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隨和的人明白雄辯是銀 沉默是金的不爭智慧(1)
- 隨和是一種能力,淡泊而明志
- 王漫兮
- 4974字
- 2018-05-29 09:47:15
人活一世,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事情,不必煩惱,這都是生活的常態。此時,適當地保持沉默不僅是一種大度,也是一種涵養。它能讓你自省反思、慎言慎行,更重要的是能幫你去除滿腹的牢騷。管住自己的嘴巴,默默地提高自己,這就是沉默的大智慧。
【隨和之人懂得沉默是一種大智慧】
沉默是智慧,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說:“多說話并不表明有才智”。生活中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必要的沉默不是軟弱,而是理智和大度;不是冷漠,而是內心深處的安寧和淡泊;不是消沉和放棄,而是奮進的前奏。人總是在飽經世間的喧囂和爭斗之后,才會歸于恬淡和平靜,才能徹悟沉默是無價之寶。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簡潔地表達你的看法,然后保持沉默,留一個寧靜的空間給別人去慢慢思考。在你批評別人時,適當的沉默可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通常來講,當你批評他人時,那人一定情緒相當激動。他可能不但不虛心接受意見,而且還會反唇相譏,使出渾身解數為自己開脫。這時,你就需要保持沉默。你的沉默、你的無言是對當事人的一種威懾。這既顯示出了你寬廣的胸懷與大度的品格,又給對方留有思考的余地,他的態度也會就此改變。你的沉默并非是對矛盾的回避、對錯誤的遷就,而是在提醒對方,冷靜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在無聲的戰場上,情緒越是強烈的人,越是會陷入被動的局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位嗅覺靈敏的美國新聞記者得到情報:羅斯福領導的一個小組,成功地破譯了日軍關于進攻中途島的密碼,并掌握了日軍海上作戰部署的確切情報。美軍據此已針對性地進行了戰略準備。芝加哥的一家報紙根據這位記者提供的稿件,立即作為獨家新聞在報上捅了出去。
這樣一來,不但會引起日本人的警覺而立即更換密碼和調整戰斗部署,而且會使美軍的中途島之戰前功盡棄,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面對如此嚴重的泄露國家戰時情報事件,有關人員請求羅斯福總統下令嚴查法辦。羅斯福卻一反常態,他既沒有責令追查,也沒有興師動眾地辟謠,更沒有因此而調整軍事部署,而是裝出好像什么事也沒發生一樣。令人意外的是,事情很快就平息了下去,此事根本就沒有引起日本情報機關的注意。
——摘自360doc個人圖書館《糊涂思維》2012.3.4
“沉默”是有效的緩兵之計,也許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爭執。爭執的結果是將和諧的人際關系搞得一團糟,誰還能安心專注于做事呢?適當保持沉默,等爭執的雙方失去了精神上的亢奮、精疲力竭之后,再發表你的意見也不遲。
頭腦發熱時的人們只想向外發散能量,誰會再去接受你的善言良語呢?你的沉默可使矛盾沖突趨于緩和,當人們爭辯得不可開交時,看到他們身邊有這樣一位靜靜的旁觀者,他們也許會后悔自己的沖動和不冷靜。
有時,沉默與精心選擇的詞具有同樣的表現力,就好像音樂中音符與休止符一樣重要。過去,心理學家常常認為人們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講出來,告訴別人,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
一個服裝廠的老板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購買他的一臺舊機器,他非常高興。經過仔細核算,他決定以1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并想好了理由。
當他坐下來談判時,內心深處卻在說:“沉住氣?!苯K于,買主按捺不住,開始滔滔不絕地對機器進行褒貶。
賣主依然一言不發。這時買主說:“我們可以付給您12萬美元,一個子也不能多給了?!辈坏揭粋€小時,買賣成交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冰炭不言,冷熱自明?!庇幸恍┨N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德,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其中的韻味往往蕩然無存,抑或索然寡味。如對他人表示關愛時,默默地給予實際幫助,比口若懸河地表白更顯真誠,更具感人魅力。此時,盡管什么都沒說,又仿佛什么都說了,可謂無聲勝有聲。
面對復雜局面和大是大非,沉默往往是潛心思索,凝聚智慧,為從容應對積蓄力量。當然沉默不是故作深沉或天性木訥,而是盛開在心靈深處的智慧之花。“沉默是金”并不意味著“萬馬齊喑”,我們應當崇尚內心充實而不失真誠的沉默。
沉默需要勇氣,需要毅力;沉默是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沉默是自己的財富;沉默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責任。溝通心靈的時候需要沉默。只有在傾聽中才能吸取智慧,彌補紕漏,建立信任。具備優勢的時候需要沉默?!疤斓赜写竺蓝谎浴保惶柌徽Z,是一種光輝;人也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取得成績的時候需要沉默,遭受困難的時候需要沉默,等待時機需要沉默,承擔痛苦的時候需要沉默。
