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考研政治核心考點精編
- 新東方國內大學項目事業部編寫
- 9639字
- 2018-11-08 19:43:57
第六章 資本主義的發展及趨勢
知識導圖

考點精講
第一節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一、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
1.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
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19世紀70年代以前,資本主義處于自由競爭階段;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得以形成。壟斷取代自由競爭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占據統治地位。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包括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兩種形式。
2.生產集中與資本集中
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引起壟斷,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集中是指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商品的生產日益集中于少數大企業的過程,其結果是大企業在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資本集中是指大資本吞并小資本,或由許多小資本合并而成大資本的過程,其結果是越來越多的資本為少數大資本所支配。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是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和自由競爭的結果,也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社會化的重要表現。
3.壟斷的形成、本質及壟斷組織
所謂壟斷是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與控制。
壟斷產生的原因:①當生產集中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極少數企業就會聯合起來,操縱和控制本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實行壟斷,以獲得高額利潤。②企業規模巨大,形成對競爭的限制,也會產生壟斷。③激烈的競爭給競爭各方帶來的損失越來越嚴重,為了避免兩敗俱傷,企業之間會達成妥協,聯合起來實行壟斷。
壟斷是通過一定的壟斷組織形式實現的。壟斷組織是指在一個經濟部門或幾個經濟部門中,占據壟斷地位的大企業聯合。最簡單的、初級的壟斷組織形式是短期價格協定。常見的壟斷組織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盡管壟斷組織的形式多樣,但它們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即通過聯合來操縱并控制商品生產和銷售市場,操縱壟斷價格,以攫取高額壟斷利潤。
4.壟斷與競爭
壟斷是從自由競爭中形成的,是作為自由競爭的對立面產生的,但是,壟斷并不能消除競爭,反而使競爭變得更加復雜和劇烈。這是因為:第一,壟斷沒有消除產生競爭的經濟條件。第二,壟斷必須通過競爭來維持。第三,社會生產是復雜多樣的,任何壟斷組織都不可能把包羅萬象的社會生產都包下來。總之,在壟斷條件下,在壟斷組織內部、壟斷組織之間、壟斷組織同非壟斷組織之間以及非壟斷的中小企業之間存在著廣泛而激烈的競爭。
壟斷條件下的競爭同自由競爭相比,具有一些新特點。①在競爭目的上,自由競爭主要是獲得更多的利潤或超額利潤,不斷擴大資本的積累。壟斷條件下的競爭的主要目的是獲取高額壟斷利潤,鞏固、擴大已有的壟斷地位。②在競爭的手段上,自由競爭主要運用經濟手段,而壟斷條件下競爭的手段更加多樣,不僅采取經濟手段還采取非經濟手段,使競爭更加復雜、激烈。③在競爭范圍上,自由競爭時期,競爭主要是在經濟領域,而且主要在國內市場上進行,而在壟斷時期,競爭的規模擴大,范圍遍及各個領域和部門,并由國內擴展到國外。總之,壟斷條件下的競爭,規模大、時間長、手段殘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壞性。
5.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
金融資本是由工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金融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包括金融聯系、資本參與和人事參與。
在金融資本形成的基礎上,產生了金融寡頭。金融寡頭是指操縱國民經濟命脈,并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金融寡頭在①經濟中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參與制”(金融寡頭通過掌握一定數量的股票來層層控制企業的制度)來實現的;②在政治上對國家機器的控制主要是通過同政府的“個人聯合”(親自擔任或指派代理人擔任政府要職)來實現的;③金融寡頭還通過建立政策咨詢機構,掌握新聞科教文化等來左右和影響內政外交與社會生活。
6.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
壟斷資本的實質在于獲取壟斷利潤,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家憑借其在社會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而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具體來說,壟斷利潤的來源包括:①對國內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剝削的加強;②通過控制市場占有非壟斷企業的利潤;③通過加強對其他國家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獲取的國外利潤;④通過資本主義國家政權進行有利于壟斷資本的再分配,從而將勞動人民創造的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變成壟斷資本的收入。
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組織制定的壟斷價格來實現的。壟斷價格是壟斷組織在銷售或購買商品時,憑借其壟斷地位規定的、旨在保證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其公式是:壟斷價格=成本價格+壟斷利潤。壟斷價格包括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兩種形式。壟斷高價是指壟斷組織出售商品時規定的高于生產價格的價格;壟斷低價是指壟斷組織在購買非壟斷企業所生產的原材料等生產資料時規定的低于生產價格的價格。壟斷價格的產生并沒有否定價值規律,它是價值規律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作用的具體表現。
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開始形成,在兩次大戰期間得到一定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獲得廣泛而迅速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科技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的結果。首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在更大范圍內被支配,從而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其次,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的深化,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最后,緩和社會矛盾、協調利益關系,也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有五種:①國家所有并直接經營的企業;②國家與私人共有、合營企業;③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包括國家向私人壟斷企業訂貨、提供補貼等;④宏觀調節,主要是國家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對社會總供求進行調節,以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標。⑤微觀規制,微觀規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其一是反托拉斯法,其二是公共事業規制,其三是社會經濟規制。主要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市場秩序,限制壟斷,保護競爭,維護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它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首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突破了私人壟斷資本的狹隘界限,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有利于緩解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再次,通過國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勞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參與和干預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升級和優化,加快了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但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并沒有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其實質都是私人壟斷資本利用國家機器來為其服務的手段,是私人壟斷資本為了維護壟斷統治和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和國家政權相結合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形式。
