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心中的桃花源作者名: 梁衡本章字數: 5702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1:16:33
秋風桐槐說項羽
標題既交代了寫作對象、寫作目的,又以秋風來以景襯情。鮮明、形象、古雅,有詩情。
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澤湖畔繼續我的尋訪古樹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時,無意間聽到百里外的項羽故里有兩棵古樹,下午即驅車前往。這里今屬江蘇省宿遷市,我原本以為故里者一古樸草房,或農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與項羽有關的舊物也只有這兩棵樹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交代地點、環境。將青桐和古槐后置,單獨強調,突出新修的旅游城中與項羽真正有關的舊物只有這兩棵樹了。
中國人知道項羽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一篇《項羽本紀》在中華民族三千年的文明史上樹起了一個英雄,從此國人心中就有了一個永遠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遠去,舊物難尋,今天要想觸摸一下他的體溫,體會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來憑吊這兩棵樹了。那棵青桐,樹上專門掛了牌,名“項里桐”。據說,項羽出生后,家人將他的胞衣(胎盤)埋于這棵樹下,這桐樹就特別的茂盛,青枝綠葉,直沖云天。項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現在已有兩千二百多年了。梧桐這個樹種不可能有這么長的壽命。但是,這棵“項里桐”卻怪,每當將要老死之時,樹根處就又生出一株小桐,這樣接續不斷,代代相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
“觸摸一下他的體溫,體會一下他的情感”,點出這兩棵古樹的意義,明確本文的寫作角度——由憑吊古樹來切近理解項羽。
桐樹是一個大家族,常見的有青桐、泡桐、法國梧桐等。而青桐又名中國梧桐,是桐樹中的美君子,其樹身筆直溜圓,一年四季都蒼翠青綠。如果是雨后,那樹皮綠得能滲出水來,光亮得照見了人影。它的葉子大如蒲扇,交互層疊,濃陰蔽日。在中國神話中梧桐是鳳凰的棲身之地。有桐有鳳的人家貴不可言,項羽在此樹下出生蓋有天意。現在這棵九代“項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樹身帶著一團翠綠的披掛,輕掃著藍天白云。
描寫青桐是美君子,寫其形,贊其神,也隱喻項羽的形象。
桐樹之東不遠處,有一棵巨大的中國槐,說是項羽手植。槐樹家族有中國槐、洋槐、紫穗槐、龍爪槐、紅花槐等,而以中國槐為正宗,俗稱國槐。它體型龐大,巍然如山,又壽命極長。由于此地是黃河故道,歷史上黃河幾次決口,像一條黃龍一樣滾來滾去。這故里曾被淹沒、推平、淤蓋,但這棵槐樹不死。其樹身已被淤沒六米多深,我們現在看到的其實是它探出淤泥的樹頭,而這樹頭又已長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兩人才能合抱。歲月滄桑,英雄多難,這個從淤泥中掙扎而出的樹頭某年又遭雷電劈為兩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還有電火燒過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樹洞,怒目圓睜,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質部分,只剩下半圓形的黑色樹皮,活像霸王剛剛卸落的鎧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綠葉如云,濃陰潑地。兩千年的風雨,手植槐修成了黃河槐;黃河槐又煉成了雷公槐。這攝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靈的古槐,日修月煉,水淹不沒,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壯哉項羽!
