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海上馬車夫”的興衰路

一、藍色崛起“三大法寶”

荷蘭是西歐的蕞爾小國,國土面積只有4.15萬平方千米,不足遼寧省的1/3大,人口1550多萬,相當于我國一個中等城市的人口。約1/3的國土低于海平面,深受海浪席卷的威脅。由于國土低洼,聚集了歐洲3條主要大河萊茵河、馬斯河、斯德爾德河,由此入海,雖然增大了水患的威脅,卻造就了密布的水網地帶和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獨特的地理環境,為荷蘭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荷蘭人很勇敢。他們站在國土上,望著高于地面的波濤,面對“滅頂之災”的威脅,他們高喊:“只有斗爭,才能浮出水面;只有拼搏,才能過好日子。”荷蘭國徽的綴帶上寫著“堅持不懈”。正是這種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他們對“荷蘭的糧食還不夠喂養公雞和母雞”的嘲諷不屑一顧,舉國傾力圍海造田,進行科學種植,硬是在寸草不長的鹽堿沙丘地上造就了先進的農業,成為歐洲人羨慕的樣板,被稱為“農業麥加”。

荷蘭人很前瞻。荷蘭的國旗上分紅、白、藍三色,最底下的是藍色,寓意國家的基礎是海洋,上部紅色的革命和中間白色的政治體制都靠海洋事業而鞏固,國家興旺、人民幸福均要在與海洋拼搏中發展。正是這種依托海洋的戰略遠見,使一個歐洲小國,創造了海洋上的奇跡,顯赫地冠名“海上馬車夫”,不畏艱險馳騁大洋,控制了當時全世界總貿易額50%以上,海洋商業繁榮到達了頂點,確立了海洋商業霸權的地位,被馬克思稱為“海上第一強國”,一度成為世界經濟中心和歐洲最富裕的國家。

荷蘭人很聰明。當荷蘭立國之時,葡萄牙、西班牙已經控制了世界海洋航線,把貿易的觸角伸展到了各大洲。周邊四鄰各國已經相當強大,尤其迅速崛起的英國,正橫越在其前方,是荷蘭走向海洋的“攔路虎”和海洋競爭的主要對手。一個小國要在夾縫中生存,劣境中走強,靠的是創新的智慧,在激烈的海洋競爭中以創新的商業體制和精明的競爭技巧來取勝。荷蘭人積累、創造的經商法則、銀行體制與融資方式,不僅使荷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而且至今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不朽規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歷史貢獻。

荷蘭同比利時、盧森堡原屬尼德蘭,處于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城市林立,商業發達,被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視為“皇冠上的一顆珍珠”。西班牙每年從尼德蘭搜刮的錢財為美洲殖民地掠得的3倍,約占其總收入的50%。荷蘭城鎮密布,半數人口居住在城市,鄉村里家庭工業、手工作坊遍及各地,非農人口占多數。曾有人在1749年對7個沿海村莊作了統計,從事工業生產的占25.4%,從事商業和運輸業的占23%,一般勞動者占26.8%,公務員占6.4%,即經營工商業和非農業的家庭占75.2%,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只占全部戶數的11.7%,這里簡直成了“工商村”。因此,荷蘭的紡織、造船、染料、陶瓷等均較發達。

他們用圍海造田來改變國土低洼的弊端,充分發揮3大河系匯合的地理優勢,堅定走“靠海吃海”,發展“藍色經濟”的戰略,把“通商和賺錢”作為最高利益,使荷蘭在英、法等國的爭霸中脫穎而出,進而確立了世界海洋經濟中心的實力地位,為國家發展和向外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們常說:風車、木屐、郁金香是荷蘭的“三大寶”。其實,荷蘭人的視野盯上了海洋,他們的捕魚、造船和港口才是荷蘭崛起的“三大法寶”。