2.金融壟斷資本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美國的主導下建立了國際貨幣體系,亦稱布雷頓森林體系,該體系對促進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維護了美國的世界經濟霸權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加深和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矛盾的激化,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隨后,西方國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的道路。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創新是金融壟斷資本得以形成和壯大的重要制度條件,推動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在金融壟斷資本的推動下,壟斷資本主義的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資本在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和利潤總額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實體經濟的資本利潤率下降,面對激烈競爭,實體經濟部門不得不把利潤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領域,導致金融資本的急劇膨脹;制造業就業人數嚴重減少,以金融為核心的服務業就業人數逐步增加;虛擬經濟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金融壟斷資本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經濟過度虛擬化,導致金融危機頻繁發生,不僅給資本主義經濟,也給全球經濟帶來災難。
3.壟斷資本在世界范圍的擴展及其后果
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經濟動因:一是將國內過剩的資本輸出,以在別國謀求高額利潤;二是將部分非要害技術轉移到國外,以取得在別國的壟斷優勢;三是爭奪商品銷售市場;四是確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來源。
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一是借貸資本輸出;二是生產資本輸出;三是商品資本輸出。從輸出資本的來源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私人資本輸出,另一類是國家資本輸出。
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的擴展,產生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后果:①對于資本輸出國來講,資本輸出為其帶來了巨額利潤,帶動和擴大了商品輸出,大大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控制。②對于資本輸入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來講,資本輸入對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如吸收了資金,引進了較先進的機器設備和工藝技術,培訓了技術和管理人員,利用外貿和技術辦廠,促進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擴大了外貿等。資本輸入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如付出了較大的經濟代價和環境資源代價,沖擊本國民族工業,債務加重,對國際資本依賴性增強等。
4.壟斷資本國際化條件下的壟斷組織
隨著資本輸出的不斷增加和壟斷資本勢力范圍的迅速擴大,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同時,彼此間的競爭更為激烈,矛盾和沖突也更為突出。在這個背景下,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議建立起國際壟斷資本的聯盟,即國際壟斷同盟,以便在世界范圍形成壟斷,并在經濟上瓜分世界。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瓜分世界是通過壟斷組織間的協議實現的,而協議的訂立、瓜分的結果又以經濟實力為后盾和基礎。
當代國際壟斷同盟的形式以跨國公司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盟為主。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盟,是國際壟斷同盟的高級形式。它主要是由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出面締結協定所組成的國際經濟集團。國際壟斷資本還建立起國際經濟調節機制,以加強國際協調。國際經濟協調的具體形式包括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國際經濟協議以及地區性的經濟組織和集團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從事國際經濟協調、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的國際性協調組織主要有三個:國際貨幣經濟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
壟斷資本國際化條件下各種形式的國際壟斷組織、國際壟斷同盟和國際經濟協調機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但它們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他們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服務的。
5.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和實質
列寧指出,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進而發展到帝國主義,具有五個基本特征:①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②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治;③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④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⑤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這些特征集中體現了帝國主義的實質,即壟斷資本憑借壟斷地位,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為了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壟斷資本對內通過“參與制”和“個人聯合”謀求從經濟到政治對整個國家的統治;對外運用經濟的、政治的甚至戰爭的手段進行擴張,謀求對整個世界經濟和政治的控制。二戰后,雖然列寧指出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在表現形式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其基本內容及其實質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三、經濟全球化及其后果
1.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過程。
生產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包括:一是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二是貿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業生產經營的全球化。
