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黃土高原的村莊與社會變遷:1368-1949
- 秦燕
- 6278字
- 2019-01-04 12:18:42
三 村莊的形態與地貌景觀
自然環境不僅僅是地理學的概念,它更是民眾生活于其中,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從中獲得物質生活資料,并借以形成社會結構、制度的實在的社會空間。因此,一定區域內人類的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也就形成這一區域獨特的社會風貌。黃土高原是一種獨特的中國地貌景觀類型,其地形、地貌及生態環境決定了黃土高原上獨特的村莊形態與景觀類型。村莊的建立和發展適應了黃土高原環境的特點及其發展變化,表現出獨特的地域風貌。
1.村莊的選址
黃土高原上村莊的選址受自然環境制約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
當地村莊的命名一般是由最初入住的家族姓氏再加上地理環境特征構成。如孫家崖、姬家峁、郭家溝、葛家圪嶗、王家岔、劉家砭、張家崾峴(指兩山之間的狹窄通道)等。還有一些村莊以周圍較多的樹名命名,如柏葉溝、柏樹土瓜、柳灘里、桑樹洼、大桐原、巨木原(建村時,附近有大樹)、槐樹坪、榆樹灣等,從這些村名可以得知,這些村莊建村時自然植被較好。又如亞虎原村,在建村時林木茂盛,常有野虎出沒,村名為野虎原,后演變為亞虎原。黃羊河村得名即因為建村時周圍樹林里常有黃羊出沒。民國《宜川縣志》統計了民國時期宜川縣實有村莊687處,其中以地貌狀況命名的359處,占當時該縣村莊數的55.3%。
反映了村莊所處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以及村莊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的狀態。
陜北黃土高原村莊的選址局限于特定的地貌部位。絕大多數的村莊分布于占陜北黃土高原區域總面積60%以上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多集中于梁、峁、坡地的下部,并與溝底保持有一定的距離,很少分布在其他地貌部位上。而且村莊多向陽分布,主要分布于東西方向河流、河谷的北岸和陽坡,在南北向河流、溝谷的兩岸和兩坡也有分布。住宅也多面南向陽,以黃土丘陵溝壑區的靠崖窯表現尤為突出。窯洞一般選擇能夠最大限度接受陽光的朝向,從而形成了鄉村聚落的向陽性分布。
村莊選址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對水源的極端重視和依賴。干旱、半干旱的黃土高原,飲水條件是建村時要考慮的首要因素。丘陵溝壑區村莊多依山傍水,必有小溪供畜飲、洗濯,有泉供人汲飲,而泉水是合村共用,共同維護。同時,水源的選擇,既要方便人畜生活用水,又要避洪水之害。村莊必須建在歷史上能查到的山洪最高水線以上,以避水患。水源嚴重不足是黃土高原村莊生存的一大問題。水源干涸,村莊的生存就發生了危機。神木縣張家塔村史記載了一則傳說:張姓祖先明末從山西逃荒到神木縣,定居在窟野河西岸的一處山腰,經過辛勤的勞動,開墾耕地80多畝,養羊200多只,生活比較富裕。后來因為破壞了一個水槽,從此水流向了別處,村里經濟破產,牲畜傷亡,為了追趕風水,祖先們被迫從山上移居到山下,重新建立村莊。佳縣背溝村《高氏家族世譜》記載,家族最早在一處大泉水旁建村,故村名“大泉溝村”,但后來泉水斷流,人們居住的地方低洼背陰,因此就叫“背溝村”。
這些傳說和記載均反映了水源對于村莊的重要性,當水源枯竭,自然生態惡化時,村莊常常因為用水無著而被迫遷村。
