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特殊性及對策體系研究
- 才讓加
- 30字
- 2019-01-04 12:21:42
第二章 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性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一節 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發展是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進步的核心內容,也是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現實的狀況所決定的。新中國成立以來,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經過不斷的改革,經濟結構和社會風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 農牧業生產取得長足發展
農牧業作為民族地區的支柱性產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指導思想上堅持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不斷改善農牧業生產基本條件。通過農田水利建設、農機具推廣、耕作技術革新、優良品種培育、化學肥料施用、地膜覆蓋技術應用,以及草場圍欄、冬春塑料暖棚養畜、疫病防治、牲畜良種繁育等技術的應用,使農牧業生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到2008年末,西北民族地區第一產業總產值為1430.97億元,比1978年的52.37億元,增長了27.32倍。其中,農業生產總值為962.12億元,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67.24%,比1978年的37.25億元,增長了25.83倍;林業生產總值為33.83億元,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2.36%,比1978年的1.16億元,增長了29.16倍;牧業生產總值為300.07億元,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20.97%,比1978年的12.08億元,增長了24.84倍;漁業生產總值為9.34億元,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0.65%,比1978年的0.13億元,增長了71.06倍;農林牧漁服務業生產總值為125.60億元,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8.78%, 可見,通過黨和政府多年的建設,西北民族地區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料從無到有、農業生產技術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產量不斷提高的新局面。
西北民族地區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較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和耕地質量不斷提高。西北民族地區現有耕地面積從1985年的763.31萬公頃,擴大到926.37萬公頃,擴大了1.21倍。糧食產量從1985年的1267.05萬噸提高到2053.52萬噸,提高了1.62倍。其二,農用機械設備與化肥投入量不斷增加。2008年,西北民族地區農機擁有量達4080.91萬千瓦,農業用電量1044969萬千瓦時,農用化肥施用量545.71萬噸。其三,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西北民族地區的農業電力設施、水利設施以及農業運輸條件發生了顯著變化。牧業是西北民族地區的主體產業,長期以來,一直保持穩定發展。2008年西北民族地區牛、馬、驢等大牲畜頭數達3630.33萬只(頭),羊10262.07萬只。肉類產量243.03萬噸,其中,豬肉產量82.62萬噸,牛肉產量61.00萬噸,羊肉產量75.42萬噸。奶類產量291.08萬噸,禽蛋產量46.99萬噸,羊毛產量132113噸。此外,隨著牧區草場承包責任制的落實,牧民對草場的利用程度更加集約,牧業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二 工業生產取得可喜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北民族地區工業化進程加快,促進了西北民族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目前,西北民族地區相繼建成了采礦、電力、機械、建筑材料、化學等重工業企業和紡織、食品、皮革、造紙、服裝、文教用品等輕工業企業。有些地區已形成了以工業企業為依托的集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城鎮,對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工業在西北民族地區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日益顯著。2008年西北民族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8135.8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21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602.98億元,工業增加值3265.32億元。從輕重工業結構比重分析,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13.09%,而重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86.91%。西北民族地區工業主要以重工業為主,而重工業又以煤炭采掘、石油和天然氣、有色金屬工業、電力工業、鹽化工業為支柱性產業。這種產業結構主要是由西北民族地區資源優勢和傳統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從所有制結構分析,2008年西北民族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1174家,占西北民族地區工業企業總數的22.51%,但其完成生產總值6144.50億元,占西北民族地區工業總產值的75.52%。從企業規模分析,2008年西北民族地區大型企業86家,占企業總數的1.65%,完成生產總值占總生產總值的59.52%;中型企業679家,占企業總數的13.01%,完成生產總值占總生產總值的21.70%;小型企業4454家,占企業總數的85.34%,完成生產總值占總生產總值的18.78%。西北民族地區大型企業比例偏低,但對經濟貢獻比重較大,而中小企業數目較多,但其產值比重較微弱。
三 流通領域更加繁榮活躍
流通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西北民族地區流通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對經濟社會貢獻較大。為繁榮和活躍民族地區市場,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先后在民族地區建立和發展起了民族貿易公司和農村供銷合作社,綜合經營日用百貨、副食、糧油等商品,擔負農副產品的收購任務,并對民貿企業實行“三項照顧”政策,使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到1978年,西北民族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4.42億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西北民族地區流通領域又迎來了第二個春天,以國有商業為主體,包括國有商業、集體商業、合作商業、私營商業在內的各類商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為主體的集市貿易市場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到199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54.49億元。近年來,西北民族地區積極發展了同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旅游、房地產、金融、保險和飲食業服務等第三產業,使民族地區的服務業得到空前繁榮活躍。2008年,西北民族地區市場流通規模繼續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2553.8億元,是1990年的10.3倍,其中,批發零售業總額2075.09億元,住宿餐飲業總額407.3億元。此外,西北民族地區流通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改進,流通市場不斷完善。拍賣、租賃、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品牌專賣、倉儲銷售、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逐步在城鄉推廣應用。商品流通規模的擴大使流通業自身及相關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已成為第三產業的主體。
四 交通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異軍突起
國家為加速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加強民族地區與外界的經濟文化聯系,大力投資和建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在很多地區的多個領域突破了零的界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2008年,西北民族地區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3878.40公里發展到7430.80公里;公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76150公里發展到329940公里。鐵路客運量和客運周轉量由1978年的1148.4萬人和64.02億人公里發展到4016萬人和720.40億人公里;公路客運量和客運周轉量由1978年的3589.40萬人和25.03億人公里發展到104713萬人和660.30億人公里。鐵路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由1978年的4983萬噸和315.39億噸公里發展到17342萬噸和2109.76億噸公里;公路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由1978年的38676萬噸和50.07億噸公里發展到81356萬噸和1811.81億噸公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西北民族地區郵電通信業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西北民族地區郵電業務總量達到924.67億元,是1978年4.24億元的218倍。近年來,我國已建成了覆蓋全國民族地區的數字移動通信網,初步形成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網絡和電信網絡,成為推進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力量。
五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隨著民族地區經濟的開發和建設,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繁榮,西北民族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消費水平、居住條件、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口質量等都有了顯著提高。從大面積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西北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到2008年,西北民族地區的生產總值達到9439.56億元,比1990年的639.02億元增長了14.77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119.5元,比1990年的1440.69元提高了2667.81元;人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42.1億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814萬元,分別相當于1992年的5.24倍和3.47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71元,比1990年增加136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42.72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年末余額6131.85億元,比1990年增加5508.42億元。與此同時,城鄉居民特別是牧民群眾的居住條件有相當大的改善,部分牧區已實現了城鎮化,牧民告別了傳統的游牧生活,過上了定居放牧的生活。西北民族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在不斷減少,部分少數民族已實現整體脫貧。民族地區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面對世界學英語,面對中國學漢語,面對本民族學本族語言”已成為民族地區教育體制的主流,民族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現已形成了省有民族高等教育,州有民族中專,縣有民族(高)中學,鄉有民族中(初)、小學的教育辦學體系。截至2008年,西北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中共有在校生10963072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的在校生699429人;普通中學的在校生數為4335311人;普通小學在校生數為5928332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并掃除了青壯年文盲。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超過91.7%和94%。2008年,西北民族地區的出版圖書6113種,雜志種類433種,報紙種類200種,極大地提高了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質,豐富了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西北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已擁有衛生機構達12440個、床位211939個、衛生技術人員234011人,基本建成了州(地)、縣、鄉三級衛生服務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了全覆蓋,地方病和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各族群眾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