2.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后果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促進了國際分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再次,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制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優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由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能夠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所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積極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增強經濟的競爭力;可以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可以借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它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后果。主要表現是:一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二是在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三是各國特別是相對落后國家原有的體制、政府領導能力、社會設施、政策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都面臨全球化的沖擊,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四是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依賴越來越強,而有效的全球性經濟協調機制卻沒有建立起來,這就使爆發全球經濟危機難以避免。
受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世界經濟增長格局有所變化,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各國共贏的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平等的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公平的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各國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真題演練
1.(2011.18多選)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產生了一種新型的壟斷資本,即金融資本。在金融資本形成的基礎上,產生了金融寡頭。金融寡頭操縱、控制社會的主要方式有
A.通過“參與制”實現其在經濟領域中的統治
B.通過同政府的“個人聯合”實現其對國家機器的控制
C.通過政策咨詢機構影響和左右內外政策
D.通過新聞媒體實現國民思想意識的一元化
【難度系數】0.365
2.(2015.21多選)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的壟斷資本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充分發展的同時,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宏觀調節和微觀規制對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各個環節的干預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觀規制的類型主要有
A.社會經濟規制
B.公共亊業規制
C.公眾生活規制
D.反托拉斯法
【難度系數】0.038
3.(2016.4單選)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資本急劇膨脹,這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經濟過度虛擬化,致使金融危機頻繁發生。西方資本主義金融資本快速發展壯大的重要制度條件是
A.去工業化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B.技術創新與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
C.全面私有化化與放松金融監管
D.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創新
【難度系數】0.461
4.(2016.20多選)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分割的世界經濟體系也隨之被打破,技術、資本、商品等真正實現了全球范圍的流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大大加強,世界進入到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新時代。促使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因素有
A.各國經濟體制變革供給出的有利制度條件
B.出現了適宜于全球化的企業組織形式
C.企業不斷進行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D.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難度系數】0.082
【真題答案】1.ABC 2.ABD 3.D 4.ABD
第二節 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一、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和特點
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個體資本所有制是占主導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這種所有制形式下,生產資料的經濟上的所有權與法律上的所有權是一致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統一于資本家自身,雇傭勞動者在資本家的直接支配和監督下,為其生產剩余價值。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私人股份資本所有制取代個體資本所有制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資本所有制是一種私人資本家聯合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作為資本所有制的股東,僅憑所有權憑證即股票,就能以股息的形式得到一部分剩余價值,整個股份資本由職業經理人直接管理和控制,生產資料的經濟上的所有權與法律上的所有權發生分離,所有權與控制權不再統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所有制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就是國家資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并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資本所有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企業法人資本所有制,另一種是機構法人資本所有制。法人資本所有制在性質上是一種基于資本雇傭勞動的壟斷資本集體所有制,它仍體現著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關系。
2.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從進入生產過程開始已經隸屬于資本,在表面平等的交換關系的背后,是資本對勞動的實際支配和控制。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資本家指揮下的勞動只是形式上隸屬于資本,隨著機器大工業生產體系的建立,生產工具使用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勞動者個人的技能不再對生產過程和結果具有決定意義,勞動對資本的隸屬就成為實質上的隸屬。資本家對工人的控制更加嚴格,剝削方式也更加巧妙和殘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工人階級反抗力量的不斷壯大,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開始采取一些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促使工人自覺地服從資本家的意志。這些制度主要有:職工參與決策,終身雇傭,職工持股。此外,社會福利制度的普及化、全民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勞動者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勞動者的社會狀況。
3.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
一是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很大變化;二是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三是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勞動方式發生了新變化。
4.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繼續發揮市場機制主導性作用的同時,開始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國家已經承擔起實現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保持經濟穩定、提高社會福利水平以及維護競爭秩序等重要職能。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陷入“滯漲”和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泛濫,西方國家普遍走上強化市場機制、弱化政府干預的道路。與此同時,經濟危機呈現新的特點: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日趨嚴重,產業競爭力下降;經濟高度金融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財政嚴重債務化,債務危機頻繁爆發;兩極分化和社會對立加劇;經濟增長乏力,發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機與結構性危機交織在一起;金融危機頻發,全球經濟屢受打擊。
