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事情發生在格里鮑耶陀夫
- 大師和瑪格麗特
- (蘇)布爾加科夫
- 8599字
- 2018-03-19 10:37:55
環城林蔭路上,有一座凋敝殘敗的花園。園子深處,坐落著一幢古老的奶黃色二層建筑。花園同環形路的人行道之間,隔著一道雕花鐵柵欄。樓前有個小院,鋪著瀝青。冬天,小院里堆著一大堆雪,插著一把鐵鍬;夏天,等到帆布篷一支,它就成了夏季餐廳中一個極其漂亮的分部。
這幢叫做“格里鮑耶陀夫”樓的小樓據說曾是作家格里鮑耶陀夫的姑媽的財產。此事是否屬實,筆者難以說清。有人甚至有印象,似乎格里鮑耶陀夫根本就沒有這么一個有房產的姑媽……不過,小樓還是叫這個名兒了。更有甚者,一個好吹牛皮的莫斯科佬居然說,這位名作家就在二樓圓柱廳里朗誦過《智慧苦果》的片段,而歪在沙發上聽朗誦的,恰恰就是這位姑媽。鬼知道,也許真朗誦過?不過這倒無關大局。
關乎大局的事實是:目前的樓主正是莫斯科文協。慘遭橫禍的別爾利奧茲在去長老湖之前就是這里的頭頭。
莫斯科文協會員誰也不管這座小樓叫“格里鮑耶陀夫樓”,都是簡簡單單——“格里鮑耶陀夫”。一來二去,就這么叫開了:“昨天我在格里鮑耶陀夫排了兩個鐘頭。”“怎么樣?”“搞到一個月假,去雅爾塔。”“真行!”或者:“去找別爾利奧茲,今天四點到五點他在格里鮑耶陀夫接待來訪。”如此等等。
莫斯科文協在格里鮑耶陀夫的布局堪稱方便舒適。一進門頭一眼就可以看到各體育小組的通知;通向二樓的整個樓梯間掛滿了會員們集體和個人的照片。
二樓頭一扇門上掛著個大牌子,上有“釣魚、別墅組”字樣,旁邊還畫著一條上了鉤的鯽魚。
二號門上有兩句費解的話:“一日創作證明。請找M.B.波德洛日娜婭。”
下一扇門上,掛了一塊牌牌,文字雖說簡短,但干脆叫人鬧不明白:“佩列雷金諾。”再向前,一個偶然到格里鮑耶陀夫來訪的人,準會被姑媽家一扇扇胡桃木門上五花八門的牌牌弄得眼花繚亂:“向波克列夫金娜領取紙張在此登記”、“收款處”、“特寫作家結算處”……
擠過從樓下門廳排起的一字長蛇陣,在一扇人們無時不想破之而入的門上,可以看到一塊牌子:“住宅問題。”
住宅問題之后,是一張十分豪華的招貼畫,畫的萬仞懸崖之上有一位身披斗篷、肩背步槍的騎手在策馬飛馳。畫面稍下方是幾株棕櫚和一座露臺,露臺上坐著一位年輕人,頂門上蓬起一撮頭發,手里拿著自來水筆,用一種膽大包天、目空一切的眼神仰望蒼天。下面的題詞是:“豐富多彩的創作假——兩星期(短篇)至一年(長篇、三部曲)。雅爾塔、蘇克蘇、波羅沃耶、齊希齊里、馬欣扎烏里、列寧格勒(冬宮)。”門前也排著長隊,但不算過分,僅一百五十人左右。
再往前,順著格里鮑耶陀夫樓內匠心獨具的回廊和樓梯左轉右轉,爬上爬下,“莫斯科文協管理處”、“二、三、四、五號收款處”、“編輯部”、“莫斯科文協主席辦公室”、“臺球間”以及各種輔助機構便一一呈現眼前。最后,還有圓柱廳,就是姑媽欣賞天才侄兒朗誦喜劇的地方。
任何一個來訪者,當然啰,只要不是個十足的白癡,一進格里鮑耶陀夫,馬上便能看出這些幸運兒——莫斯科文協會員們——日子過得有多神氣。于是心頭立刻會燃起一股簡直要把人吞噬的妒火。他馬上會痛苦地詰問上蒼,為什么不能賜他幾分與生俱來的文學天才?而沒有才氣,想要搞到一張全市聞名的莫斯科文協會員證——一張燙著寬金邊、散發著珍貴的皮革味兒的褐黃色會員證——豈非白日做夢!
