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學會揚長避短

我遇到的很多個人投資者都曾有這個疑問:作為普通散戶,我們既沒有基金券商們豪華的研究團隊,也打聽不到公司的內幕消息,甚至還缺乏對金融學上各類專業名詞和術語的理解,也沒有專門的相關數據資料的獲取渠道。在這樣的市場中,我們有希望嗎?我們能成功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懂得揚長避短。機構投資方的優勢確實在于豪華的團隊和各種專業資源。但是這種優勢的背后也有著被忽視的巨大的弱勢,如下圖所示:

2.1.1 專注也是競爭力

我們都知道,雖然機構投資者有龐大的研究團隊,但它們的精力卻被分攤在幾百個公司上,因此具體到某一個公司上反而并沒有什么專注性。這是由機構的基本特點決定的:由于掌管著巨大的資金和發行了很多的產品,所以從產品易管理的角度絕大多數的機構都遵循著一些程序化的東西,比如“單個持倉比重限制”等。同時,其所雇傭的龐大研究團隊也讓他們有一種“我可以研究得很寬”的自信,整個團隊不但要顧及幾乎所有行業,同時也對于每一個行業的公司進行了廣泛的覆蓋。這種現象的結果,就是在具體某一個企業身上其研究的深度和投入的精力并不一定明顯超過普通投資者。因為專注和長期的跟蹤研究,一些普通投資者對某個公司的整體認識對其經營規律的理解和價值內涵上的把握都超過了大多數機構的研究人員,這已經不是一個少見的現象。

2.1.2 時間與長期利益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機構投資者的業績考評機制的短期化逼迫所有人都身不由己地追逐“短期業績”。由于各種基金排名向來是最吸引市場眼球并且對于基金的銷售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如何在各類基金排名和評比中名列前茅就成了一件優先級非常高的事。基金用業績說話本來無可非議,然而遺憾的是這種排名往往過于推崇那些在短期(如半年或者1年)獲得耀眼成績的對象,這通常也是各類媒體競相追逐的新聞題材。因此,基金經理們在這種利益驅使下不得不將大部分精力用來研究“下個季度,下幾個月,最長也不過是下1年這種周期上誰能漲得更多”這種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投資”也就慢慢地走向了“投機”。而且這一行為導致了兩個明顯的結果:

第一,企業基本面上任何短期的變動因素都會被市場填補得非常迅速。

第二,企業長期競爭優勢和價值創造能力在很多時候都會被機構忽略或退居次要。

這反映到市場上的表現就是:市場經常因為一些短期消息(業績大幅增長、虧損:公司并購;政策鼓勵或者收緊:貨幣政策等)而大幅波動。這些機會的背后,拼的恰恰是研究的寬度和獲取信息的速度。很顯然,作為一個個人投資者,如果真的去和基金們拼對短期基本面的反應能力,去拼收集消息的能力是非常不明智的。

但另一方面一個企業即使其長期前景非常的值得期待但只要短期內它似乎缺乏強烈上漲的誘因,也會被機構投資者們拋棄。這也許不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企業的價值,而是因為每個月的排名都需要他證明“自己在當下的能力”而不是對未來的洞悉。也許他們同樣很無奈,但是他們無力改變。由于整個證券投資市場競爭激烈,機構投資者大多數都是通過做大資金規模之后靠著管理費盈利,所以就必須在證券市場的業績爭奪戰中爭分奪秒甚至“火中取栗”。

我們可以看看“綠大地”的例子:2010年3月底的時候,綠大地只有3家基金進駐。就在3月底公司發出了旱情影響業績的公告,在公告中管理層的邏輯非常荒謬怪誕(只因為一個旱情就決定要賣出其業務賴以為生的林地資產),且在這之前已經出現業績預告大幅變動、會計事務所被變更等典型的高危現象。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已經顯示出情況非常不妙的企業,到6月的時候進駐的基金卻大幅提升到了15家。而僅僅是因為綠大地發布了全面轉型進軍綠化工程領域的公告——當時市場正好在熱炒綠化工程板塊,這個公告帶來了短期的“股價驅動因素”。

但結果如何呢?僅僅過了幾個月,綠大地的董事長便因涉嫌欺詐被依法拘留,公司也被*st,股價自2010年末最高的44元一路狂跌到最低的10元。這個故事里機構投資者的行為與其說是其專業水準的過失,倒不如說是對短期股價的過分看重和由此導致的賭博心態造成的。

下圖是一個著名券商對于某只股票的評級歷史,圖中三角形的標記都代表其“推薦買入”的時機。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每一次的推薦都出現在階段高點,而每一次的階段低點都沒有推薦。這并非孤例,事實上如果你愿意回頭去翻翻牛市頂部區域和熊市底部區域的券商報告,就會發現越是上漲越樂觀、越是下跌越悲觀已經成為一種“慣例”,這種事實是否值得每個個人投資者深思呢?

