動強化其存在,并且不斷地開發和教育,才能從潛在的可能轉化為現實的實在。
2.從發生作用看,是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一
任何人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恥感倫理調節作用的制約,否則為了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的滿足,就會無休無止地爭斗廝殺,就會無知無畏地喪盡天良。從這個意義上說,恥感倫理是維系社會秩序、促進文明發展的最起碼的心理條件。
所謂自律性,是指把外在的道德律令與法律規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孔子強調:“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意思是說,社會上的行為規范、道德律令、法律法規,只有在恥感倫理基礎上實施才可能發揮約束作用。這是因為恥感倫理是人的行為發生和維系的重要動力。任何道德律令和法律規范,只有通過教育內化為恥感倫理,才能成為人的自覺的、自制的內在行為準則。
所謂他律性,是指人的思想行為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與控制。規范人的行為方式,僅憑自律的方式遠遠不夠,還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即外部因素的他律作用。也就是說,人只有在他人和社會評價監督下才會對自己錯誤或不當的行為舉止感到羞恥。孔子說:“恭近于禮,遠恥辱也。”(《論語·學而》)意思是說,對他人的尊重恭敬,符合了“禮”的要求,才能免受侮辱。這其實就是強調恥感倫理的他律性。恥感倫理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統一表現為不受時空的限制無時無地、潛移默化地作用,即在社會生活中不知不覺地起著調節作用。
3.從發展演化看,是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任何倫理道德都取決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在恥感倫理發展的特定的歷史階段中,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一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恥感倫理一旦形成就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會被社會長期繼承,但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發生了改變,那么,恥感倫理的內容也會隨之改變。這表明恥感倫理的內容受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產生于一定時期社會的道德實踐和道德生活之中,具有歷史性的特征。因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社會所遵循的倫理道德標準以及善惡價值觀念存在著差異,恥感倫理的內容也會呈現出差異,有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況。比如,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度落后,遺棄老人是道德的,而在今天則被看成是極不道德的行為。再如,宋明理學倡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二程全書·遺書》卷二十二),在那個時代寡婦再嫁是可恥的行為,給堅守貞節的人立“貞節牌坊”加以褒揚,而在今天改嫁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了。
同時,恥感倫理又具有現實性,恥感倫理必須存在于社會實踐之中,離開了社會實踐這個現實,恥感倫理的內容則是空洞抽象的。當下所講的任何關于恥感倫理的內容都受到社會各種意識形態的影響,受到社會轉型的影響,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當然在講恥感倫理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的同時,還應看到有些恥感倫理的內容具有穩定性,能夠被各個歷史時期所繼承和倡導。比如,貪生怕死、違背信約、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行為是可恥的,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應是這樣。可以說,這也是歷史性與現實性統一的另一種表現。
(二)恥感倫理的類型
恥感是關于恥的現象的心理情感體驗,不同的心理情感體驗有不同的恥感類型。羞恥是一種心理情感體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也是一種心理情感體驗,可見,依據不同事物和標準的心理情感體驗,就有不同的恥感倫理表現形式或類型。特征是對恥感倫理內容的概括,僅憑特征的概括尚不足以揭示恥感倫理豐富多彩的內容,還需要通過恥感倫理的不同類型加以揭示。有學者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把恥感區分為自然恥感與道德恥感、自律恥感與他律恥感、先恥感與后恥感、個體恥感與群體恥感、德恥感與才恥感等樣態,這為進一步研究和剖析恥感倫理的類型表現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1.從人的屬性看,可分為自然恥感與社會恥感
人的屬性分為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種。作為自然界的一員,人首先是一個自然存在物,有和動物相類似的自然本能,這種本能與人的機體功能相聯系,如饑食渴飲、條件反射、男女之欲等等。人的自然屬性就是人的生物機體功能的自然傾向的體現。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人與社會不可分。生活在一定社會之中的人必定具有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是人與周圍的事物發生關系時,表現出來的獨有的特性。依據人的這些屬性,可以把恥感倫理分為自然恥感與社會恥感。