嫉妒,誰愿意說這是一種高尚的感情呢?這種感情最不是東西!然而,倒也不妨替這位來訪者設身處地想想。因為他在二樓的所見所聞也還并非一切,而且遠非一切。姑媽家樓下整個是一座餐廳。這是一座多了不起的餐廳啊!的確可以稱得上莫斯科頂尖的餐廳。且不說餐廳內兩座穹頂大廳有多寬敞,頂上還繪有紫色奔馬,飄揚著亞述式的鬃毛,且不說每張臺面都備有一盞紗罩臺燈,更甭說這地方遠非大街上人人有權涉足的場所,最主要之點在于這里端上來的玩意兒質量準能勝過莫斯科任何一家大飯店,而且收費極為合理,價格相當低廉。
因此,有一次,寫下這幾行真實到無以復加的文字的作者在格里鮑耶陀夫鑄鐵柵欄旁聽到如下一段對話,那就絲毫不足為怪了:
“你今兒個上哪兒吃晚飯,阿姆夫羅希?”
“還用問,當然是在這兒,親愛的福卡!阿爾奇巴德·阿爾奇巴多維奇方才向我透露,今天有生煎梭鱸魚片,真帶勁!”
“過得真不錯呀,阿姆夫羅希!”容顏憔悴、脖子上長大癰的福卡嘆了口氣,對雙唇紅艷艷、雙頰紅撲撲的大個子金發詩人阿姆夫羅希說。
“我什么特別能耐也沒有,”阿姆夫羅希回答,“只有一個普普通通的愿望——想過過人過的日子。福卡,你可能會說,競技場大飯店有時不也能碰上梭鱸魚嗎?可競技場一份要十三盧布十五戈比,這地方只要五盧布五十戈比。再有,競技場的貨色準是擱了三天的。再說了,到了競技場,保不準打大劇院胡同那邊就會跑出個愣小子來,手拿一串葡萄,摔你個滿臉花。不,我堅決反對競技場!”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阿姆夫羅希沖著整條林蔭路嚷道,“你可別想拖我上那兒,福卡!”
“我沒想拖你去呀,阿姆夫羅希,”福卡尖起嗓子說,“家里一樣可以吃晚飯不是。”
“我的老爺,”阿姆夫羅希高叫一聲,“我可是能夠想象得出你太太在公用廚房煎鍋里做生煎梭鱸魚的那副模樣!嘻!嘻!嘻!……哦來瓦爾(法語:再見),福卡!”于是,阿姆夫羅希哼著小調,朝支著涼棚的露臺匆匆走去。
哦……是啊,是啊!……老莫斯科都還記得有名的格里鮑耶陀夫!那一份份清燉梭鱸魚!親愛的阿姆夫羅希,多便宜啊!還有鱘魚,那用銀盤盛就的鱘魚塊,四周襯著一圈蝦段和新鮮魚子醬!還有那一小碗一小碗香菇泥煎蛋呢?那鮮蘑炸鶇排,你不喜歡嗎?還有熱那亞鵪鶉?才九個半盧布!外帶爵士樂和禮貌周到的服務!七月份,家里人都到別墅去了,你卻因為文學方面許多事務纏身,只好留在城里。你坐在露臺上陰涼的葡萄架下,雪白的桌布上映著一圈金色光輪,桌上是一小盤鮮奶,哦,多美!這些還記得嗎,阿姆夫羅希?還用問嗎?!一看你那兩片嘴唇,就知道你還記得。梭鱸魚、鮭魚算得了什么?還有按季節供應的大鷸、小鷸、田鷸、山鷸、鵪鶉、蠣鷸等等呢?還有倒進喉嚨刺啦刺啦作響的納贊礦泉水呢?!夠了,讀者,你想得太遠了!……還是聽我來往下說罷!
