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姬園村與李香君歸宿
位于商丘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路河鄉李姬園村,村東30米,在一片桃花綠蔭掩映之下,一座直徑約5米的墓冢赫然醒目,墓冢下部用花崗巖鑲砌,前面豎立著一尊兩米多高的石碑,石碑上鐫刻著“李香君之墓”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相傳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就安葬在這里。
李香君出身青樓,國色天香,麗壓群芳,且見多識廣,辨察敏銳。崇禎十二年(1639)在南京結識“歸德才子”、文學大家侯方域,定情于媚香樓,從而演出了一幕才子佳人的悲壯愛情劇。在南京期間,侯方域參加了東林黨人、著名文學家張溥創辦的以四方名士參加為主的進步社團“復社”,積極參與了“復社”成員與結黨營私、禍國殃民的閹黨余孽的斗爭。在李香君的幫助下,侯方域多次拒絕閹黨頭子魏忠賢的干兒子阮大鋮的陰謀拉攏。李香君的慧眼、膽識和氣節,甚為侯方域所敬重,兩人情深意篤。
然而,侯方域因要參加科舉大考,淚辭李香君,回到河南。這之后,關于李香君的歸宿,說法頗多,現擇其要者述之,并略陳管見。
其一,死于李姬園村。傳說侯方域回商丘后,曾派人將李香君接來商丘,最初住在縣城內侯方域家的“壯悔堂”。因李香君淪落風塵,小妾身份,所以在族內受到歧視。后來,侯方域在城西南5公里建筑園林,和李香君同住。李香君在南園神情抑郁,不久辭別人世,香消玉殞。死后葬在南園,侯方域為其立碑,上刻“李香君之墓”。南園遂改成李姬園。現在李姬園村的人們都姓侯,自稱是侯方域的后代(尚景熙:《河南地名漫錄》,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其二,死于南京,葬在李姬園。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朝宣告滅亡。5月15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即位,史稱南明弘光政權。面對清兵南下,弘光皇帝不思收復失地,而是任用奸臣,整日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四處搜尋美女,李香君被“逼充樂部,供奉掖庭”,排練弘光帝感興趣的《燕子箋》。李香君素有愛國之志,面對清兵南下,國將不保,而有情人又天各一方,杳無音信,她在痛苦、絕望中氣竭力衰,終于帶著憂傷離開了那個魍魎橫行的污濁世界。李香君死后,侯方域搬靈葬于歸德南園(新版《商丘縣志》)。
其三,出家學道。侯方域曾寫《李姬傳》以頌李香君之見識和氣節。《李姬傳》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后被清著名戲劇家孔尚任作為藍本,寫成了驚世名劇《桃花扇》。《桃花扇》寫了明末閹黨阮大鋮為了收買侯方域,暗中出錢讓侯結識秦淮名妓李香君,侯、李拒絕阮的收買,阮就依附大學士馬士英,對他們進行迫害。最后寫到清軍攻破南京后,侯、李在棲霞山中相會,割斷“花月情根”,共約出家,分別學道。
以上諸說皆有傳說之嫌,未證之于正史。又據資料載:侯方域在崇禎十二年返故里后,李香君先是“苦守妝樓”,后被弘光政權逼入掖庭。陳其年《婦人集》曾載有弘光二年李香君給侯方域的情書一封,內有“自君遠赴汴梁,屈指流光,梅開二度矣。日與母氏相依,未下胡梯一步”,“妾之處境……終日以眼淚洗面而已”, “然猶逼充樂部,供奉掖庭”, “睹星河之耿耿,永蒼如年;聽鐘鼓之遲遲,良宵未曙。花真獨活,何時再斗芳菲?草是寄生,惟有相依形影”等句,柔腸寸斷,情真感人。李香君將書信托人帶出宮中送向河南,冀能得到侯方域的回音。然而此時的侯方域并不在河南。因為戰火連綿,他無心備考,再次南渡南京,想會一會他所思念的李香君。但是他在南京見到的卻是李香君入宮,馬士英、阮大鋮迫害“復社”成員等景象。侯方域無處藏身,只得離開南京,先后投奔在揚州的史可法和江北四鎮之一的總兵高杰等部,輔佐抗清,抗清失敗后又回到故里。明亡后,清順治八年(1651),他被迫參加河南鄉試,被錄取為副榜貢生,做了大清朝廷的新官。李香君在宮中望眼欲穿盼望得到侯方域的消息,盼來盼去,看到的卻是清兵南下,國將不保,在思悠悠、恨悠悠中李香君殉了故國。
李香君死后,葬在何處,史書無載,遂成一謎。侯方域死后,葬在南園。后人根據李、侯的愛情悲劇,亦在南園隆起一墓,算是了卻了對李香君的一片同情和思念,南園遂成李姬園。然而事實上,癡心相戀的情人并未葬在一起,生前難終情,死后亦東西,實乃憾事。李香君墓前碑刻高1米,寬0.48米,碑文簡述了她一生的經歷,碑已失,墓曾多次被盜。如今李香君墓重又整修一新,成為較好的游覽勝地。
(原載《中州今古》199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