融情于景,寫古槐的歲月滄桑,既描繪了眼前古槐的形象,又交代了宿遷黃河故道的變遷,同時以古槐的奇詭不屈隱喻了項羽“英雄多難”的悲壯。
“失敗的英雄”,一句總評,引出本段對項羽歷史及其功過的評述。
項羽是個失敗的英雄。但中國史學有個好傳統,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項羽的對立面是劉邦,劉項之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出爭為帝王的大戲。司馬遷為他們兩人都寫了《本紀》,而在整部《史記》里給未成帝后者立《本紀》的卻只有項羽一人,可見他在太史公心中的地位。項羽是個悲劇人物,他的失敗源于他人性的弱點。他學而無恒,不肯讀書,學兵法又淺嘗輒止;他性格殘忍,動不動就坑(活埋)俘虜幾十萬;他優柔寡斷,鴻門宴放走劉邦,鑄成大錯;他個人英雄,常單騎殺敵,陶醉于自己的武功。這些都是他失敗的因素。但他卻在最后失敗的一剎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個自我。垓下受困,他毫無懼色,再發虎威,連斬數將。當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圍時,便對敵陣中的一個熟人喊道,你過來,拿我的頭去領賞吧。說罷拔劍自刎。他輕生死,知恥辱,重人格。寧肯去見閻王,也羞于再見江東父老。他與劉邦長期爭斗,看到生靈涂炭,就說百姓何罪?請與劉邦單獨決斗,狡猾的劉邦當然不干,這也看出他純樸天真的一面。項羽本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一支普通的反秦力量,后漸成主力,成了諸侯的首領。滅秦后他封這個為王,那個為王,一口氣封了近二十個,他卻不稱帝,而只給自己封了一個“西楚霸王”,他有心稱霸揚威,卻無意治國安邦,乏帝王之術。
“輕生死,知恥辱,重人格”,簡短的動賓結構,三個連動構成遞進,深化了對項羽烏江自刎的人格評價。
項羽的家鄉在蘇北平原,兩千年來不知幾經戰火,文物留存極少,而他的故里卻一直沒有被人忘記。清康熙四十年,時任縣令在原地樹了一塊碑,上書“項王故里”四個大字。這恐怕是第一次正式為項羽立碑,由是這里就香火不絕,直到現在有了這個旅游城。城內遍置各種與項羽有關的游樂設施,其中有一種可在架子上翻轉的木牌,正面是項羽、虞姬等各種畫像,翻過來就是一條條因項羽而生的成語。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決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錦衣夜行、霸王別姬……講解員說她統計過,有一百多條。現在我們常用到的成語總共也就一千來條,一般的成語辭典收三四千條,大型辭典收到上萬條,項羽一人就占到百條。要知道他才活了31歲呀,政治、軍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賞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這一份文化貢獻。項羽少年時不愛讀書,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未想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后人讀不完的書。漢代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司馬遷寫了這樣一個人物,塑造了這樣一個英雄,就影響了我們民族的歷史兩千年,而且還將影響下去。
將項羽的壽命與因他產生的成語的數量進行比較,來贊嘆項羽的文化貢獻,“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后人讀不完的書”。
漢之后,項羽成了中國人說不盡的話題。史家說,小說家寫,戲劇家演,詩人詠,畫家畫,民間傳。直到現在,他的故里又出現了這個5A級的旅游城,城門、大殿、雕像、車馬、演出、射箭、投壺、立體電影、仿古一條街,喧聲笑語,游客如云。項羽是民間篩選出來的體現了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們喜歡他的勇敢剛烈、純樸真實,就如喜歡關羽的忠義。歷史上的“兩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國人的偶像。這是民間的海選,與政治無關,與成敗無關,是與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兩個價值體系。一個是做人,一個是愛國。