別爾利奧茲橫尸長老巷的當晚,十點半鐘,格里鮑耶陀夫二樓只有一間房亮著燈。十二位集合開會的文學家一直在房間里苦苦等待文協主席的光臨。
人們在文協管理處辦公室,坐在椅子、桌子上,甚至兩個窗臺上,個個悶得透不過氣來。窗戶雖然大敞四開,卻感不到一點風絲。莫斯科正在把瀝青路面吸收了一天的熱量不斷散發出來,看來夜間也不會涼快多少。姑媽家改做餐廳的地下室飄出一股大蔥味兒,招引得大家都想去喝上一杯。人人煩躁不安,滿心不快。
小說家別斯庫德尼科夫——一個文文靜靜、衣著講究的人,生就的是一雙全神貫注但又難以捉摸的眼睛——掏出了懷表。表針正爬向十一點。他用手指彈了一下表盤,朝鄰座的詩人德烏勃拉茨基一亮。詩人正坐在桌上,兩只膠底黃皮鞋無聊地蕩來蕩去。
“怎么搞的?”德烏勃拉茨基抱怨道。
“老兄,也許在克里亞茲瑪河那邊耽擱了。”涅普列緬諾娃以洪亮的低嗓門回答。她是個出身于莫斯科商人之家的孤女,后來成了作家,以“領航員喬治”為筆名,專寫海上戰斗小說。
“對不起,”一位通俗喜劇小品作家扎格里沃夫篬起膽子說,“這會兒換了我也愿意在涼臺上那么一坐,小茶壺那么一端,不比在這兒上蒸籠強多啦?會議不是定在十點嗎?”
“現在要是能在克里亞茲瑪河那兒一待,那可是神仙過的日子!”領航員喬治知道,只要一提克里亞茲瑪河畔的文學家別墅村佩列雷金諾,大家都會氣不打一處來,于是就故意逗弄在座的人。“現在,夜鶯大概也開始啼了。不知怎的,我一住到郊外,干起活兒來就順手多了,尤其是春天。”
“我已經交了三年錢了,就等著能把我那甲亢老婆送進這天堂住幾天,誰知錢扔進去,連個水花兒也沒見著。”短篇作家波普里欣氣哼哼地說,心里那個難受。
“這事可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坐在窗臺上的評論家阿巴勒科夫甕聲甕氣地說。
領航員喬治的小眼睛里騰起了歡樂的火焰,她把女低音放得盡量柔和些:
“不要妒忌嘛。別墅一共只有二十二幢,正在施工的也僅有七所,咱們莫斯科文協可有三千人吶。”
“三千一百一十一名。”有人從角落里插了一句。
“所以嘛,”領航員接著說,“有什么辦法呢!能分到別墅的自然也一定只能是咱們當中最有才華的……”
“頭頭腦腦啰!”氣哼哼的電影編劇格魯哈廖夫說得更直截了當。
別斯庫德尼科夫裝作打哈欠,走出了房間。
“在佩列雷金諾一人就獨占五間房。”格魯哈廖夫沖著他的背影說。
“拉夫洛維奇一人還占六間呢!”杰尼斯金叫了起來,“餐廳里還鑲了橡木墻圍子!”