荷蘭地處西北歐,毗連大西洋的北海,為歐洲3大河流和運河的出海口,外海有西弗里西亞群島屏障,聚集著各種魚類在這里覓食和洄游,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更是歐洲捕撈鯡魚的主要漁場。17世紀初期,荷蘭大力發展捕撈業,鯡魚捕撈船多達1500艘,船員達12000多名,鯡魚的年總產量達3.25萬噸,占整個歐洲鯡魚總產量的65%。而且,由于技術先進,品質優良,國際市場上占有價格優勢,通常,荷蘭的鯡魚價格要比英國鯡魚高出20%,給荷蘭帶來了滾滾財源,素有“鯡魚是荷蘭金礦”的美譽,鯡魚捕撈業迅速發展,捕魚業人口占全國20%,有的村莊從事鯡魚生產的居民占50%以上,鯡魚成為荷蘭的“首位行業”。荷蘭捕撈業的成功,不是靠粗放型的規模取勝,而是靠技術創新和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

漁民威廉姆·柏克爾斯發明了加工鯡魚的“一刀去臟”法,只要一刀下去,2秒鐘內即可剔除全部內臟,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為大量腌制鯡魚創造條件。這在當時無冰箱時代,解決了鯡魚儲藏可達一年之久的難題,無疑是漁業加工工藝的一個革命,造就了荷蘭鯡魚暢銷全歐,占領了整個英格蘭市場,波羅的海沿岸國家75%的鯡魚來自荷蘭。

隨著漁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當局建立了荷蘭“大漁業委員會”,制定頒布了一系列漁業法規,實施出海捕魚“許可證制度”,以保護荷蘭鯡魚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和競爭力,并且,開始組織武裝保護行動,保證捕撈業安全發展。荷蘭鯡魚業做到了生產規模化,組織法制化,營銷市場化的發展道路,使鯡魚產業成為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基礎上的大規模商品生產,很快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成為荷蘭的第一富源。直至今天,在鹿特丹等地的古建筑上仍然依稀可見不少鯡魚的圖案,鯡魚成了荷蘭靠海致富的圖騰。

原始的海洋經濟是以沿海“漁鹽之利,舟楫之便”起步,而“漁”與“舟”是個將人類帶進海洋的自然結合體。荷蘭漁業大發展,成為該國的第一產業,必然推動造船業的大躍進,成為荷蘭的重要產業。荷蘭造船業以建造廉價商船而發展,適應海洋貿易而繁榮。17世紀,大規模世界海洋貿易形成,造船業迅速發展,歐洲各國競爭十分激烈。荷蘭人再次體現了創新思維和商業競爭技巧,以先進的造船技術、廉價實用、適應市場需要而擊敗了所有對手,成為歐洲耀眼的“明星”產業。

當時國際上的船舶稅收是以甲板面積計費,他們便獨特地設計了一種“小甲板平底船”,具有甲板面積小、載貨艙容大的特點,而且平底吃水淺,既可增大航速,又適于淺水港口航行。正是這些“大肚子”船的技術革新,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受到航運界的青睞。同時,為針對當時海盜猖獗的形勢,適應航運市場安全的需要,又設計出一種船體堅固,航行便捷,船尾平臺裝置大炮的武裝商船,開創了一種軍、商兼備的新船型。

正是這種靈活應變,適應市場的競爭技巧,荷蘭的造船業很快占領了歐洲的船舶市場。當時荷蘭船廠林立,配套設備俱全,全國可以同時開工建造幾百艘船,一旦船體建成,經數小時即可整船裝配完畢。船舶價廉物美,荷蘭船的造價要比英國造價低30% ~50%,所以,很快壟斷了歐洲的造船業。17世紀末,工業占優的英國25%的船只、森林資源豐富的丹麥近50%船只購自荷蘭。17世紀成了“荷蘭造船世紀”。連俄國的彼得大帝曾兩次化裝成工匠到荷蘭學習造船技術,并聘請荷蘭造船師為俄國建造了一支艦隊。

造船業很快成為荷蘭又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反過來又刺激造船業進一步發展并實現機械化。荷蘭的造船業,為它開拓大制造、大貿易奠定了堅實基礎。凝聚、驅動了海洋經濟快速發展,造就了一個龐大的商業民族的興起,成為馳騁大洋的“海上馬車夫”。

