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黃土高原的村莊與社會變遷:1368-1949
- 秦燕
- 2字
- 2019-01-04 12:18:38
緒論
一 村莊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基本單元是村莊。傳統中國的大地,除京師和省府州縣治所所在地以有城墻為特征的“城”以外,就是廣大鄉村地域,而在鄉村地域中自然形成大大小小的人口聚居地。從魏晉南北朝隋唐逐漸形成以“村”稱鄉間聚落以來,鄉間的大小聚居地通常都可稱為“村落”,或稱為“村莊”。它既是農村人口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出發點和基礎,又是“省、縣(市)、鄉、村”行政系統中的最基層單位。因此,村莊研究無疑是中國鄉村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村莊幾度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人類學、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民族學等不同學科都對村莊投入了濃厚的研究興趣,雖然不同學科的研究重點、研究旨趣以及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都大大拓展了村莊研究的領域與視野。
關于村莊研究的價值和學術意義,許多學者都有過論述。如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一書中指出:“村莊是一個社區,其特征是,農戶聚集在一個緊湊的居住區內,與其他相似的單位隔開一段距離,它是一個由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組成的群體,具有其特定的名稱,而且是一個為人們所公認的事實上的社會單位。”為什么要研究村莊?費氏認為,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把研究的空間范疇限定在一個微型的社會空間里,有利于對人們的生活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其二,20世紀以來,相對隔離的傳統村莊與外部的世界越來越多地構成一種動態關系,通過對單個村莊社區的實地調查和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有關中國在現代世界中的命運的大問題。
怎樣通過村莊研究而理解“中國社會”?這也就是所謂研究村莊,超越村莊。一些學者揭示了村莊與國家關系的發展過程,說明了村莊研究的重要地位。如有學者認為,從地方性的“社”到國家時代的“社稷”,是早期文明史的核心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在由“社”轉向“社稷”的儀式制度過程中得到具體實現的。“社是一社群,是原始祭神鬼的,凡上帝、天神地祇及人鬼,無所不祭。后來社祖分開,在祖廟祭人鬼祖先,在后郊社又分立成為四郊,以祀上帝、天神和地祇。最后社以土神與谷神為主,故又可稱為社稷。”他們認為一個是自下而上的,村莊的公共空間——它的公共祭祀場所和共有財產,逐步演變成城市以至宮廷及士大夫禮儀制度的歷史。另一個是自上而下的。晚古的士大夫、朝廷、國家將禮儀制度推向民間的歷史。這兩個歷史過程都與村莊緊密相關,可見村莊在歷史上所具有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也同樣離不開對村莊的關注。中國鄉村的結構性變革始于20世紀初,在此后整整一個世紀的發展進程中,鄉村社會變遷始終是中國歷史變遷的主體內容,這不僅因為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鄉村占據絕對的多數,而且因為鄉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傳統,從更深層次上代表了中國歷史的傳統。即使對于整個近代史而言,近代化或城市化進程,本質上也是鄉村社會變遷的過程。近代中國歷史變革的走向、規律及其獨具的特征,如果不從鄉村社會研究入手,就很難真正獲得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認知價值的認識。而村莊是洞察中國鄉村社會運行特征的重要切入點,鄉村研究的基礎是對具體、眾多的村莊大量、深入地剖析和探究。只有深入研究不同區域里村莊的景觀與形態、村莊結構、村莊組織、經濟活動、宗教信仰以及村莊與環境的關系、村莊與國家的關系等內容,才能深刻認識中國鄉村社會及其近代轉型的特征。只有通過對村莊變遷的微觀研究,才能更細致深入地揭示明清以降中國鄉村社會變遷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和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