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節 俄國掠奪中國大片土地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俄國加緊向中國東北和西北邊疆大肆進行以掠奪領土為中心的侵略擴張活動。
1847年9月,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維約夫為東西伯利亞總督,加緊推行武裝鯨吞中國黑龍江流域的計劃。1849年,沙俄海軍由海上侵入黑龍江口和庫頁島地區。1850年8月,侵占黑龍江口重鎮廟街,并以沙皇的名字為依據,將其改為尼古拉耶夫斯克。至1853年,沙俄侵略勢力已擴張到黑龍江下游兩岸以及口外整個領海,并侵占了庫頁島。1854年1月,沙皇尼古拉一世批準了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提出的“武裝航行黑龍江”計劃。5月,穆拉維約夫率領艦船70余艘,運載俄兵近千名,強行越過石勒喀河中俄邊界,闖過雅克薩、璦琿等地,橫穿中國領土2000多公里,并在黑龍江下游屯兵筑壘,實行軍事占領。1855年5月,沙俄再次武裝入侵黑龍江,并遷來大批“移民”,在左岸強行建立俄國居民點。1856年末,俄國將其所占的黑龍江下游地區和庫頁島劃為它的濱海省,設首府于廟街。1857年,穆拉維約夫開始派兵在璦琿對岸駐屯。1858年5月,他乘英法聯軍進犯天津之際,以武力脅迫璦琿將軍奕山簽訂中俄《璦琿條約》,規定: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僅在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塊地區(時稱江東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轄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原屬中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此后只準中、俄兩國船只來往,別國不得航行。清政府沒有批準《璦琿條約》,并對奕山等人予以處分。沙俄方面則將璦琿北岸的海蘭泡改名為“報喜城”(布拉戈維申斯克),沙皇特頒嘉獎,晉封穆拉維約夫為阿穆爾(黑龍江)斯基伯爵。
在中國西北地區,沙俄于1846年即已武裝入侵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19世紀50年代,它越過伊犁河繼續向南擴張,侵占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大片中國領土。
1860年英、法《北京條約》簽訂后,俄使伊格納提耶夫向清政府索取“斡旋”酬勞,再次提出割讓烏蘇里江以東領土,“會勘”西段邊界,以及北京、張家口、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等處通商并設立領事館等要求。一方面他威脅說:俄中接壤達7000俄里,“俄國較之其他任何海上強國都更易于隨時隨地給中國以有力的打擊”。另一方面,他又以幫助鎮壓太平天國為誘餌。11月,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劃歸俄國,增加喀什噶爾為商埠,并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關于西部疆界,條約第二款還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為大規模侵占中國領土制造根據。
自1862年起,中俄雙方在塔爾巴哈臺(今新疆塔城)開始勘分西北邊界的談判。中國的西部邊界原在巴爾喀什湖。沙俄卻硬指清朝設在境內城鎮附近的常駐卡倫為分界標志,把中國的內湖齋桑泊(今哈薩克斯坦境內)和特穆爾圖淖爾(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指為界湖,并出兵強占中國境內山隘、要津,壘石立界,制造既成事實。甚至揚言攻取喀什噶爾和伊犁。1864年再開談判后,俄國方面派兵威逼塔城卡外,并堅持中國必須按照俄國的分界議單劃界。10月,中俄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具體劃定了從沙賓達巴哈山口(今俄境)起至浩罕邊界為止的中俄西段邊界。據此,沙俄再割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沙皇俄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大的獲利者。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和一系列勘界條約,它侵占了中國1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