荷蘭地處大西洋、毗連北海,位于英、法、德等大國的中央,是當時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為連接歐亞貿易物流的要沖。國內河流縱橫,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具有建筑海港、營造商品集散地的優越條件。荷蘭的鯡魚從這兒運向南歐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荷蘭船隊從葡萄牙和西班牙裝載香料、絲綢和黃金轉運歐洲各地,返航時,將歐洲和波羅的海國家的小麥、鐵器、木材運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擔當著轉運貿易的角色,促進荷蘭港口迅速發展,而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一躍成為世界大港,一直繁榮至今,其海上運輸量仍占歐盟海運市場的30%。

當今世界,近半數人口集中在沿海城市,其中港口起著紐帶作用,彰顯世界發展“以港興城”、“港城共榮”的普遍規律。荷蘭正確地利用物流中心的地理位置和河網密布、交通便利的優勢,在低洼的北海沿岸和河網地段大力開設港口,很快形成港口密布、城市林立的繁榮景象,幾百個城市吸引將近50%的人口涌入城市,擁有歐洲“城市國家”的美譽。

荷蘭的捕魚業成為第一財源,積累了巨大財富,為他們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領先歐洲的造船業和世界級的港口,是荷蘭具備發展外向經濟的堅實條件。荷蘭的海洋經濟高速發展,為歐洲海洋經濟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為荷蘭發展成為世界貿易中心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駕馭“馬車”爭霸海洋

尼德蘭革命勝利對歐洲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建立了歐洲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掌權的荷蘭共和國,把發展海洋貿易作為基本國策,舉國全民參與海洋經濟建設,走上了“走向海洋而繁榮,依靠海權而強盛”的強國崛起之路。荷蘭人靠“三大法寶”積蓄了巨大能量,開始駕馭它的“海上馬車”馳騁大洋,排擠了英、法等國的嚴峻挑戰,將原來的海上霸主西班牙拉下馬,占據了所有海上貿易通道,成為控制世界貿易的優秀“海上馬車夫”,他們高唱著“阿姆斯特丹人揚帆遠航,利潤指引我們跨海越洋,愛財之心驅使走遍世界港口”,大步踏上了爭奪海洋霸主的遠征。荷蘭的國家發展戰略定位在控制世界貿易上,著名油畫“阿姆斯特丹女神”中,女主人將手按在地球上,宣示“這個世界屬于荷蘭”。

荷蘭要走向世界,首先重視發展周邊和波羅的海的貿易,確保波羅的海的通航與貿易優勢,作為向外發展和全球擴張的基地。荷蘭逐漸把貿易觸角伸展至歐洲各國,南至西班牙,北達芬蘭、瑞典、俄羅斯,東同波羅的海國家和土耳其建立較好的貿易關系,并同英國、法國展開激烈的貿易爭奪,并逐漸取得了優勢。但荷蘭始終把發展東方貿易作為控制世界貿易的戰略突擊方向。

然后,充分利用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創的世界航線,把海洋貿易航線推向全世界。第一,繼續沿著葡萄牙的東方航線向前延伸,繞過好望角走北線到達中國沿海、日本和千島群島,向南航線到達澳大利亞。第二,沿著西班牙的西方航線,到達南美洲的合恩角和穿越麥哲倫海峽,并于1598年實現環球航行,到達菲律賓和“香料”群島印度尼西亞。第三,進行勇敢而卓越的北極探險,企圖尋找從北極通向東方的航線。1594~1597年,荷蘭人威廉·巴倫支曾歷經3次北極探險航行,在航海史上首次穿越挪威海,進入北冰洋的邊緣海,并將該海命名為“巴倫支海”,最后到達位于北極圈內的北極熊、海象、海豹的棲息地新地島。可以說,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啟了世界大航海,而荷蘭人編制了世界海運網。

