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山陰州山吳氏家族的發展及其流徙

紹興山陰州山吳氏族譜尊吳均禮,字慎直,為州山一世組,從明洪武四年(1371)入籍山陰州山以來,子孫繁衍,支脈茂盛。據民國十三年(1924)吳邦樞等纂修的《紹興山陰縣州山吳氏族譜》所載,已傳至二十一世。綜觀山陰州山吳氏家族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 一世至四世為家族發展的創業期

山陰州山一世祖均禮,字慎直,元至正甲申(1344)三月出生,于洪武四年(1371)立籍于州山。州山位于紹興縣的西北面,東倚柯巖,南連福全,西接型塘,北鄰湖塘、阮社。清末李慈銘《蘿庵游賞小志》曾如此稱揚說:“蓋州山之得名者,以此地四山環合,如一小州,為吾越之最勝處。而吳氏又州山之最勝處也。”州山地勢西南高,東北較為低平,境內山丘有冷水灣崗、州山、東擔山、西擔山、群山、廟山、獅虎山、蛇山、雞頭山、牛頭山等屬西干山脈;河湖有秋湖江、石門塘、型塘江等。型塘江流經壽勝埠頭,在蔡堰注入鑒湖,屬三江水系。春季多陰雨,夏季氣溫較高,冬季則較溫和,適合農業生產。山水氣候宜人的優美自然環境,怪不得清乾隆年間的吳鳳翥寫《梓里記》贊美它:“予世居山陰鑒湖之南,曰州山。環四面皆山,東北兩水道委蛇盤折而入其中,平原二十里許,聚族結廬占籍于此,四百數十年矣。今猶古也,山川風景,旦夕徜徉游覽,其間慨然有感,作《梓里記》。”

明初,朱元璋從元末政治荒怠、腐敗,戰亂的無序狀態中吸取教訓,為了防止臣下挾勢弄權,提高行政效率,穩定政治統治,對中央和地方行政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嚴厲打擊官僚隊伍中普遍存在的貪污腐敗現象,吏治因之大為澄清,“郡縣之官,雖居窮鄉絕塞之地,去京師萬余里,皆悚然驚膽,如神明蒞臨,不敢稍弛”方孝孺:《遜志齋集》卷十四《送祝彥方致仕序》,清同治十二年武林任有齋刻本。。在嚴格約束官吏危害民眾的同時,明太祖還努力推行有利于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政策,使得被長期戰亂摧殘得千瘡百孔的社會經濟重新獲得穩定和活力。

一世至四世是州山吳氏家族的創業期。在此期間,吳氏先輩們披星戴月,寒暑耕耘,精心經營農業,經過數世的積累,終于創下了一定基業,并且開始重視讀書與家族榮譽,逐漸走上了耕讀傳家的道路。一世祖均禮(1344—1423),字慎直,娶周橋周氏,生子四:淵、潛、誠、安。慎直氣格雄偉,性情豪爽,勤勞儉樸,帶領兒孫們在田地里精耕細作,由于州山優渥的自然條件,土肥水豐,氣候宜人,年年都能取得好收成。長子淵(1374—1455),字子昂,號質庵,前后三娶,共生六子二女。次子潛(1380—1433),字子潛,號恭庵,生子四。潛資姓高朗,友于兄弟,能讓、能恭,行誼篤實,孝養雙親,鄉黨咸稱之。三子誠(1385—1473),字子成,號恒庵,生子三。四子安(1393—1478),字子安,號素庵,生子三。道光刊吳氏家譜據此將二世四子分為四支,支下又根據所生兒子稱為分,如“一支大分”、“二支三分”等。淵繼承了父親體格雄偉的遺傳,剛介好施,孝友樂善,又能帶領三位弟弟及侄子,以身示范,勤勞耕作,經過二三十年的積累,家資日益豐碩。父親慎直公去世后,正統五年(1440),朝廷“默思道安不忘危,尚慮堯湯之水旱,無以為先具,乃遺使下郡邑,建義倉,聽民出余粟,以備荒歉,計其多寡而褒賞有差”《山陰州山吳氏族譜》第三十集《質庵府君應詔捐輸序》,1924年木活字本。。淵深懷濟世之才,一次納粟千石,例蒙賜璽書表為義民,免除本戶三年雜泛差役。六年秋,作為家族長子,吳淵曾親身至京城接受朝廷召見,“沐一璽書獎勵,而優禮之深,朝廷恩寵之盛,如此之慶幸”同上。,極大地震動了紹興郡縣長官,更是震撼了州山民眾和吳氏兄弟及子侄。正如姻親時任奉政大夫工部郎中同里的王佑,他在《欽旌義民質庵公應詔損輸序》中所說:“夫義與利孰重,以君子言之則必舍生而取義,以小人言之則有徇利以傷生者,是惟知利之為利,而不知義之為利者也。……君子納粟以輸官也,亦非徼上之賜以夸耀于人也,蓋將積善以貽子孫。”在淵的大力倡導身體力行下,吳氏家族初步形成了向義積善之風和以耕讀為業、孝悌傳家的風氣。

到了三世,吳氏家族人丁興旺,可謂是子孫滿堂。第一支的六子中,長子暉(1405—1486),字景陽,號裕庵,生子七;二子昉(1417—1487),字景明,號惠庵,生子六;三子暎(1422—1499),字時賢,號木庵,生子三;四子海(1430—1498),字景融,號萬松,生子五,女一;五子暄(1436—1497),生子四,女一;六子晭(1438—1479),字景時,號介庵,生子四,女一。

《山陰州山吳氏家譜》上的里莊蛇山一世祖墓

第二支的四子中,長子杲(1407—1471),字景晨,號坦庵,生子二;次子昱(1405—1489),字景日,號肅庵,生子三;三子旻(1408—1475),字景文,號耿庵,納粟冠帶,生子三;四子昇(1414—1495),字景昭,號直庵,納粟冠帶,生子三。第三支的三子中,長子昊(1410—1455),字景夏,號良庵,先后二娶,生子四;次子曄(1411—1479),字景從,號納庵,生子四;三子昕(1418—1438),字景旭,號毅庵,生子二;第四支的三子中,長子昱(1434—1475),字景初,號誠齋,生子一;次子真(1438—1492),字景春,號一庵,性資通敏,學識優裕,生子二:三子暟(1439—1496),字景美,生子三,女二。