由于黃土高原氣候干旱,降雨量的增減,對村莊的農業生產活動會產生深刻的影響。雨量太少意味著干旱,雨量過多,河岸附近的農田則會遭受洪水洗掠。因此,當地村民對氣候、雨量和河流的情況十分關注和敏感,都強烈地期盼每年適度地降雨。日本學者井口淳子曾于20世紀90年代考察米脂縣楊家溝村,對下雨、祈雨與當地民眾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有過一段生動、細致的描寫:在村中心戲臺前的廣場附近,河床有一個高低段落差,從高處落下的水聲比較響,于是,住在河床落差近旁的村民帶著恐怖的表情敘述說:洪水的時候啊,嗡嗡的水聲可嚇人啦!在沒有水土保持力的黃土高原,遇到河流上游大量降雨時,就會有比平時高出幾百倍的水量流向下流。這樣的時候,混合著土砂的泥水幾乎貼著楊家村小河的橋面沖刷而過。不管怎樣,黃土高原的河流水量的極端變化,都會給農業造成大災害。小河的流水聲既與村民們過去的苦愁相連,也牽動著他們對將來的不安感。由于河流的水聲與降雨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楊家溝人們對雨的極度關注透過下面這些形容雨的豐富詞匯便可見一斑。例如“大雨”“中雨”“小雨”“暴雨”“陣雨”“雷陣雨”“過云雨”“太陽雨”“毛毛雨”“細雨”“海雨”“蒙蒙雨”等,數量何其多也!不難想象,對于小河的流水聲及下雨的聲音和其他的環境聲音不一樣,楊家溝人有著特別的、共通的感情。大雨使人們感受到土地被沖走的危險,雨水不足則使他們憂慮莊稼枯渴干旱的情景。不過,日本學者通過細致的考察又發現,對下雨的感情共通性僅限于比較狹小的空間范圍內。由于局部地區降雨時,根據農田所處的不同位置,同樣的雨對有的農田來說是及時雨,對有的農田卻會造成損害。河上游陡峭的山坡上有農田的村子和河下游河岸邊有耕地的村子對同樣的雨往往產生完全相反的感情。所以,楊家溝人對下雨聲、河水聲所具有的感情與其他村不一樣,這是一種屬于該村村民共有的獨特的感情。
2.村莊布局的地理特征
陜北黃土高原村莊的地理分布不均勻,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有學者的研究發現,在破碎分割的地形條件下,鄉村聚落分布不均,由大河谷地到次一級河谷,再到支毛溝、梁峁坡面,沿樹枝狀水系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即鄉村聚落密度由河谷平原→川臺地→支毛溝→梁峁坡,呈現出樹枝狀的遞減。河谷平原、川臺地段自然條件較好。河流沿岸的平川地和平緩的溝道地與溝壩地比較開闊、平坦,面積較大,如無定河、大理河、延河的中下游,灌溉條件較好,土地肥沃,溝道地、溝壩地廣泛分布在大小支毛溝中,面積從幾畝到近千畝不等。相對而言,這些地方是黃土丘陵溝壑區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的地區。
因平地較多、水源較豐富、交通相對方便,居住人口較多,因此村莊密度相對較大,而在條件較差的梁峁坡地段,因平地較少、地勢較高,人畜飲水及交通不便,居住人口很少,相應的村莊密度也非常小。如甘泉縣“群山環疊,可耕之地百無一二,居民零落,間有因荒山阻隔,五六十里一村莊者”
。
陜北黃土高原村莊的布局在一定的局部范圍里呈現特定的空間結構。
其一,樹枝型。樹枝型結構是陜北黃土高原村莊最具地方代表性的空間結構形式,主要分布于陜北中部及東北部的黃土丘陵區。這種結構中,主溝谷(道)與支溝交匯處往往有村莊形成,這種村莊常作為“樹枝”生長的“結”。“結”處的村莊或為大的村鎮,或為匯聚在一起的幾個小村莊。由這些“結”沿支溝方向形成的村莊則成為“主干”上的“小枝”(見圖2-1)。

圖2-1 樹枝型鄉村聚落空間結構(安寨)
其二,串珠型。若干規模相仿的村莊沿河流方向呈串珠狀結合起來,形成村莊的串珠型空間結構。這種類型主要分布在線性河流發育的北部風沙灘地區及溝谷不發育的黃土丘陵溝壑地帶。村莊多沿河流方向呈帶狀延展,村莊之間規模差別不大,并具有大致相同的間距。
其三,均衡型。村莊在一定范圍的地域上均勻分布,表現出均衡型的空間結構形式。這種均衡型空間結構形式多分布于寬廣的黃土塬面(或殘塬面)上。此外,灘地中也有一些均衡型結構類型,只是村莊規模比黃土塬上小得多。
其四,星點型。在山區、丘陵溝壑區的溝谷狹窄地帶,村莊多為由三五家、十余家組成的點狀小村。分布零散,形成星點型的空間結構形式。星點型也是陜北比較普遍的聚落結構形式。南部的土石山、中部及東北部的丘陵、西北的風沙灘地區都可找到這種形式組成的村莊。
其五,子母型。以一個大的村莊為主,配合若干小村莊構成了較小地域面積上的子母型空間結構。大村具有中心村的性質,小村位于大的村莊附近,耕種大村周圍零散分布的小塊耕地。這一結構常分布于北部風沙灘地區,黃土塬面上的均衡結構內也有小范圍的子母型結構。
