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考研政治核心考點精編
- 新東方國內大學項目事業部編寫
- 12167字
- 2018-11-08 19:43:54
第三章 認識的本質及發展規律
知識導圖

考點精講
第一節 認識與實踐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實踐具有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構成實踐活動的諸要素,即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對象(客體)和實踐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觀實在,實踐活動本身及其結果也是外在于人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實踐的水平、廣度、深度和發展過程,都受著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客觀規律的支配。所以,實踐是區別于人的意識活動的客觀的感性物質活動。
第二,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的能動性。人具有理性思維,所從事的是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只有這種人的自覺的、能動的活動才具有真正的實踐的意義。
第三,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并受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制約,隨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人類實踐活動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政治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等
2.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客體與中介
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中介是指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實踐活動就是一個以主體、中介和客體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的發展系統。
3.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首先,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為各個時代社會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的,科學研究的任務、科學工作的課題是由實踐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圍繞著人類實踐需要這個中心來展開。其次,實踐還為認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實踐把主體和客體直接地、現實地聯結起來,使主體能從客體中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
對于認識來源于實踐,不能作狹隘的簡單化的理解。首先,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定人的大腦和感官在生理素質上的差異對認識的影響。其次,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認學習間接經驗的重要性。主體可以也應該通過讀書或傳授等方法來獲取間接經驗,這是發展人類認識的必要途徑,但是間接經驗歸根到底也是來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實踐。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首先,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向前發展。其次,實踐為認識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一方面,實踐的發展不斷揭示客觀世界的越來越多的特性,為解決認識上的新課題積累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材料;另一方面,實踐又提供日益完備的物質手段,不斷強化主體的認識能力。最后,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主體的認識能力。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在頭腦中重建客體模型,并根據這個客體模型推導出應當具有的未知性質,然后再用實踐加以檢驗,當理論預言與對客體的實踐結果一致時,就證明頭腦中精神地重建的客體模型與客體自身相一致。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活動的目的并不在于認識活動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體,更有效地指導實踐。認識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的過程,即是認識價值的實現過程。
總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二、認識的本質
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認識本質的科學回答。深刻把握認識的本質必須弄清各種哲學派別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同回答。
1.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在認識的本質問題上,存在著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一條是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另一條是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路線。唯物主義哲學堅持反映論的立場,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唯心主義哲學把認識看做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經驗的東西。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主觀自生的,是“內心反省”的結果,是心靈的自由創造物。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上帝的啟示或絕對精神的產物。雖然它們的說法和表現形式不同,但在本質上都反對唯物主義反映論,堅持唯心主義先驗論。
2.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與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區別
舊唯物主義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把人的認識看成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外界對象。它有兩個嚴重缺陷:一是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二是離開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不了解認識的辯證性質,不能把認識看做是不斷發展的過程,而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繼承了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嚴重缺陷。首先,辯證唯物主義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了認識論,科學地規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認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首先是一種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它們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其次,辯證唯物主義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應用于考察認識的發展過程,科學地揭示了認識過程中的多方面的辯證關系,把認識看成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
3.能動反映的基本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現客體內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實踐所要求的主體能動的創造性特征,認識是主體以實踐為基礎對客體能動的、創造性的思維再現。反映特性是人類認識的基本規定性。反映特性就是指人的認識作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觀事物為原型和摹本,在思維中再現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和本質。人的認識不論表現形式多么抽象和復雜,歸根到底來自并反映客觀對象,在人的主觀觀念中含有不依賴于主觀的客觀內容。能動的反映具有創造性。反映的摹寫性決不是說認識只是人的主觀對客觀對象簡單的、直接的描摹,或照鏡子式的原物映現,而是一種在思維中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活動。如果把人對于對象的反映過程看作是一種信息活動過程,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對于認識對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對于認識對象信息的選擇、重組、整合、建構。能動反映的創造性對于人的認識的形成、發展和運用更為重要。在人的認識活動中,摹寫、反映的特性與能動、創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創造和反映不是人類認識的兩種不同的本質,而是同一本質的兩種不同的功能。只有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堅持反映的摹寫性和創造性的統一,才能真正揭示認識的本質和規律。
三、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
1.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相互關系。