山陰州山吳氏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子多福”的思想,在當時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下,吳氏家族的男子一般都可以娶2—3房妻妾,加之重男輕女思想,男性人口往往多于女性。由于州山優裕的自然條件,加上吳氏人口興旺,特別是男性人口的增加,促使吳氏家族農業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迅速步入了小康之家的行列。在吳氏家族經濟收入較為穩定和寬裕的情況下,“耕讀傳家”就必然成為他們家族的一種勞動和生活方式。農耕是家庭或家族生存繁衍的基礎,讀書仕進是家族興旺發達的保障,是族人進身的階梯,也是農家子弟從社會底層擺脫出來取仕為官的唯一途徑。作為一種教育傳統和文化定式,耕讀傳家宣揚儒家的道德規范,強調以孝悌仁義維護家族的和諧,讓族內子孫在尊重長輩,崇文慕學,勤耕上進的人文環境中耳濡目染,順利完成文化的濡化過程,由此造就大量出自鄉野而文化底蘊深厚的杰出人才。而吳氏家族的崛起,正是基于這種耕讀傳家的優良文化傳統。如第一支三房三世祖暎,早游邑庠,屢試不售,中年補國子生,刑部員外郎呂升聞其名,聘其教授刑書,既而注選天曹,成化十三年(1477)授福建安溪知縣。抵邑,彰善去惡,課農桑給農器,使人墾田二十畝,以勤惰行賞罰,人爭效力。繼立鄉校,禮聘賢師,由是政聲日顯。十八年因疾辭官,父老呼號挽留。既歸,縱情山水,賦詩酌酒以自樂。生子三,長子璽(1446—1521),字文信,號任真,在家務農;二子珖(1449—1493),字文秀,號克家,天資淳厚,好學勿倦,成為邑庠生,奉親訓子;三子理(1453—1535),字文理,號蘊古,邑庠生。第一支五房三世祖暄,生四子,長子性(1456—1510),字天彝,出任江西遞運所大使。第一支大房四世祖璇(1430—1474),字文飾,號節齋,娶壽勝胡氏,生子一,女一。璇四十五卒,妻胡氏寡居,協助兒子源勤儉持家,教育諸孫發憤讀書。大房四世祖玙(1439—1520),字文珍,號簡庵,擔任札付把總,同房四世祖璧(1442—1464),字文玉,號寶齋,娶湖塘葉氏后,不幸于二十三歲病卒,葉氏守節撫孤,勤儉持家,光大其業。四世祖琢(1449—1494),字文器,號石丘,生子四,長子蕣后登進士第,選翰材院庶吉士,任吏部給事中。第二支三房三世祖旻(1408—1475),字景文,號耿庵,生子四:長子鈐(1435—1494),字文約,自幼穎悟好學,早游庠貢,補南雍,以不能隨時照顧雙親,絕意仕進,授京衛經歷還家;次子(1438—1521),字文雍,號文庵,志雅量宏,嫉惡好善,不阿富而好禮,鄉俗景仰,遇例冠帶。

州山吳氏先輩具有富裕不忘國家,不忘災民,愛做善事的好品德。第一支三世祖昉(1417—1487),字景明,號惠庵,糧食豐收后,響應朝廷因賑濟災荒備用糧食不足,而踴躍納糧八百石。納粟冠帶之制,只榮其身,不任以職。雖然如此,仍積極納糧,支援朝廷和災荒地區。第二支三世祖旻、昇也是如此,被朝廷授予納粟冠帶。參見附表。

二 五世至十一世為家族發展的高潮期

州山吳氏家族的發達始于四世第一支大房的吳琢和五世第一支大房的吳源。吳琢(1449—1494),字文器,號石邱,生子四。天資敏異,博覽群書,居鄉好義,素有長者之風,然壯年得疾,故不仕,遂以全力教子成名,妻司馬氏秉性端良,治家嚴肅,相夫教子。長子蕣(1468—1506),字子華,號細山,生而穎悟,好讀書,凡詩書、古文詞靡不淹通,年十九即中成化二十二年(1486)浙江鄉試第73名舉人,為主司、父母、兄弟、師友所稱賞。時父親抱病,經歲臥床褥,蕣手端湯藥,不忍離開,遂不赴禮部試。又三年,父督令蕣北上赴禮部試,說:“揚名顯親才是最大的孝行,況且身邊有你幾個弟弟可以侍候,你放心前去,不要記掛我的病。”不得已,辭父入都,結果未中。父命其讀國子監,經過三年刻苦力學,于弘治六年(1493)中進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越二年父病卒,哀痛幾絕,寢食俱廢。除喪,起補吏科給事中之職。剛直敢言,彈劾大臣及諸貴倖不法之事毫不顧避。弘治十七年(1504)左都御史戴珊,因子納賄事敗露構陷吳蕣,后事遂得白,蕣以“吾豈可徇人,以非禮屈己以求庸”而辭官。歸而筑室于細山之麓,顏其居曰“鐘玉軒”,蒔花栽果,詩酒自適。

吳源(1453—1534),字宗本,號恭肅,自號得翁,生子四。喜讀書,又喜與名人相游處,曾感嘆說:“國之無良臣,家之無良子弟,由教之不早教也。聚諸子姓,延士之有經術行誼者使訓迪之。”《山陰州山吳氏族譜·明故封承德郎南京刑部主事恭肅公墓志》,1924年木活字本。未幾,弟蕣、子便相繼舉進士。其后二十年,孫彥又舉進士為御史。吳氏益顯,人有稱善教者,必曰吳源。其孫彥嘗以事貶謫思恩尉,尉為小官,思恩又遠離京城,其地雜漢民及少數民族,號為險惡之地。吳彥曾對人說: “我即死思恩無憾,惟辜負老祖父掛念。”不久放歸,祖父慶幸說: “我孫真御史!雖謫,我固自樂。”聞者皆謂公知大義,可謂善教。

吳源長子便(1471—1553),字廷言,號烏石,中弘治二年(1489)浙江鄉試59名,十五年會試216名,殿試二甲95名,授南京刑部廣東清吏司主事,歷本部員外郎,云南府知府,云南按察司副使,臨安兵備副使等職。在職期間,忠于職守,精通業務,聽斷公正,對己嚴格要求,曾于弘治十六年受到皇帝嘉獎,追贈父母封賞;在云南府知府和云南按察司副使任上,提督軍衛司,修理城池,操練軍馬,鍛造兵器,振揚軍威等方面皆有政績。弘治六年于國子監讀書,逢母喪期間,奉父命考訂吳氏宗譜,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時已七十八歲,又帶領族人修纂宗譜。

其后,州山吳氏家族更是枝繁葉茂,人丁興旺。據吳便《重修族譜序》中所說:“其時,載譜者幾三百人,迄今有五十五年,子姓繁衍,蓋三倍焉。”這里所說的“迄今”是指弘治六年(1493)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纂修家譜時,吳氏家族的第一支已分為24房,第二支為13房,第三支有9房,第四支為7房,丁口已達千人。自八世至十二世,吳氏家族人丁更為興旺,各支皆有子弟或外出做官,或從軍,或經商,或做幕,徙居全國各地。諸支中以第一支暉大房和第二支中的旻三房、昇四房發展最為興盛,代表了吳氏家族的最高水平。吳氏家族日后的科甲蟬聯,顯宦林立大多出自這兩支。

吳氏第一支暉大房,除五世的吳蕣和六世的吳便外,七世即有吳彥(1491—1568),字士美,號州東。中正德十四年(1519)鄉試29名,嘉靖二年(1523)進士,授行人,歷南京江西道御史,累官至廣東道兵備僉事。《廣東通志》卷三十一“名宦”條下記載:“吳彥,山陰人。嘉靖間以御史謫官,稍遷延平同知,至任,進諸生講學不倦,有訟立判,囹圄為虛。”吳毅(1511—1560),字士遠,號致齋,由郡庠生補國子生,授鴻臚寺序班。吳奇(1505—1588),字士賢,號方濱,任浙直總兵把總。吳遴(1545—?),字廷用,號瑞津,授金吾衛正千戶之職。至第八世,這支科甲達到了最高峰。吳意三子:長子吳悅(1522—1597),字君習,號鷺洲。由郡庠補國子生,授廣東高要縣主簿,歷潮陽丞、鄭府奉祠正。次子吳兌(1525—1596),字君澤,號環洲。由郡庠補國子生,中嘉靖三十七年順天鄉試45名,三十八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歷職方車駕員外、武選司郎中,湖廣參議,分守長沙、寶慶,調河南督理宗儲,霸州兵備副使,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加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山西,兵部左侍郎,回管部事,加右都御使,總督薊、遼、昌、保,升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回管部事等職。蔭子錦衣衛,世襲正千戶,侄蔭恩生,孫官生,職務及爵位、榮譽為此房最高。三子兗(1531—1595),字君魯,號柏堂。由國子生授光祿寺監事,歷升署丞,河東運判。吳毅三子:長子忱(1531—1596),字汝信,號見韋,由郡庠補國子生;次子沈(1535—1580),字汝默,號石洲,由國子生授鴻臚寺序班;三子忳(1537—?),字汝實,號靜思,授四川雅州守御所吏目。吳國光(1561—?),字海州,中萬歷十三年順天武試第7名,十六年第3名,十九年解元,推薦為瓜州江防欽依把總。吳懷慎(1585—1657),字汝成,號云滄,授宣府守備。

