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好家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 靳義亭
- 15字
- 2018-11-08 19:27:19
第二節 研究家風文化的意義和方法
一 研究家風文化的意義
(一)研究家風文化,喚醒傳統文化基因,增強國人文化自信
5000年厚重歷史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只有深入闡發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獨特創造和思想精髓,不忘本元、固本培元才能增強文化自信。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文化強國的歷史支撐。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文明的源泉,是寶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們實現文化強國的歷史支撐。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不竭的源泉,是建設現代化大廈的雄厚根基,是不斷攀登人類文明高峰的豐厚積淀。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時講話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志。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
中華民族歷來有很強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鴉片戰爭時期,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中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嚴重損害。當今世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我們只有系統地梳理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創造出適合時代特點的文化精品,在廣泛傳播中使之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家風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勝枚舉的家訓家書、傳承久遠的家族家世、從家庭走出來的忠臣志仕民族英雄……這些都是淘洗我們的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可以這樣說,家風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美德。不管是形諸于文字的,還是言傳身教代代相傳的,都體現了主流的價值判斷。絕大多數家庭都不會將蠅營狗茍、舍義取生作為家庭的圭臬,而五常四德、儉樸持家、睦鄰友善,一直都是中華民族家風傳承的核心。講家風就是講文化。講文化強國戰略,自然不能脫離家風的內涵。舍棄家風的文化,只能是蹩腳的文化。我們應該熟悉民族的傳統文化,研究民族的傳統文化,尊重民族的傳統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往開來,綜合創新,才能使中華文明在新的千年綻放出新的光彩。
(二)研究家風典范和文化內涵,從優秀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
首先,中華民族向來追求“家國一體”的境界,“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放大的“家”,家風家教關乎國家興衰與天下存亡,而“家國情懷”往往濃縮在家書中,體現在一代又一代家風的傳承中。家風所系絕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私事,也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天下大事。家風也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風氣,折射的是社會、國家、民族的精神風貌。同樣,家教也不僅僅是家庭的教育策略,它是國家教育的起點,是國家教育水平的重要體現。中國傳統家風蘊含豐富的家庭德育思想精華,首推就是對子女家國情懷的培養,封建士大夫親自撰訓教家,重視家庭教育,傳統家訓文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傳統家庭道德教育的教科書。即使普通家庭,長輩也會以自己的身端影正言傳身教,蔭澤后代,重視家庭子弟自立精神的培養,培養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自立;重視樸素、內斂、謙和的家風培育,避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對心性的荼毒,不求留萬貫家財給子孫,卻留下了足以傳之后世的良好家風。這些家書、家風、家教,最終形成家道,而家道恰恰是社會之道、國家之道的重要組成內容,也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
歷史上有許多良好家風的范例,值得我們繼承發揚,也給我們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寶庫。孔子倡“禮、仁”,詩書傳家遠。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岳飛魂”傳誦千古。“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是北宋大政治家司馬光的家風。“勤奮、儉樸、求學、務實”是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家訓家風,曾國藩“孝悌”治家,其后人英才輩出,曾家“學風至上,耕讀傳家;謹嚴有度、孝悌興家;戒驕去奢,勤儉立家”家風的影響至今,培育產生了眾多人才,其分布之廣,跨度之大,接續之強,在國內罕有其比。包青天是最恨貪官污吏的,他曾留下著名的家規:“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是一條很嚴格的家規,古人把死后能否葬于祖墳看作是一件很大的事,如果貪贓枉法,就不能入葬祖墳,這對人的作為會有很大的約束與警醒作用。“做官即不許發財”是抗日民族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的家風。吉鴻昌的父親吉筠亭1931年病逝于開封,他留給兒子的遺囑是“做官即不許發財”。吉鴻昌很好地繼承了父親定的這條家規,并把它發揚光大。他在任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時,把這七個字燒制在細瓷飯碗上,分發給全軍團以上干部,每日三餐“三省吾身”,與全軍將士共志廉潔。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家風》一書,記錄了董必武、陳云、李先念、彭真、萬里等八位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和孝道親情。“不經商、不賺錢、低調做人、清廉”是開國領袖毛澤東的家風;“做自立、誠實和正直的人”是劉少奇的家風;“守法,低調”是鄧小平的家風……作為高度重視家的族群,家風無疑是中國人和中華文化中最為樸素的沉淀,也是寶貴的思想財富資源。我們要汲取這些資源,傳承正能量,從而形成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
(三)研究家風文化,發揮家風的社會功能
家風家規都具有顯著的社會功能,是“國風”、“民風”、“政風”的基礎。家庭是國家治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治理具有實質性的影響力與輻射力,把整個國家社會當作一個“家”來治理的理念在我國源遠流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風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古就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維模式,這種以自我完善為基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有志之士的理想。個人可以影響家風,家風可以影響國風,國風可以影響天下之風。立家規、明家禮、擔家責、樹家風,表面上看只是家務事,其實一家之風可能“點燃”周邊或更大社會范圍的大“家”之家風,是社會風尚的風向標。家風有橋梁與紐帶作用,它一頭連著個人,另一頭連著國家和天下。因此,家風不僅是家庭成員一貫的作風,更是牽連整個社會的重要文化形態。家風是“國風”、“民風”的凝縮,是“國風”、“民風”的基礎,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正因為如此,家風極其重要。良好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微妙平衡器、穩定器。如果把社會看成一個完整的人,那么家庭就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家庭是在婚姻關系、血緣關系和收養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基本社會生活組織。由此可見,家庭與社會密不可分,家庭的風氣好了,社會的風氣自然也就好了。作為社會的細胞,家風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社會肌體的健康與否,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更與千千萬萬個家庭有著直接的聯系。如果一個個家庭家風不正、家規頹敗,想要形成良好向上的社會風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些頤指氣使、目空一切、根本不把別人甚至法律放在眼里、最終鋃鐺入獄的犯罪分子,很多都有家風不正的背景。