認識的發展過程,首先是由實踐到認識,即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后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的特點是直接性和具體性。這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認識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現象、各個片面和外部聯系。而認識的任務卻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系,這是認識過程中首先遇到的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理性認識的特點是它的間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認識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觀事物,而在內容上則更深刻、更正確、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觀事物。這是它的特點和優點,但也造成了認識脫離現實的可能性。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質的區別。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相互聯系的。首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其次,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人們在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邏輯框架,在理性認識參與和指導下進行。同樣接觸客觀事物,由于理論準備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樣。所謂“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就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黑格爾說過,對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之口與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如果割裂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就會走向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
2.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正確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二是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等能力,它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導作用。人的認識活動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動,無論是認識課題的選擇、認識工具的使用,還是認識結果的總結和概括,都離不開理性因素的指導。②解釋作用。借助科學理論,可以對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現象作出系統的說明。③預見作用。以科學理論為依據的科學預見比起以日常經驗為基礎的經驗推測,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①動力作用。積極的情感、情緒給認識活動注入活力,對認識的發展是一種推動力量。②誘導作用。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種種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學創造中的極可貴的品質。③激發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發下會導致直覺和靈感,而直覺和靈感這種非邏輯力量可以彌補邏輯思維的不足,激發人的創造力,它是一種重要的認識能力。
4.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這是認識過程中更為重要的一次飛躍,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①從實踐的角度看,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才能指導實踐,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從認識的角度看,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過程,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才能使認識受到實踐的檢驗而得到修正、補充、豐富和發展。
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二,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第三,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實的可行性統一起來,尋求實現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要最終把實踐觀念和行動方案變為現實,還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
5.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人們對于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在認識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從客觀方面看,事物的各個側面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從主觀方面看,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人的認識受實踐范圍、立場、觀點、方法、思維能力、工作經驗和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
認識發展的無限性是指,對于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來說,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無限發展的,它表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推移的永無止境的前進運動。這種認識的無限發展過程,在形式上是循環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
6.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這是人類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也是人類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這一認識運動過程和基本規律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和歷史的。所謂具體的,即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所謂歷史的,即主觀認識要同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客觀實踐相適應。由于客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所以,主觀認識也應當是具體的、歷史的。當事物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轉變到另一個具體過程的時候,主觀認識就應當隨之而轉變。如果主觀認識仍然停留在原來的階段上,思想落后于實際,就容易犯保守的錯誤。當事物的具體過程尚未結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開,向另一個具體過程推移、轉變的條件還不具備時,如果人們硬要把將來可能做的事情勉強拿到現在來做,企圖超越階段,就容易犯冒進的錯誤。所以,“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
真題演練
1.(2011.17多選)1971年,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獲得了“世界最佳設計”獎,設計師格羅培斯卻說,“其實那不是我的設計”。原因是在迪斯尼樂園主體工程完工后,格羅培斯暫停修筑樂園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種。五個月后,樂園里綠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寬窄不一的小路。格羅培斯根據這些行人踏出來的小路鋪設了人行道,成了“優雅自然、簡捷便利、個性突出”的優秀設計。格羅培斯的設計智慧對我們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啟示是
A.要從生活實踐中獲取靈感
B.要尊重群眾的實際需求
C.不要對自然事物做任何改變
D.要對事物本來面目做直觀反映
【難度系數】0.540
2.(2012.1單選)恩格斯說:“鷹比人看得遠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識別東西遠勝于鷹。狗比人具有敏銳得多的嗅覺,但是它連被人當做各種物的特定標志的不同氣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別不出來。”人的感官的識別能力高于動物,除了人腦及感官發育得更加完善之外,還因為
A.人不僅有感覺還有思維
B.人不僅有理性還有非理性
C.人不僅有直覺還有想象
D.人不僅有生理機能還有心理活動
【難度系數】0.852
3.(2014.1單選)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之前做了兩千多次試驗,有個年輕的記者曾經問他為什么遭遇這么多次失敗。愛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我發明了電燈,這只是一段經歷了兩千步的歷程。”愛迪生之所以說“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是因為他把每一次實驗都看作
A.對事物規律的正確反映
B.整個實踐過程中的一部分
C.實踐中可以忽略不計的偶然挫折
D.認識中所獲得的相對真理
【難度系數】0.726
4.(2015.1單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語重心長地對年輕人說:“書本知識非常重要,電腦技術也很重要,但是書本電腦里面種不出水稻來,只有在田里才能種出水稻來。”這表明
A.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基礎和來源
B.實踐水平的提高有賴于認識水平的提高
C.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D.由實踐到認識的第一次飛躍比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更重要
【難度系數】0.921
5.(2016.17多選)顯微攝影是一門使用照相機拍攝顯微鏡下一般用肉眼無法看清的標本的技術。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細沙,在顯微鏡下,卻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瑩剔透像寶石,有的金黃酥脆像餅干。即使是司空見慣的柴米油鹽,在顯微鏡下也會展現神奇而充滿魅力的另一面。顯微鏡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人們能夠通過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達到對世界整體的把握
B.事物的本質隨著人們認識的變化而改變
C.人們可以通過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D.任何事物都具有無限多樣的屬性
【難度系數】0.110
