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苦樂人生(1)
- 韓月琴(棒棰島·“金蘋果”文藝叢書)
- 滕貞甫
- 4913字
- 2018-04-28 13:24:55
剪紙藝術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把剪紙當成一項崇高的事業,手不釋剪奮斗了半個多世紀,盡管有艱辛、有坎坷,但更多的是愉悅和欣慰,是滿足和自豪。
我用剪紙實現了人生價值——說說我的剪紙生涯
我的人生是剪紙人生,從我記事的那天起,剪紙就始終與我相依相伴,形影不離。創作剪紙和傳承剪紙是我生活中最主要的內容,它甚至影響到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我的人生觀。我感謝剪紙給我帶來的無限快樂,感謝剪紙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
我出生的家庭
我的祖輩是從山東跨海而來的,像千千萬萬個貧苦人家一樣,他們從海那邊的山東登州府蓬萊縣的海灘上船,漂蕩數日,才在莊河一個叫打拉腰的地方靠岸。聽老輩人講,剛到莊河那會兒,舉目無親,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男人靠賣“擦子”養家糊口,就是把苞米子在水里泡軟,磨成面團,擦成一條條的,放進滾開的大鐵鍋里過一下,撈出來,沿街叫賣,起早貪黑,千辛萬苦。沒有活兒干的女人就在家喝鐵鍋里的面湯充饑。有時候是苦中作樂,有時為了生計,做一些山東老家的布玩意兒,剪出一些窗花、鞋樣在廟會上和街邊賣錢,貼補家用。也許是受孔孟儒家文化的影響,日子過得這般苦,我的爺爺也要把小兒子韓秉鈞送到縣城東的私塾里念書。今年八十三歲的二姐說,經過兩代人的艱苦勞作和勤儉持家,到她記事的時候,我們老韓家已經有二十多畝地了,日子過得自給自足。爺爺還在莊河縣城開了家果鮮店,經常接濟吃不上飯的人,口碑很好。爺爺和父親心地善良,有許多善事義舉,我那時雖然年齡還小,卻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對我影響至今,善良也成為我做人的根本。
我的父親后來成了教書先生,品行端正,一表人才,有學問,能寫一手好毛筆字,方圓幾十里都有人來求學求字。我的母親沒有念過書,但面容姣好,通情達理,她后來認識的字都是我上小學以后教給她的。我教她寫字,她教我剪紙。母親娘家是仙人洞村的大戶人家,開缸窯。太姥爺、姥娘都擅長丹青,因為美觀的需要,他們把各種花卉鳥獸描畫在入窯前的盆盆罐罐上,上面的紋飾都像剪紙的圖案。據說缸窯當年很紅火,在莊河很有名氣,我們家族中至今還保留著那時做的描花細瓷盆。解放前后的那個年代,在遠離城市的鄉間,人們通常把我們這樣的家庭叫作書香門第,信奉“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把“勤儉為本,讀書為榮”作為家訓,傳統文化氣息很濃。
我們姐妹都很幸運,因為我們有一個非常開明的父親,當時我們周圍的幾個大戶人家都只供兒子上學,不供女兒上學,而我們姐妹七個一到上學年齡就都能入學。我們打扮得花枝招展,排成一行,說說笑笑地走在鄉間小路上,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能上學和能學到知識讓我們每天都興高采烈,心花怒放。我們的母親雖然不識字,但是在父親去世以后她還經常念叨:“就是?筐要飯,也要供你們念書,不能當睜眼瞎。”她是小腳女人,小時候沒有吃多少苦,為了我們不輟學,她竟然像男人一樣下田干活兒。在母親的影響下,我們姐妹一邊上學一邊勞動補貼家用,并且都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
長大以后,我們兄弟姐妹都像我們的爺爺、父親、母親那樣,在任何情況下都把后代人的讀書當成家中的頭等大事,認為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才能懂禮儀、做好人、有出息、受尊重。多年來,我們家族中出現了不少高學歷、高職稱的晚輩,許多人在各行各業積極上進,做出了成績。我的兒子和侄女曾經是莊河市的高考狀元,家族中正在念書的第五代、第六代人也大多是學習尖子,這種讀書傳承和知識底蘊可能就是我們這個家族容易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自尊自強,興旺發達的根本原因吧。