“沉默是金”,卻也不是不說話,而是說話要分場合,要分情況,不能說則不說,保持適當的緘默,能說則盡量少說,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把远啾赜惺А薄S械赖碌娜?,絕不泛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唯有保持適當的緘默,才會避免厭、薄、侮。
【夸夸其談,不得人緣】
一個人越是吹噓自己,就越會容易使人們對其所說的話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淇淦湔?,只能是暴露自己學識欠缺,品味不好,這樣不但不會讓人們覺得這個人很有魅力,而且會讓人產生厭惡。即便是真的有才華、有能力,但是經常吹噓自己也會降低人們的好感。
馬西爾斯是古羅馬時代的英雄,他被人們封為“戰神”。在公元前5世紀前半葉的時候,他率領部隊奮勇殺敵,屢次使城免遭屠戮。但是因為他經常馳騁在外地的戰場上,羅馬的人都沒有見過他,這就使得他成為謎一般的傳奇人物。
公元前454年,馬西爾斯打算告別軍戎生涯,參加競選,角逐最高層的執政官,從而進入政治界。按照規定,所有候選人,都必須在公眾投票前發表公開演講,向人們展示他自己的風范。在演講會的講臺上,馬爾西斯什么也沒有說,只是脫下身上的衣服。人們看到了他身上的累累傷痕,感動得淚如雨下,幾乎每個人都認定他會當選。
然而,在投票的前一天,馬爾西斯在公眾場合與公眾見面,但是他只與那些陪同他來的高層官員和富有的市民說話,而且一味地吹噓自己的功績。人們終于認清了他的本來面目:所謂的英雄只不過是個吹牛大王而已。于是,人們決定第二天不投他的票了。
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將軍,他在大軍撤退時總是斷后。當他回到京城的時候,別人都贊揚他退卻在后、舍生忘死的精神。這位將軍只是很平淡地說:“并非吾勇,馬不進也?!?
上面的這兩個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同樣是立功的將軍,對待自己的功勞卻是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才是使得人們對他們有著完全相反的看法。
——摘自南京廖華《總有一條道路抵達心靈—第六章 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
馬爾西斯一味地吹噓自己曾經在戰場上的功績,本來是想讓人們知道他有多勇敢、多偉大,他為這個國家做過多么重大的貢獻。結果卻適得其反,人們對他的裝腔作勢很反感,他把自己說得越神勇,人們就對他失望越多。他本來以為這樣能贏得公眾的好評,結果卻是毀掉了自己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中國古代的那位將軍,他謙遜地把斷后的功績推掉,認為這不是自己勇敢,而是因為馬不行進,使得自己不得不退卻在后。他這樣的做法反倒是贏得了人們的贊譽。那些謙虛的人對自己的優點不以為然,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不是想占什么便宜,而是不愿夸耀自己的功績。但是越是這樣,這些人就越是得到更大的榮譽。
要知道經常吹噓自己的人,只不過是想滿足自己被人羨慕,受人恭維的快感。但是當人們發現他們言過其實的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受到了愚弄,也因此,在失望的同時就會產生報復的心理,排擠那個吹噓的人。古今中外,因為吹噓和自以為是而喪命的人不在少數。
一個羅馬將軍在公元前131年帶領部隊圍攻希臘城堡。那個時候是需要用撞墻槌攻破城門,但是當時他們并沒有準備撞墻槌。將軍沉思了一會兒,他想起來看到過雅典船塢里有兩支沉甸甸的船桅,其中較大的一支船桅可以用來代替撞墻槌,撞開希臘城堡的圍墻,于是便下令將較大的這支立刻送來。接到命令的雅典軍械師卻認為,較短的一支更容易把墻撞開,于是軍械師自作聰明,堅持把較短的桅桿送了過去。他深信將軍一定會因為他這個明智的決定而賞賜他。
短桅桿運到戰場后,將軍一看沒有按照他的命令來執行,非常生氣。然而軍械師一點都沒有發覺,仍然興高采烈地向將軍解釋送來短桅桿的原因。他滔滔不絕,說自己是專家,在這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深知其中的原理,并表示在這些事情上聽取專家的意見才是最明智的,攻城時采用他送來的短桅一定是最有效的。將軍越聽越怒,從來沒有一個人像這個軍械師這樣敢違抗他的命令,并且還在他面前吹噓,這使得他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還沒等軍械師說完,就下令把他吊起來,用鞭子活活打死了。
——摘自南京廖華《總有一條道路抵達心靈—第六章 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
吹噓的人總是相信自己是正確的,他們總喜歡逞口舌之能,他們總是趾高氣揚,自以為是,在權勢面前也沒有忌諱,這無異于自掘墳墓。
因此,我們不要自以為有點才能,就四處吹噓,想讓人覺得自己是個天才。不要自以為發了點小財,就到處夸耀,好像自己是比爾·蓋茨。更不要做了點小事,就覺得勞苦功高,四處張揚。要知道,這樣的人是最討人嫌的。因為喜歡吹噓的人往往是沒有什么真才實學的人。達·芬奇說過這么一段話:“微小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使人謙遜?!?
