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讀心——成功父母的第一項修煉
- 其實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
- 劉麗
- 1183字
- 2018-05-28 16:04:51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過新年的時候,一位母親領著5歲的女兒去逛當地最豪華的百貨大樓。她認為小女兒一定會喜歡那里的裝飾、玻璃窗、漂亮的衣服、洋娃娃和特色玩具。
可是,一到那里,不知為什么,她的小女兒就開始輕聲地哭泣,小手拉緊了她的大衣。
“真掃興,你有什么委屈的呢,售貨阿姨是不接待啼哭的孩子的。”她責怪說。
“噢!也許是孩子的鞋帶沒系好。”在走廊里,她靠近自己的小女兒,蹲下給她系鞋帶。這時,她無意中向上看了一眼。
這是第一次,她從一個5歲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周圍的世界!
沒有玩具、沒有手鐲、沒有禮物、沒有裝飾華麗的展覽,只有一片混亂的、看不見頂的走廊……人的大腿、屁股、用力的腳,以及其他的龐大物體在亂推亂撞,看上去很可怕。
她立即把孩子領回了家,從這一天開始,她明白了孩子有孩子的立場和觀點,很多時候孩子心里想的和你想的不一樣。
當你在為“我家有子初長成”滿心歡喜的時候,是否也發現他或她總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狀況?于是你開始抱怨:“我家孩子怎么突然不聽話了?孩子怎么這么‘獨’?為什么孩子這么不愿意上學?”不要說孩子變化快,真正的原因僅僅是你沒有弄懂孩子在想什么,一旦你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點后,這一切疑問便都迎刃而解了。
美國教育學家查爾莫斯指出:對于孩子而言,家是最重要的一個社會空間,在家庭中他可以學會很多,比如學會要分享喜悅,要分擔痛苦,做人要大度,做事要思考等。孩子能學到多少,關鍵看父母能給予他們多少。因此,父母們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了解他們的情感趨向、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等。只有掌握一點“讀心術”,熟練地學會“閱讀”孩子,并仔細從生活小細節中觀察孩子的心理;用正確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心理問題,才能使家庭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家長要學會了解孩子所處年齡段的基本特點,甚至整個兒童期的發展特點。比如孩子什么時候處于執拗期,“不”字當頭;孩子什么時候開始關注自己的價值和地位,希望做“指揮者”;孩子什么時候開始嘗試獨立,變得“不聽話”起來……掌握了這些,父母就能更好地培養孩子,而不是讓孩子的需求受挫。
其次,家長要善于觀察孩子的行為,不只看事情的表象。比如,當他們需要我們陪伴的時候,可能會故意搗亂或逆反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有時候他們分不清現實和想象,可能會出現說謊行為……如果此時我們的反應停留在問題的表面,直接去制止他們的淘氣或斥責說謊行為,孩子可能會感到委屈,并且與家長產生距離感。
最后,我們要努力與孩子成為朋友,鼓勵孩子表達感受。孩子對內心感受毫不吝惜的表達,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了解他們需求和想法的機會,這樣也就能更好地引導孩子。不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希望得到理解與接納,并不是想得到對抗性的說教,家長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希望父母們都能修煉好這門讀心課,分享孩子的每一點成長和快樂,指引孩子走對每一個岔路口,最終培養出自信、思維開闊、情商高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