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陰(紹興縣)州山吳氏家族研究
- 佘德余
- 2608字
- 2019-01-04 12:22:48
前言
明清時期的紹興,承繼了前幾代經濟、政治、教育、科舉文化發展的余緒,出現了諸多的名門望族。據《紹興縣志資料》第一輯“氏族編例言”:“吾邑舊志無‘氏族’一門。是編所載,系以各家譜牒為依據,加以采訪所得者匯錄而成,以為他日修志時撰‘氏族志’之底本。……是編所錄共一百二十四氏,四百八十三族”云云。其中較著者可稱為名門望族的有光相橋王氏、堰頭王氏、白洋朱氏、東浦前村杜氏、呂府呂氏、梅市祁氏、峽山何氏、水澄劉氏、州山吳氏、陶堰陶氏、白魚潭張氏、狀元坊張氏、富盛童氏、漁渡董氏、后馬周氏、樊江商氏、偁山章氏、賢莊金氏、張溇胡氏、南街姜氏、孫府孫氏、單港樊氏等。
家譜,或稱族譜、宗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形態。流傳至今的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纂修的。家譜作為一種歷史文獻,是我們今天研究封建時代的宗法制度、傳統道德及古代人物提供了大量的可信資料,具有極為重要的資料價值。
《山陰州山吳氏族譜》以表譜形式記載了自明洪武四年(1371)吳均禮字慎直入籍山陰州山,至民國初年,歷經二十一世,計六百余年間吳氏望族的政事、文行、武功,既卓著當時,又澤布后世。
本課題以《山陰州山吳氏族譜》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州山吳氏有關人物與當時的名人文士交游的詩文等資料,著重研究山陰州山吳氏家族的淵源及發展流徙,有關重要人物的活動事跡及交游情況,吳氏家族發跡(文中稱為上行流動)的途徑及家族人物對家族、地方的回饋等方面的內容。
山陰州山吳氏在其發展過程中,與紹興其他的望族一樣,始終堅持儒家傳統的家族倫理道德,即長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的家庭和諧格局。所謂父慈子孝,父親對子女的關愛和兒女對父母的孝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父母盡孝,它的含義有三個層面,“第一,延續父母與祖先的生物性生命。這一層孝道的實踐就是結婚成家養育子女,是最基本的一層。第二,延續父母與祖先的高級生命,即具有社會、文化、道義等內容的生命。這是上層的孝道。第三,實行父母或祖先在一生中所不能實現的某些特殊愿望,或補足他們某些重大而特殊的遺憾。這是孝道的最高層次,是第二層一般意義中的特殊意義。”(吳建波《重評仇虎的復仇悲劇》,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從刊》1988年第2期)上述所說的孝道最高層次,就是建功立業,為國爭光,實現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即光宗耀祖。州山吳氏一支大分五世孫吳蕣,十九歲即成化二十二年(1486)參加鄉試考取第73名,時父親患風癱病終年臥床,作為長子的他,決定放棄第二年的禮部考試,在家照顧父親。經過三年臥床醫治病狀略有好轉的父親,不忍心耽誤兒子的考試,多次催促兒子上路。吳蕣不放心父親的病,口頭雖然答應卻沒有成行。考期臨近,父親不得不嚴厲訓斥他說:“顯親揚名,孝之大也。家中有你諸弟照顧,你不必以我的病體為念,你不能考中進士,是對我最大的不孝!”吳蕣只得倉促上路。然而由于三年日夜服侍父親的分心,第一次會試未中。父親為了讓他集中精力,命他就讀國子監,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終于在弘治六年(1493)考中了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又如同支大分五世孫吳源,自少喜讀書,好與名人游處,他曾屢屢感嘆說:“國之無良臣,家之無良子弟,由教之不早教也。”于是聚集諸子姓,延士之有經述行誼者使訓迪之。其后,弟蕣、子便、孫彥相繼考中進士,吳氏日顯,人稱善教者,必曰吳源。這就是父慈子孝。這種家族親情,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其目的是保證家族本身的生存和發展。
如果說父子、夫婦之間關系是一種血緣親情,性別吸引的天性基礎,但作為家族道德強調的是他們之間的尊卑秩序,那么在兄弟之間,家族道德更注重的則是骨肉親情。《顏氏家訓·兄弟第三》中說:“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同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兄弟之間的親情,既有血脈相連的天生的情緣,又有長期共同生活中所產生的情誼,即便父母去世,他們之間深厚的情感應有增無減。二支三分七世孫吳大斌,自幼聰穎,博聞強記,參加了一次縣試沒有成功,就改學諸子百家學說。十五歲時父親去世,家里的生活重擔就落在他的身上。面對家庭貧窮的現狀,他十分感慨,“連自己都找不到什么出路,怎么能讓母親高興呢?”結婚后,他毅然決定讓二弟大益在家中照顧母親,帶著比自己小九歲的三弟大圭遨游四方,最后在遼東定居。當他在遼東站穩腳跟并有一定影響后,他就召集二弟的兩個兒子和族中的青少年到遼東建功立業。可以說,吳大斌不僅是改變二支三分吳氏子弟命運的人物,更是延續州山吳氏家族命運的人物。由于他的決策,才使得其弟大圭和侄兒廷中、堂弟大邦、大武、大壯等房子弟在明末清初改朝換代的動蕩中,得以以武功繼續保持家族興盛的局面。傳統道德中的兄友弟恭作為一種理想雖然很難完全做到,但吳大斌表現出來的骨肉親情和敢于擔當的責任心及兄弟之間互相幫助的精神,卻是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
州山吳氏家族的發跡與紹興其他望族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他們主要通過從軍獲得武功、蔭襲,快速發跡的途徑。吳氏家族的武進士、將軍、武官及為國捐軀的忠義之士人數之多,也是其他望族無可及的。這可能與吳大斌、吳兌和吳執忠、吳興祚父子所處的環境機遇有關。此外,是否與吳氏家族的身體素質(如魁梧)或性格(如尚武)有關,目前尚無資料可證,只是一種推測而已。
家族文化是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家族文化所蘊含的行為規范、道德倫理、價值觀念具有歷史的局限性,它最大的弊端是剝奪個人的權利,忽視個人獨立的精神與人格價值,但它同時又在客觀上保留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愛幼、與鄰為善、寬容和睦等傳統美德,在今天對保持家庭與社會的和諧穩定仍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通過對家譜等實物資料,對紹興有關望族展開多角度的研究,其意義自然是不少的。
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的有關領導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機會,紹興縣州山村吳氏后裔吳建華、吳光明、吳光華、吳炎標諸同志將復印的《山陰州山吳氏族譜》無償提供我使用,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朱麗霞教授將搜集的吳興祚《留村詩鈔》和《明清之交文人游幕與文學生態——以徐渭、方文、朱彝尊為個案》著作提供我參考,學校圖書館袁可華、許經緯、錢斌等同志幫助查找資料,初稿寫成后,吳炎標同志校閱了一遍,改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訛,并提供了有關圖片,在此一并深表感謝。
佘德余
2012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