但是這個人們口中的書香門第當時并沒有多少書給子女們看,我們的日常生活除了上學、干活兒,就是剪紙、刺繡、做布藝,自娛自樂,娛己娛人。茶余飯后,描花樣,畫花樣,剪窗花、鞋花和刺繡做布藝就成了我們比誰巧和比誰美的資本。我有九個兄弟姐妹,我在七姐妹中排行老六,小名叫“小六子”,我們姐妹人人愛美、愛打扮,心靈手巧的姥姥和母親就在我們的衣襟、袖口、帽檐、鞋面、肚兜上都繡上牡丹、石榴、桃花、蝴蝶、金魚、喜鵲等花果魚禽,還有天冷時焐手的虎頭包手,還有九個石榴一只手的繡鞋、祈求平安健康的長命鎖,還有裝針線用的荷包,以及葫蘆、仙桃、小猴等各種布藝,都是手工制作。特別是我,每年一入冬,我的手就被凍得起了凍瘡,母親就早早地為我做了個小布老虎手套,隨手戴著,又保暖又好看,別人都羨慕。這些繡品都離不開刺繡,姥姥和母親在刺繡前都要先剪出刺繡樣子,貼在待繡的布上,有些樣子跟當時在莊河流行的剪紙一模一樣,剪紙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走進了我的生活。薄薄的一張紙,就那么剪了幾剪子,竟然比貼在墻上的畫都好看,由不得我不去喜歡它,不去接近它。長大以后,我對莊河剪紙有了一定的了解,才知道其中的比喻、象征、假托、諧音等寓意手法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
平常時候,我們家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就是和母親、姥姥圍坐在熱炕頭上描花剪紙,特別是冬閑時節,人人手不離剪,家中墻壁上、窗上、柜子上都貼滿了剪紙。我長到能拿動剪子的時候就非要加入進來不可,央求她們教我剪窗花、鞋花、四季花。起先是我把二姐給我畫的樣子拿來描繪在紙上,依樣剪出來,不久就能自己畫自己剪了,或者在原有的花樣子上添添減減,居然剪得有模有樣,尤其是剪“媳婦人兒”,胖瘦高矮,各式各樣,都可以按著自己的意愿去剪。剪好了還要拿到大人面前顯擺,得到一句夸獎就高興得不得了,如果再有人說我剪得比別人好就更高興了。我從小就愛聽別人夸我手巧,聽到那么多人夸姥姥和母親手巧我很羨慕,總想像她們那樣被人夸獎。
我一生愛剪紙,要強,放不下剪子,也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那時候,家中剪紙的人多,剪子不夠用,誰搶著是誰的,我搶不到剪子就急得在一邊掉眼淚,姐姐們心疼我,就把剪子讓給我。父親過年寫對子,故意多買一些紅紙,好叫我們姐妹剪窗花用,剩下的紅紙我都收起來剪窗花,她們也不跟我爭搶。母親叫我給姥姥家送東西,每次去我都要翻看她家的剪紙,翻來覆去地看,忘記了吃飯。到解放軍駐地看演出,我盯住那些紅紅綠綠的標語紙,散場后就跑上去把散落在地上的彩色紙頭撿起來,像撿到寶貝一樣,帶回家抹平壓好,留著剪紙用。姥姥畫畫的時候,我呆呆地看著,心想,我要會畫該多好。我經常把姐姐們的剪紙繡花樣拿來,用玻璃紙墊著描樣子,再照樣剪出來。
過了一段時間,我就開始按著實物去畫去剪了。冬天,我坐在炕頭上,透過窗戶上的一塊小玻璃觀察院子里的雞、鴨、鵝、狗,去看圈里的豬、牛,畫出剪出它們的樣子;春天,我求母親在窗前留出一塊地,種上花花草草,從發芽看到開花,畫下來,剪出來;夏天,大人們在樹下乘涼,我拿根樹枝當畫筆,在泥地上畫大荷花、牡丹花、大公雞;秋天,我的筆下和剪刀下又會出現豐收的景象和豐碩的果實。上山采蘑菇,下海挖蜆子,我的收獲總是比別人少,我總是被山坡上的花草樹木和礁石間的小魚小蝦所吸引,總想把它們畫在紙上,剪成剪紙。有一年冬天,家里過年殺豬,院子里熱熱鬧鬧,豬叫狗跳,全家人都圍著看,只有我坐在炕頭上一心一意地描花樣、剪窗花,剪好了再往窗上貼,不往殺豬的地方望一眼。家中人習慣了,見怪不怪,外來的殺豬人滿臉疑惑,說走過多少家殺豬,沒見過有這樣的孩子,你們家的這個“小六子”將來準會愚了。還有一次,姐姐叫我哄小孩,我低頭光顧著剪紙,孩子的嘴叫織衣針扎出了血也不知道……
就這樣,到了上小學的時候,我的剪紙就已經能拿得出手了。左鄰右舍的大娘大嬸們做鞋、做枕頭時,經常來向姐姐討要繡花樣子,一進臘月,就有不少人來要窗花,等著剪好取走,我也跟著姐姐們一塊兒剪,叫我剪只蝴蝶就剪只蝴蝶,叫我剪朵四季花就剪朵四季花。鄰居楊大嬸看我像個小大人似的坐在那里剪紙,就故意難為我,說給她剪的鞋花太丑了,鉸得不好看,我就換個花樣,又說鉸大了,我就剪個小一點兒的,還說不稱心,我就一連氣剪了好幾個大小不一樣的樣式,到底也沒能難住我,楊大嬸后來逢人便夸我,說老韓家的小俊閨女真烏亮(烏亮是當地人對心靈手巧人的最高評語)。后來我就剪得更好了,年紀輕輕的就有了名氣。有一年臘月,我到姥姥家送東西,姥姥家的人把我的棉衣鎖在大柜里不讓我走,說是村里人知道我來了,求我給他們剪窗花,來了一撥又一撥,剪了一張又一張,直到在姥姥家過完年才回到自己家里。