3.黃土高原村莊的外部和內部景觀
黃土高原特有的地貌類型決定了村莊形態特有的景觀。黃土高原所具有的塬、峁、墚、溝等地貌形態,導致了隨自然起伏和自然地形布局的村莊形態,表現出人與自然環境緊密相依、高度和諧的景觀意象,是一種具有典型特征的大地景觀,無疑給人留下深刻的、難忘的印象。
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及生態環境不僅制約著村莊的選址,還決定了當地村莊民居的建筑材料和構造方法。黃土本身所具有的疏松透氣、垂直節理等特點,以及這一地帶所具有的夏季炎熱、冬季寒冷的氣候特點,決定了村莊居住建筑多采用窯洞的形式。清代官員作的詩詞對洛川原上的原始窯洞村莊進行了描述:“郭外何所有?深壑負高原。沿壑多窟穴,終古無朝昏。”“巖磴縈紆抱一村,鑿壞穴處古風存。”
黃土高原上以窯洞景觀為典型特征的村鎮形態是傳統穴居聚落演化的結果。黃土的抗剪強度與黃土生成的地質年代成正比,也與黃土堆積的深度成正比。黃土生長的歷史越久遠,土層越古老,堆積層愈深,則越加密實,黏聚力隨之增長,內摩擦角也隨之增大,其抗剪強度就越大。因此,理想的修建窯洞的層位應是離石黃土和馬蘭黃土的下部,而最理想的層位還是離石黃土。從黃土堆積的上下空間層面來說,自上而下,黃土堆積越深,則孔隙度越小,密實度越大,強度越高。在黃土溝谷地貌的梁峁丘陵和殘原丘陵區的陜北中部和山西呂梁山區,人們利用切割深、落差大的自然有利因素,窯洞多選擇在半山腰和山腳下。一則是利用其深度造成的高強度,二則也是由于老黃土裸露正好營造靠山式窯洞。
窯洞建筑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用最經濟、最天然的手段,達到抵御各種不利因素并獲得安全舒適居住空間的目的。窯洞建筑“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選址習慣,就是傳統風水學說關于聚落選址的基本原則之一。中國是一個季風氣候盛行的國家,夏季盛行偏南風,溫暖濕潤;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干燥。加之處在北半球,陽光從南面照射而來。因此,窯洞建筑和村鎮普遍采用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或背崖面水的模式。絕大多數依山靠崖、隱蔽于溝壑、深潛于土塬,與黃土地形地貌緊密連在一起,高度地融于自然。以窯洞建筑為主體組成的村鎮,或是星羅棋布地隱避在黃土峁、墚之下,或順著溝坡谷地自然展開,成為黃土高原獨具特色的聚落景觀類型。
據學者研究,中國窯洞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四個時代的發展變化。第一代窯洞的特點是在自然土崖上挖出土洞,安有簡單的門窗;第二代窯洞特點是在窯洞前加有門楣,窗戶大,且式樣講究;第三代窯洞,是隨著金屬工具和火藥的出現,以及磚瓦技術的普及而產生的,其特點是在土窯內加筑了磚石;第四代窯洞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交往的增多而產生的,其特點為建立于平地街道兩旁的磚石窯。
明清時期陜北黃土高原村莊民居以窯洞為主,多聚族而居。如榆林府北部橫山“鄉間民村均依壁穴土成窯,類卑小湫溢。但冬溫夏涼,居住適宜,故農家多樂構治”。宜川當地“村落多窯居”
。甚至城鎮也多建筑窯洞,米脂“居室喜做窯洞,城鎮多以磚石為之”
。“多比戶筑寨而居,有原上、溝川之別;在原上者,多為瓦房,中間起脊兩邊下迤者稱房;一邊下迤者則稱廈。亦有筑成窯式,頂上復土而不蓋瓦者。因氣寒風烈,取其冬溫夏涼也。在溝川者則就土崖挖窯洞以居,前置門窗以通風納光,或數窯錯綜排列,庭階落落,亦不失為高尚房舍也。”
村莊內部景觀主要由住戶窯洞以及村莊里的公共設施,如村中道路、用水的設施、晾曬莊稼用的場、廟宇、戲樓、家廟(祠堂)、供教育子弟的私塾、學校等組成。由于地理地形的不同,這些公共設施在各個村莊里的格局也有所不同。但廟宇和家廟(祠堂)一般都處于村中較重要和顯著的位置。