吳兌的職務與功勛一直復蔭至九世、十世,甚至十一世。至九世,吳兌長子有孚(1554—?),字達卿,號禹門,中萬歷十五年舉人,襲錦衣衛正千戶,升指揮僉事,管南鎮撫司,都指揮,分守薊鎮太平路參將,三十四年升山東副總兵。兗二子:長子有聞(1578—?),字行之,號念堂,中萬歷三十一年(1603)京衛武舉,授東宮侍衛,泰昌登極覃恩授錦衣衛鎮撫。本衛指揮僉事;二子有端(1580),字章甫,號懷堂。以伯吳兌蔭授錦衣衛鎮撫。吳悅長子有豸(1555—1594),字直卿,號璧陽。承叔吳兌蔭恩生,授河間府住密云管餉通判,轉順天府通判。吳沈長子有臨(1557—?),字位卿,號敬庵,授羽林左衛中所鎮撫,管杭州西大營中都事;第四子吳有師(1568—?),字順卿,號鏡凡,由禮部儒士授蘇州府簡校升襄府典儀;五子有升(1570—1637),字上卿,號圃凡,由禮部儒士授興化府簡校,升南京鴻臚寺序班,轉署丞。吳光次子有祺(1560—1619),字壽卿,號州陽。由禮部儒士授袁州府簡校,升鴻臚寺序班,改南歷鳴贊;興化縣丞,益府工正。吳思憲次子應龍(1604—?),字云石,任山海關參將;三子應鳳(1667—?)任湖廣荊州長陰知縣。

至十世,吳兌孫子五人:長孫孟明(1574—1653),字文征、號祖洲,由郡庠生中萬歷四十六年(1618)京衛武舉,襲祖蔭錦衣衛正千戶,考選北鎮撫司理刑,升指揮僉事。時值宦官擅權,不附,遭誣陷致落職。崇禎改元起補鎮撫司掌印,升堂上僉書,一任提督陵工,二任提督街道,三任提督西司房官旗管事,四任提督東司房官旗管事,升左都督府同知。次孫孟登(1575—1625),娶郡城大學士朱賡女,由官生授左都督府都事,升前府經歷,歷任刑部廣東司員外郎、云南司郎中、永昌府知府等職。三孫孟文(1586—?),字汝周,號宗洲,授錦衣衛戶。四孫孟仁(1602—?),字季仁,授錦衣衛總旗。五孫孟浩(1613—?),字浩然,中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錦衣衛副千戶。吳有臣次子崇文(1575—1622),字允敬,號玄洲。授云南騰越州領兵千總,天啟二年征蠻陣亡。吳有琎次子燦(1585—1621),字綸之,號心觀,由京衛武學授京營把總。吳有臨三子明臣(1600—1677),字名宰,號君卿,由京衛武學授運糧守備。吳有鼎長子崇俊(1593—?),官名孟俊,字稚隆,號道園,授錦衣衛鎮撫;三子崇果(1603—1630),官名孟遴,字稚齡,號異仙。任山東登州東江守備。吳必用長子哲(1638—1715),字孝升,號瑤圃,別號葆亭。由仁和庠生中康熙十一年(1672)浙江鄉試19名,授內閣撰文中書舍人,佐理族叔大司馬留村公巡撫福建,建軍功加27級,進階光祿大夫,贈妻殷氏封金氏俱一品夫人,蔭一子。吳必名子良哲(1650—?),字吉臣,號訥翁。由軍功議敘授山東沂州州同,補山西絳州州同,調陜西寧州州同,升廣西象州知州。

十一世,吳兌曾孫邦輔(1593—1675),字元相,號玄素,娶郡城吏部尚書商周祚女,由邑庠生襲祖蔭錦衣衛正戶,掌衣后所千戶印,考選北鎮撫司理刑,類奏功升指揮同知,升本衛堂上僉書,仍管北鎮撫事。曾孫邦臣(1601—1663),字道址,號震崆,娶上虞封都御使李廷瑚女,由郡庠生中崇禎十二年(1639)順天鄉試17名,登十三年魏藻德榜二甲進士,特恩授山西道監察御使,巡視長蘆鹽課。曾孫邦定(1609—1694),字子正,號素覲,由廩監考授南京兵部武選司主事。曾孫邦奇(1619—1630),字法易,中崇禎十二年順天鄉試副榜,恩貢選授東宮侍衛領班官,不幸早卒。曾孫邦瑋(1600—1671),字韋玉,號北園,娶陶堰知府陶允光孫女,授錦衣衛鎮撫,以子廷龍貴,贈榮祿大夫左都督,貴州太定鎮中營游擊。曾孫邦璇(1607—1646),娶郡城進士傅賓女,素諳韜略,為少師朱大典看重。崇禎十七年招義勇帥,赴南部,疏薦授參將,加俸三級。清順治二年(1645)任金衢總兵前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三年六月,清軍抵金華,七月十六日城陷,以火藥自焚殉節,夫人也投繯殉節。曾孫國輔(1594—1668),字治成,號期生,邑庠生。中天啟七年(1627)廣東武解元,崇禎登位,覃恩授錦衣衛鎮撫,升正千戶掌衣左所千戶印,改授指揮僉事,加三級,薦升南鎮撫司僉書,類奏功升都督同知,加太子太保左都督。吳浚哲長子檉(1657—1707),字起士,號樗寧,別號岸青,由國學軍功議敘授泰安州同知,升濟寧州知州,內選部曹,誥授奉直大夫;三子振(1666—1725),字汝士,號居寧,別號八師,由國學任江西玉山縣知縣,調直隸縣知縣,敕授文林郎。