6.(2017.17多選)生物學史,可以說是顯微鏡的發展史。17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使用誕生不久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發現了植物細胞,開啟了近現代生物學的大門。此后,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質量不斷提升,人類對細胞的認知也隨之深刻和全面。20世紀中葉,科學家們利用X射線晶體學發現了DNA(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人類的觀察極限從亞細胞結構推向了分子結構。我國科學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體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的背后,也站著一個默默無聞的英雄——冷凍電子顯微鏡。顯微鏡在生物科學發現中的作用表明
A.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實驗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B.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與實踐條件的進步有著直接的關系
C.實踐的主體和客體正是依靠中介系統才能夠相互作用
D.實踐主體、客體和中介三者的有機統一構成實踐的基本結構
【真題答案】1.AB 2.A 3.B 4.A 5.ACD 6.BCD
第二節 真理與價值
一、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
1.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真理的客觀性或客觀真理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二是指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客觀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是堅持了真理問題上的唯物主義。承認客觀真理同堅持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及唯物主義反映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切唯心主義都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宣揚主觀真理論。主觀真理論有兩種典型表現:馬赫主義認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會地組織起來的經驗”,凡是多數人承認的就是真理;實用主義認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與真理本身等同起來。它們共同的錯誤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對于特定的認識客體來說,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在人們的認識活動中,雖然由于主體認識角度和立場、觀點、方法等方面的差異,人們關于同一客體的認識結果往往會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截然相反。但是,這并不表明觀點不同的每個人都有真理。在任何情況下,對于特定實踐活動中特定的認識對象來說,只能有一種認識是與特定的認識客體的狀態、本質和規律相一致的,這種認識就是真理。
2.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
真理是個發展過程,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
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有三層含義:①一是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都包含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②就人類認識的本性來說,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對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③從真理的發展來說,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層含義:①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②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③從進程上說,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發展。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重屬性。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作為真理,就其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而言,它是絕對真理,是永遠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對客觀事物的近似正確認識而言,它是相對真理,是要不斷發展的。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任何相對真理中都包含有絕對真理的顆粒;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所以,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不可分的,沒有離開絕對真理的相對真理,也沒有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人們已經獲得的每一個真理性認識,都是絕對真理的一個成分,都是通向絕對真理的一個階梯。它是以往實踐和認識已經達到的成果,又是進一步邁向絕對真理的起點;它是一個個承前啟后的中間站,又是一個個由相對向絕對轉化的關節點。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是這樣由相對到絕對不斷發展和轉化的過程。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是同人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辯證統一相一致的。人類的思維,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來說,是能夠認識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這就是思維的至上性,亦即思維的無限性和絕對性。但是,每一個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觀事物及其本質的暴露程度、社會歷史的實踐水平、主觀條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們的思維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對的。人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的這種至上和非至上、無限和有限的對立統一,決定了作為認識、思維成果的真理,也是絕對和相對的對立統一。
承認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就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對絕對主義,又要反對相對主義。絕對主義片面夸大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把已有的理論看成永恒不變的教條。這種絕對主義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教條主義和思想僵化。相對主義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客觀性,懷疑科學理論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觀隨意的東西。這種相對主義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懷疑主義和詭辯論。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也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真理是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表明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體性所包含的內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與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
3.真理與謬誤
真理和謬誤相伴而生,人類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難免發生謬誤。由于真理和謬誤決定于認識的內容是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因此真理和謬誤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它們是對立的。但是真理和謬誤又是統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沒有真理也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真理中包含著某種以后會暴露出來的錯誤的方面或因素,謬誤中也隱藏著以后會顯露出來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要善于堅持和發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謬誤作斗爭。在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正確的認識往往會導致成功的實踐,而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的實踐活動也會達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結果,導致失敗。只要人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化不利條件為有利因素,就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變失敗為成功。
二、真理的檢驗標準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的一致、符合。所謂檢驗真理的標準,就是檢驗人的主觀認識是否同客觀對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活動,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和優點,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和優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并不排斥邏輯證明的作用。邏輯證明是根據前提條件推斷出某種結論的思維過程,它是探索真理、論證真理和擴大真理范圍的重要手段,是對實踐標準的一個重要補充,但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2.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實踐標準的確定性是指: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外再無別的標準;②凡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質;③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即使當前的實踐還不能加以判定,最終也會被以后的實踐作出裁決。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是指:①一定歷史階段上的具體實踐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證明或駁倒某一認識的真理性;②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③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經受實踐的檢驗。
