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世子之奪(1)

第一節 眾望司馬攸

誅殺曹髦后,司馬昭立十四歲的曹奐為帝,雄才大略的魏武帝留給子孫,一廂情愿想著澤被自己子孫萬世的遺產落到了司馬家族手中。

雖未有天子之名,但此時國家的所有運作,皆政出司馬昭。

滅蜀之后,司馬昭威望更升級頂點,便立刻自封晉王,跨出了向皇位挺進的重要一步,而有了王爵,便要立繼承人,即世子。

司馬昭子嗣不少,卻大多短命,最讓他自豪的有兩個,老大司馬炎和老二司馬攸。

這個時代的地球人都知道,世子人選只能在司馬炎和司馬攸兩兄弟之中產生。

最后的結果,自然是“歷史”的選擇,而“歷史”卻被強人操縱。

司馬攸,小字桃符,《晉書》上記載,司馬攸從小就很聰明,愛讀經籍,文章也寫得好,而且性格溫和,親近賢才且樂于助人,當時人們都認為司馬攸的才干強于哥哥司馬炎,因為他具有最被儒家看重的優秀讀書人氣質,也因為如此,司馬懿特別喜歡這個乖孫,趁自己還在位置上沒有退下來,想法給司馬攸搏了個功名,公元251年,司馬攸才6歲,未到上小學的年齡,司馬懿就帶他一同出去平叛,回來再把小司馬攸的名字往功勞簿上一記,結果小司馬攸被封長樂亭侯,司馬懿了此心愿后終于在這一年壽終正寢,堪稱偉大“爺愛”。

如此看來,前陣子有報道在襁褓中吃奶的小孩也成了公務員的新聞,所言非虛,證明英雄所見略同,甚至司馬懿還略遜一籌,何必多此一舉把小孫子帶上尸山血海的前線。

大伯司馬師沒有兒子,于是司馬昭就把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司馬攸的孝心在當時也頗為出名。

司馬攸10歲的時候,繼父司馬師去世,司馬攸傷心欲絕,哭得驚天動地;此后,司馬攸擔負起了這個家庭男人的責任,對繼母景獻皇后羊徽瑜悉心侍奉,就如自己的親生母親一般;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司馬攸又要絕食,可見其孝心。

司馬家族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以權謀獲取天下,這是幾代人奮斗的結果,而司馬昭對司馬家族走向皇權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句著名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讓“司馬昭”這個名字流芳千古,使得后人領略了他篡黨奪權的手段,只是那個時候,所謂“路人”的知與不知已經不為他所在乎,王朔有篇小說《我是流氓我怕誰》,不過司馬昭作為擅長權謀的一代梟雄,更多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不知”。

晉王司馬昭對司馬炎和司馬攸兩兄弟繼承人人選問題的處理,就采用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只不過明修棧道玩得太過火,險些渡不了陳倉。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很看重家族延續,這種體制產生了中國的家譜文化,每戶人家都要上供祖先牌位,家族還建有祠堂,有相關節日進行祭奠。近代華僑漂泊南洋,很多人一無所有,但是還要帶上祖先牌位,這就是中國家族文化的凝聚力。

普通老百姓尚且如此,皇室貴族就更不用說了。

司馬攸雖然是司馬昭的親生骨肉,但過繼給了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已非司馬昭一脈。日后司馬攸子孫家中祖先的牌位上,他們的直系祖先是司馬師,而司馬昭的繼承人要問鼎天下,這份九五至尊的榮耀和權力,不傳給自己直系一脈,那自己百年之后,有何面目面對子孫的祭拜。

司馬師在世時,司馬昭就對司馬攸表現出相當地疼愛,司馬師去世后,司馬昭的這種疼愛有增無減,甚至相比起司馬炎來,司馬攸還得到了特殊的偏愛。不管是閑聊還是在正式場合,司馬昭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現在這個崗位本來是不屬于我的,現在我只不過是幫哥哥管理一下而已,所以等我百年之后,一定會交還給哥哥那一脈的。”每次見著司馬攸,都拍著自己座下的椅子,喚著司馬攸的小名:“這可是我們小桃符的座位哦。”

司馬昭演戲逼真,長子司馬炎著急了,從能力和聲望看,自認確實不如弟弟,弟弟現在人氣很高,又得人心,怎么辦呢?

解鈴還得系鈴人,主要矛盾在司馬昭這里,只要把司馬昭搞定了,一切便迎刃而解。

第二節 政歸司馬炎

司馬炎跟隨父親日久,自然知道攻克堡壘要找薄弱環節,而父親雄才大略,卻有個弱點,那就是迷信,尤其相信面相,當初為司馬炎選老婆也是基于這個原因。

他找來好哥們,在中組部做秘書的裴秀喝酒,酒過半酣,司馬炎有意無意地問了一句:“哥們,你相信面相嗎?”“當然相信了,有啥面相就有啥命。”司馬炎微微一笑:“那你認為我老爸的面相如何?”裴秀一聽,拿起酒杯和司馬炎一碰,然后一飲而盡:“這還用問,貴不可言。”司馬炎這時突然站起來,打開頭發,標準一個立正姿勢,直盯著裴秀:“那你看我面相如何?”裴秀此刻看到的,是一個長長的頭發拖在地面上,垂下的雙臂長度超過膝蓋的人。一個激靈,裴秀的酒勁馬上就醒了,“立發委地,手垂過膝”可是帝王之相,他太了解司馬昭父子了,拿句后來人的話說:今天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他馬上站起來,對司馬炎深深一鞠躬:“世子在上,請受臣一拜。”司馬炎大喜,看來自己找了個明白人,也立馬對裴秀深深一躬:“拜托了,裴兄。”