第二支第三房旻,從六世后庠生、國子生人數逐漸增多。由于八股科舉規制甚嚴,應試者人數眾多而名額有限,求取者非常困難,所為文高古,不欲循時,為此不為人所識,屢試不中,于是改習武業。他們往往參加武科考試,如:第七世恩大房謹四子中:次子歧(1507—1589),字士遷,號盛山,中浙江武舉三科,軍門冠帶贊畫;四子進(1513—?),原名崗,字士德,號鳳山,郡庠生,中隆慶四年(1570)江西武舉。恩四房諄子繼(1529—1574),字叔志,號冠山,由縣庠生補國子生,授鴻臚寺署丞,改遼東都司經歷,升楚府正審理。恩十房諳第三子養垣(1528—?),字道中,號石門,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浙江武舉。恩十房諮邑庠生,名儒,生有七子。他十分重視諸子的舉業,幾個兒子在他的影響下,自幼習舉子業。第三子大章(1528—1564),號達泉,由于屢試不中,改學武學,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十年浙江武舉,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會試副榜;第六子大學(1539—1591),字淑行,號近洲,自少好《左氏春秋》,研精索隱,暑夜不輟,有西晉杜豫酷嗜《左傳》之癖,連續考中嘉靖四十年(1561)、四十三年、隆慶元年(1567)三科浙江武舉,萬歷二十五年(1597)中武科進士,授紹興衛右所鎮撫,升寧波昌國欽依把總。甬東海邊,他治軍嚴肅謹慎,操練軍卒,儲備軍糧,俸祿所入,時時周濟士卒,故士卒樂為所用。論長子大斌(1556—1632),字叔和,號晴川,自少多磨難,父親五十歲時才生了他,六歲就失去了母親,跟隨繼母生活,十五歲時父親又去世。他天資聰明,博聞強記,因為是長子,家里又比較窮困,懂事很早,參加了一次秀才考試,沒有成功,就馬上轉移方向,從閱讀經史兵法、律例諸書,專心鉆研。成婚后,面對家庭現狀,十分感慨,家里如此窮困,又沒有考試做官的機會,怎么才能讓長輩高興呢?于是他讓二弟大益留在家里照顧繼母,自己帶著三弟大圭闖蕩江湖,最后在遼東地方從事私塾講學定居下來,人稱“大斌教授遼東”。站穩腳跟后,大斌在遼東的影響逐漸擴大,州山族人中有志于出外創業的,大多聚集在他的門下。遼東當地的名士也把受到大斌接納的,稱為“登龍門”。第一次遇到遼東名將寧遠侯李成梁,李將軍把他待為上賓,兩人促膝長談,旁若無人。從此之后,遇到軍國大事都事先與他商議,并授他為遼東東寧鎮撫。大斌把功名看得很淡,沒有去上任。萬歷四十四年(1616)遼東失守,大斌帶了大圭和族人渡海來到登州。登州巡撫孫元化向他請教守城方略,他的建議周到,切中時弊,卻未能被孫元化所接受。崇禎五年(1632)孔有德叛變攻陷登州,強迫大斌隨軍效力,大斌連夜召集跟隨弟子族人,對他們說:“我吳家世受明恩,決不能做叛明失節之事。眼下大家留在這里,只能一起等死,不如死我一人,你們還有機會活著出去。”于是他開始絕食,共十一天。死前,他告訴弟子和族人,只要把我死的事告訴孔有德,你們抬著我的棺材出城就可以回家了。大斌雖然死了,但他為吳家二支三分后來的發達打下了基礎。

論第三子大圭(1565),字叔晉,號越川。萬歷初年跟隨長兄大斌闖蕩江湖,最后定居遼東,后以千夫長領兵隨征關白,遂寓籍三韓,不久升清河衛守備,蓋州城守尉。其后此支子孫皆定居京城。

二支三分六世祖諤次子大武(1538—1598),字叔文,號巨川。幼習舉子業,熟諳古今史事,然屢試不中,遂改業武科。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浙江武舉,四十年(1561)中江蘇武舉,四十一年中武科進士,授蘇州衛嘉興所鎮撫,備倭江陰。隆慶年間為遼東軍前贊畫,為戚繼光將軍出謀劃策,后升任薊鎮榆木領提調署指揮僉事。榆木為薊門重隘,敵騎常至騷擾,主將怯懦而堅壁自守,大武請以親率精銳千余整裝環衛,敵騎宵遁,臺臣上奏薦之,而主將抑之,于是憤而辭官。歸家后,杜門讀書以自娛,曾采摘格言纂成帙,名為《悔蒙纂言》。

至第八世,此支尚武風氣更濃,參加武科考試者更多,出現了許多將才。吳顯忠(1546—1615),字汝良,號云洲。父字士高,別號圣山,幼習舉子業,后來母卒父病,遂棄舉子業,從事田園水澤之利,感嘆自己沒有實現父親要他科舉入仕的希望,為此望子成龍之心更切,督促兒子讀書甚嚴。顯忠自幼聰慧,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十二歲即能寫一手好文章。然而三次參加考試,都名落孫山,父親責備他說:“你既然不能從文科揚名顯親,為什么不去試試弓箭馬術、韜略的武科呢!”于是改習武科,竟然一舉就中了隆慶元年(1567)浙江武舉第一名,接著又中了第二年武科進士第六名,授紹興衛中所鎮撫。隆慶三年,以指揮升任江西萬安守備,統制吉永諸軍。當時江西流寇頻發,父親擔憂他年輕難當此任,于是告誡他必須做到“勤儉恩威”四字缺一不可:唯勤可以集眾務,唯儉可以養廉節,唯恩可以得士卒,唯威可以使臨陣不退怯。顯忠整頓武備,治軍嚴明,分兵圍剿,很快就平定了江西南部。萬歷十九年(1591),貴州少數民族叛亂,官軍屢次受挫。廷議推薦顯忠提督清浪、銅川官兵。顯忠入黔很快就俘虜了叛亂頭目,反又在黎平、普安等地殲滅了叛亂殘部。顯忠先后歷任云南司僉史、湖廣都司掌印、金山參將、廣東游擊,升貴州清浪參將,改廣西潯梧參將,調云南永騰參將,加俸一級。二十八年父喪,告假歸里。邊境戰事又起,朝廷震驚,急命吳顯忠日夜兼程趕回。顯忠一到,迅速控制了局勢。二十九年(1601)以平順大功升任云南副總兵。三十年,云南邊境十三寨的酋長,因懾于吳顯忠的兵威,自愿向明朝廷納款內附,朝廷南顧之憂遂解。當地人口服心服稱吳顯忠為“諸葛武侯第二”。