三、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
1.價值及其特性
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價值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體的某種屬性或性能。價值是在二者的關系中發生和形成的。
價值的特性主要有:①客觀性。價值關系的各個環節都是客觀的,包括人的需要、用來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以及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和結果都具有客觀性。②主體性。這是因為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否具有價值及具有何種價值要以人的需要為基準;同一客體對于不同主體的價值是不同的,帶有主體的個性特征。③社會歷史性。這是由于價值關系的主體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因此人們的需要、實踐以及需要滿足的形式都表現出了社會性和歷史性。④多維性。任何一個層次的主體都表現為一定的整體,由于其結構和規定性又是復雜的、立體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體的價值關系都具有多維性或全面性。這就要求人們在創造或實現價值時,必須對某一價值物的價值作全面的考察,以決定取舍。
2.價值評價及其特點和功能
價值評價是一種關于價值現象的評價性的認識活動,是主體在對客體屬性、本質和規律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和客體的價值關系進行評判。
價值評價的特點主要有:①評價是以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為認識對象的。②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有直接聯系,是依主體的特點而轉移的。③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依賴于相關的知識性認識。
價值評價在實踐中起著激勵、制約和導向作用。①價值評價作為人們對自身的客觀需要和要求的自覺反映,是推動實踐不斷實現價值的精神驅動力量。②價值評價作為實踐的主體尺度是實踐發展的規范因素。③價值評價作為實踐活動的目標是實踐活動發展的導向因素。
3.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關于價值本質的認識以及對人和事物的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的觀點和體系。價值觀對人的行為起著規范和導向的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是先進的社會集團或階級在實踐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對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促進作用。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倡導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社會政治理想、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觀、集體主義的道德觀、真善美相統一的積極健康的審美觀等。
4.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關系
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統一關系,主要體現在:首先,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價值尺度,并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的結果。其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人們對實現價值的追求,構成了實踐的動因,但價值的實現必須以對相關真理的正確把握為前提才能成功。再者,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
堅持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實事求是精神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們必須崇尚理性思維,以清醒的、嚴謹的、合乎邏輯的思想從事科學認識和理論創造,以進一步指導實踐。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展看作是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求人們時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發展要求的價值標準審視一切思想和行動的合理性。
第三節 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
一、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及其辯證關系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為改造世界提供理論指導。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
認識世界就是通過實踐獲得關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科學認識,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類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改變事物的現存形式,創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正確地認識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決定了理論與實踐必須相結合。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既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也是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改造客觀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人們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觀,即改造觀察和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主觀和客觀的矛盾是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基本矛盾,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動力。
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須勇于創新
馬克思主義批判的革命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是我們的治黨治國之道,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之道,也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三、自由與必然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也就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認識必然,爭取自由,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標,是一個世界歷史性的過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現為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
自由是有條件的:一是認識條件,二是實踐條件。
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揭示了人類認識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人類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科學的道路,它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首先,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
其次,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涵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基礎英語閱讀理解高分特訓100篇
- 《心理學(修訂本)》(人教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顧建光《現代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西南大學820古代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643教育學(A)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邵津《國際法》(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查錫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8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劉雄《社會保險通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第6版)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趙萬一《商法》(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張衛平《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天津商業大學商學院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西安交通大學金禾經濟研究中心844中級宏觀微觀經濟學考研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437社會工作實務[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葉奕乾《普通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