“嗨,現在的問題可不在這兒,”阿巴勒科夫的粗嗓門在嚷嚷,“問題在于都十一點半了。”
這一來七嘴八舌全嚷嚷開了,大有吵翻天的架勢。有人往該死的佩列雷金諾打電話,可是接錯了別墅,打到拉夫洛維奇家里去了。一打聽,拉夫洛維奇下河去了,這一來大伙兒更來氣了。又打了個電話到副九三〇號的小說委員會去碰碰運氣。不用說,那兒也是一個人沒有。
“他倒來個電話呀!”杰尼斯金、格魯哈廖夫和克萬特都喊。
唉,這些人全都白喊,別爾利奧茲絕不可能再給任何人打電話了。在遠離格里鮑耶陀夫的地方,在被好幾只千瓦大燈泡照得雪亮的大廳里,在三張白鐵面的臺子上,陳放著那攤不久前還叫做別爾利奧茲的東西。
第一張臺面上是血跡斑斑的尸體——衣服扒下來了,一只胳膊斷了,胸腔已被軋扁;另一張臺面上擺著一顆人頭,前牙摔脫,眼睛還沒閉上,晶體已經渾濁,即使再強烈的光線,也無法對它們再起到刺激作用;第三張臺面上堆的是硬邦邦的衣服碎片。
無頭尸旁站著法醫教授、病理解剖專家和他的解剖助手、案件調查機關的人員,還有以死者病妻的名義打電話找來的別爾利奧茲在莫斯科文協的副手——文學家熱爾德賓。
小汽車先拉著熱爾德賓和案情調查人員一道來到死者的公寓(這已是半夜時分了),封存了他的全部文件,然后才來到太平間。
現在,人們站在死者殘骸周圍,正在商議怎么辦更好:是把軋掉的腦袋再縫到脖腔上呢,還是用黑布嚴嚴地一直蓋到脖子,然后就這么著把尸體陳放到格里鮑耶陀夫的大廳去?
是啊,別爾利奧茲是再也不會打電話了,杰尼斯金、格魯哈廖夫、克萬特、別斯庫德尼科夫這些人大可不必再大喊大叫,憤憤不已了。子夜十二點,十二位文學家離開二樓,下到餐廳。此刻,大伙兒不由得又想起,別爾利奧茲害得他們好苦:露臺上張張臺面早已坐得滿滿的。沒奈何這幫人只好憋在那兩間大廳里進晚餐了——那地方雖說裝修賞心悅目,可就是悶得叫人透不過氣來。
半夜十二點整,第一間大廳里先是轟隆一聲巨響,接著叮叮當當、噼里啪啦之聲大作,天地萬物都在震動中顫抖。只聽得一個尖嗓子男人和著音樂死聲賴氣地叫喊:“哈利路亞!”著名的格里鮑耶陀夫爵士樂隊開始演奏了。一張張掛滿汗珠的面龐頓時容光煥發,天花板上的奔馬圖好似有了生命,電燈也似乎增加了幾分亮度。突然,人們在兩個大廳里瘋狂地跳起舞來。露臺上也緊隨其后跳開了。
格魯哈廖夫同女詩人波露麥夏茨跳在了一起。克萬特也在跳。長篇作家茹科波夫同一位穿黃色連衣裙的電影演員舞成一雙。下場的還有德拉貢斯基、切爾達金。小矮個兒杰尼斯金同高頭大馬領航員喬治跳成了一對。一位穿白席紋布褲的陌生人把漂亮的女建筑師謝梅金娜緊緊地摟在懷里。跳舞的有自家人,也有外請的客人;有莫斯科的,也有外地的。有克瑯施塔的作家約翰,還有個羅斯托夫的什么庫夫季克,好像是個導演,一臉紫不溜丟的牛皮癬。翩然起舞的還有莫文協詩人分會著名代表人物:帕維奧諾夫、博戈胡利斯基、斯拉德基、什皮奇金和阿杰利芬娜·布茲佳克。此外,還有一些頭發理成博克斯式的年輕人,看不出干的哪一行,衣服里襯著墊肩。有個歲數不算小的男人,蓄著大胡子,上頭還沾了一片綠蔥葉,他也在跳;舞伴則是一位蔫蔫巴巴、面無血色的姑娘,穿著一件皺皺巴巴的橙紅色的絲質連衣裙。
侍者們汗流浹背,把凝著一層露珠兒的啤酒杯高舉過頭,恨恨地嘶聲喊著:“勞您駕,公民!”請人在一旁拿著擴音筒招呼:“十一桌一杯!九桌兩杯!上等好酒!”那個細腔細調的聲音已經不是在唱歌,而是在號叫:“哈利路亞!”爵士樂隊中金晃晃的大镲連連擊響,甚至壓過了洗碗女工順斜槽把盤子滑送到廚房的叮當聲。一句話:簡直是活地獄!