二支三分八世孫吳志忠(1552—?),字汝貞,號登州,隆慶四年(1570)中浙江武舉,萬歷四年(1576)又中湖廣武舉第一名,官至薊鎮東路中軍事;吳楊忠(1553—1589),字吾禮,號禹州,邑庠生,萬歷十三年(1585)、十六年(1588)浙江武舉,十七年武科進士,授紹興衛鎮撫,可惜年輕病死;吳宗道(1553—?),號西樓,曾跟隨叔父大斌至遼東,萬歷十三年中遼東武舉,二十七年從征倭寇,授欽依守備,管理兩浙水師,三十年論功,世襲紹興衛中所百戶,三十一年補遼東蓋州守備,升鎮江城守游擊。吳用宣(1574—1614),原名立忠,字令倩,萬歷三十四年(1606)、三十七年(1609)兩次考中京闈武魁,三十八年武科進士第二,授錦衣衛所鎮撫,推南贛坐營都司。吳大益生有四子:長子吳宗漢(1574—?),字秋陽,遼東自在州庠生;次子成忠(1577—?),字汝烈,號立吾,遼東自在州庠生;三子存忠(1583—?),字汝赤,號錦吾,遼東自在州庠生;四子廷忠(1591—1650),字汝諤,號葵赤,清河衛庠生,授參贊山東巡撫軍務。成童時即能文,卻因初次參加縣試就被黜落,他發誓說:“大丈夫處世,就要學習經術治策以治理天下,不可為腐儒游蕩鄉里”。其時伯父吳大斌居住遼東,召集眾侄兒,于是四人即赴遼東參加縣學考試。入學后,馬上成為廩生,并以所學教授生徒,其中寧佟學生中有好幾批后來成為清朝的骨干力量。萬歷四十四年遼東失守,廷忠被清軍俘虜,后設計逃脫,謁見毛文龍大帥,未得毛文龍的賞識,卻逢司禮監曹化淳奉使巡邊,聞其具有戡亂之術,又熟悉邊塞情況,欲以總兵授之。然廷忠以進身閹豎為恥,未予接受,遂至東平為孫元化、陳洪范幕府參贊,不久因意見不合,而于順治二年(1645)辭官歸里。歸里后不敢言明末之事,足跡不出里門,不談當世事,以詩酒自娛。順治三年,他在遼東的學生寧完我曾多方探求他的蹤跡,后來得知他已經歸里,隨即派浙江巡撫致書幣迎請,廷忠堅以不起,辭其所饋,表現了他忠于明朝的堅貞民族氣節。吳執忠(1602—1674),字汝藎,號匪躬,大圭子。自幼跟從伯父、父親生長在遼東。萬歷四十三年(1615)遼陽清河衛庠生,天啟元年(1621)努爾哈赤攻占遼陽,執忠投誠,為清王室佐理雜務。由于他聰明有膽識,流離失所的親屬皆來投靠的有十余家,后來皆成為清朝的官員。清順治二年(1645)跟從順治皇帝進入北京。四年,以貢士授豐潤縣知縣,召集民眾,開墾荒地,百姓得以安定,不久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外轉福建漳南道布政使參議,備兵漳南。時敵方占據漳州驛,為洋舶門戶,海澄門將黃梧,夜暮派人前來聯系,擬將海澄投誠,當事者懷疑欲勿從,執忠力主答應,以家口擔保,并獨自先赴海澄,大兵相繼,海澄、漳南遂為我占領。吳執忠立即釋放各營中俘掠的老弱婦女數萬人,召其親屬,給予房屋、柴米,閩人深為感激。順治十四年(1657)任山東按察司副使,十六年升湖廣布政使右參政,督理全省糧食轉運工作。楚地遼闊,山溪險峻,轉運艱難,執忠廢寢忘食,督促軍糧及時供應前方,為戰事勝利提供了保障。康熙元年(1662),致仕還家。

吳景桂(1561—1616),字汝芳,號心宇,為吳大邦長子,青年時跟隨伯父大斌來到遼東,萬歷二十年(1592)、二十八年(1600)連續考中武魁,授鎮撫,管撫院中軍事,四十四年,遼東戰事陣亡,贈都指揮僉事,蔭子百戶。弟吳震(1569—1629),字寧侯,號雷垣,萬歷二十八年、三十一年連中浙江武魁,四十一年(1613)中武科進士,授紹興衛所鎮撫,推直隸南匯守備。吳禹道(1595—1662),字禹金,父大武,為山東撫軍幕賓。

九世吳仲德(1595—1632),改名烶,字永修,號占蒼,為顯忠次子。萬歷四十三年(1615)、四十六年(1618)連中浙江武魁,任浙江臺州鎮標欽依千總。吳奎(1558—?),號新吾,父適道。萬歷二十五年(1597)浙江武魁。吳有熙(1585—1636),原名文萃,字廷杰,號圣里,吳俊第三子。天啟元年(1621)中京闈武魁,二年中武科進士,授紹興衛所鎮撫,推紹臺道中軍守備,升浙江緝捕都司僉書,天津拱河營游擊。吳從魯(1571—1646),字秉禮,號金堂。父吳希賢,由邑庠卒業入國子監,官山東兗州府照磨,守法尊禮,又有治績。從魯為山東滋陽縣學廩生,萬歷四十三年(1615)舉人,四十四年進士,初授河南南陽縣知縣,歷官刑部貴州司主司,工部都水司主事,崇禎六年(1633)提督湖廣荊關抽分,因剛直觸犯權貴,降長蘆鹽運司運判,調都察院經歷,升兵部武庫司員,車駕司郎中,崇禎十五年(1642),升四川布政司右參議,分守上川南道。時張獻忠部隊出沒于其間,從魯遍視蜀之險要,分兵守之,起到了威懾作用。十六年五月,因病回到州山,四川防線失去了主心骨,十七年八月四川淪陷。順治三年(1646),適逢魯王監國紹興,時張國維、王思任皆欣賞從魯的軍事才干,推薦其為通政使,巡視錢塘江防線。不久魯王兵敗,逃往海上,從魯將置辦好的棺木停放在廳堂中,決心隨時以身殉國。金華失陷的消息傳來,從魯知道自己以身報國的日子已到,梳洗換裝,從容地命家人蓋上棺蓋,自盡身亡。

吳從質(1578—1634),字如素,號同生,為吳希稷次子,萬歷四十年(1612)山東武解元,四十四年進士第二,授紹興衛所鎮撫,推金盤欽依把總,升河南僉書都司、福建掌印都司、直隸永生州參將。吳從鵬(1589—1641),號象先,父希文,天啟四年(1624)山東武魁,授紹興道中軍守備,改山東兗州營中軍守備,崇禎十四年(1641)十一月清軍攻陷兗州城死難。吳襄琦(1594—?),號如玉,父希周,萬歷四十三年(1615)山東武魁,第二年武科進士,授紹興衛所鎮撫,推洪山口提調,改福建六鰲守備。吳用宜(1586—?),原名鯤,字時化,號南滇,為文道次子,萬歷四十三年(1615)、四十六年(1618)、天啟元年(1621)順天武舉,推浙江軍門東前營欽依把總,崇禎年間陣亡,贈指揮僉事,蔭子百戶。吳有成(1585—1626),字振玉,號集庵,父仁忠,萬歷四十六年(1618)中順天武魁,四十七年武科進士,授錦衣衛所鎮撫,推河南南陽守備,升河南陳州都司,河南領班都司僉書等職。吳周鎬(1589—1657),號宗海,為有煒長子,萬歷四十六年(1618)、天啟元年(1621)浙江武魁,授浙江南關欽依把總。吳之林(1601—1642),號儛觀,父向忠,京衛武學生,崇禎二年(1629)中將材武舉。吳興宗(1620—1659),字振先,父成忠早逝,跟隨伯父吳執忠長大,順治五年(1648)以貢士授北直隸通州知州,后升浙江嚴州府知府。