隨著航線的全球擴張,懸掛“三色旗”的荷蘭船只走遍世界,形成“全球出擊,逐洲落戶,處處創業”的局面,競爭加上掠奪,滾滾財源流進荷蘭的金庫。在鼎盛時期,荷蘭擁有商船16000多艘,是法國商船數的16倍,總噸位超過英、法、葡、西4國商船的總噸位。單是首都阿姆斯特丹港,泊港船舶經常保持在2000多艘,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貿易轉運中心。17世紀,荷蘭的資本積累超越了歐洲各國的資本總和,對外投資是英國的15倍,成為英國國債的主要債主,世界真正成了“荷蘭世紀”。

三、軍商兼用的“隱形艦隊”

荷蘭向海上進軍,并不是采用西方通常的靠軍艦開道的做法,而是實施軟硬兼施,行使武力征服與商業技巧的結合,必然遭遇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周邊大國圍堵阻擊和當地利益集團的激烈反抗。但荷蘭人深深懂得依靠海權取勝的秘訣。他們利用發達的造船業,發明了簡易的“大肚子”船,在競爭中爭得了“多裝貨、多利潤”的商業優勢。荷蘭人同時制造了一種船體堅實,尾樓裝置火炮的“武裝商船”,構成作戰艦隊的重要組成部分。荷蘭沒有仿效西班牙建立一支專業的“無敵艦隊”,而只有少量的護航軍艦。17世紀初,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擁有商船3000多艘,僅有軍艦41艘,作為機動攻擊力量。

然而,荷蘭的“武裝商船”是軍、商結合,具有較強的防御功能,可以有效地對付軍事襲擊和海盜掠奪。17世紀中葉,荷蘭在同英國爭奪貿易航運權的戰爭中,武裝商船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邊貿易、邊戰斗,顯示很強的戰斗力,被稱為“隱形艦隊”。所以,當時的荷蘭貿易船隊成了一支“不敢碰”的船隊,能夠較為安全地航行在世界海洋上,是控制海權的一支重要力量。

荷蘭船隊憑借“武裝商船”和少量護航軍艦,一度占有海洋實力優勢,在海洋上排擠他國船只進行貿易,并進行瘋狂掠奪。17世紀初,荷蘭趁葡萄牙衰落之際,多次發動戰爭,用武力從葡軍手中搶占了有“香料王國”之稱的印度尼西亞及其首府雅加達,作為控制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線、進而進一步擴張的戰略基地,將葡萄牙勢力全部擠出了亞洲,荷蘭幾乎獨霸了東方貿易的控制權。

17世紀30年代,荷蘭在古巴發動攻勢,先后擊毀了西班牙的兩支艦隊,牢固地取得了加勒比海的控制權。荷蘭海軍上將特龍普在英格蘭的當斯港一舉將西班牙艦隊擊潰,使西班牙艦隊完全喪失了海上優勢和重整旗鼓的可能,從而確立了荷蘭“第一海上強國”的地位。

四、“海上馬車夫”的終結路

荷蘭周圍環境處于強勢發展中的英、法、德等大國的包圍,走向海洋的步履要比葡萄牙和西班牙遲得多,但憑著荷蘭人堅持不懈的意志和創新的商業技巧,“海上馬車夫”馳騁大洋,控制了世界海洋的貿易航線,金銀財富滾滾流入荷蘭的國庫。他們毫不掩飾地自詡:“荷蘭人從各國采蜜,挪威是它們的森林,萊茵河兩岸是它們的葡萄園。愛爾蘭是它們的牧場,普魯士、波蘭是他們的谷倉,印度和阿拉伯是他們的果園。”

然而,由于荷蘭缺少一支能夠牢牢控制海權的強大艦隊,在勝利進軍的輝煌使世界眩目之時,已經顯露出它的虛弱。荷蘭東方殖民擴張的戰略目標是征服東印度群島和中國,當拿下印度尼西亞后,繼續向東方擴張時,遭遇到了中國海上力量的堅強抵抗,令它的擴張戰略嚴重受挫,北進計劃難以得逞。

