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 01
特色小鎮的定義
當前,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最大的制約因素是農村人口與城市邊緣地帶人群如何有效地導入城市,以及城市新生一代的力量如何有效地融入到城鎮中,成為了當前擺在城鎮化道路上的重要問題。特色小鎮由此孕育而生,作為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特色小鎮是2017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進的重要任務。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進入這份名單的小鎮共有127個,其中浙江8鎮入選,位列榜首,其次的江蘇、山東和四川各有7鎮入選。
從入選名單可以看出,浙江占比重最高。而特色小鎮的模式也正是起源于浙江,之后在全國迅速發展。不過特色小鎮并非浙江原創,在國外已經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也沉淀了非常多知名且成功的特色小鎮案例。
2016年2月,國家發改委曾出面組織了一場特色小鎮的專題發布會,浙江、貴州兩省特色小鎮的具體負責人參加并談了相關經驗,浙江、貴州被視為特色小鎮發展的典型地區,也可以理解為當前的國家樣本。盡管當前特色小鎮處于爆發期,但對于特色小鎮的定義至今并沒有明確的表述。但按照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鎮應具有特色鮮明、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征。
在浙江,特色小鎮不是傳統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進行科學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宜居、宜業的重要功能平臺。其關鍵指標要求為:規劃空間要集中連片,規劃面積要控制在3平方千米左右,建設面積控制在1平方千米左右,建設面積不能超出規劃面積的50%。
特色小鎮定義:特色小鎮非鎮非區,并非傳統行政區劃單元,也不是產業園區,而是相對獨立于市區,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產城融合的發展空間平臺。特色小鎮主要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是旅游景區、消費產業聚集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區三區合一,產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模式。特色小鎮產業定位“一鎮一業”,突出“特而強”;特色小鎮功能集成“緊貼產業”,力求“聚而合”;特色小鎮形態打造“突出精致”,展現“小而美”;特色小鎮運作機制是“破舊去僵”,做到“活而新”,如圖1-1所示。

圖1-1 特色小鎮示意圖
特色小鎮的特點如下。
(1)不要“千鎮一面”,要“小而美”。過去,我國一些城市的建設被批評為“千城一面”,不重視差異化的建設與發展,導致許多城市大同小異。如今,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不要“千鎮一面”的思路。從特色出發,可以窺見當下中國特色小鎮的思路。
(2)經濟新常態下的創新模式。對于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中國來說,以特色小鎮為代表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是一種創新,同時也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探索。如果說轉型升級是倒逼和牽引兩種力綜合作用的結果,那么,特色小鎮就是一種正面牽引力,也可以說是一種新機制。在特色小鎮創建這一創新模式中,倒逼著政府職能與管理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新的發展模式。
(3)將產業集聚特色化。特色小鎮盡管在我們國家的發展時間短,但其將產業、生活、文化等多種要素有效地疊加與融合在一起,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已經表現出了很強的示范效應和發展潛力。而對于當前的城鎮化發展,或是一些地方政府而言,特色小鎮既是當下經濟增長的新抓手,同時也代表著未來。如表1-1與圖1-2所示為特色小鎮與特色小城鎮的區別。
表1-1 特色小鎮與特色小城鎮的區別


圖1-2 特色小城鎮與特色小鎮的區別
特色小鎮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企業主體、政府服務。政府負責小鎮的定位、規劃、基礎設施和審批服務,引進民營企業建設特色小鎮。
二是政企合作、聯動建設。政府做好大規劃,聯手大企業培育大產業。
三是政府建設、市場招商。政府成立國資公司,根據產業定位面向全國招商。
從前面的發展情況來看,特色小鎮主要由以上三種模式組成,通常選擇第一種模式,但在一些具有特殊經濟條件因素制約的地方,或是一些特定的項目,也會采取混合所有制,或是國資獨資的模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