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理念或實體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都認為,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過有意義的生活;他們所說的共同體都是指希臘城邦。但是,理念論理性主義的柏拉圖與批判的常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社會觀上也存在明顯分歧:柏拉圖以訴諸理性的要求批評實際狀況;他認為政治的任務是使實際狀況更接近理想的狀況。相反,亞里士多德從已有國家形式入手;對他來說,理性是劃分和評價已有國家形式的手段。這意味著柏拉圖要在超越已有的秩序中追求嶄新的秩序,而亞里士多德卻是從已有秩序中尋求最好的秩序。他的思想更具現實性,因為更適合當時城邦的政治狀況。

當然,這里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特征概括得很簡單。但仍可以說明他們的純哲學理論和政治理論上的一些特定區別。然而,關注他們之間的區別不能抹殺他們之間也存在很多共同點的事實。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間的傳承關系與這個事實有關:亞里士多德的論證是針對柏拉圖的思想而進行——就是說,亞里士多德不只是提出新的觀點,他還列出種種論據來反對柏拉圖的觀點。我們不去評判究竟誰的思想更好,但可以說亞里士多德是對柏拉圖思想的一種理性繼承。例如,亞里士多德,如柏拉圖一樣,也批評了所謂柏拉圖主義理念論。

實體和屬性

根據先前的教科書詮釋,柏拉圖說只有理念才是真正存在的,而亞里士多德卻聲稱獨立存在的是個別事物,或用亞里士多德主義的術語說是“實體”。埃菲爾鐵塔、鄰居家的馬、這支鉛筆,都是個別事物,是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實體:它們獨立存在。相反,埃菲爾鐵塔的高度、鄰居家馬的金黃顏色、鉛筆的六角形狀,都是一些屬性,這些屬性不能獨立于塔、馬和鉛筆存在。實體具有屬性,而屬性作為實體的屬性才存在;離開實體,屬性無法獨立存在。我們看見不同的黃色物體,談論“黃色”這個屬性。同樣也可以看到和談論其他的物體和屬性。但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黃色這個屬性不是獨立存在的理念。它只存在于黃色的各種事物中,且因為有黃色事物的存在而存在。舉例說,亞里士多德運用了如下論證:如果綠的理念是所有綠色事物共有的,那我們就有兩種對立的選擇:第一種選擇,我們可以說綠的理念本身是綠色的,但這樣綠的理念同時又成為自身的一個要素。那我們要問,難道不存在為綠色的綠的理念和個別綠色事物所共有的第三種事物嗎?(我們可以對這個第三種事物再問相同的問題:這稱為“第三者論證”。)第二種選擇,我們可以說綠的理念不是綠色的,那這樣說綠的理念為所有綠色事物所共有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同樣,我們看見黑美人、秘書處、扳機和叫做其他名字的各種各樣的馬,并把它們稱為馬。這樣我們就撇開了每匹個別的馬的個體偶然性,只注意它們作為馬的特征。它們是金色還是褐色、是瘦是胖、脾氣溫順還是桀驁不馴,都不重要。在我們考慮馬的本質時,這些都是非本質屬性。但另外有一些屬性,是馬之為馬的特有屬性,如馬是哺乳動物,有四蹄等。這些屬性可稱為本質屬性:它們體現了馬的實體的特征。根據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的這種區分,我們可以形成種的概念(a concept of species);例如馬這個種的概念,就是由馬的本質屬性構成的。

因此,亞里士多德聲稱只有實體是實際存在的,屬性和種只是相對存在,相對于它們存在于實體(個別事物)中或與實體相關而言。

這樣,亞里士多德把理念拉回到個別事物的層次上:屬性和種存在著,但只存在于個別事物中。亞里士多德的這個區分起初看來好像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但一旦我們仔細看的話,就變得復雜了。例如,我們會問:如果把相對存在的所有屬性去除的話,那留在獨立存在的具體物體中的是什么東西?

我們可以如下概要地解釋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間的關系。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概念語詞(屬性名稱,如“紅”、“圓”等,和種的名稱,如“馬”、“人”等)指稱存在的事物。但柏拉圖認為,這些“事物”是藏在可感現象背后的理念:我們能正確說出,這是一張椅子,它是藍色的;但在我們看這張椅子之前,必然已經擁有了椅子和藍色的理念。正是這些理念使我們能看到理念所呈現的如椅子和藍色的現象。亞里士多德則認為這些“事物”是存在于可感現象中的形式。但我們不能光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借助理性,我們能感知共相或形式。撇開黑美人這匹馬的獨特性,我能夠想象馬的普遍形式。我看到的是黑美人這匹馬,但真正存在于黑美人“中”的馬的形式只能通過對感覺和個別事物的抽象才能明確知道。

對柏拉圖來說,感覺經驗是不完善的知識。真正的知識在于對理念的洞見。而對理念的洞見意味著要深入到藏在感覺世界“背后”的理念世界中去。而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感覺經驗更為實在。他認為,最終存在的只有個別事物(實體)。但我們能借助理性,在這些事物中抽象出普遍形式。通過抽象過程,我們認識到事物中存在的普遍形式。換句話說,相比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認為感覺經驗和理性具有一種更同等的地位。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知識起源于感覺經驗。但是通過對感覺經驗的反思,如對不同的馬的感覺經驗的反思,人們能認識到存在于個體馬之中的馬的形式。通過對形式的進一步反思,就有可能形成哲學的知識。我們可以說,亞里士多德把各種理論科學看成是對日常經驗的程度不等的抽象:在生活世界中,我們能獲得對有形事物的直接的感覺經驗。物理學抽取掉個別有形事物的特殊性和偶然性:物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此時此刻的這塊石頭,而是作為自然物體、有一定重量和位移的石頭。數學進一步抽取掉事物的物質屬性,使事物只以幾何形式或數學價值(數字)呈現。最后,經過再次抽象,我們達到形而上學,關注的是徹底普遍化的原則和屬性。因此,可以說亞里士多德是從感覺經驗通過抽象往“上”獲得普遍性,相反,在某種意義上,柏拉圖是從“上”往“下”朝向感覺世界,對理念的辯證洞見確定無疑(最初先獲得洞見)。然后通過數學、物理學和人文科學往“下”朝向越來越可變的物體,對它們的洞見也越來越暫時和不確定(因此,對柏拉圖來說,沒有人出生于理念世界。我們一生中都不得不在“上”“下”[即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譯者]間徘徊,為了盡可能好地洞見到理念)。在后面涉及共相的爭論中(第六章),我們還會回到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主義之間的這一差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闸北区| 马龙县| 北安市| 大姚县| 新兴县| 保定市| 乌兰察布市| 尉犁县| 庆云县| 霍山县| 武强县| 雅安市| 肃北| 个旧市| 错那县| 连山| 马公市| 宁南县| 罗甸县| 衡阳县| 蕲春县| 大理市| 电白县| 南丹县| 鹰潭市| 招远市| 加查县| 乐至县| 湘乡市| 鄂托克前旗| 奉贤区| 巴里| 通榆县| 马山县| 塔河县| 湾仔区| 玉溪市| 蛟河市| 株洲市| 泾源县|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