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7歲當上了支行行長,緊接著又做了私人銀行超高凈值部總經理,卻在33歲辭職,從零創業。在逆境中重生需要魄力,在順境中離開,更需要勇氣。
在很多人眼里,我是個瘋子。
這本書的出版應該會延至2018年,彼時我已經投身金融行業13年有余。
我剛開始進入金融領域是2005年,在農業銀行里做職員。那時候,只要不出錯,就基本能在銀行安逸到老。人年輕的時候往往無法脫離迷茫的狀態。2007年,我交了幾萬元的違約金,離開農業銀行去了渣打。那時候,金融和我的關系只是它賞我一口飯。
在渣打,我第一次真實地領略到金融“不可預期”的魅力。上帝在十一維操縱世界,人類在金融中拓展金錢流動的范圍。我被這種“不可捉摸”吸引著——27歲,我經過銀監會的考試,成為渣打支行的行長。那時候,金融是我的老師,是我的青春。
然而,我也遇到了從業以來最大的挑戰。金融危機后,銀行要處理一撥嚴重虧損的客戶。我于是親歷無數棘手的投資案例,但是當一個投資虧損嚴重的軍人遺孀表示想把孩子托孤給我,自己去自殺,當她帶著她先天不足的孩子在我面前痛哭時,我的內心也在流淚。當金融“險惡的一面”具化成一個先天不足的孩子的空洞眼神時,才是真的終生難忘。
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已故的前任院長杰里米·諾爾斯(Jeremy Knowles)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確保學生能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那么在這琳瑯滿目的金融世界中,誰來教大眾如何辨別呢?
我想改變傳統模式,堅定站在用戶的角度說話。
當得知我辭職后,P2P、第三方賣產品的平臺以及各種的金融機構紛紛拋來橄欖枝,可我清晰地知道,我的生活不缺鮮花,我的內心住著草原。
我不希望再次因為各種利益的牽絆,最后落得無奈和中庸的立場。我要可以極度坦誠地站在用戶角度講專業,教他們如何把理財做好,教他們如何減少對未來的焦慮,享受理財帶來的樂趣。
理財這件事其實挺復雜,沒經歷過兩個牛熊周期,沒看過無數個案例,沒自己虧過賺過,根本不敢教別人。這也是為什么公司叫“7分鐘理財”的原因——把復雜的理財產品、難懂的市場規律、科學的風險管理留給我們,我們走過的彎路你不用再走,把簡單留給你,讓你享受理財。
如若堅守是座孤獨的城堡,我愿畫地為牢。
我們目前的重點在于兩件事——理財教育和理財服務。因為不斷地給用戶做服務,才能時刻明白,用戶哪里做得不好,怎么才能做好。不能實操的知識是紙上談兵。這本書的出版也是歷經周折——因為我們希望給用戶一本不同的理財書,打破傳統理財教科書知識模塊的講述方式,站在用戶實操的角度,為用戶提供面臨理財選擇時需要的知識。
另外,書中所有的建議全部經過了中國市場大數據的概率統計驗證,我們的投研部采購了全市場金融數據庫,做了概率統計模型,對所有知識點進行了獨立演算,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
歷時一年之久,本書終于完稿了。大約每天7分鐘的時間,就能讀完一個章節。通過30天的閱讀,你就可以掌握最具實操性的科學理財方法,學會如何管理風險,獲得穩健回報,適合每個想讓財富穩健增值的朋友。這是科學理財的開始,也是一門必修課。如果能通過閱讀此書,讓你愛上了理財,我會感到不勝榮幸。畢竟財富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足以解決很多關鍵問題。
最后,感謝公司的每一位同事,尤其感謝單丹,做了很多資料的整理編輯;潘珂,做了大數據概率統計驗證。還有我公司的其他伙伴,因為你們,這本書才可以成為具有實操性的理財書。
感謝培養我的農業銀行、渣打銀行、平安銀行的各位領導和同事,以及為本書做推薦的各行業翹楚。
還要感謝我的家人,和像我家人一樣的團隊,以及7分鐘理財的用戶、粉絲、城市合伙人。正因為我們內心燃燒著一樣的火焰,此書才得以出版。
這本書的出版是在我36歲的時候,對于團隊也許是一份記憶,一個禮物;對你和我,希望都是一個很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