吳氏九世子弟中要數吳興祚(1632—1698),官職最高,影響最大。字伯成,號留村,為吳執忠長子。由順治五年(1648)貢士授江西萍鄉縣知縣,歷任山西大寧縣知縣,山東沂州知州,江南無錫縣知縣,康熙十五年(1676)升福建提刑按察使司,十七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提督軍務,后以軍功加副都御史,十八年以軍功加兵部尚書為正一品,二十年以兵部尚書總督兩廣之職,覃恩授階光祿大夫,妻韓氏、李氏俱贈一品夫人。由于吳興祚的影響,第十世的吳氏子弟中從武建功的人更多了。吳三捷(1620—1699),字莘臣,父康侯,順治十五年(1658)中順天武魁,授福建省海澄縣中營守備,升江寧城守右營中軍,江西池州城守游擊,階懷遠將軍。弟吳三才(1625—1682),字與參,順治十一年(1654)順天武魁,十二年中武科進士,授大同助馬路守備,轉陜西寧夏靈州守備,升山西平陽府平垣營都司僉書。吳三錫(1628—1683),字綸章,父康德,由將材于康熙十九年(1680)隨族叔吳興祚南征,攻克海壇等處有功,欽授左都督。吳元鏞(1613—1641),父從鵬,兗州府武庠生,崇禎十四年(1641)清軍攻破兗州城殉難,妻張氏亦死節,弟吳元亨(1622—1641)也在兗州城破中被難。吳爾躬(1648—1692),字子逮,為吳元遇次子,由將材于康熙十九年(1680)跟隨從叔吳興祚南征,在攻克海壇、崇武、廈門等處建功,二十年欽授左都督,仍帶余功一次,二十二年二月任陜西寧夏洪廣營游擊,升延綏營參將,遇恩封榮祿大夫。吳秉謙(1651—1706),字子方,號蕺山,吳興宗繼子,由國學生遇八旗揀選以“清”字考中內閣撰文中書,又以“漢”字考取纂修實錄。康熙二十一年(1682)升工部都水司員外郎,吏部文選司員外郎,轉山東萊州知府,調濟南府知府,升陜西、寧夏兵備道按察使司副使。吳秉仁(1651—?),字子元,號慎庵,父應昌早逝,由堂祖父吳執忠和孟夫人教育長大,以將材于康熙十七年(1678)跟隨堂叔吳興祚恢復福建永春、德化二縣有功,十八年升為千總;又于康熙十九年隨堂叔吳興祚攻克福建廈門、金門等處建功,二十年升授左都督,仍帶余功四次,著有《慎庵詞》(又名《攝寒詞》)。吳從龍(1631—1688),原名爾顯,字德培,號默庵,為吳應時繼子,授福建布政司庫大使,升湖廣安陸府知事。吳秉鈞(1664—1697),官名彝銘,字子衡,號醒園,為吳興祚長子,任直隸定州深澤縣知縣,著有《課鸚詞》;吳秉信(1675—1739),官名象賢,字子翼,號竹亭,為吳興祚次子,任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升江南淮安府同知加三級,調山東兗州府鹽捕兼轄沂、郯、海、贛河務。吳秉直(1676—1702),字子浩,號勁軒,吳興祚第三子,任甘肅環縣知縣;吳秉正(1677—1755),字子蒙,號果庵,為吳興祚四子,由歲貢生參加康熙三十二年(1693)順天鄉試,授筆帖式,三十三年授四川洪雅縣知縣,四十三年補云南新平縣知縣,四十九年升貴州省麻哈州知州,五十年升四川重慶府同知,雍正元年(1723)為工部員外郎郎中,五年(1727)升陜西道監察御史,七年授陜西平慶道,十二年任廣西柳州府知府;吳秉權(1683—?),字子經,號雪帆,吳興祚第五子,候選通判。吳秉智(1658—1720),字子睿,號愚庵,吳興祚之侄,由國學考授任直隸高邑縣知縣。吳孝登(1689—?),字夔倫,號虞氏,父秉讓,由順天鄉試副榜考中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舉人,會試157名,殿試三甲32名,翰林院庶吉士,升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侍讀等職。

吳興祚的影響一直延至第三代,吳氏十一世孫吳贊乾(1648—1717),字子健,父吳三才,由將材于康熙十九年(1680)隨族叔祖吳興祚南征,攻克海壇、金門、廈門等處建功,二十年授左都督,仍帶一次余功,二十二年任陜西秦州營游擊,升直隸河間府副總兵,遇恩封榮祿大夫;其弟吳贊良(1660—1725),字子靜。也由將材于康熙十九年隨族叔祖吳興祚南征,攻克海壇、金門、廈門等處建功,二十年授左都督,仍帶余功一次。

二支二分第十世孫吳亭士(1634—?),原名鳴鳳,字羽圣,號孰庵,為吳從龍次子。由山東濟南府廩生補國子學,隨征四川,留用陜西補鳳翔府通判,后隨族叔吳興祚出征福建,恢復廈門、金門等處建功,加二十級,授河南彰德府通判,開封府知府。同支第十一世孫吳待用(1652—1714),字仲升,為吳錫朋繼子。由將材于康熙十九年(1680)隨族叔祖吳興祚南征,克服海壇等處有功,授左都督。吳興祚孫吳奕曾蔭襲騎都尉兼云騎尉;孫吳孝曾(1728—1806),字子蒧,由乾隆九年(1744)順天鄉試式副榜授江蘇昭文縣縣丞,升昭文縣知縣,承襲騎都尉兼云騎尉,加一級授階通議大夫,嘉慶元年(1796)蒙恩參加千叟宴,受賜壽杖、玉如意等物。

第一支三分至第八世,出現了吳泰交(1592—1642),字與交。父吳堂生四子,泰征居其末。萬歷四十三年(1615)順天府武魁,四十七年武進士,授錦衣衛鎮撫,推大同平遠守備,浙江海防南洋游擊,調北澤,又升河南開封府參將。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義軍圍攻開封,泰征戰死,其妻毛氏與其子殉難。吳允師(1572—1629),字師古,號雁池,父文慎,中萬歷四十三年(1615)武舉,四十五年會舉授龍驤衛所千戶,升都司僉書;其弟吳允大(1588—1641),字與可,號鹿池,中天啟七年(1627)武舉,歷任山西行都使司掌印,署指揮僉事。九世孫吳之章(1603—1672),字仁征,父允元生四子,吳之章為次子,官至保定府保新城守備,全家遷居京師;弟吳之英(1610—?),字祥征,授保定府右營欽依守備,徙居直隸易州。十世孫吳家相(1590—1644),字和寓,父吳安仁,歷任江西德化縣主簿,福建福寧衛經歷,薊遼部院中軍,以平苗功升江西南胡營都司,山東淮州、都州、襄陽參將,階明威將軍。第二支四分三世祖吳昇一支,至第七世吳應乾四子,吳應泰四子,吳應復三子,吳應恒七子,吳節三子,吳豐一子,吳苓六子等皆遷居遼陽。吳芑二子遷居昌黎。吳來臣(1549—1582),字士進,父曄,萬歷十年隨軍出征遼東陣亡,蔭子紹興衛百戶。八世吳從明(1591—1654),原名光寰,號筠庵,父吳日明。由邑庠補國子生,中崇禎三年(1630)京衛武舉,四年進士,殿試二甲第十一名,授應州守備,升湖廣廣都司僉書,永生州參將。吳維屏(1581—?),改名大試,號無隅,父集錦,中萬歷四十六年(1618)武舉,四十七年進士,授紹興衛所鎮撫,升福建建寧道中原守備。吳有學(1583—1649),字原大,號土庵,父集道,中萬歷四十七年武舉,授安徽池州道中軍,升廣東白鴿門守備。吳教(1546—1597),號省私,父元吉,中萬歷四年(1576)、十年、十三年三科武舉,管鎮魯營千總,萬歷二十五年(1597)領軍東征陣亡。吳從明(1575—?),字子遠,號心弦,父吳來臣,蔭襲紹興衛后所百戶,中萬歷四十三年(1615)、四十六年京闈武舉,天啟二年(1622)進士,授本所千戶,京營聽用。推廣東總兵坐營中軍。吳友仕(1591—1642),原名孟華,字章甫,號西屏,父元道,中萬歷四十三年(1615)順天武舉,四十五年會舉,推鳳陽瓦埠鎮欽依把總,天啟七年(1627)保定府解元,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紹興衛所鎮撫,推河南領班都司,在崇禎十五年李自成攻打朱仙鎮戰役中陣亡。吳貞明(1571—?),改名有賓,字起元,號東曙,父光祖,由庠生補國子生,中天啟七年(1627)武舉,崇禎元年進士,授紹興衛所鎮撫,升溫處道中軍守備。九世孫吳選(1583—1644),字其昌,號扶同,父可學,萬歷四十六年(1618)京衛武舉,天啟二年(1622)進士,授紹興衛所鎮撫,升常鎮道中軍守備,湖廣留守都司、萬全掌印都司之職;弟吳之葵(1586—1652),字其懋,號葵陽,天啟元年(1621)京衛武舉,二年中進士,授紹興衛所鎮撫,推廣東南詔守備加都司僉書。吳國偉(1600—1662),改名之蘭,字生甫,父恩學,崇禎三年(1630)京衛武舉,授金華道中軍,升嘉興乍浦守備。吳從義(1601—1643),字內倩,號歲青,父正學,順天府庠生補國學生,崇禎十二年(1639)北雍鄉試第32名,十三年進士,殿試三甲第79名,授陜西長安縣知縣;十六年(1643)李自成攻取三邊之戰,長安縣城陷落,抱印投井殉節,奉旨贈陜西按察司僉事,贈太仆寺卿,祀陜西名宦。吳之深(1583—1637),號定夫,改名著,父顯明,崇禎九年(1636)武舉,十三年會試副榜,授倒馬關中軍守備;吳之芳(1589—?),字茂先,號慎旃,吳友儒子,順天大興庠生,萬歷四十三年(1615)鄉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選庶吉士、編修、經筵展書,崇禎六年奉差冊封襄藩復命,教習內書堂,九年為福建主試官,十年主纂《六朝實錄》。十世孫吳廷璜(1617—1673),原名之璜,字梅梁,朝允繼子,授廣東廣海參將。朝振一子繼美遷居河南衛輝府浚縣,學易四子遷居北京,錢二子禹卿、禹相遷居廣東瓊州府,司震四子遷居福建建寧府,興輝三子邦柏、邦輔、邦佑遷居直隸易州淶水縣,遇德一子廣承遷居湖廣益陽縣。十一世孫吳良駿(1639—?),字土龍,號遇皋,為振先長子,順治十七年(1660)京衛武舉,十八年進士,推浙江提標中營守備,升寧協右營都司,黃巖鎮標右營游擊,康熙二十年(1681)授階懷遠將軍,歷任參將,宣府副總兵等職。

