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超能力般的粒子自旋

由杰里·西格爾和喬·舒斯特創作的超人系列漫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無處發表。他們兩人多年來四處碰壁,最終不得不將他們創作的故事連同超人形象的版權以130美元的價格賣給國家出版公司。這在1938年是一個好價錢,但與超人形象隨后創造的價值相比,顯然微不足道。1938年6月,超人漫畫作品在《動作漫畫》(Action Comics)創刊號上首次發表,很快便有了專屬刊物,每期銷量多達百萬份。這個“未來的男人”被改編成真人電影、動畫短片和風靡一時的廣播劇,還被多家報紙同時連載。

毫無疑問,西格爾和舒斯特創作的超人漫畫的一個極誘人之處在于,主人公克拉克·肯特,外表平凡無奇,默默無聞,卻是地球上最強大的人。朱爾斯·費弗曾在《偉大的漫畫英雄》(The Great Comic Book Heroes)中指出,布魯斯·韋恩必須穿上他的蝙蝠俠服裝才能成為蝙蝠俠,拉蒙特·克蘭斯頓則必須依靠他的斗篷、下垂的帽子和紅圍巾才能成為打擊犯罪的“影子”密探;超人卻不同,他有著與生俱來的超能力,克拉克·肯特只是他的偽裝——一個弱不禁風、笨拙、無能的普通人。對于那些認為自己真正的潛力尚未被發現的人來說,超人是他們的榜樣。

量子力學有一個驚人的發現:作為構成原子的粒子,電子、質子和中子也有一種神秘特性。20世紀20年代,物理學家們曾認為它們是溫和的亞原子粒子,可以通過質量和電荷來表征。但他們很快就發現,這些粒子擁有一種隱藏屬性或者說一種“超能力”,即“自旋”。

1925年,有人提出每種基本粒子的行為都像一個旋轉的陀螺我們很快就會發現,盡管這是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但我們不應該從字面來理解“旋轉的陀螺”的意思。,圍繞一個內軸旋轉。這個屬性不僅針對物質,對于光子也是這樣。這種旋轉與電子繞原子核所做的“軌道運動”無關(薛定諤最終證明,將電子圍繞帶正電的原子核運動,類比為太陽系中行星圍繞太陽運轉,在技術上是不準確的),即使亞原子粒子處于不與任何原子或分子結合的自然狀態,這種旋轉也是存在的。

這種固有的旋轉之所以被稱為“自旋”,是因為電子像旋轉中的女芭蕾舞者一般,繞著一個內在的軸旋轉。所有亞原子粒子都處于自旋狀態,這一事實的意義重大。不考慮電子的自旋,我們就無法理解化學和固體物理學。所有組成原子的粒子都有一個與其自旋相關的特征,即電子、質子和中子都有與由電流產生的磁場無關的內部磁場。通過這個磁場,粒子的自旋屬性第一次為世人知曉。

通俗科幻小說常常以“磁性”作為各種技術奇跡發生的基礎,比如,比空氣重的懸浮船;“反磁性”則經常被用于力場光束或其他攻擊性武器。自20世紀60年代起,報紙連載漫畫的讀者們已經開始想象,由于磁性的存在,個人飛行裝置終有一天會變成現實。圖4–1展示了一幅20世紀60年代的《至尊神探》(Dick Tracy)漫畫,圖中崔西(剪影)和他的助手薩姆·卡齊姆偵探,使用磁力飛行垃圾桶追捕罪犯。(崔西的通話工具是一部“收發兩用無線電手表”,這幾乎是移動電話的前身。)人們期待磁性能在未來引領世界,如圖4–1的文字:“控制了磁性的國家將控制這個宇宙。”

圖4–1 20世紀50年代,《至尊神探》連環漫畫預言未來人們可以搭乘磁力飛行垃圾桶旅行

與磁性類似,自旋也是飛碟和未來概念武器的一大特征(有時兼具磁性和自旋屬性,如1930年4月刊的《空中奇跡故事》(Air Wonder Stories)的封面所示,見圖4–2)。直到1928年保羅·狄拉克給出電子運動的相對論性量子力學方程,粒子自旋和磁性之間的根本聯系才得以揭示。

