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禮記》

導讀作者/陳來 申祖勝

《禮記》,又稱《小戴禮記》或《小戴記》,是一部儒家有關先秦禮制的文獻資料集,由西漢儒學家戴圣編纂。《禮記正義·序》引鄭玄《六藝論》云:“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圣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后《大戴禮記》漸不傳,而主要傳禮者皆用《小戴禮記》。

后世將《禮記》與《周禮》《儀禮》并稱為“三禮”,自東漢末鄭玄為三者注釋開始,三禮便成為我國重要的典籍。在漢代,經師一向視《儀禮》為禮經,《周禮》及《禮記》都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然唐朝敕修《五經正義》時,將《禮記》取代了原本《儀禮》的地位,《禮記》的地位便提高了。宋代以降,《禮記》中的有些篇章,如《學記》《禮運》《檀弓》等廣為學人所重;其中的《大學》《中庸》更被宋代大儒朱熹拿來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之后被作為科舉教材,影響中國文化甚深。

《禮記》中的大部分是解釋、闡述禮經《儀禮》的,它們之間的關系,相當于《易傳》和《易經》。《禮記》四十九篇,前人對它的分類比較瑣碎,而且多有歧義。如果按照禮“經”與禮“記”的關系,可以將之分為三類:一是與《儀禮》有直接對應關系的;二是與《儀禮》有間接對應關系的;三是與《儀禮》無關的,如《禮運》《王制》等篇。《禮記》各篇寫成的時間,今已無法確定。此書成于眾手,其中在思想上特別有價值的幾篇,都與“禮”沒有多大關系,就內容看,應是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的作品。

 

大體上說,《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的內容及產生與變遷,記錄孔子和弟子及他人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論述如何以禮正確處理各種人倫關系等。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生活習俗、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廣泛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思想、文化、制度的重要資料。《禮記》之思想,與孔子、孟子、荀子一起共同構成了先秦儒學的基本典籍,成為后世儒學的思想根源。通行的注釋本有東漢鄭玄《禮記注》、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元陳《禮記集說》、朱彬《禮記訓纂》以及孫希旦《禮記集解》等。

 

《禮記》字數甚多,在唐代被稱為“大經”,如果加上鄭玄的《注》和孔穎達的《疏》,確乎龐然大物。如果漫無目標地全篇通讀,既費時費力,又無太大必要。梁啟超在《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中,為“以常識修養應用”為目的而讀《禮記》者開列了一個閱讀篇目,即:

第一等:《大學》《中庸》《樂記》《禮運》《王制》;

第二等:《經解》《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傳》,《禮器》之一部分,《祭義》之一部分;

第三等:《曲禮》之一部分、《月令》《檀弓》之一部分;

第四等:其余。

梁氏言道:“吾愿學者于第一等諸篇精讀;第二、三等摘讀;第四等竟或不讀可也。”讀者可以參考。

如今學界通用的《禮記正義》,是清人阮元主持刊刻的《十三經注疏》本,然阮刻本以揚州文選樓舊藏的南宋十行本為底本,參校其他刻本而成,并非善本。南宋黃唐編印、紹熙初刻于越州的八行本《禮記正義》,堪稱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呂友仁先生點校的《禮記正義》,即以八行本為底本,吸收阮本以及阮校之后的成果而成,尤其適合研究者使用。普通讀者學習《禮記》,則可選用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楊天宇《禮記譯注》以及王文錦《禮記譯解》等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泽县| 呼玛县| 新源县| 岗巴县| 呼和浩特市| 石城县| 正镶白旗| 荥经县| 江口县| 拜城县| 尼勒克县| 阿尔山市| 遂平县| 罗甸县| 兴山县| 乌恰县| 罗城| 天镇县| 南丰县| 宁明县| 新巴尔虎右旗| 饶阳县| 洛宁县| 新兴县| 丁青县| 扎囊县| 喀什市| 股票| 甘谷县| 探索| 罗定市| 滁州市| 荣昌县| 锡林浩特市| 宁化县| 彰化县| 咸阳市| 嫩江县| 岗巴县| 花莲市|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