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寫故宮?
(繁體中文版序)
我寫的《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一書二〇一一年在日本出版,后來翻譯成中文,二〇一二年在中國臺灣地區出版,二〇一四年在中國大陸出版。
在臺灣和大陸出版時,為了宣傳,我到當地接受報紙、雜志、電視等媒體訪問的次數相當多。那個時候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是日本人,為什么要寫故宮的事情呢?”因為太常被問了,回答多了我也像官員一樣,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答案:“在這個世界上,相同名稱、相同收藏的博物館竟然有兩個,非常不可思議,似乎可以列入世界七大奇跡了。已經變成兩個故宮的存在,在這半個世紀當中,也許發生過很多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對于我這個外國人來說,這些事情實在很妙,讓人想知道背后的原因。就這樣持續采訪下來,最后寫成了一本書?!?/p>
當我這么回答之后,接下來我繼續被問到:“那么日本人寫出這本故宮的書,和其他有關故宮的書,有什么不同嗎?”這時候我就會盡情把想到的都說出來:“有關故宮的書已經有很多,但多數都是歷史或藝術的專家所寫。我自己沒有學過史學或是藝術史,并沒有想要寫一本純粹歷史的書或藝術的書,這些交給專家更好。我是通過故宮這個過濾器,描寫與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日本有關的亞洲近代史及現代政治。讀過這本書的人就會知道,基本上政治和外交的內容應該占了大半。因為故宮就是政治問題和外交問題,我相信這個觀點和過去所出版的故宮書籍完全不同?!?/p>
這時候如果對方顯得很有興趣的樣子,我就會再繼續說下去:“不管是大陸人或是臺灣人,一定是用自己的觀點去寫故宮。大陸人認為北京故宮是直系長男本家,臺北故宮是配角。臺灣人認為臺北故宮是本家,北京故宮是配角。而且對兩邊來說,這和兩岸關系很敏感的部分有關,因此會忽視配角的存在,或是書里寫得好像根本不存在。但是對我來說,兩邊的故宮都是主角,我會將它們想象成一張分離的地圖,因為我是外國人,對兩岸關系沒有特定的意識形態或是政治立場?!?/p>
對于臺灣人或是大陸人來說,這的確觸碰到了“思考的死角”。大陸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的故宮是直系本家,臺灣的“故宮”就定位在旁系。相對地,臺灣認為自己是“正統”,“故宮”在臺灣當然是直系本家。兩邊當然未曾就“誰是本家”來對話或討論過,如果有這樣的對話,大概只有對罵。在各自的言論空間下,兩邊的學者或媒體都以自己這邊是本家為前提做研究或報道,比較不容易存在“第三只眼”的角度。
同時,日本與美國等和故宮關系深厚的國家,受到來自兩岸關系的政治立場影響,“親中派”認為北京故宮是本家,忽視臺北故宮;相對地,“親臺派”傾向認定臺北故宮才是本家,不會好好去看北京故宮。
在寫故宮問題的時候,我已盡力排除意識形態,不管對于哪個故宮,都盡可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下筆。當然因為我是擔任《朝日新聞》臺北特派員時所采訪,因此以在臺灣所見所聞采訪內容為主,與臺灣相關的內容占了三分之二,但是在政治上,我誓未袒護任何一方?!秲蓚€故宮的離合》一書在臺灣和大陸的銷售量都超乎我的預期,也得到不錯的評價,我認為這即是因為我以第三者的立場,帶給讀者新鮮的感受。此外,我開始寫故宮時就已決定,我不是要寫藝術文化,我是要通過分析政治、歷史、社會,當作一種手段來寫文化。在分析中國問題方面,現在的日本是否過度忽視文化這一塊,是否刻意避開中華文明要素,對此我想提出我的批判。過去,對于日本人來說,中國就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在江戶時代受教育、在明治維新以后提倡中國論的那些人,多半是如此,如內藤湖南、桑原藏、狩野直喜、白鳥庫吉、吉川幸次郎、青木正兒等。他們經常通過文化談中國,這樣的傳統一直維持到戰后的竹內實、竹內好。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日本的中國論開始遠離文化。
然而,要理解中國及中國國民,還有,如果要理解日本和日本國民,究竟是不是可以忘記中國文化這件事,我心中充滿疑問。
為什么我們使用漢字?為什么要在學校寫書法?
為什么名人的客廳會掛畫軸或畫來裝飾?
為什么日本的茶道喝抹茶?
這些有關日本文化根源的問題,如果不懂中國文化是回答不出來的。但是到了今天,我們對于中國文化,雖然在地理空間上相鄰,但在精神上卻有點分離,連這樣的提問也變少了。最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急速發展,大國崛起,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對于理解中國的需求這么高,其中,故宮正是了解中國的好教材。光是故宮收藏的文物,便充分反映了中華的歷史,與其閱讀寫得不好的中國史書籍,不如把重心放在中國歷史當中。例如,要想解讀“嘉量”這件文物,就必須理解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的經濟政策,“嘉量”象征統一度量衡的事業。從蘇軾的《赤壁賦》可看到北宋當時的政治情況,甚至也會浮現三國時代動蕩的意象。在愛好藝術的風流天子宋徽宗身上學習,也必知道北宋政治弱化及滅亡的悲劇。從青花瓷中,也可知元帝國擁有廣大領土連接西方,向中東及歐洲地區大量輸出,迎向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此外,如果想要了解中日的近代史,通過故宮是最容易弄清楚的。故宮博物院的誕生是因為清代的滅亡;故宮文物從北京遷移到上海、南京是因為日軍侵略中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故宮文物開始從南京遷移到四川,這是因為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已逼近南京;故宮文物跨海到臺灣,是因為蔣介石輸掉國共內戰。北京和臺北的兩個故宮,延續著兩岸的分離。
這樣一路分析下來,我們可以知道故宮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文化反映了中國所有的東西,那么中國人也通過文化反映了自己的歷史和命運。
為了理解我們永遠的鄰居中國,代表中華文物精髓的故宮文物,我認為這是再好不過的絕佳素材,也是理解中國的捷徑。
當思考所謂臺灣問題或是兩岸關系,故宮通常是政治問題的最前線,觀察故宮問題,有助于政治分析。存在臺北和北京兩個故宮,故宮問題就是兩岸關系的具體化。思考故宮問題,就是思考中國,也就是思考兩岸關系,更是思考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現代史。
因此我寫了故宮,之后也會繼續寫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