圖4–2 角動量是“未來戰爭武器”經常運用的物理學原理,如1930年4月刊的《空中奇跡故事》的封面所示

第三條量子定律表明,任何事物,無論物質還是光子,都如旋轉中的芭蕾舞者一般,圍繞其自身的軸旋轉。對普通物質而言,這種旋轉只涉及一個問題:順時針旋轉還是逆時針旋轉?此前,我們討論了線性動量的定義,它等于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在第3章中,物體是沿直線運動的,因此我們采用了“動量”這一簡化的說法,而沒有使用“線性動量”這一更為準確的術語。一個物體的動量越大,改變其運動狀態就越難。一個以每小時160千米的速度擲出的棒球比以每小時1.6千米的速度擲出的棒球具有更多的動量,后者可以徒手接住,無須棒球手套,但我不推薦徒手去接前者(事實上,你需要站得離投球手非常近,才能在慢球落地之前接住它)。

同樣地,“角動量”與旋轉的“線性動量”相對應。旋轉可以繞著物體自身的軸進行,如旋轉的陀螺;也可以圍繞一個遠距離的軸進行,如繞地運行的月球。在量子物理學中,電子或質子的自旋比起軌道衛星來,更像一個旋轉的陀螺或芭蕾女舞者。此外,原子內部粒子的自旋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必須對應角動量的特定值。譬如,一輛車的線性動量有兩個值:以給定的速度(例如每小時16千米)的倍數,向前或向后移動。因此,汽車可以以每小時向前或向后移動48千米,但在任一方向上都不能以類似每小時20.8千米的速度移動。

實驗結果表明,宇宙中某些基本粒子的內稟角動量可以為零(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是普朗克常數h除以2π,還可以是普朗克常數h除以2π的倍數(如2×h/2π,3×h/2π等。這里的單位增量h/2π相當于前例中的每小時16千米的增量)。光子是這些基本粒子中的一種,其內稟角動量為h/2π。其他基本粒子(如電子、質子和中子)的內稟角動量要么是h/2π的1/2,即(1/2)×(h/2π);要么是h/2π的倍數(如3/2×h/2π或5/2×h/2π)。宇宙中存在的最小角動量可以是h/2π的整數(0、1、2等)倍,也可以是(1/2)×h/2π的奇數(1、3、5等)倍。對于一個物體而言,其內稟角動量無論是h/2π的整數倍,還是h/2π的整數倍的1/2,都會對它與其他全同粒子的相互作用產生深刻的影響。

2π只是一個數值,如果h/2π是對角動量的量度,那么普朗克常數h是角動量的單位。當普朗克引入經驗常數h來解釋熱發光體的發射光光譜時,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和宇宙基本常數不期而遇。在構建宇宙模型時必須指定一組基本數字,譬如電子的質量和光的速度。如果一個人騎自行車就能達到光速,世界看起來將截然不同。同理,如果普朗克常數是一個更大的數值,日常生活中就將充滿量子現象。

在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小說《神奇的旅程II:目的地大腦》(Fantastic Voyage II: Destination Brain)中,一群科學家被微縮成比單細胞還小的尺寸,以便進入一位受傷的科學家體內(這位受傷的科學家找到了高效節能的“變小”方法)做手術。阿西莫夫提出,這一微縮過程背后的機理涉及制造一個能夠減小普朗克常數的場。玻爾將原子視為球體,計算出原子的半徑為r0的倍數,r0=h/[(2π)mecα]。其中,me是電子的質量,c是光速,α被稱為“精細結構常數”,它們是另一組基本常數(如h,c和電子電荷數)的集合。如果可以隨意調整普朗克常數,使其變大或變小,就能通過改變原子的基本尺寸來放大或縮小任何物體。我們無法在現實中做到這一點,這反映出常數的基本性質——恒定不變。

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盡管這一假設令當時的物理學家們半信半疑,但宇宙及其運行規律證明光速的確是真空條件下的最高運動速度。顯然,亞原子粒子的內稟角動量只能是h/2π或者(1/2)×h/2π這兩個基本值的倍數。因此,粒子自旋對宇宙的影響似乎不容小覷。