我出生的家庭跟剪紙有緣,這個家庭經過百年變遷,已經開枝散葉發展成一個家族了,即使時代發生變化了,也始終把剪紙天地作為我們生活的樂園。不管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家境富裕還是清貧,始終與剪紙不離不棄。從姥姥那一代至今已經有六輩剪紙傳人了,我們姐妹七人是第三代。如今我們姐妹都健在,最大的八十六歲,最小的也年過七十了,如果用一棵大樹來比喻,我們七個人就是撐起這棵大樹的主干,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就是這棵大樹上的枝杈,我們的父輩、祖輩就是這棵大樹扎根于齊魯大地和關外文化土層的根須。我們吸收著同樣的營養,接受相似的熏陶,都是自幼就熱愛剪紙,從小就拿起剪子,懂事就參加剪紙活動,一脈相承,根深葉茂。我的孫女王紫微兩歲半就和我一道上電視表演剪紙,八歲獲大連市市民剪紙大賽少兒組一等獎,其作品常在報刊發表,參加過全國剪紙大賽,獲得許多獎項,她的剪紙還作為禮物被送到新加坡。另一個孫女和小孫子也都會剪紙,兩個兒媳都說孫女、孫子身上都有奶奶的剪紙基因。2006年秋天,在莊河海邊的一個露天大院里,我們舉辦了韓氏家族剪紙展,展出了老少四輩的五百多幅剪紙,有人還當場創作,現貼上墻。第二年,大連市文化部門為我們頒發了大連市首個“剪紙之家”牌匾,2012年,被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命名為“莊河市剪紙基地”,一年后,又被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命名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莊河剪紙韓月琴家族剪紙傳承基地”。2015年秋天,我們在這個大院里又舉辦了一次家族剪紙展覽和比賽,第五代、第六代的孩子們都長大了,為了增強他們傳承剪紙的責任感,讓家族剪紙傳承有序,長盛不衰,我們為他們舉行了一個正式的拜師儀式,讓更多的家族成員成為我們家族剪紙的優秀傳承人。
我們家族剪紙從自娛自樂到自覺傳承,從土炕土窗到走向世界,剪紙給家族成員帶來快樂的同時,也給我們家族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超乎尋常的凝聚力。剪紙中的真、善、美培育了我們健康向上、與人為善、團結和諧的家風,因此引起國內專家和學者的關注,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各種媒體進行了探究和評論。有評論家說我們是“最后的剪紙家族”,我不知道這是對我們的褒獎還是安慰和寄托。當前,包括剪紙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沖擊,面臨挑戰,我們有決心把家族剪紙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
我們姐妹七人還創造了一個與剪紙藝術緊密相關的奇跡。經過各級“非遺”保護部門的專家評定,我的大姐被評為莊河譜繡的代表性傳承人,二姐被評為普蘭店布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四姐和五姐被評為莊河“二月二”習俗的代表性傳承人,我被評為莊河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七妹被評為大連市端午文化的代表性傳承人,一奶同胞七姐妹中已經有六人分別被評為國家級和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我的三姐也已經申報了“非遺”項目,正待審批。這些項目都與家族剪紙有關,與熱愛傳統藝術有關,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有一段說不完的與剪紙有關的傳承故事,韓氏家族剪紙的精髓已經融入我們家族成員的血脈之中,由此衍生出的其他民間藝術項目也豐富了我們家族剪紙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這就是我出生的家庭和我生活在其中的家族,這個家庭和家族中的女人再能干,不會剪紙和繡花也稱不上心靈手巧。二姐韓月娥說:“進了老韓家門,不管老的少的,也不論是媳婦還是女婿,想不拿起剪子都不行。”我的外甥媳婦嫁進來時不會剪紙,現在已經成了大連市一級剪紙傳承人,是家族第四代剪紙人中的佼佼者。家傳淵源是我的剪紙啟蒙,家族成員之間的相互臨摹和一比高下,又使我這個不甘人后的“小六子”一步一步地從稚嫩走向成熟,越來越會剪紙了。
我成長的地方
有剪紙評論家看了我出版的第一本剪紙作品集以后,說我“本質上是傳承型的剪紙藝術家”,還有人說我的剪紙是“新民俗剪紙”。無論別人說什么,我都覺得,我的剪紙從形態到神韻都是從生我養我的這片莊河熱土上培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