有時候沉默勝于千言萬語,聰明的人都知道節制,與其夸夸其談,不如閉起嘴巴。低調不是沒有個性,沉默也不代表一無所知,真正的卓越非凡不用吹噓總會有人知道。吹噓自己知識的人,等于宣揚他的無知;吹噓自己勇敢的人,無疑告訴別人他是個膽小鬼;吹噓自己富有的人,只能證明他是個愛財的人。平平常常的人,謙遜樸實地對待人生,無論他是否有所作為,人們都會對他有個好印象。
【學會沉默,管好你的嘴巴】
俗話說:“好馬長在腿上,好人長在嘴上?!笨诓诺闹匾⒉淮斡谀芰?,關鍵在于你如何運用。一個滔滔不絕的人不見得就是擁有了一副好口才,一個偶爾沉默的人也不見得就是木訥之輩,真正會說話的人總能恰到好處地把握住說話的機會,管好自己的嘴巴。
沉默,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愚鈍木訥,其實,沉默是一種修行,能為自己鍍上一層保護膜。孔子去后稷之廟參觀,在三座金鑄的人像的背上銘刻了幾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無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害。”孔子說的“無多言,無多事”,就是在勸誡人們:為人寧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不驕不躁,寧可顯得笨拙一些,也絕對不可以自作聰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思想家說,沉默是一種美德;哲學家說,沉默是一種成熟;教育家說,沉默是一種智慧;藝術家說,沉默是一種魅力;科學家說,沉默是一種發明。是的,沉默是一種難得的心理素質,也是一種可貴的處世之道。
大科學家富蘭克林在青年時代,曾經開了一個小小的印刷廠。那時,他被選為當地議會的書記。但是,在選舉之前,一位新議員發表了一篇明顯表示反對他的演說,演說中,他把富蘭克林貶得一文不值。對于這位新議員的反對富蘭克林當然不會高興。但是,這位新議員是一位有身份、有學識、有教養的紳士,他的聲譽和才能使他在議院里很有地位。該怎么做呢?
富蘭克林終于想到一個辦法,他打聽到這位新議員的藏書室里有幾部很珍貴、稀罕的書,于是就寫了一封簡短的信給他,說他想看看這些書,希望他能答應借幾天。沒想到,接到信后,這個議員馬上就把書送來了。過了大約一個星期,富蘭克林將那些書送還回去,還另外附了一封簡短的信,真誠地表示了謝意。這樣一來,當他們下一次在議院里遇見的時候,那位議員居然主動跑上前來和富蘭克林握手談話,而且非常客氣,并且說一切事情他都愿意幫忙,于是兩個人成為了知己,美好的友誼一直維持了終生。
在富蘭克林的成功之路上,用沉默的語言來“回敬”他人的批評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富蘭克林運用這個策略,取得了成功。這種策略的作用,存在于人類天性中的一種潛意識中。我們應當認真研究為什么當初反對富蘭克林的議員竟會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東西在那位議員心中起了作用,使他不僅與富蘭克林握手言和,而且成為了摯友?
其實,在借書的那個小環節里,富蘭克林無形之中已表示了推崇對方的意思,而使自己居于較低的地位。這種情形下,也就無形地抬高這位議員的地位而貶低自己的地位,這樣做的結果便是“使別人感到自己地位的優勝和重要”。簡單地說,這個策略,是在維護別人的“自尊心”。在人類所有的意識中,活動最強的欲望,就是維護自己的自尊心。
因此,古人說:“治理中顯露的,是大眾的小事;治理中默然無聲的,是圣人的表現;存心于私利的,是小人的追求;存心于遠大的,是圣人的事業。”言語的災禍,輕則害人,重則害己,該沉默時就沉默,你可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