電子帶有負電荷,而質子帶有等量的正電荷。早在19世紀20年代,人們就已經知道移動的電荷(也就是電流)會產生磁場。這是電磁體和發動機的物理學原理。如果一個帶電的球體圍繞著一條穿過它的中心的直線旋轉,就會產生電流,進而產生磁場。有了內稟角動量,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每個電子和質子都會因自旋而產生其內部磁場。實際上,內稟角動量是為了解釋實驗中觀察到的原子內部磁場而提出的。也就是說,對磁場的觀察在先,后為了解釋磁場存在的原因,又提出了內稟角動量理論。

實驗中觀察到的電子和質子的磁場,真的是由基本粒子的自旋引起的嗎?嚴格地說,答案是否定的。最簡單的原因是,在原子核中發現的另一種基本粒子——中子,其質量與質子幾乎相同,它不帶電荷,但也有一個內部磁場!如果質子磁場的產生是由于作為一個帶電物體,質子的旋轉可以被看作一系列的帶電線圈,每一圈都可以產生一個磁場,那么一個不帶電物體(如中子)的旋轉就不應該產生磁場即使我們已經知道中子(和質子)由帶電的夸克組成,這一觀點仍然有效。因為根據這樣的解釋,為了達到觀測到的該粒子的磁場強度,夸克的旋轉速度也必須比光速快。

此外,即使我們不知道中子的存在,我們也不能將電子的磁場解釋為電子圍繞內在的軸旋轉產生的結果。探測得到的電子磁場之大,需要電子以極快的速度自旋,甚至超過光速。

內稟角動量(自旋)理論能解答哪些實驗問題呢?1932年,奧托·斯特恩和瓦爾特·格拉赫讓原子束通過特定的磁場,以探測實驗室磁場和原子內部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在不考慮任何軌道運動的情況下,他們仍然觀察到一個基本粒子的內部磁場,而且這個磁場有兩個值。電子仿佛擁有一個包含南北極的固有磁場,相對于斯特恩和格拉赫使用的磁場,這種磁場只能指向兩個方向。電子或者指向與外部磁場相同的方向,它的北極指向實驗室磁場的南極;或者指向與外部磁場相反的方向,電子的北極指向實驗室磁場的北極。

盡管斯特恩和格拉赫的實驗清楚地表明,電子擁有內磁場。然而,一系列縝密嚴謹的實驗卻證實,這個磁場與電子圍繞帶正電的原子核的軌道運行無關,而是出于電子自身的原因。實際上,某些元素能夠吸收和反射光就反映出原子內部必然有一定的磁性,這主要是由自旋產生的。

那么,為什么說電子、質子和中子的自旋與它們的內部磁場有關呢?這恐怕要從一個年少輕狂的故事說起。1925年,荷蘭萊頓的兩名研究生塞繆爾·古德斯密特和喬治·烏倫貝克撰寫了一篇論文,提出由帶電荷電子的內在旋轉產生的磁場,可以用來解釋原子發射光譜的異常。他們將論文提交給他們的一位物理學導師保羅·埃倫費斯特,埃倫費斯特指出,文中所說的電子圍繞其內軸“旋轉”存在著諸多問題。埃倫費斯特的前輩亨德里克·洛倫茲很快就計算出,古德斯密特和烏倫貝克的假設想要成立的話,電子就必須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旋轉,根據前文提到的公式E=mc2,電子的質量將大于質子。(假如當時已經發現了“中子”,他們很快會發現,觀察到的磁場不可能來自帶電粒子的自旋。)面對失敗,古德斯密特和烏倫貝克準備放棄這個研究課題。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埃倫費斯特已將他們的論文提交,不日付梓。埃倫費斯特安慰他們說,盡管他已經意識到了他們的錯誤,但他們的想法也有可取之處,畢竟“年紀尚輕,做點兒蠢事也沒關系”。