圖片來自網絡

專業機構參與建造空中樓閣并非只是中國的專利,實際上這種情況在華爾街也是屢見不鮮。看兩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可見,大型專業投資機構遠非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樣“明智”。這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被不健康的各種制度扭曲了投資的本來面貌:從投資于一個實業和一份資產從而獲得可靠的長期盈利,變為了追逐市場風潮并且在你追我趕的博弈中勝出。

與之相比,個人投資者的最大優勢就在于“自由的時間”——不需要參與各種業績排名,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太關注短期的凈值波動,從而有可能更多的思考一些長期決定性的問題。

2.1.3 不必隨大流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倉位的限制問題。股票型基金等產品對于倉位有嚴格的上下限規定,這就導致就算你對于2008年的暴跌有所預料也必須最少以6成的倉位去硬扛,你發現了一個最看好的企業卻最多只能以1~2成的倉位買入。而個人投資者并沒有這種限制完全可以根據市場機會和風險的總體狀況來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倉位結構。

另一個影響機構獲得長期優秀業績的障礙來自于對職業風險的自我保護。很顯然,站在基金經理和資產管理者的角度來考慮,最高的職業風險并不是平庸的業績——反正大家都不好的時候,只要我不是最糟糕的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熊市,世道不好正好是業績差勁的絕佳借口;要是在牛市,反正是雞犬升天更不需要什么好點子。相反,為了優秀的業績而去特立獨行可是具有高度風險的。一個大家都看空的板塊你去逆向買入,你不但要確保方向性的正確,而且在業績排名短期化的壓力下還必須在一個有限的時間段內就得到業績的證明。否則,即使最終證明你是對的,但在那天到來之前可能你早就被下崗了。

具有獨立的想法就要冒風險,然而人都是利己和理性的,當可以用很正當的理由來維護自己的職業利益的時候為什么要冒這個風險呢?

對此現象彼得·林奇也曾說“在飯碗的壓力下,只有極少數的專業投資者才有勇氣購買不知名的股票。華爾街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如果你因購買的是IBM的股票而遭受損失,你永遠不會丟掉飯碗。而我將繼續盡可能像一個業余投資者那樣思考選股”。可以想象,如果以確保職業利益和降低職業風險作為主要目的,而總是去購買那些被市場青睞和毫無爭議性的股票,怎么可能獲得超額收益呢?

最后讓我們設身處地想想機構投資者們的工作環境吧。當你每天上班就被一堆財經信息包圍著,老板時刻在盯著你的組合凈值的表現并且因此而臉色風云變幻,吃個午飯或者到走廊去抽根煙也被“某個大牛股又被誰誰給挖到了、誰誰真倒霉,這個季度又要排名墊底了”的議論包圍著,在這種環境下,想保持一個淡定的投資心情可真是不容易。

事實上我們看很多投資大師本身的投資模式就是非常“反機構化”的。巴菲特與芒格的伯克希爾管理著數百億美元的資金卻只有十幾名員工,費雪的辦公室和規模也很小,鄧普頓專門躲開熱鬧的華爾街而把辦公室設在一個偏僻的小鎮,羅杰斯基本上就是一個個人投資者。這些投資大家們的行為,難道不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札达县| 南川市| 横峰县| 西乌珠穆沁旗| 武乡县| 汤阴县| 罗江县| 焉耆| 延吉市| 潮安县| 蛟河市| 雷波县| 井冈山市| 岑巩县| 新安县| 扬中市| 苗栗市| 海安县| 夏邑县| 江北区| 沁源县| 武陟县| 宣汉县| 扎赉特旗| 崇阳县| 什邡市| 衡南县| 德格县| 巴楚县| 西青区| 望奎县| 海伦市| 峨边| 固阳县| 万荣县| 泌阳县| 浮梁县| 磐安县| 土默特右旗| 洛南县|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