人的恥感不外乎生理與道德兩類表現。自然恥感是源自生理方面的反應,指的是因先天的生理缺陷受到他人恥笑或譏諷而產生的心理情感體驗。如,因相貌丑陋、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而產生的羞恥感,這些不是自我能夠控制的,而是與生俱有而帶來的。自然恥感的產生與德性無關,不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相反,社會恥感則源于道德方面的反應,指的是因忽視或喪失人本身應有的德性而影響到自我價值與尊嚴時產生的心理情感體驗。這里,社會恥感與人的德性相關聯,也就是說,只有遵循一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并依此行事時才可能產生。如,考試作弊被抓、行竊被抓而感到羞愧難當。應該看到,社會恥感是與人的思想錯誤和行為過失有關,是行為主體把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表現與其所認同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進行比較后的反省的心理體驗,“原告”“被告”“法官”都由自己扮演。
從二者所處的層次看,社會恥感高于自然恥感。因為社會恥感表達了人們對自己的關心,尤其是自我德性的關心。如果一個人缺乏對自我德性和行為方式的檢討與反省,那么,意味著社會恥感的缺位,進而意味著其底線倫理的崩潰。
2.從評價方式看,可分為自律恥感與他律恥感
在道德生活中,道德評價所憑借的方式不外乎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無論對個體抑或是群體來說,這兩種都是最基本的方式。據此,把恥感倫理分成自律恥感和他律恥感。
他律恥感相當于社會評價方式,指的是人們發覺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受到來自他人或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的負面評價時而產生的恥感心理情感體驗。這種恥感體驗來自行為主體的恥感行為受自我理性之外的其他因素影響和控制,表現出鮮明的他律性。他律恥感能夠營造一種特殊的善惡、美丑、是非分明的氛圍,使行為主體受到強大的精神壓力,由此感到羞愧、內疚、懊悔,甚至無地自容。一般來講,一個社會的他律恥感強弱,往往成為這個社會道德水平的試金石。當一個社會的他律恥感微弱時,這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就會下降,甚至出現嚴重的道德墮落現象。比如,對笑貧不笑娼等無恥現象的漠視與縱容,那么,這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豈止是觸及底線。相反,當一個社會的他律恥感強有力時,這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就會不斷上升。
自律恥感相當于自我評價方式,指的是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受到來自自我道德信念的負面評價而產生的恥感心理情感體驗。通俗地講,就是把客觀外在的原則和規范內化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并積極主動地遵守和追隨。自律恥感不像他律恥感那樣是一個外在的約束力量,而是一種內在的、自覺的約束力量,是通過人的義務感、榮譽感、尊嚴感和良心等內心信念反映出來的心理情感體驗,是源自對道德律令的敬畏,無需他人或社會等外在因素的監督和提醒,具有鮮明的自律性。廉頗負荊請罪、司馬遷宮刑之辱、句踐亡國奇恥,都與他們的個人價值、個人信仰、道德自律相關。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辭者”,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可見,促使司馬遷完成鴻篇巨制,實乃內心充滿恥辱。
道德是自律的,但卻不是盲目、任意的主觀自律,而是建立在對客觀必然性規律認識上的自律。自律雖然是行為主體對自我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自我約束,但這種約束必須以社會客觀外在的規約為前提。所以,道德雖然是自律的,但本質卻是他律的。由此推理,作為兩種不同恥感類型,他律恥感與自律恥感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其中,他律恥感是自律恥感的前提和條件,自律恥感是他律恥感的目的和歸宿。他律恥感的廣泛性、壓迫性和自律恥感的堅定性、內檢性,都反映社會道德評價的水平。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或消失是通過他律恥感和自律恥感的此消彼長顯現出來的,二者都是社會道德風尚的“晴雨表”和“窗口”。他律恥感和自律恥感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他律恥感的形成有助于增強自律恥感,進而培養人們的善惡觀念和道德責任感,促使人們的內心矛盾斗爭,提高自我評判力。同時,自律恥感的增強,也會促進他律恥感的形成,并提高其實效性。
他律恥感和自律恥感的相互促進是在各自不同的評價作用上形成的。自律恥感使人在道德評價上具有“慎獨”和自尊的精神,起到“我知道我該干什么”的作用。孔子講的“行己有恥”就是這層意思。在良心的驅使下形成個人牢固的道德信念后,才能自覺地依照道德律令行事,并對自我的行為起到道德上的內檢作用。自律恥感存在于評價個體的內心,一個個人的自律恥感匯集起來,聚沙成山,就能形成強有力的他律恥感氛圍。如果說自律恥感是以“慎獨”和“我知”形式表現出來的心理情感體驗反應的話,那么,他律恥感就是以公開的、壓迫式的方式表現出社會道德評價的力量,使不道德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無處棲身,使良好的道德風尚蔚然成風。
3.從生成順序先后看,可分為先恥感與后恥感
以體驗產生時間的先后順序為依據,可以把恥感倫理分為先恥感和后恥感。在此,先恥感指的是人們在行為發生之前對自我和他人的不道德欲望與可能發生的不當行為進行自我評價和接受社會評價時的一種否定性心理情感體驗;后恥感指的是人們對自我和他人已有的道德欲望與不當行為進行自我評價和接受社會評價時的一種否定性心理情感體驗。
