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R心潮
- 李峙研究組 騰訊研究院S-Tech工作室
- 694字
- 2019-01-04 03:20:39
沉浸感與臨境感
看到沉浸感與臨境感這兩個概念時,你也許會對前者更加熟悉,而對后者感到陌生??萍济襟w在報道VR時往往喜歡用沉浸感(immersion)這個詞,但是心理學家則更關心臨境感(presence)。這兩者之間有密切的聯系,但又有所區別。
沉浸感強調的是一些客觀技術指標對虛擬環境產生的作用,比如顯像設備的類型(HMD/CAVE/桌面顯示器),視場大?。╢ield of view, FOV),畫面解析度,顯示刷新率,運動捕捉的更新率等。這些技術指標的好壞會直接影響用戶的VR體驗。沉浸感的強度依賴于這些技術指標,比如FOV越大,畫面解析度越高,沉浸感就越強。
臨境感則更加強調VR使用者的主觀感受——在多大程度上,VR用戶感覺自己是身處在VR環境之中,而不是肉體所在的物理環境。也許你已經有些迷惑了,這種主觀感受不也依賴于設備的技術指標嗎?那么臨境感與沉浸感又有何區別呢?
實際上,沉浸感的確是臨境感的基礎。VR設備的技術指標越高,帶給用戶的臨境感越強。但是對于兩個使用相同硬件設備(換言之,具有相同沉浸感)生成的VR,一些內容(軟件)設計上的區別可以大大影響臨境感。比如,內容中的故事越是吸引人,虛擬環境中的交互方式越是接近現實中的交互方式,物體的行為(例如碰撞)越是符合真實世界中的物理規律等,其臨境感就越強。
以電影來作類比,沉浸感涉及的是屏幕大小、畫面精細程度或者是立體特性(2D或3D)等方面,而臨境感談及的是劇本、鏡頭的運用以及剪輯的手法。前者固然是重要的基礎,但后者卻決定了觀眾能否“入戲”。技術的發展自有其節奏穩步前行,而內容的創作卻往往需要思維的頓悟。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因而更關心臨境感。在隨后的內容中,若無特別說明,談及這兩者時我們將統一使用臨境感一詞進行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