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技術接近、地理位置與產業集聚的技術溢出研究作者名: 張曉寧本章字數: 3128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2:21:52
自序
現實中,我國產業集聚現象和趨勢越來越顯著,在這個過程中,集聚的優勢被直接或間接地分享。但是,集聚帶來的問題也相伴而生,很多集聚區內作為產業集聚核心競爭優勢的專業化分工、創新等尚未得到充分體現,集聚發展的困境不斷凸顯。除了分享正的外部性以外,突破發展困境,持續集聚趨勢的動力來自何處?是技術溢出嗎?
理論上,新古典增長理論是建立在規模報酬不變和地區發展收斂假說的基礎之上,因此,無法令人信服的解釋生產函數中代表技術進步的內部機制,也無法解釋產業在空間上越來越顯著的集聚現象。隨著內生增長理論和新地理經濟學的發展,以往文獻對集聚經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即使在高科技產業,技術外溢也不應假定為產業定位的典型理由,而另一陣營認為,知識外溢是高科技企業集群形成的顯著原因。無論從理論還是經驗的角度來看,解釋產業集聚現象和經濟增長的不平衡性需要重新認識技術外溢和空間范圍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在現實和理論的啟發下,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一是在以信息化和高新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形勢下,關于產業集聚的研究,技術外部性還應該長期被忽視嗎?二是,與新古典增長理論不同,內生增長理論和新地理經濟學都假定規模報酬遞增,在產業集聚過程中,規模報酬遞增的主要來源是什么?三是在產業集聚的過程中,技術溢出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市場結構下是否存在差異、如何實現技術溢出最大化,并提升企業對技術溢出的吸收能力?四是政府在產業集聚過程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如何制定有效的產業政策,引導和規制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提升技術溢出效應和企業技術溢出吸收能力?帶著這些疑惑,我完成了博士論文,并順利通過。
仔細觀察,產業集聚和產業分散都有明顯趨勢,產業空間位置的變化給城市規模帶來很大影響,運輸成本,專業化分工再次成為產業研究不可回避的問題。產業到底應該怎樣集聚,城市應該如何發展?帶著新的問題,本書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做了較大的改動,從技術溢出的角度對產業集聚的動力源泉進行了分析,從城市經濟學意義上對集聚的技術溢出效應從不同的層面做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在城市精明增長的理念下研究了不同的產業政策和產業規制方式對產業集聚的技術溢出的影響。
本書的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四個大的方面:
(1)產業集聚的概述。從國內外產業集聚的現狀和事實出發,揭示了這些現象背后是否真的具有一般意義上的產業集聚效應,總結了集聚的優勢,集聚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境,并從技術溢出的角度分析了持續集聚趨勢的動力來源問題。
(2)技術接近:企業間、產業間及產業內技術溢出研究。第一,從產品和空間差異化兩方面研究產業集聚的企業間技術溢出問題,同一集聚區內,企業的技術溢出受市場結構和產品差異化程度的影響。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企業會選擇不同的投入和生產策略,因而會影響到企業間的技術溢出效應。
第二,以電子及通訊設備產業為例,從同類產品間的技術溢出和同一產品的代際間技術溢出兩方面對產業內技術溢出進行研究,探討在產業集聚的過程當中,同類產品間是否存在技術溢出,以及技術溢出是否存在于同一產品的更新換代之間?如果技術溢出因技術接近而存在,那么同類產業的集聚模式是否應成為普遍現象?
第三,按照OECD對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方法,從技術水平差距、溢出吸收方的技術吸收能力以及技術知識產權保護三方面重點檢驗產業集聚過程中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之間的技術溢出特征,以及我國產業集聚區內高新技術產業對傳統產業的帶動與輻射效應。如果技術溢出因地理位置而存在,那么多元化的產業集聚模式是否更有利于區域經濟增長?
第四,在對產業內和產業間技術溢出分別研究之后,在把產業間與產業內技術溢出納入同一模型中,從生產成本和生產結構角度研究產業內和產業間的技術溢出效應問題,重點在于估計R&D投資的社會回報率對私人投資回報率的偏離,目的是為了便于比較同類產業集聚和多元化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終為制定出適當的區域產業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3)地理位置: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本書從地理接近的角度建立了技術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基本分析框架。首先以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產業和技術發展狀況為依據,重點從分享集聚區的“政策租”和技術創新效率兩方面對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集聚發展的現象和事實進行調查研究;其次,在此基礎上從技術接近和地理位置的角度研究不同的產業集聚模式下技術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最后,從實證的角度對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集聚的技術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并對其發展質量和集聚效率做出評價,為區域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事實依據。
(4)城市精明增長和產業集聚的政策規制。在城市精明增長的理念下,本書對技術溢出政策規制的研究主要圍繞三個規范性問題展開:一是在產業集聚的過程中被規制的是什么,規制將要達到的政策目標是什么?二是如何探索性的提出政府在解決外部性,促進產業集聚的技術溢出政策工具?三是如何制定恰當的產業政策才能夠達到規制目標的政策措施?本課題關于規制的研究力圖對產業集聚過程中政府政策進行充分界定,以及對政府政策工具的選擇加以考慮,在對產業集聚的政策規制福利含義進行解釋的基礎上制定出促進集聚升級的有效產業政策。
這些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兩個觀點:一是從技術接近角度分析了產業集聚的企業間、產業內和產業間的技術溢出,然后,從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了高新產業開發區的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問題,比較技術接近與地理位置對技術溢出的影響,探索實現技術溢出最大化的產業集聚模式,比較內力驅動與外力驅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從技術溢出的角度對高新區產業集聚質量進行檢驗,探尋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二是把研究的歸結點放在中國環境下政府政策對產業集聚的影響方面,在城市精明增長的理念下,從規制經濟學的角度提出政府應該如何制定有效的產業政策,根據產業集聚政策的目標選擇政策工具和制定具體的規制政策,以最大化產業集聚的技術溢出效應。
本書上存在很多不足,但主要在以下兩方面做了一點探索:一是以53個國家級技術開發區為樣本(截止2010年9月26日,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已有59個,因其他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時間不長,投資、產出和集聚效應尚不顯著,為了剔除因時間因素造成的差異性,在分析時采用的樣本只包括在設立時間上存在差異不太大的前53個高新區),從理論上厘清地理接近和技術接近哪一個對技術溢出更重要。因為如果技術溢出隨距離增加而衰減,那么技術溢出在促進產業本地化和相同產業集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技術溢出能夠在不同產業間發生,那么城市化或者多元化的產業集聚現象也會出現。因此,從技術接近和地理距離兩方面研究產業集聚的產業內和產業間技術溢出效應,評價產業的R&D活動對本地化或城市化進程的貢獻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以城市精明增長為理念,探討政府在促進不同模式下產業集聚的技術溢出最大化方面的功能與責任,尋找提升產業集聚與產業競爭力的結合點,提出促進產業集聚、產業升級的政策設計。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受2013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后期資助項目:13HQ020)的支持,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做了重大修改,主體研究受博士論文框架和思路的約束,原計劃對本書初稿的第四、五、六章實證分析部分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收集和更新(到2014年),數據處理的方法和分析思路繼續延續原書稿的方法和思路。但是,由于結題時間的關系和原文主體思路的約束,在數據方面仍遵照原有的樣子。畢竟,博士論文寫作到現在,已經過去六年了,但在研究的這個時間段里,我國的產業集聚和這53個國家級技術產業開發區就是這樣的現狀,尊重這樣的一段歷史,把曾經的現狀呈現出來,也就足矣了。
張曉寧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4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