相比而言,先恥感是恥感倫理發展的高級階段,后恥感是恥感倫理發展的低級階段。相對于先恥感,后恥感是人們在做了不符合其所認同和接受的道德信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事情之后,受到自我良心和他人道德譴責時而感到內疚、羞愧、懊悔。作為較低階段的恥感倫理,后恥感雖然不能防患于未然,不能把自己錯誤的思想意識、道德欲望和行為方式消除于未萌之中,但是可以事后進行自我反思、譴責,從而悔過自新,這也是值得提倡的。古人所說的“知恥而后勇”,這里的“恥”就是后恥感。其實,某種意義上后恥感就是他律恥感。
先恥感能夠起到防微杜漸作用,可以主動放棄不符合道德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后漢書·楊震列傳》記載了“暮夜卻金”的典故。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震少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后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楊震的天知、神知、你知、我知這四知講的就是先恥感。從這個意義上說,先恥感就是自律恥感。
在社會生活中,先恥感與后恥感并不是對立的,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后恥感如果能夠得以不斷地倡導、強化和培育,就可以逐步升華為先恥感。而先恥感如果能夠得以不斷地倡導、強化和培育,就能夠防患于未然之中,從而避免后恥感的產生,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4.從主體承擔看,可分為個體恥感與群體恥感
道德行為的承擔者歸根結底可以分為個體與群體兩大類,依此也可以把恥感倫理分為個體恥感和群體恥感。所謂個體恥感是指個體依據內心所擁有的善的標準,對自身的思想觀念、道德欲望、行為方式進行個體自我評價或接受他人、社會評價時而產生的一種指向自我的否定性的心理情感體驗;所謂群體恥感是指人們依據內心所擁有的善的標準,對群體的思想觀念、道德欲望、行為方式進行群體自我評價或接受社會評價時而產生的一種指向群體的否定性的心理情感體驗。
個體恥感具有鮮明的個體自成性、潛在性特征,其形成是源于個體的自尊、自我價值感等受到損害、打擊,通常以不安、焦慮、羞愧、內疚等情緒表現出來。而群體恥感具有整體性、普遍性、權威性特征,作為一種普遍存在于群體的倫理道德情感,其形成是源于群體自尊、群體價值感等受到損害、打擊,具有鮮明的團體意識,比如,家族恥感、團體恥感、民族恥感、國家恥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禮、義、廉、恥等治國之“四綱”(《管子·牧民》),講的就是群體恥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唐人街入口處的牌樓上刻有“禮義廉恥”四個漢字,無疑,一定程度上,這種作為傳統文化提示物以群體性特征強化社區成員的凝聚力。可見,群體恥感能夠轉化為一種道德上的認同感、崇高感和榮譽感,能夠激勵群體成員為脫恥、雪恥的凝聚力、向心力。
個體恥感與群體恥感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個體恥感不可能游離于群體恥感而存在,同樣,群體恥感也不可能離開個體恥感而存在。在一個群體恥感強烈的共同體中,個體恥感的表現極具鮮明。相反,在一個恥感淡薄的群體中,個體恥感必然是非常匱乏的。在社會轉型這個特定時期,群體恥感式微,那么,一些人的個體恥感缺乏,表現為美丑不分、榮恥顛倒。
5.從行為性質看,可以分為德恥感與智恥感
從恥感產生的思想行為性質看,可以區分為德恥感與智恥感。德恥感是指人面對自身的無德品行而產生的自羞自慚的心理情感體驗;智恥感是指人意識到自身能力不足和才華欠缺而產生的羞愧心理情感體驗。前者與德性、德行相關聯,德性與德行是后天修養而成的,后者與能力、才華相關聯,一定意義上,能力與才華是天賦的,對社會的影響,前者更多。
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德恥感和智恥感思想。“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孔子認為花言巧語、偽善面孔、不恭敬行為、表里不一是可恥的行為。這里的恥是德恥感,指的是言而無信、表里不一之恥;“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孔子認為無論是國家有治國之道,還是沒有治國之道,其結果是貧窮,還是富貴,都是恥辱的。這里的恥是德恥感,指的是不義之恥;“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孟子認為當一個人的聲譽超過實際時,君子應以為恥。這里的恥也是德恥感,指的是名不符實之恥。傳統文化中的智恥感主要指的是無能之恥。孟子所說的“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孟子·萬章句》),就指的是這種無能之恥。另外,孔子所說的“不恥下問”和孟子所言的“恥不若人”中的恥,也是無能之恥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德恥感與智恥感有很多表現。比如,中國男籃的“偷笑門”事件。2009年8月16日晚,亞錦賽決賽在家門口慘敗于伊朗的夜晚,球迷們心中或遺憾、或憤怒、或埋怨、或沮喪。然而,吊詭的是有三位主力隊員在領獎臺上的偷笑聊天,與以上的情感格格不入,這其實就是德恥感缺失的表現。比如,“不才”用語,其意是沒有才能的人對自己的謙稱和喪失體面、榮譽而帶來恥辱或丟臉的表達。
恥感倫理的類型非常豐富,不同的視角表現形式也就有不同。除上述恥感倫理類型之外,還有食恥感與性恥感、財恥感與名恥感、位恥感與權恥感、己恥感與國恥感、小恥感與大恥感等等。各種恥感倫理的類型其實是相互交融的,只是針對某一特定對象和事物而言。恥感倫理是識榮辱的基礎,人必須有起碼的恥感倫理,在不文明、不道德、不正義的行為面前有遠離感、憎惡感,而對自己的不正當、不正派之事產生羞感、愧感,基于此才有可能去判定榮與辱的標準,以求在知榮知辱的基礎上逐榮避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