從各種藝術形式的表現及旅游城的熱鬧,來寫項羽是百姓從“做人”角度海選的人物。
項羽是個多色彩的人物。剛烈堅強又優柔寡斷,雄心勃勃又謙謙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戀家鄉,八尺男子卻兒女情長。他少不讀書,臨終之時卻填了一首感天動地、流傳千古的好歌詞:“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殺人如麻,卻愛得纏綿,在身陷重圍、生死存亡之際還與虞姬彈劍而歌,然后兩人先后從容自刎,真堪比現代“刑場上的婚禮”。這種沙場上的王者之愛比起唐明皇楊貴妃宮闈中的糜糜之愛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他是一個性情中的人物,藝術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劇之美,后人不能不愛他。他身上有矛盾、有沖突、有故事;而其形象又壯如山、聲如雷、貌如天神,是藝術創作的好原型、民間說唱的好話題。連國粹京劇都專為他設了一個臉譜,而民間以霸王命名的“霸王花”“霸王鞭”等不知幾多。全國北至河北南到臺灣“項王祠”“項王廟”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自覺地封他為神。南遷到福建的王姓奉霸王為自家的保護神,臺灣許姓從大陸請去項羽塑像建廟供養,以保佑他們平安、幸福。這就像商人把關羽奉為財神,沒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覺地信。
“多色彩的人物”,過渡句,承接上文“做人”,引起本段評論。
“就是信,自覺地信”,反復手法,并加以修飾,突出了民間對項羽的喜愛與信仰。
但項羽畢竟是曾活動于政治舞臺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歷史的鏡子。可以看出來,太史公是以熱情的筆觸、婉惜的心情刻畫了這個人物。后人也紛紛從不同角度褒貶他、評點他,抒發自己的感慨。魯迅說,一部《紅樓夢》有的見淫,有的見《易》。一個歷史人物,就如一部古典名著,能給人以充分的解讀空間才夠得上是個大人物。唐代詩人杜牧抱怨項羽臉皮太薄,說你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回呢:“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宋代的李清照卻推崇他的這種剛烈:“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毛澤東則借他來詮釋政治:“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項羽是一面歷史的多棱鏡,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譜,滿足人們多方位的思考。而就在這個園子里,在秋風梧桐與黃河古槐的樹蔭下,我看見幾個姑娘對著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個小男孩已經爬到烏騅馬的背上,作揚鞭馳騁狀。
引用古詩,證明項羽是個能滿足人們多方面思考的歷史大人物。為說理服務,同時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
這個旅游城的設計是以游樂為主,所以強調互動,游人可以上去乘車騎馬,可以與雕像擁抱照相,可以投壺射箭,可以登上城樓,出入項羽的臥房、大帳。但是有兩個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樹下和古槐樹旁。兩棵樹周都圍了齊腰的欄桿,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再嬉鬧的游人到了樹下也立即肅穆而立,禮敬有加。他們輕手輕腳,給圍欄系上一條條紅色的綢帶,表達對項王的敬仰并為自己祈福。于是這兩個紅色的圍欄便成了園子里最顯眼的,在綠地上與樓閣殿宇間飄動著的方舟。秋風乍起,紅色的方舟上托著兩棵蒼翠的古樹。
“秋風乍起,紅色的方舟上托著兩棵蒼翠的古樹”,紅圍欄,綠古樹,秋風拂動,有動有靜有顏色有畫面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富有韻味。