而“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千百年來,無數家庭認同并信守這個樸素的道理。家風醇厚、家教嚴格,家風的社會教化功能就得以彰顯。唯有每個家庭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正能量家風,形成厚德向善的凝聚合力,才能促成偉大的“中國夢”的實現。同時,家風和政風也有著很緊密的聯系,很多貪污腐敗分子的墮落起點,正是始于家庭這道“防火墻”失去效力。家風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為公的情懷;家風不正的社會,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政風與民風。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良的家風、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擁有良好的家風意識,令人心寒的社會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倘若每個家庭的家風都是積極向善的,每個家庭的所有成員的品德是純潔的、高尚的,那么,整個社會定然是和諧的。實踐證明,文明健康的家風不僅是社會的“減壓閥”,而且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研究家風文化就是要批判地繼承我國傳統家風,讓其在現代社會繼續發揚光大,讓它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助推器。培育好家風就是重視社會風氣建設,就是為社風向好向善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研究家風文化,推進家庭教育健康發展
家風營造一個人的成長氛圍,往往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秉性的人。家庭就像調色板,板上調什么樣的顏色,孩子這張白紙就會呈現什么樣的風采,調得好,畫得出色,孩子就是一幅賞心悅目的畫,否則就是涂鴉而已,“家風”就是左右這“畫”成功與否的“功底”。我國傳統家風對現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伊始,一個人,從呱呱落地到生老病死,無時無刻都處于一個家庭之中,隨時受到家庭、家風的影響,因此,家庭的重要性遠超于學校和社會。家庭教育是中國文化的優勢資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結果。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受到多重文化的沖擊,傳統的家庭教育面臨傳承的危機,其中過去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遭到破壞,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趨向,由此造成的嚴重問題亟待引起重視。此外,家長工作以及生意的繁忙也導致了部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忽視,從而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只有良好的家風才能構建一個團結和諧的家庭關系,才能促進家庭成員人格的健全、思想的端正,相反,如家風不正往往會導致家庭矛盾不斷,家庭成員往往相互埋怨、推責,這種風氣會在孩子心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妨礙孩子人格的正常發育。現在不少新的社會問題源頭正是出自家庭,離婚率上升、子女叛逆、低齡暴力等,都與家庭教育的某些缺失和不足相關。譬如,有些家長要么溺愛子女,要么漠視打罵子女,而缺乏真正平等看待子女的態度等。在某種程度上,一些大學生脾氣暴戾乖張,無法與室友溝通,甚至發生傷人事件,也與家教的松懈、家風的日漸式微不無關系。實際上,家風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習慣、情感、態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種成分的綜合體。家長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帶頭把家里的精神生活弄得充實、高雅、豐富,防止精神污染。良好家風的重要基礎是團結、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在傳統家教中,有的通過儀式化的內容,例如,食不言、寢不語等用餐禮儀,就餐落座時要講究長幼、主客次序等,讓家庭成員感受家庭的重要性。缺失了儀式感的家庭,即使溫情滿滿,也容易缺乏某種莊重感,缺乏對家這個事物本身的尊敬。有的則通過對子女的諄諄教導來傳遞價值觀而并非單純的知識,從而告訴孩子什么是生命的價值、怎樣面對社會、怎樣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等。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正是通過這樣的教化,家長教導后輩,潛移默化傳達社會規范。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致力于向子女傳播正面的家風,社會風氣自然就會得到改善,否則,社會很難發展。研究家風文化就是要在反思的基礎上推動現代家庭教育健康發展,構建起適應新時期的家風、家規、家訓、家教等家庭文明規范和禮儀,并將其作為新時期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的基石。
(五)研究家風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社會風氣的細胞。家風會向民風輻射,民風會向國風延伸。家風是人們的價值觀形成和精神成長的重要起點。研究家風文化,就是要努力打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銜接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家風是核心價值觀的微觀體現。我們現在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既承襲著儒家學說的智慧基礎,又融入了社會主義的時代需求,是一種涵古納今、承前啟后的價值導向,也是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一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的:“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研究家風文化,就是要用優秀歷史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是不能割裂的。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總會以某種方式影響當代人的生活,同時也為當代人所傳承并在傳承中演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穿越時空的恒久魅力,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貫穿于中華文化的始終。其中,“天人合一”、“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堅定信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的愛國精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遠大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氣節,“安不忘危,治不忘亂”的憂患意識等,都反映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品格心性,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動力。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和公民價值準則,都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存有割不斷的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等,對于匡正社會風氣和教化民眾有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家風的形成,不論是建立在家訓、家規和家教基礎之上還是從父母長輩那里傳承下來的一些做人處事的品德要求,都沉淀著優秀的民風民俗,從不同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比如,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這些家教故事;諸葛亮的《誡子書》,講“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陸游臨終前寫的遺囑詩《示兒》,念念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些,事實上已成為傳統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今天要培育和弘揚的核心價值觀,同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出來的民族品格,其精神血脈何其相通。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總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生長出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