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遠遠的背后帶領
- 安心
- 1459字
- 2018-10-29 17:58:35
6. 誰是需要幫助的人
不管是剛學習P.E.T.還是接觸P.E.T.已經很久的父母,有時在問題區的界定上還有些不清晰的地方。這或許跟我們習慣于以好壞對錯來歸屬問題區有關系。而P.E.T.的問題歸屬,跟好壞對錯的評判沒關系,因為溝通的本質不在于好壞對錯,而在于溝通雙方愿意坦陳自己和尊重對方,共同面對當下的真相,尋求幫助或給予幫助。
在問題已經歸屬清楚的基礎上,如何使用面質性我信息,是否使用面質性我信息進行傾聽,我們一起來探討更多的選擇。
父母處在問題區的各種情形:
1.孩子的行為使父母情緒高漲。
假如10歲的孩子跑到父母的床上吃餅干,并且餅干都撒到了床上,父母無法接納這種行為,并且有些挫敗或生氣。這種情況下,很明顯,父母進入問題區,需要向孩子發送面質性我信息。如若孩子有抗拒情緒,則由面質性我信息轉為傾聽。
2.父母的需求被干擾,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
假如孩子在看電視,聲音開得非常大,在一邊聊天的父母都聽不清對方的聲音了。這個時候父母進入問題區,可以向孩子發面質性我信息。可能會產生兩種情形。
一種是孩子也意識到聲音太大,或者剛好孩子看完電視了,這個時候,孩子調小聲音或關掉電視。這種情形中,自始至終只有父母一方處在問題區,孩子并沒有進入問題區。
另一種是孩子開始抗拒,父母和孩子有了需求沖突,雙方一起進入問題區。如果僅僅是抗拒,父母需要“換擋”,傾聽孩子,使孩子的情緒溫度降下來,然后擇機再發面質性我信息。如果明確是需求沖突,比如孩子必須那么大聲音才聽得到,那就需要使用第三法。
3.孩子處于問題區,雖沒有給家長帶來任何具體的影響,卻觸動了家長內在被壓抑的情緒,家長也進入了問題區。
比如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發生沖突,哭著找到媽媽。本來是孩子有情緒,但媽媽也開始心煩意亂,進入問題區。
第3種情形完全不同于1、2兩種,在1、2兩種情形中,如何使用P.E.T.幾乎不存在爭議。而在這種情形下如何使用P.E.T.,或者說如何應對,是值得商榷的。如何應對這種情形,一般有以下幾種選擇。
選擇一:媽媽沖孩子發脾氣,說“哭什么哭啊”“別哭啦”之類的話,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本來就受了委屈,又在媽媽這里繼續受委屈。(常發生,但非常不推薦)
選擇二:孩子處于問題區,需要媽媽的傾聽陪伴,而不是讓本身就處在情緒中的孩子再受媽媽的情緒干擾。媽媽要覺察到這是自己的情緒,與對方無關,可以先把自己的情緒打包,繼續傾聽,傾聽結束后再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比較推薦的方式)
選擇三:當媽媽的感受比較強烈,處在問題區時,有時是無法進行積極傾聽的。這時,媽媽可以選擇先表達面質性我信息,(重點是非責備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然后再傾聽孩子。先跟孩子表達“你哭的聲音這么大,媽媽頭都大了,聽不到你說什么了”,然后傾聽孩子“你很喜歡的玩具被小明搶走了,這會兒你真的很難過”,這里用到的是“換擋”技巧。(這也是我比較推薦的方式,但父母要注意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責備孩子。P.E.T.一直強調做真實的父母,如果父母帶著情緒傾聽孩子,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的能量狀況,父母不表達不代表孩子不知道)
選擇四:媽媽的情緒高漲,甚至無法傾聽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先另外找個空間處理自己的情緒,比如說到另一個房間(如果孩子還小,需要把孩子交給其他大人,而不是留下孩子,自己走開),調整好自己之后再傾聽孩子。如果強壓著自己的情緒傾聽孩子,傾聽過程可能會進行得不順暢,也有可能聽著聽著,媽媽的情緒爆發。
這幾種方式雖稍有不同,但都是提醒我們,父母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去成長或療愈,而不是讓孩子承擔壓抑的情緒或傷痛,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