由于州山地方畢竟地狹田少,加之吳氏子孫有的在外做官、婚娶,從七世起,吳氏子孫徙居外地者日趨增多。二支三分從七世起,由吳大斌、吳大圭起出游遼東,并召集本支或他支子弟出游遼東、山東,其后吳大益四子宗漢、成忠、存忠、廷忠,和吳景忠、吳執忠等;八世子孫,還有九世的吳興祚、吳興基、吳興都兄弟及其子孫都落腳遼東清河,吳端之子吳任道徙居河北盛陵。吳瑞之子吳從道徙居河北張家店,吳九霄二子凝道、濟道徙居河南武清縣,吳九華二子洪道、輔道徙居河北密云縣,吳大儀之子天道徙居湖北襄陽府,吳大有三子秉道、敷道、程道徙居杭州,吳秉忠三子崇德、向德、成德徙居云南騰越州;吳承道及其三子得化、得成、得昭也徙居云南騰越州;十世吳顯德之子子澄徙居湖廣長沙湘潭縣,吳從鵬二子元鏞、元亨徙居山東兗州,吳逢晉繼子子燕徙居河北保定,吳秉禮之子肇泰、吳秉讓四子德求、安泰之子孝登皆徙居河北通州,吳之云之子仕奇,吳從龍三子仕學、仕忠、仕杰徙居河北真定,之蘭之子仕俊徙居河北密云縣。其他各支也多有遷居。如一支大分九世孫吳應龍(16045—?),字云石,任山海關參將,后定居北京;其弟吳應鳳(1607—?),任湖廣荊州長陽知縣,也定居北京。吳希德二子繼忠、繼臣,吳希義三子繼龍、繼鳳、繼麟,吳希文六子,吳希信四子皆遷居江西余干。一支三分九世孫吳國棟、吳國光遷居紹興銅井,吳習淑、習泮、習沛遷居杭州,吳允升、吳允吉、允美三兄弟遷居直隸永清縣。一支四分九世孫吳國佐遷居河北涿州,吳從度、吳日新、吳廷禎兄弟遷居河北保定府,二支大分九世孫吳廷論二子遷居諸暨袁村;十世吳大化四子,吳承祖二子遷居諸暨袁村,吳上選遷居溫州,吳上達遷居北直隸東安縣;二支四分六世孫吳曄于明嘉靖后期就奔赴遼東,成為遼陽衛廩生,其后七世孫吳元恩、元思也奔赴遼東,八世孫吳簡任海南把總,其二子也定居海南。

附一支大分、二支三分、四分于5世至11世科舉任職概況

續表

續表

續表

三 十二世至十六世為家族發展的低落期

這一時期,山陰州山吳氏家族人口膨脹,房支擴增,外遷人口增加,除第一支大分尚有幾人考中文武進士外,其余各支各房皆呈現低職化現象。一支大分十二世孫吳廷龍(1650—1717),字宮云,為吳邦瑋次子,在恢復金廈二門中建軍功,特授左都督,貴州大定鎮中營游擊,升獨石參將,湖州府副總兵,階榮祿大夫。吳懿禎(1631—1694),字德章,號樵青,吳邦璨獨子,由恩貢授錦衣衛,選東宮侍衛領班。十三世孫吳汝洵(1654—1718),字景蘇,父受錦,任陜西參將,升河南總兵,驍騎將軍,誥封榮祿大夫。吳洀(1675—1718),字越峰,號雅園,為吳夔禎第三子,由會稽武學中康熙五十年(1711)浙江武舉,五十二年會試第6名進士,殿試三甲第4名,選東宮侍衛。吳璜(1729—1773),字芳甸,號鑒南,為吳爚文長子,由北籍庠生中乾隆二十四年(1759)順天鄉試19名,二十五年中畢沅榜三甲進士,歷任戶部云南司額外主事,戶部四川司主事,湖南澧洲知州;父喪服闕,分發四川,隨征金川陣亡,有《黃琢山房詩集》行世。十四世孫吳安祖,字念庭,號硯亭,為吳璜之子,世襲恩騎尉,授福建平和縣知縣,歷任直隸清豐知縣,山西長治縣知縣,平定州知州加一級,署浦州府知府,有《且存稿詩集》傳世。十五世孫吳壽昌(1728—1802),字泰文,號蓉塘,別號虛白,為大略次子,由邑庠廩生,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南巡召試,欽取二等四名,二十四年鄉試中第64名,三十年會試中第29名,殿試二甲第5名進士,保和殿御試第2名,點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四年(1769)召試,欽取一等二名,特授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充方略館纂修官,三十六年改授編修充四庫館纂修官,四十二年為順天鄉試同考官,四十四年補文淵閣校理,四十五年會試同考官,欽命上書房行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四十六年會試同考官,歷左贊善升右中允,四十七年二月《四庫全書》告成,歷左中允,升翰林院侍續,加一級轉侍講,四十八年廣西鄉試正主考,五十年順天鄉試同考官,特簡貴州學政,五十五年致仕。有《虛白齋存稿》傳世。十六世孫吳坦安(1741—1811),字靜軒,號蘭皋,父吳震,由廣東商籍庠生,中乾隆四十七年(1782)廣東鄉試第49名,五十二年大挑一等,簡發山東利津知縣,父喪服闕起補樂安知縣,五十四年鹽行助臺灣軍餉,部議加同知銜,因現任改軍功,隨加三級,五十五年承辦東巡大差,欽賜貢鍛荷包等物,有《恭紀馀事》詩傳世。