站在項羽城里,我想,我們現在還能知道項羽,甚至還可以開發項羽,第一要感謝司馬遷,第二要感謝這兩棵青桐和古槐。環顧全城,房是新的,墻是新的,碑廊是新的,人物、車馬全是新的。唯有這兩棵樹是古的,是與項羽關聯最緊的原物。是因為有了這兩棵樹,人們才順藤摸瓜,慢慢地發掘、整理出其他的物件。1985年在附近出土一個碩大的石馬槽,是當年項羽用過的遺物,于是就移來園中,并于槽上拴了一匹高大的烏騅石馬。青桐既是項羽埋胞衣之處,桐樹后便蓋起了數進深的院子,分別是項羽父母房、項羽房、客廳等,院中有項羽練功的石鎖,象征力量的八噸重的大銅鼎。項宅的入口處是那塊清康熙年立的石碑,而大槐樹前則有陳設項羽生平的大殿及廣場。一切,皆因這兩棵樹而再生,而存在。梁實秋說上世紀30年代的北平,人們譏笑暴發戶是“樹小墻新畫不古”。你有錢可以蓋院子,但卻不能再造一棵古樹。幸虧有這青桐、古槐為項羽故里存了一脈魂,為我們存了一條漢文化的根。考古學家把地表一兩米深、留有人類活動遺存的土壤叫“文化層”,扎根在“文化層”上的古樹,其枝枝葉葉間都滲透著文化的汁液。一棵古樹就是一種文化的標志。我以為要記錄歷史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文字,如《史記》;一種是文物,如長城、金字塔,也如這院子里的石馬槽;第三種就是古樹。林學界認為一百年以上的樹為古樹,五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是國寶了。因為世間比人的壽命更長,又與人類長相廝守的活著的生命就只有樹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輪在默默地幫人類記錄歷史。就算它死去,埋于地下硅化為石為玉,仍然在用碳14等各種自然信息,為我們留存著那個時代的風云。
“一切,皆因這兩棵樹而再生,而存在”,由《史記》回到了眼前,歷數古樹的開發價值與文化凝聚力。
秋風梧桐,黃河古槐,塑造了一個觸手可摸的項羽。
“觸手可摸”,強調了古樹的意義。以景作結,富含情感。
閱讀指導
本文是作者人文古樹系列之一,發表于2015年1月12日《人民日報》。眼前的景:項里桐挺拔翠綠,項植槐辟身為二,紅圍欄,與項羽有關的游樂設施,5A級旅游城及游客如云,石槽石馬,項家院落,石鎖銅鼎,石碑廣場。項羽的歷史:讀書學劍,起兵反秦,破釜沉舟,鴻門放劉,楚漢相爭,霸王別姬,烏江自刎,31歲的壽命,五年的輝煌而千年的傳唱。文學的項羽,民間的項羽,各地的祭祀;宿遷的變遷,黃河故道的變遷;對項羽的評價,旅游城的淵源與開發,對旅游開放的評價——描寫,記述,感想,評價,歷史,政治,地理,民俗,如此多的內容如何安排在一篇文章中,是要費一番心力的。
作者沒有按照記游文字的游蹤順序來移步換景地描述,而是直接描寫古樹,以樹帶人,以評帶敘,使描、敘、評有機結合,從而借樹評價了人物,由景點弘揚了文化,使項羽的人格魅力更為世人接受和喜愛。作者先描繪樹的形態,以樹喻人,接著就進入對人的評價(項羽是個失敗的英雄,成了中國人說不盡的話題,是個多色彩的人物,是歷史的多棱鏡),在評價人物的過程中,概述了項羽的歷史,交代了地方地理歷史的流變,歸納了歷代評價與民間信仰,最后又回到旅游城,回到兩棵古樹,以“一棵古樹就是一種文化的標志”的新鮮見解來為秋風桐槐作結全文。文章組織得脈絡清晰,結構勻稱,前后呼應,角度新穎,觀點鮮明,描、敘、評都帶有情感,啟迪性、感染力強。
文章句式結構多變,語句鏗鏘,表達充沛。如談項羽是個多色彩的人物時,先以“剛烈堅強又優柔寡斷,雄心勃勃又謙謙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戀家鄉,八尺男子卻兒女情長”四句作總評,以八個四字短語來評價八個方面,簡練精粹。又兩兩對比,突出人物性格的矛盾,使特征更為鮮明。同時在整句排列的整齊美中,前兩句和后兩句的句式又有變化,讀來節奏變化富有參差美。四句運用對偶、對比兼排比,雜糅多種修辭,使語句表達得整齊美節奏美又富有氣勢。然后轉入常態句式,填詞與自刎兩個內容的常態句,常態句內采用了對比襯托方式來突出人物的性情,而兩個常態句卻又大體整齊,更突出了對人物的褒揚。在對比沙場上的王者之愛與唐明皇楊貴妃宮闈中的糜糜之愛之后,以“他是一個性情中的人物,藝術境界中的人物”兩個平行句來贊揚項羽的性情及達到的境界,為“巨大的悲劇之美”鋪墊。后面“他身上有矛盾、有沖突、有故事;而其形象又壯如山、聲如雷、貌如天神,是藝術創作的好原型、民間說唱的好話題”,采用三個平行的短語結構來構成小排比,兩個小排比又構成對比,之后又用兩個整齊的短語來總評,使得表達鏗鏘有力,又搖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