1604年,荷蘭派遣兩艘武裝艦船入侵澎湖,強行要求“通商”,泉州都司率領中國50艘戰艦壓境澎湖,嚴斥入侵,明確“不準通商”,令其“立即撤離”。在中國艦隊嚴陣威懾下,荷軍不得不“從命”撤離。1622年,荷軍用10多艘軍艦再次武力侵占澎湖,兩年后,明軍派遣200余艘戰艦、萬余軍人圍攻荷軍,迫使荷蘭入侵艦隊再次從澎湖撤退至臺灣。面對中國的堅強抵抗,荷蘭侵略者始終未能將侵略魔爪伸進中國大陸。1661年,鄭成功率領400余艘戰艦、25000人的水師,從金門出發,渡海東征,激戰9個月,終于擊敗荷蘭艦隊,將統治臺灣39年的荷蘭侵略者趕出了臺灣,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英國是荷蘭隔海相望的島嶼大國,海上交通線是其“生命線”。荷蘭向世界大舉擴張,將勢力一度伸展到世界各地,登上了“海上第一強國”的寶座。但一直受到來自英國的挑戰,是荷蘭崛起的最大阻力,實為動搖其海洋霸主地位的主要“殺手”。

英格蘭的君臣們身上流淌著好斗天性的血液,竭力開拓疆土和擴張勢力是英國歷史的重要特征。在10世紀,英國國王便自封“海洋的護衛者或統帥”、“不列顛諸海之王”,一直虎視眈眈關注著荷蘭的海洋擴張。荷蘭到處排擠英國,英國尋機削弱荷蘭,誰的海上力量強大,誰將搶占上風,爭奪海洋霸主地位,實質上便是海權的較量。所以,英國人忍氣吞聲荷蘭人的海上排擠,決心通過發展海軍來與荷蘭人展開海上博弈,以謀取海上霸權。

建立強大的海軍是英國進行殖民擴張的最重要因素。17世紀中期,英國護國公克倫威爾決意大力擴充艦隊,經過苦心經營,到1654年,英國便建成了一支擁有86艘軍艦的艦隊,軍艦的排水量1000噸、裝有60~80門大炮,而當時荷蘭保持著60艘艦船的艦隊,噸位較英國船小,每艘裝炮40~50門。顯然,英國軍艦在噸位和火力上都已經超過了荷蘭,便開始新一輪的海上霸主爭奪戰。

1650年和1651年,英國兩次頒布《航海條例》,公然宣布:非經英國允許,外國商人不得與英國殖民地通商,輸入或輸出英國的貨物,只準英國船只或輸出國的船只進行運輸。而且,強制要求在英國水域的所有船只,包括整個艦隊,必須向英國軍艦行“升旗禮”,以表示對英國在那里主權的承認,并可登上荷蘭船只進行臨檢搜查。從搶奪航運權著手直接打擊、動搖荷蘭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以咄咄逼人之勢進行開始海上爭霸。

荷蘭宣布拒絕承認英國的《航海條例》,引發了1652~1673年間的3次英、荷戰爭,頻繁的戰爭幾乎耗盡了荷蘭的財富,國力迅速下降。1713~1770年間,荷蘭幾乎沒有為海軍再投入建設資金,海軍艦隊衰落,導致海權喪失,荷蘭的海上事業日暮途窮。最終新興的、工業化的英國,憑借強大的艦隊控制海權,替代荷蘭成為新的海洋霸主。英國在稱霸海洋的3個世紀中,占據了比英國本土大150倍的海外殖民地,全世界1/3以上的商船飄揚著“米”字旗,成為“日不落”的海洋帝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分宜县| 黄山市| 渝中区| 鹤山市| 且末县| 临沭县| 赣榆县| 新丰县| 济宁市| 博湖县| 曲松县| 陇西县| 朝阳区| 新宾| 衡山县| 龙川县| 隆化县| 凤阳县| 岳西县| 华安县| 静乐县| 高陵县| 楚雄市| 化州市| 东至县| 宝坻区| 琼结县| 长泰县| 理塘县| 崇仁县| 循化| 吉林省| 河东区| 招远市| 遵义县| 东阿县| 洞口县| 吴旗县| 云和县| 东源县| 安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