此外,尚有一支二分第十七世孫吳成廉(1836—1895),字講,又名省齋,號解堂,父玉壇,邑庠生,中同治三年(1864)舉人,十三年(1874)進士,欽點翰林院編修,詹事府左右中允,詹事府左右庶子,詹事府左右春坊,任國史館協修纂修,鄉會試磨勘官,國子監司業,文淵閣校理,司經局洗馬,南書房行走,升咸安宮總裁;任順天鄉試大總裁,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讀、侍講加三級,覃恩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議大夫。妻朱氏,汪氏均封淑人。

這一時期明顯的變化是官階的低職化,大多是處于知縣(正七品)以下的無品級的佐貳官,如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訓導、稅課大使、河泊官、倉大使等未入流的“佐雜”人員,還有“巡檢”(從九品)驛丞、司獄、吏目等未入流的雜官。

附各支各分于12世至16世科舉任職概況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四 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家族發展的轉型與衰落期

自咸豐至宣統、民國初期年間,吳氏家族十七世至二十一世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經歷前所未有的巨變時期。在政治軍事上,清朝腐朽,列強入侵,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次次列強發動的戰爭與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瀕臨亡國滅種的危機。而國內,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等都嚴重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清政府在政治軍事上的腐朽軟弱,喪權辱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吳氏后人追求仕進的熱情。此時,吳氏家族枝葉凋零,懷抱救國救民的人才少之又少,出仕的人數較前一時期大為減少。同時科舉制度廢除的討論,阻斷了吳氏子弟仕進的道路,新學堂及新學堂灌輸的新知識和傳授的新技能與深受幾百年科舉影響的吳氏家族捍格不入,一時很難接受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沖擊,在新舊文化和教育的交替之際,出現了較長時間的迷茫與彷徨。如一支大分十八世孫吳瀛(1878—?),字仙洲,自少誠篤寡言,長即游幕河南,適民國成立,眼看時事多變,他即退隱鄉里,尋求暫時慰藉。傳統社會望族保持持久發展的重要機制,便是科舉致仕,而這一時期的吳氏家族出仕人數的急劇減少,直接導致家族的衰落。

經濟上,一方面由于長期的戰亂嚴重地影響了吳氏家族的生產生活,無論是居住在山陰縣州山的各支各分諸房族,還是早期由清初移居遼東和北京龔村的第二支三分諸房,和徙居廣州商籍的房族,皆有子弟拋棄家業,流離遷徙,生產生活皆受到很大的沖擊;另一方面,晚清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得到蓬勃發展,而吳氏家族絕大多數人并沒有轉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仍從事小農經濟,導致經濟的相對封閉和落后。在這種新的經濟轉換過程中,只有極少數得風氣之先的人才能緊緊抓住時機,如二支二分十九世孫吳善慶(1872—1922),字善卿,幼年家貧,無力就學,14歲往滬,在咸康公司和外國人辦的禮和洋行做學徒,他勤學不怕苦,為人誠懇,深得中外老板的賞識和信任,積累了一筆資金,于光緒三十年(1904)自己辦公和公司,經營染料。民國元年(1912)東渡日本,考察學習染織之法,回國后在滬南創辦了振興染織廠,后又與人在鄭州等地設立紡織公司、綿紗廠、油漆廠、花邊廠,遂成為滬上巨商,資產日厚,聲譽興隆。也有一部分吳氏子弟及時吸收了新學堂和新學校灌輸的新知識和新技能,迅速成為當時社會急需的人才。如二支二分十八世吳書鏞(1884—?),字溫,號蓉亭,浙江龍山法政專門學校畢業,歷任紹興、海寧、平湖等縣管獄員、江蘇高等審判廳主任,浙江永嘉、江蘇吳縣、上海地方廳書記官長,被司法部授予一等銀質獬豸獎章。一支大分十九世吳文奎(1868—?),字顯伯,父沅芬,兄弟三人,原為江西補用縣丞,歷任差缺,民國后任江西進賢縣警佐,江西水上警察廳技士員,授二等警章獎章;弟吳文炳(1869—?),字中約,號甄人,初為江西刑幕,民國初期為安徽高等廳書記官,授一等金質獎章。吳文啟(1884—?),字迪齋,父沅浚,生有四子,吳文啟為次子,歷任江西贛北鎮守使,揚州兩淮緝私都統書記官,弟吳義全(1896—?),字晴川。江西九江同文書院畢業,擔任江蘇十二圩巡緝局編譯員。二十世孫吳義懷(1867—?),字文達,又字瑾候,號蕓柔,父承福,原為邑庠生,直隸北河候補縣丞。光緒二十一年(1895)辦理教案善后,出力保免補本班,以知縣仍留本省補用。民國三年(1914)任湖北鄂西觀察使署內務科科長秘書,同年改名荊南道仍留原職,因辦理清鄉有功,得七等嘉禾勛章,兼開辟商務處事務所政牘,五年任山西河東道第一、第二科主任。吳國煩(1895—?),字德基,父文炳,兄弟二人,江西法政學校畢業,任直隸蒂城縣管獄員,司法部記名,以新鹽典獄長任用;弟吳肇昌(1906—?),字遠基,安徽高等學校畢業,任職不詳。一支二分十九世吳元輿(1889—?),名銓,字御卿,父成廉。浙江陸軍模范隊畢業,補授陸軍中尉。一支三分十七世孫吳大復(1864—1920),字復生,號祖賢,父存仁,原為監生捐納府經歷,分發江西補用,并在湖北陽新、大冶、安陸、枝江、利州、遠安、潛江等縣辦理刑錢事務,鐘祥提局文牘、江西余干及鄂屬天門、建始、蘄春、通山、隨縣第一科科長兼承審員。一支四分十六世孫吳文祥(1891—1922),字培祥,一字炳麟,號伯祥,兄弟二人,國民學校畢業;弟吳文壽(1895—?),字炳耀,一字炎,號百炎,別號愉色山人,又號風氏。高小畢業,任職不詳;吳文城(1894—?),字培城,一字炳康,父之灌,兄弟三人。他師范畢業,任職不詳;大弟吳文華(1895—?),字炳華,高小畢業,二弟吳文森(1901—?),字炳森,國民學校畢業。吳文卿(1908—?),字堯卿,父之誠。國民學校畢業,后就業不詳。

附:吳氏家族后期任職概況

續表

續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万全县| 准格尔旗| 定陶县| 酉阳| 石城县| 商洛市| 阜宁县| 蓬安县| 阳曲县| 长垣县| 儋州市| 彰化县| 时尚| 辽中县| 辽阳县| 光泽县| 灵璧县| 晋中市| 玛曲县| 新乡市| 新平| 阜平县| 金昌市| 九江市| 漠河县| 卓资县| 灵武市| 天气| 霍城县| 鲁甸县| 阳春市| 新干县| 台江县| 分宜县| 鹤山市| 依安县| 黔江区| 安国市| 公安县| 邢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