從某種程度上講,古德斯密特和烏倫貝克使用“旋轉”(spin)這一術語來解釋亞原子粒子的內稟角動量和磁場是不合適的。這一術語容易使人先入為主地認為電子能像陀螺一樣旋轉(事實上,一個電子的內稟角動量或為+(1/2)h/2π,或為 –(1/2)h/2π,沒有其他值,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順時針旋轉或逆時針旋轉)。最終,狄拉克提出的全面考慮相對論性效應的量子力學方程,合理地解釋了電子的內稟角動量。在求解狄拉克方程的過程中,人們發現電子具有一個額外的“量子數”,對應著(1/2)h/2π的內稟角動量,以及一個完全符合觀測值的磁場。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額外的“量子數”是電子的內在屬性,就像電子的質量和電荷一樣許多物理學家在追問下會承認,他們腦海中的電子是一個粒子,有一個大箭頭從里面伸出來,在電子旋轉的時候指向“上”或“下”。如果你發現“電子像陀螺一樣旋轉”的畫面在你腦中揮之不去,就說明你和我們這些專業人士在用同樣的方式思考!。古德斯密特和烏倫貝克用錯誤的理由給出了正確的答案,他們因此被授予若干獎項和獎章。

我已經表明,電子、質子、中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的內稟角動量,是理解元素周期表、化學和固體物理學的關鍵。在本書的第12章,我會介紹泡利不相容原理。這個原理認為,如果兩個電子(也適用于兩個質子或兩個中子)彼此靠得太近,以至于它們的物質波相互疊加,那么這兩個電子的自旋方向只有相反,即一個電子的自旋為+h/2π,另一個電子的自旋為– h/2π,它們才能處于相同的量子態。這被稱為“隱藏”這里的“隱藏”是指在不考慮自旋的情況下,兩個電子的量子態是完全一樣的,很難分辨。———譯者注,除非在特定情況下,比如磁性和內稟角動量發生了聯系,才能將兩個電子區分開。

電子能夠以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方式自旋(在旋轉軸確定的情況下),這表明其內在磁場可以“向上”或者“向下”。自然界中的所有磁體都有南北兩個磁極。如果我們將一塊磁體做成圓柱形,就像一根粉筆,那么如圖4–3所示,將有一個從北磁極發出的磁場,繞過圓柱體,被拉進南磁極。磁場在空間中的變化與兩種電荷間產生的電場[正電荷和負電荷,分別位于圓柱體的兩端,見圖4–3(b)]的變化相同。我們將電荷的這種排列稱為“偶極子”。如前所述,磁場的分布在空間變化上與電場相同,我們稱之為“磁偶極子”。原子核中的質子、中子以及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的最優構象是:它們自行定位,以使任何一對粒子的磁場可以互相抵消。因此,如果一個磁體的北極指向“上”,則第二個磁體的北極指向“下”。

如圖4–3(a)所示,偶極子電場與單一的正電荷或負電荷(即所謂的“單極子”)不同。盡管大量調查和理論預測顯示,磁單極子應該是存在的,但我們在宇宙中尚未觀測到單獨的自由磁極,即僅有一個北極或一個南極。它們總是成對出現,構成一個磁偶極子。但是,沒找到并不意味著不存在,而只能說明我們還沒有找到它們。

圖4–3 單獨的正電荷和負電荷(a)以及兩個電荷形成的偶極子電場(b)示意圖。在一個磁偶極子中會找到相同的磁場線,其中北極相當于正電荷,南極相當于負電荷

如果我們想要理解硬盤的工作原理,就必須弄懂磁性。此外,如果沒有自旋,化學將會是謎一般的存在。同樣,如果不理解電子的自旋對電子在金屬、絕緣體和半導體中的相互作用的影響,就不會有晶體管,也就沒有電腦、手機、MP3播放器,甚至電視遙控器,人類將倒退回就連最“反烏托邦”的科幻小說作者也想象不到的蠻荒狀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名县| 阿拉善右旗| 济源市| 平湖市| 前郭尔| 河池市| 晋城| 尤溪县| 江北区| 金寨县| 青海省| 榆树市| 西华县| 商丘市| 鄂州市| 冷水江市| 广汉市| 九寨沟县| 长阳| 江孜县| 茶陵县| 舒城县| 旅游| 昌吉市| 孝昌县| 额济纳旗| 麻阳| 肇源县| 湘西| 宝丰县| 大厂| 宁津县| 宝清县| 加查县| 额济纳旗| 吉水县| 合肥市| 永宁县| 河北省| 平邑县|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