家族祠堂是村莊中民眾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家族成員節慶聚會或議事的地方。那些規模較大、結構復雜、經濟發達的大村,村中有不少設施是由各個家族單獨或者幾個家族合作修建的,這種修建過程使得村莊設施具有明顯的家族性分布特征,如家族祠堂,在多姓村里,每個家族都有本族的祠堂,逢年過節由本族長者帶領族人祭祀祖先。祠堂大多建在族人聚居村莊的顯著位置。如米脂縣楊家溝村的馬氏祠堂就建在村中最高處。官莊村艾氏祠堂則與村廟一起建在村莊的中心部位。榆林程家峁溝岔村,葉氏家族祠堂建設在村頭,祠內供奉家族七輩祖先,每逢正月,周圍村莊的家族成員紛紛前來祭祀,凡本村女兒回娘家或媳婦由娘家回村,都是必須先在村口祠堂祭祖,然后才可以回家。這一風俗一直傳至清末民國初年。
供奉神靈的廟宇在每一個村莊中都處于較重要的地理位置。位于川道、原地區的村莊,用地比較寬闊,村莊規模較大,村廟一般位于村子的中心部位,如果一個村莊有多個廟宇,可以從所處位置看出不同的神靈在民眾心里不同的地位層次。如鎮川高沙溝村的主廟是老爺廟(關帝),最早修于乾隆三年,處于村莊中心的位置,后又在其西側修龍母娘娘廟一所,并陸續修了山神廟、水神廟、石神廟等。位于溝、梁部位的村莊,由于地方狹窄,村廟一般建在村莊的兩頭或村莊的入口處,或修在村莊附近的梁峁上,取其敞亮、開闊,神靈更有仙氣。
如前所述,村莊選址的先決條件之一是水源的選擇。水井是村莊最重要的生活設施,《易·井·篆辭》中有“井養而不窮也”,就是說井以水養人,經久不息。《易》以井為卦名,集中反映了勞動與生活的互存關系,自然條件與人類生存的依賴關系。所以打井、祭井神往往是村莊的公共活動,而關于用井水的一些禁忌,也往往是村莊的行為規范。如不許在井邊洗腳、洗澡,忌洗帶血的穢物等,違者處罰。井和村莊所處地形有很大的關系。要而言之,井多為平坦的高原塬面和盆地的用水設施。一個地方是否適合建村,先要掘井,而掘井之前先要選水脈,即選擇地下水徑流或匯聚的垂直地面。古時沒有測水的儀器,更無遙感技術,只能憑世代積累的經驗選址,請有經驗的測井土專家測井,土專家往往是陰陽先生,以羅盤看方位以求吉利。羅盤與水無關,但用羅盤增加了神秘氣氛,遇到有幾個同樣的井點,則可據此確定水井與村落的相對位置以求吉利。一般以水井選在村東為佳,水代表青龍,體現的是“左青龍,右白虎”的方位信仰。
水窖也是黃土高原地區村莊一大用水設施景觀。人們利用黃土直立性能好的特性,打成淺窖,大窖3丈深,小窖丈余。與井的最大不同是,全在黃土部位。窖筒上部僅能容人上下即可,下部蓄水部位直徑在2米左右。石板鏨一圓洞壓在窖口,上有圓石板為窖蓋,鐵鏈鎖定。水窖多打在戶主地界之內而有雨水來路的部位:院子、場邊、路邊,部位不同,水質不同。路邊窖水質最臟,塘土、畜糞多隨洪水涌入;場邊窖注水利,亦較干凈;而最方便又最干凈的則是院子窯前窖。窯腦水注入,頗清潔。水窖的水質自然不如井、泉之水,但水窖遍布高原窯洞區,則是解決用水的一個途徑。
場,在南方稱谷場,北方稱麥場。是村莊里在莊稼收割后供碌碡、連枷碾打脫粒,脫粒后晾曬入倉用的。場多設于村邊。場的所有權極其多樣。20世紀40年代以前是由各家在村頭辟出來的,有獨用,也有本家幾戶共用的(兄弟分家時,場一般不分割);場要反復平出水平面,然后碾光。每年夏、秋收獲之前則要平碾一次,幾年后還要耙松,再平一遍,然后碾實。麥收和秋收季節場的使用最繁忙,往往一家打場,全村人支援,打場完畢,主人好飯招待,稱為“積秸”,是村莊慶祝豐收的必有的隆重儀式。
村莊道路,一種是村莊內的道路,另一種是村莊與村莊之間相連的村間道路。黃土高原區域連接村與村之間的道路往往是人畜走得多了,略加平整成為十分簡易的道路,因為鋪滿黃土,下雨時泥濘難行。黃土高原上有時還有一種呈胡同型制的村間道路。即路在低處,兩邊是土崖,所以叫胡同。是由古時的阡陌演變而來,水路合一。由于黃土具有陷濕性,經行人踩踏,又經洪水沖刷,必然形成田高路低的狀況。成為黃土高原道路的一大景觀。所以也有以胡同命名的村莊。鄉間道路經常需要修補,舊時由鄉約、甲長出面召集村民攤工修葺。因為村莊傳統中修橋補路被視為善舉,地方紳士也多捐資修路,還有因災厄、祈子等原因而求神靈庇佑者,也多許愿出資修橋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