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印象
- 六代之民:張中行別傳
- 孫郁
- 2140字
- 2018-06-25 15:22:09
我一生的新舊朋友里,張中行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他其實和我的祖父同齡,是真正的老前輩。我們接觸的十多年里,有時完全忘記了彼此的年齡。而且他是我所見的人中學識、文筆最好的。我有時靜想:在所接觸的當代老人里,誰影響我最深呢?想了想,還是他吧。我的這種感受,曾講給他聽,那時他已八十多歲了,我還是三十多歲的青年。他不以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人,自嘲地說:“我哪有什么學問呢?和周氏兄弟這樣的人比,連小學也沒畢業呢。”
但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他的名氣大振,已經很紅火了。他似乎也隱約知道了自己不再是默默無聞的人,至少涂抹的文字是很有點銷路的。而且,研究他的文章也出來了許多。這樣,他也開始注意自己的讀者群。我成了他身邊的常客之一。大約是1996年,有出版社要出版他的傳記。張先生突然找到我,當時陸昕兄也在場。我卻猶豫起來,以為這樣的工作自己是做不來的。其實那時年輕,還沒有讀幾本像樣的文史書,對老北大出身的人,是不敢說三道四的,于是婉拒了此事。那一次,先生什么意見也沒說,是贊成還是沉默,就不知道了。據一位日本人告訴我,我曾寫的論述他的文字,先生以為并非都對,皮毛的地方也是有的。可他從沒當面告訴過我。不過他的請我為之作傳,也是沒有人選的人選吧。
將近十四年的時光,我不知和他見了多少面。我所認識的朋友,有一些是在他家里見到的,比如陸昕、劉德水等。可我一直不敢去寫關于他的傳記。直到他去世,陸昕提出此事時才恍然覺得該做一點什么,寫作的沖動漸漸萌芽了。2007年夏,我忽地有了寫他的沖動,年到五十,意外地進入了一種人生的盲區,對環境的不適與日俱增起來。這時候,描述他的計劃開始擺在日程上,想將自己熟悉的這個人喚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我想自己是可以寫出別人沒有的感受的。在中國,這樣的老人是稀少的,理解他們,不能沒有深深的苦難感。我自己是經歷過一點點類似的經驗的。流放、受辱、被壓,幾乎無路可逃,那樣的非人的生活,才釀成了《流年碎影》《順生論》這樣的大書,是值得還是不值得呢?而且小民無法尋路的苦境,也是超于世間的想象的。他筆下那些無奈和無辜者的死,流溢在我的世界里,和先前的流血的日子及恐怖的記憶疊加在一起,渾然地夾雜著,蒸發、膨脹,一點點飄來。而且重要的是,那些對人間事的超常規的凝視,婉轉多致的精神盤詰,對于曾是似人非人的塵世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嘲弄和戲謔。我知道他的智慧和不安定的心的緣由了。一部現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就烙印在他的世界里。平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度人與度己的掙扎在他的世界都有一些。了解他的思想,可以看見我們歷史底層的原態和精神高遠的獨思。他身上的一高一低,牽動著認知的兩極,象牙塔里的文人和山林里的思考者,誰能夠做到這些呢?
描述張先生,以往的記人的辦法似乎都難奏效。他的學問深,卻是典型的平民,“布衣學者”的稱號是無愧的。另一方面是知識雜,看的東西多,文史里有趣的存在都喜歡,就是說有舊文人氣。可他的見解,卻不是老朽的那一套,有時還很先鋒呢。羅素的哲學和魯迅兄弟的境界,對他都有大的影響。“五四”那代人有趣的存在,也多少折射在他的世界里。所以,我平生第一次從一個老人的身上,親自感受到傳統和現代的那么有趣的結合。這在現在的中國,幾乎難以見到了。我在他那里,也第一次印證了“五四”文人遺緒的形態。做人與作文的特別,現在誰還能如此呢?讀書人的本色和智慧,在先生身上是很好地結合著的。
張中行個子挺高,瘦長的身體,大大的耳朵,都給我很深的印象。他的聲音蒼老,調子渾厚,有美的韻律在。談天的時候,祥和得很,似乎從不以敵意的眼光看人,心是寧靜的。他穿的衣服都很百姓化,老氣的一面多些,但干干凈凈,沒有拖泥帶水的衰老感。第一次見面是1993年,那一次和同事陳戎一起去看他,坦承來意是約稿,地點在景山邊的一間老房子里。老人顯得很興奮,他從抽屜里拿出幾篇隨筆給我,還講了些兒女情長類的話題。印象是健談,和藹,對人生有大的無奈,而話語很有力量,像鐵打在石頭上,叮咚地響著。這是個有內容的老人,蒼老之中還有青年人的熱力在。過去只是在《知堂回想錄》里閱讀的東西,現在竟在他的身上蠕活著。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詫異和驚喜。
他并不漂亮,一點兒也沒有人們印象里的“學者”“紳士”風度,走在街上不會讓人覺得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甚至像一個鄉下來的老人。但你接觸過一次,就忘不了他的聲音、情態、思想和智慧。你會從他那里體味到歷史的化石的分量,在我與他對視的片刻,我已意識到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學習、攀談的老人了。平常里的深刻,布衣學人的靈光,延續著我曾渴求的美質。就是這次的相遇,我的精神生活開始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這變化之一,是覺得人生的目標不在遙遠的未來,而在普通的日常里。他不是令人崇尚的大人物,而是普通的常人。學問、思想都是常態的,不是彼岸的靈光閃閃。我們都是常人,過的都是小民的生活,他的價值是讓我們這些小民懂得,小民有小民的分量,在創造性和思想的高度上,也能不亞于那些裝模作樣的人,而且能過得更充實。而這里的尺度,不同于流行色調,安于小,安于平常,天底下沒有過不來的日子。他用一生的平凡,造就了一個精神的奇跡。由于有了他,我覺得可以找到一個安寧的參照。先前的偉大人物,似乎沒有暗示給我們這樣的東西。也因此,我們擁有了一個新的傳統。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