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清代學術概論》

導讀作者/張勇

有清一代,既是中國“古代”的終結,又是中國“近代”的開端,其思想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和意義。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是晚清以來最早系統總結清代學術的經典性論著之一。該書簡潔明快,富于條理,長于議論,且篇幅不大(約55000余字),故雖已是近百年前的作品,仍不失為了解清代學術思想的較好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中國之新民、飲冰室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學者。早年參與戊戌維新運動,與其師康有為合稱“康梁”,為維新派代表人物。戊戌政變后流亡海外,繼續從事君主立憲的政治活動。民國初年,曾先后擔任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財政總長等職。其間,曾發起反對袁世凱恢復帝制的護國運動。五四運動前后,退出政界,從事文化教育活動,曾擔任清華國學院導師。梁啟超在晚清民初曾先后創辦并主持《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國風報》《庸言》等報刊多種,執一時輿論之牛耳,其影響廣大深遠。著述甚多,輯為《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將清代學術(考證學)視為可與漢代經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并稱的秦以后四大“時代思潮”之一。認為清代“思潮”的特別之處在于:其“動機及其內容”皆與歐洲的“文藝復興”絕相類似,“以復古為解放”是其貫穿始終的主題。

在梁啟超看來,清代學術內容雖繁多,但“帶有時代運動特色者”不過兩大潮流:前半期為“考證學”,后半期為“今文學”。考證學又稱清學的“正統派”,由清初顧炎武等為開山,至乾嘉時期達至鼎盛,形成分別以惠棟、戴震為首的吳、皖二派;二派雖各有特點,卻共同遵守“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的根本治學方法,其研究范圍則以經學為中心。今文學興起于嘉道時期,至光緒年間匯為巨瀾,其代表人物即康有為、梁啟超。今文學重翻經學史上“今文經”與“古文經”之爭的公案,其用心則在“經世致用”,以應對道光以后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時局;故雖有“借經術以文飾其政論”的毛病,卻以其對數千年經典的勇猛懷疑和批判,起到了促進思想解放、有助于域外新思想傳入的巨大作用。

《清代學術概論》于考證學強調其“科學方法”,于“今文學”則充分肯定其“思想解放”的意義。與同時代的同類著作相比,其獨到之處,則在對“今文學”的敘述。尤其是梁啟超以親歷者身份并標榜“超然客觀”的忠實態度,來敘述晚清“今文學運動”的歷史,不僅生動親切,更增幾分可信,因而對后世有更多的影響。但就實際而言,作為親歷者“回憶”通常所具有的缺陷(夸飾、片面等),梁啟超也難以避免,這是閱讀時需要注意的。

《清代學術概論》為初學者了解有關清代學術思想的基本知識(基本背景和概念,主要線索和內容)提供了方便,但它又是梁啟超退出政壇、從事文化教育事業后的第一部學術性著作,其中或曲折或直接地表達了他及其一派人對于“新文化運動”的訴求和主張,這也是閱讀時需要注意的。

 

《清代學術概論》篇幅不多,應當通讀;且因其偏重議論、史實簡略,可以適當擴展閱讀,以豐富相關知識;也可以閱讀一些同類著述,以資比較。前者,可讀梁啟超的另一本清學史著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后者,則章太炎的《清儒》、劉師培的《近代漢學變遷論》、皮錫瑞《經學歷史》(清代部分)等經典著述也都是,且簡約易讀,可供選擇。

《清代學術概論》版本很多。較好的當屬朱維錚校注的《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復旦大學出版社),該版本將《清代學術概論》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合出,便于比較閱讀;中華書局又有朱維錚校注的《清代學術概論》單行本,也可選擇。就初學者來說,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萊閣叢書”中有《清代學術概論》的朱維錚導讀本,對于了解《概論》的背景及相關知識,頗有助益,是一較好的讀本。就擴展閱讀而言,有關該書的最近討論,還可參看張勇《偶然的背后:試說梁任公著述〈清代學術概論〉之心意》(《清華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一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州市| 白银市| 眉山市| 禄劝| 普陀区| 凤山市| 盘锦市| 左云县| 榆社县| 本溪市| 金寨县| 开原市| 白河县| 彰化县| 安西县| 定边县| 茂名市| 江油市| 湘潭县| 海伦市| 佛坪县| 改则县| 临泉县| 城口县| 泗水县| 门源| 万山特区| 夏津县| 北京市| 义马市| 呼图壁县| 双流县| 阳曲县| 丰城市| 宜宾县| 盐池县| 穆棱市| 赣榆县| 庆云县| 云浮市|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