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
-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編寫組 胡顯章
- 2245字
- 2019-01-04 05:20:54
《莊子》
導讀作者/程鋼
《莊子》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擁有獨特的地位:既是文學名著,又是哲理經典,還是道家道教的重要典籍。
作者簡介
莊子名周,戰國中期蒙人(今安徽河南交界處)。莊子本人曾擔任過管漆園的小官吏,生活清貧。莊子的傳記見于司馬遷的《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生活的年代與孟子同時而稍后,生卒年及生平難于詳考。令人遺憾的是,莊子與孟子生活于同一時代,他們的著作中都沒有提到對方,這讓我們失去了欣賞大思想家之間對話品評的機會。
現存《莊子》33篇,分為《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一般認為,《內篇》的作者是莊子本人,其余由莊子后學所著。現在讀到的《莊子》33篇是魏晉時代郭象所編。
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莊子的核心范疇仍然是“道”。莊子之“道”,以“道通為一”(《齊物論》)為宗旨,著眼點不在于揭示萬物生存變化的操作性規律,而是幫助人們理解、接受并應對這個充滿偶然性、恢詭奇譎、不合常規、變化不定的世界。在莊子看來,萬物一體,道通為一。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由氣所聚合而成。“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而為死”(《知北游》)。這個世界又是由色彩斑瀾、形態各異的事物組成的,它們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聯。“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寓言》)。“禪”是替代。每個事物都是有限的,都有生死,都會被其他事物替代,宇宙生化,無窮無盡。“道”的獨特功能就是“通”。個體都是有限的、偶然的,在無盡的宇宙中孤苦憐丁。只有藉助于“道通為一”,個體才能將有限的生命與更大的宇宙整體聯通起來,并融入其中,從而真正體驗到生命的意義,擺脫對于死亡的恐懼。在莊子看來,死亡原本是自然現象,有如四季的代謝轉移。
莊子的“道”可以外現為人格。“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大宗師》)。道是有情,可以與人感通。對于得道之人,莊子有多種稱法。有“真人”“至人”等。大宗師是莊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莊子認為,萬物一齊,沒有本質差別。通過認知之路,無法通達真理。但這并不意味著世界上沒有真理。真理要以真人作為前提。“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大宗師》)。
莊子推崇達觀游世,提倡以道為師,放棄自我中心,物我一如,達到無我的境地。自我中心是人類根深蒂固的缺點。它有兩種局限性:一是束縛了人類的生命想象力,認識不到宇宙的浩瀚無邊,看不到宇宙無可言說的“大美”,體驗不到天人一如的“天和”“天樂”(《天道》);二是在自我與他人之間建立了貴賤等級,人為物役,相互爭斗,樂此不疲。依莊子看,一切等級都是浮云。“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秋水》)。種種物我差別都是一種自我欺騙,與大道完全背離。真正得道的人,會擺脫自我中心,不為物役,真正地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回歸自己的本性,做物的主人。對于現實的一切,順其自然,坦然達觀。“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大宗師是真正達觀游世的人。
“道通為一”的體驗,無法用精確的方式表述,必須藉助于寓言、重言、卮言,才能傳達。《莊子》書中,有極其豐富的寓言,它們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與富于哲理的構思,向人們展現了宇宙的豐富多樣與復雜關聯。
《莊子》對自我中心的批判在中國文化史上有極大的影響。莊子道論,既是佛學傳入中土的哲理媒介,還為宋明理學的崛起提供了理論資源。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無我之境”,也從莊子學說中得益匪淺。破除自我中心主義是世界性的話題,莊子思想仍有其啟迪意義。
近年來,不少學者關注莊學與儒學的關聯。儒家思想的重要提法如“內圣外王”以及“六經”等儒家思想的主要范疇,多源出于《莊子》。宋代思想家王安石援儒入莊、援莊助儒的莊學觀也受到關注。
《莊子》全書共有33篇,篇幅較大,通讀不易。建議認真通讀《內篇》(共7篇),外加《秋水》《知北游》和《天下》3篇。
歷史上,知識分子喜歡《內篇》,主要因為《莊子》脫去了《老子》書中的“權詐”因素。有些學者干脆直接以《內篇》為文本依據,研究莊子本人的思想。也有學者認為,《內篇》固然是理解莊子的基礎,但是莊子的某些重要思想,在《外篇》《雜篇》中也有同樣深刻、甚至是后出轉精的闡述。例如《秋水》中的“無以人滅天”深受當今環境保護人士的喜愛。《天地》中關于機事、機心的寓言,深受現代技術哲學家的關注。《天下篇》是一部精要的學術史,歷來受到學界推崇。
司馬遷在談論莊子時,未提及《內篇》,談論的是《外篇》中的《篋》、《雜篇》中的《漁父》《盜跖》。受司馬遷影響,有些學者視《外篇》《雜篇》為莊子所作,《內篇》為莊子后學所作。
英國漢學家葛瑞漢(A.C Graham)認為,《莊子》由五部分人共同寫成:莊子本人、莊子弟子、原始主義者、楊朱派、折衷主義者(雜家)。作為一家之言,可以參考。(參看《論道者》,張海晏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02~203頁)
《莊子》版本很多。初學者可讀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這是當代最通行的莊子注譯本。張默生的《莊子新釋》,齊魯書社1993年版。本書系由張翰勛根據張默生的講義和著作補訂整理成書。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其譯文類同串講,沒有回避篇中難解的關鍵詞語,對初學者很有幫助。還有多種當代學者譯注本,讀者可自行選擇參看。關于莊子的生平,可參看顏世安的《莊子評傳》第一章“生平著述”。(顏世安:《莊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莊子》的權威版本是郭象本,可參考《南華真經注疏》,(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中華書局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