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
- (美)丹尼爾 L.施瓦茨等
- 1441字
- 2019-01-04 11:23:27
Ⅰ.精修勤練的原理
精修勤練借助兩種認知原理來促進學習、提升水平:①組塊化, ②知識重組。
組塊化

圖D.2 把零散數字組成組塊從而減少需要記憶的組塊的數量
顧名思義,組塊化就是把零散的小塊信息組合成大塊的信息單元(請參考章節E)。假設你要記住心儀女孩的11位手機號碼(上圖中的第一段數字),在這個關鍵時刻不掉鏈子還是有難度的,因為人們的工作記憶空間有限。一般情況下,人能同時記住并處理的信息大約是7條。但是通過組塊化把零散的信息逐漸聚合在一起,在保證要記住的信息塊數量不超過7條的情況下,人們同時處理的信息總量就可以更多。
組塊化通常會經歷兩個階段:流程化和自動化。在流程化的階段,人們借助語言控制和外顯記憶來逐步執行任務。舉個例子,在學習開手動擋車的時候,剛開始你可能還要將一系列操作步驟大聲說出來或是在腦海中默念出來,引導自己手腳配合的動作:“右腳松開油門,同時左腳快速踩離合,右手把擋位從1擋摘到空擋,再掛入2擋,左腳再慢慢松開離合,同時右腳緩緩踩下油門。” 隨著反復操練整套動作,最終不再需要刻意思考,更不用借助語言來指導了,“油離配合”的幾個子步驟已經渾然一體,形成組塊。在自動化的階段,組塊關聯起來形成一個相繼自動觸發的序列。老司機只需想到“換擋”,就能不假思索地完成一系列動作了。
有趣的是,流程一旦被自動化,當初的一個個具體步驟就很難再還原了。比如在鍵盤上噼里啪啦敲字敲到要飛起來的時候,已經很難還原當年吭哧吭哧找字母的時光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平時總說,“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到的,反正就是做到了”。因此,專家雖然才藝過人,但卻不見得擅長解構并解釋他們擅長事物中的原理。專家并不代表善于教別人,也許這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何大學里有些課程聽上去特別晦澀難懂。
組塊化的原理同樣適用于理論概念。對于一位心理學家來說,“被試內交叉對照設計”這個術語簡潔地概括了這種設計方式中關于實驗條件和經驗假設的諸多細節,而新手則需要費好大工夫才能理解這種實驗設計的邏輯。這是因為對專家來說,含義豐富的概念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的。

圖D.3 展示了兩道物理題。初學者會把兩個情況歸為不同類別,然而專家卻對它們一視同仁,因為都涉及了能量守恒(Chi, Feltovich & Glaser,1981)
知識重組
隨著人們在一個領域不斷精進,新問題也會不斷出現。這便需要我們重新組合知識來應對新挑戰。舉個例子,請看圖D.3的兩幅圖(請放心,不用真去解題),直觀上看它們分別是與彈簧和斜面有關的問題。然而專業的物理學家卻另具視角:這兩種情形分明是一回事,因為它們都涉及了能量守恒的問題(Chi, Feltovich & Glaser,1981)。由于能量守恒是物理學中的核心原理之一,因此專家們會根據這一原理對世間萬物重新歸類。
隨著時間的積累,精修勤練會改變人們的知識結構,從而更專業地應對常見任務。比如在一項研究中(Loftus & Loftus,1974),實驗志愿者會得到兩條提示:①他與心理學的分支精神分析學有關,②他的名字以“F”開頭。志愿者以不同順序聽到上述兩條提示后,要迅速說出符合條件的心理學家(答案是弗洛伊德,Freud)。對于剛涉獵心理學的初學者來說,先聽到名字的提示能比先聽到分支學科更快地想到答案。而對于教授來說正好相反,分支學科的提示更為有效。這是因為初學者的記憶中,著名心理學家的名字是根據字母順序整理的,而教授們則根據學科對他們進行了重新分類,所以分支學科能幫助他們更有效地調取記憶(見圖D.4)。
精修勤練的過程中,那些特別重要的、困難的任務可以被人們從整件事的執行流程中抽離出來,進行單獨訓練。這就為組塊化和知識重組提供了更多的練習時間與認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