司馬炎的想法是多此一舉,但他的行動卻幫了司馬昭的大忙,兩父子無形中配合起來,加上幾個會來事的大臣,不用導演,不用指揮,一干人等自編自導了一出漂亮的雙簧。

司馬昭要立司馬攸為繼承人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其實他心里實在是很希望有人出來反對一下,但一來司馬攸實在比司馬炎優秀得太多,朝野上下都看好他;二來自己演戲太過,司馬昭暗自擔心收不了場。

更重要的是,司馬昭身體越來越不濟,自感時日無多,他在和時間賽跑。

正在司馬昭有些不知所措的時候,急為領導所急的幾個關鍵人物上場了。

首先出馬的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

魏晉時期出現了一種將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學,即玄學,“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主要的思想基礎和學術要旨是對道家的表達,因此說玄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或改進。這時期人們將《老子》、《莊子》和《易經》稱之為“三玄”。“竹林七賢”就是當時玄學的著名代表。

“竹林七賢”是七個名士的合稱,他們分別是嵇康、阮籍、劉伶、向秀、阮咸、山濤和王戎,主張“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這七人中領頭的是嵇康,善于音律,尤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很多人對《廣陵散》的了解估計來源于金庸武俠小說,嵇康的行為在當時確實有些笑傲江湖的意思,在他的感召下,其他六人聚集到了他的身邊,遺憾的是當時沒有網絡,否則他身邊會聚集更多這樣類似網友的群體,由于他們經常在河南輝縣西北的竹林之中聚會,因此被稱為“竹林七賢”。

由于當時政治氣候的關系,因此在“竹林七賢”的作品中,多是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濃烈的浪漫氣息,不過大多又是諷刺朝政的,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這七個人堪稱有才華的憤青。

七個憤青在生活上都不拘禮法,清靜無為,常在竹林中喝酒縱歌,玩得很是愉快。可時間是包藥,時間一長,就看出七個人的區別來了。

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有了這些本質的不同,七個人的蜜月肯定長久不了。

表面看來,“竹林七賢”的幾個革命同志志同道合,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其實卻是同床異夢。在縱酒放歌之時,山濤、王戎兩人口稱:“感情深,一口悶。”在另外五人喝得酩酊大醉,酣暢淋漓,沉浸在自己心目中和諧無為的世界時,這兩人口稱“痛快”,心里卻清醒得要命,他們才不甘心陪著別人在這竹林里玩一輩子,而是志存高遠,一旦時機成熟,兩人都將“歷經幾年竹林游,一朝貨與帝王家”。

嵇康﹑阮籍﹑劉伶忠于自己的主張,都不愿在司馬家族手下做官,嵇康下場最悲慘,終被司馬昭殺害。

山濤和王戎兩人卻是高高興興的去投奔司馬,而且都做到了國務院總理一級的官位,尤其王戎,天生就是做官的料,歷經兩朝,無論政治風云如何變幻,始終不倒。

山濤在為官方面還是比較有為的,作為司馬氏政權的骨干,在組織部副部長任上,本著對司馬氏政權高度負責的精神選人用人,知人善任,公道正派,重視關心老實人、正派人、不巴結領導的人。在當時奢華腐敗的魏晉官場,山濤是少有的清明之人,深得司馬昭的寵信,司馬昭對他的評價有四個字:“清明、雅操。”并主動給他加薪,可見山濤在司馬氏心中的分量。

山濤也始終沒有忘了老朋友,由于司馬昭仰慕“竹林七賢”之名,幾次要求嵇康出來做官,嵇康就是不給面子,山濤深知司馬昭的脾氣,出于對老朋友處境的擔心,也認為以嵇康的才華不做官甚為可惜,因此山濤想將自己的位置騰出來讓嵇康坐,自己再調任他處,但嵇康不但不給面子,還給山濤寫了封絕交信,實際上,嵇康寫絕交書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山濤,有了這封絕交書,就不會連累到好朋友。后來嵇康被殺害,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女托付給山濤,并對自己的兒女說:“巨源(山濤字)在,汝不孤矣。”可見對山濤的信任。

“竹林七賢”最后的解體只是因為人各有志,他們的友情卻一直伴隨彼此。嵇康為司馬昭所殺時,另外六人又再次聚集在一起商量營救辦法,由于終究抵不過強大的國家機器而功虧一簣。但他們留給后人的,無論在藝術、文化還是精神方面,都有很多說不盡道不完的傳奇。

不過官場自古以來都有自己的規則,山濤在仕途上的春風得意第一得益于他做出了不少成績,第二得益于他和司馬氏的親戚關系,這兩點之外,也和他善于揣摩圣意,深諳官場規則分不開。

現在,司馬昭遇到困難了,能否主動為領導排憂解難是衡量下屬是否貼心的重要指標,山濤自然是當仁不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青县| 扶绥县| 潜江市| 进贤县| 晋江市| 含山县| 玉溪市| 枞阳县| 清原| 茂名市| 县级市| 建宁县| 麻城市| 博爱县| 南通市| 准格尔旗| 岳阳市| 文登市| 鄱阳县| 新源县| 科技| 宣武区| 平谷区| 德江县| 河南省| 九龙坡区| 睢宁县| 比如县| 常山县| 扎鲁特旗| 和硕县| 郓城县| 晋宁县| 桃园县| 和田市| 集贤县| 新安县| 英德市| 东山县| 云安县|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