5.政治制度的變化
首先,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公民權利有所擴大。其次,法制建設得到重視和加強,以協調社會各階級、階層之間的利益。最后,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臺上的影響日益擴大。
二、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1.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
當代資本主義發生新變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其次,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最后,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2.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
首先,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為適應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必然要求調整和變革舊的生產關系,新的適應生產社會化要求的生產關系必然將不斷出現和發展。
其次,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從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生產資料私有制仍然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本性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獲取剩余價值的方式和方法。社會福利制度緩和了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矛盾,但并沒有改變導致財富占有兩極分化的制度基礎。資本主義國家政府雖然重視對經濟的協調,但仍然難以防止和克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真題演練
1.(2013.20多選)伴隨著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及階級關系調整,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資本家及其代理人為緩和勞資關系所采取的激勵制度有
A.職工參與決策制度
B.職工終身雇傭制度
C.職工選舉管理者制度
D.職工持股制度
【難度系數】0.299
2.(2014.20多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進行的干預明顯加強,從而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調節機制發生了顯著變化。與這種變化相適應,經濟危機形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主要表現是
A.經濟危機通常由國家間的貿易失衡直接引發
B.經濟危機各階段的交替過程已不十分明顯
C.經濟危機更多地表現為金融危機的頻繁發生
D.經濟危機的破壞作用只局限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難度系數】0.408
3.(2014.4單選)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已經并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正確分析這些新變化發生的原因,有利于我們科學而全面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導致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發生的根本推動力量是
A.改良主義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
B.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斗爭
C.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
D.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的影響
【難度系數】0.797
4.(2017.4單選)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不斷演進和變化的。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是
A.私人資本所有制
B.法人資本所有制
C.私人股份資本所有制
D.壟斷資本私人所有制
【真題答案】1.ABD 2.BC 3.C 4.B
第三節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
一、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與封建社會相比,資本主義顯示了巨大的歷史進步性:首先,資本主義將科學技術轉變為強大的生產力。其次,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最后,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筑在戰勝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的生產方式,保護、促進和完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
然而,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并不能掩蓋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現是:第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二,資本主義制度下財富占有兩極分化,引起經濟危機。第三,資本家階級支配和控制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和運行,不斷激化社會矛盾和沖突。上述局限性決定了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領域以及全球范圍內的沖突、動蕩和危機。這些局限性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
二、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
第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包含著現代的一切沖突的萌芽”。
第二,資本積累推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激化并最終否定資本主義自身。
第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社會化的更高形式,將成為社會主義的前奏。
第四,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三、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
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將在短期內自行消亡。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必然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歷史進程。首先,任何社會形態的存在都有相對穩定性,從產生到衰亡都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跨度。其次,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過渡的長期性。最后,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還顯示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容納的空間,說明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尚需長期的過程。
-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45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保險碩士《435保險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教育碩士《教育綜合》復習全書【核心講義+考研真題詳解】
- 華中師范大學等六校合編《分析化學》(第4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黃達《金融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莊毓敏《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贈10套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
- 尤建新《企業管理概論》(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楊長江《國際金融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高成興《國際貿易教程》(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張尚學《貨幣銀行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第3版)
- 2014年國際商務師《國際商務理論與實務》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