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山陰(紹興縣)州山吳氏家族的淵源

中國的吳姓,都奉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為得姓始祖。

據流傳的《山陰州山吳氏族譜》道光二十年本、民國十三年本所載最早譜序,此族譜是明弘治七年(1494)稱八世宗孫的吳便撰寫的。《山陰州山吳氏纂修族譜序》寫道:“吳其先本于后稷姬姓,十三世至太王,其子仲雍與兄太伯讓國與其弟季札而受封于吳,因以國為氏。”山陰州山吳氏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吳姓一樣,皆奉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為得姓之始祖,亦即遠祖。又說:“由漢返今千數百載,代有顯人,屢遭兵革之變,譜牌散失,世次無所考證,是譜直斷自所知,以七世祖潤八公者為始祖,其遠不可知,知而不能悉者咸缺焉,以彼傳信也。潤八公生二子;冡子德一承事,次子德二府君。德一生蔭一、蔭二、蔭三,凡三子;蔭一生生旺,旺絕;蔭二、蔭三俱無后。德二府君生慎一、慎二,慎一亦絕;唯慎二府君生質庵府君,兄弟四人,今吳氏一族皆其所蔓延焉。質庵實便之高祖也。”質庵就是慎二,字均禮的長子吳淵。從這篇舊序看,可知弘治修譜時是以潤八為州山吳氏世始祖,所以吳便自署是“八世宗孫”。而潤八以上則不載。

其后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天啟六年(1626)兩次續修刊刻,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家譜總目》編號為135-0288《山陰州山吳氏族譜》十五卷,序狀志銘一卷,明吳有臨纂修,萬歷間刻,天啟六年(1626)重印本皆沿襲弘治本,乃奉潤八公為始祖。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時任兩廣總督的吳興祚“方克延族人至端署,朝夕參訂,因舊譜而續修之,頗周以悉,至秋七月而剞劂始成焉”。他在《重修族譜序》中認為:“慎直府君而上,世次莫考,雖得姓顯著如延陵,不敢憶溯也;自慎直府君而下昭穆犂然,雖散而四方者不敢或軼也。”為此,他在此譜中刪去潤八德二兩世,而奉慎直為州山吳氏始祖。但不知什么原因,吳興祚主持纂修的康熙二十六年《山陰州山吳氏重修譜》本至今未見流傳,而萬歷三十四年刻本,天啟六年重印本卻能流傳至今。

道光十九年(1839)吳氏十三世孫吳國柱重修山陰州山吳氏族譜時,針對康熙二十六年重修本與天啟六年重印本記載州山第一世祖的分歧,曾經作了認真調查訪問,他在《訪查遠祖世系記》一文中作了詳細敘述:嘗讀留村公所修族譜載:“先世無考,懷疑有年矣,迨族人出葆亭公《抄譜小引》與琢山公《讀家譜辯》,始知慎直公以前尚有兩代,系出蕭山上長山,及留村公略而不載,何也?即無老譜舊跡可據,詢之耆老又無知者,而柱疑益深。及道光辛卯年十月將重修族譜,告廟后數日,潤之家覓得天啟時老譜一本,求全冊不得,幸系卷首,兩代炳然。又據庵之家出繪像冊頁一帙,潤八、德二二祖在焉。像有行序,記載甚明悉,與老譜符合,是吾祖宗在天之靈,有以默啟之也。然木本水源,攸關匪細,何敢造次從事。是年仲冬偕弟吟洲訪蕭山之族,至東郊,遇吳金臺出所藏譜校對,始祖諱世澄,與吾族所傳遠祖之圖不同,且言此譜新修,出自居湘湖之吳邦基手,詢之必可瞭然。于是造其家,詢知吳氏居蕭山者凡五派:一即世澄派,二歷山,三道源橋,四沙里,以上四派各有譜,俱非本宗;惟上長山一派不過二十家,零落殆盡,于嘉慶甲戌年間香火被焚,家無傳牒,實吾本支衍派也。惟吾族流傳遠祖本支一圖老譜無載,不知創于誰手,傳之何代,片紙流傳似難征信。甲午秋特與鏡帆抵吳門,謁太伯祠,接見主祀人名觀潮者,即百四世朝鼎之幼子也。請觀譜牒,出版藏方冊一大帙,自太伯始至百四世止,因知吾族抄傳遠祖之圖本于此,對之無訛;更有乾隆丙戌年續修《至德志》,其世系與方冊無異,特請一部歸奉宗祠。又思無錫為太伯最初得姓之地,有祠有墓,應有遺跡可稽,乃至惠泉山至德祠,即《志》載煉石閣所改造者,較姑蘇宗廟宏敞壯麗。凡居無錫吳氏分為八支,輪值春秋祀事供奉。賢裔大抵崇爵吾九世祖留村公在焉,從守祠人朱姓至吳得觀家,向其宗黨取閱新舊兩譜,載太伯為一世,始知姑蘇之譜本于無錫,而吾族所傳遠祖之圖益可信矣。查世系,吾宗與無錫同出于第七十世之元三公,公生三子:曰彬、曰彪、曰伊。彬為吾宗本宗,彪為無錫本支,吾宗又十五傳與姑蘇分支。查世系,吾宗與姑蘇同出于第八十五世之延悅公,公生四子:曰亮、曰奇、曰亶、曰亦。亶為姑蘇本支,亦為吾宗本支,第八十六世遠祖也,生二子曰鈕、曰銓。銓先居蕭山縣長山;鈕生一子,曰茲,茲以叔銓在長山而僦居焉,入贅壺觴蔡氏,生二子,長曰澗,仍居長山;次曰潤,居壺觴,即天啟譜中第一世潤八公也,吾宗之本源如此。”同時又認為:“無錫,姑蘇分支者,以無錫為太伯發源之始基,姑蘇為祖宗遷居之故地,實屬由來,源流可以示信于后世。其余支分派別幾遍天下,不可勝數,惟各宗其宗而已。或曰遠祖本源一證于姑蘇方冊,再證于無錫之譜牒,兼有《至德志》世系在,不容擬議,固足信矣,何以天啟老譜未曾溯載,但云系出上長山,以父贅山陰等語,而尊潤為第一世,豈先人立志纂修,竟置之不問,而待二百余年后補載乎?柱曰所論誠是。然慎直公祖父兩代墳墓現在,遺跡宛然,老譜載列如是明確,試問宜復耶,不宜復耶?曰宜復。柱曰宜復,則遠祖支圖有不得不立之,至理存焉,何也?若使天啟譜中歷詳遠祖,則留村公續修之時豈能削之乎?揆其削之之意,殆因先世世次無考,從事諸人畏難茍安,以為疑而缺之,斷自入籍州山為始祖,至所云‘元末世亂,避難州山等語’,恐未可信。琢山公云:‘老譜失之略,新譜失之鑿’,固定論也。然原夫吾祖開族州山,創自弘治間烏石公,編成譜牒,抄錄相傳四代,纂修劂功甚大。凡為子孫者正當咸慕之,不遑何暇吹求其疏略,至天啟間再鋟犁棗,自必相沿循舊而成,只知遺帙是尊,何憂后人擬議!即此次興修,設無康熙譜中削去二代之事,亦惟率由舊章,豈敢妄加損益乎?”

經過出訪調查,與各種譜系比較,反復斟酌,慎重考慮,在道光重修譜中確定:

一、 “今則先世世次歷歷可據,分支別派班班可考,兩代宜復,必載遠祖,是水木本源之至理所在也。于是補立遠祖圖于卷首,以得姓自太伯始為吳氏第一世,至八十八世止,復列潤八、德二兩代,為八十九世,九十世者。”

二、 “以留村公所修之譜中,既以慎直公為第一世,相沿已久,凡吾族人只知現在世數,勢難復舊,故仍以康熙譜世次為準。”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吳氏家譜”條下介紹:135—0288《山陰州山吳氏族譜》十五卷,序狀志銘一卷,(明)吳有臨纂修,明萬歷間刻,天啟六年(1626)重印。始祖潤,行八,元代人。始遷祖均禮,字慎直,行慎二,明洪武四年隨父自山陰縣十五都壺觴月潭徙居州山村。子四:淵、潛、誠、安。而后子孫繁衍,明人吳兌、清人吳興祚出此族。

135—0289 《山陰州山吳氏族譜》三十一集,(清)吳國梁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135—0290 《紹興山陰州山吳氏族譜》三十一集,吳邦樞等纂修。1924年木活字本。

135—0291 《紹興山陰州山吳氏支譜》不分卷,吳善慶等纂修1919年木活字本,一冊。

康熙刻本雖然未能獨立流傳至今,但其精華仍為道光刊本所吸收。此課題研究,即依據1924年木活字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恩县| 肥东县| 东宁县| 环江| 深州市| 上思县| 江门市| 灌阳县| 耒阳市| 通山县| 龙南县| 延寿县| 侯马市| 巴里| 宜良县| 凯里市| 青神县| 常德市| 泰安市| 怀柔区| 西林县| 平乐县| 泽州县| 双柏县| 白玉县| 集安市| 陆河县| 顺义区| 商河县| 正安县| 邯郸市| 兰考县| 云南省| 壶关县| 周至县| 灯塔市| 丘北县| 象州县| 长乐市| 西乌珠穆沁旗|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