夜半時分的活地獄當然就有活鬼:一個黑眼睛的美男子來到露臺上,他蓄著尖尖的山羊胡,身穿燕尾服,以儼然王者的威嚴目光掃視著自己的領地。有些神秘主義者說過——確實說過——說這位美男子原先并不穿燕尾服,而是腰扎寬皮帶,上插兩把快槍,烏黑油亮的頭發上系著火紅的緞帶。指揮著一艘懸掛黑骷髏旗的雙桅船,游弋在加勒比海之上。
哦,不,不,諂媚的神秘主義者在撒謊。世上哪有什么加勒比海?也不會有什么不要命的走私犯,更不會有什么追捕他們的輕巡航戰艦!浪濤上沒有過彌漫的硝煙,什么都不曾發生,什么也不曾存在過!看,有的只是那株蔫頭耷腦的椴樹,只是那道鐵柵欄和欄外的林蔭路……還有那在甌中緩緩消融的冰塊,那瞪得跟老牛眼睛一般大的隔桌窺伺的血紅的眼睛……多么可怕,多么可怕……哦,神癨啊,賜我一杯毒藥……
那邊桌上忽然有人冒出一句:“別爾利奧茲!”驀地,爵士樂頹然寂滅,仿佛它猛然間挨了一記老拳。“什么,什么,什么?!”“別爾利奧茲?!”人們紛紛跳將起來,七嘴八舌地嚷著……
別爾利奧茲的噩耗傳開了,一股哀潮洶涌而來。有人手足無措,失聲驚叫,建議必須馬上、當場、就地以集體名義草擬一份電報,立即拍發。
可是,我們要問一句,草擬什么電報?往哪兒拍?干嗎?真的,往哪兒拍呀?如今,既然后腦勺已經磕扁,腦袋又在戴著膠皮手套的解剖員手里捧著,脖子則在教授手里用彎針縫著,再發電報又有什么用?死了,什么電報也不需要了。一切全完了,咱們也用不著再麻煩電報局了。
是的,死了,死了……可我們,不是還活著嗎?
是的,一陣悲哀像開了閘的洪水,可是僅僅持續了那么一會兒,就漸漸消退了。有人已溜回自己的餐桌旁,而且——先是偷著,然后就大模大樣——咂了一口伏特加,吃了一口菜。說實在的,還能讓這上好的雞肉丸子白白糟蹋了不成?咱們能有什么辦法挽救別爾利奧茲的生命?難道挨餓救得了他的命?咱們可都是活人哪!
當然啰,鋼琴鎖上了,爵士樂隊散了,有幾位記者坐車回編輯部趕寫悼念文章去了。有消息說熱爾德賓已從太平間回來。他在樓上死者辦公室一落座,馬上傳出了小道消息,說此人將要接替別爾利奧茲的位置。熱爾德賓把十二位執行委員從餐廳全部找來,在別爾利奧茲的辦公室召開緊急會議,就如何布置圓柱大廳,如何把遺體從太平間移來,如何讓大家入廳瞻仰遺容,以及與本次不幸事件有關的種種其他緊迫問題,進行了討論。
這時餐廳又恢復了它慣常的夜生活。如果不是出了一樁極不尋常的怪事,這種情況也許會一直繼續到打烊,也就是一直繼續到清晨四時。這樁怪事比起別爾利奧茲的死訊來,更是讓餐廳里的顧客瞠目結舌,詫異不已。
起初,先是格里鮑耶陀夫樓門口值班的馬車夫騷動起來,只見其中有人在馭夫座上站起來喊道:
“喲,你們看哪!”
隨著喊聲,柵欄那邊不知什么地方,亮起了一點微弱火光。亮光漸漸逼近露臺。桌旁人們紛紛起身,定睛細看,但見一條白影隨火光向餐廳移動。待得它到了花墻,用餐的人們一個個叉子上舉著鱘魚塊,眼珠子瞪得溜圓,全都愣住了。正巧門衛這時從餐廳部衣帽間走到門外,打算抽口煙。他一腳踩滅香煙,朝白影走去,顯然想攔住他進餐廳的道路,不知何故又改變了主意,停步傻呵呵地笑著。
白影鉆過花墻門洞,一路通行無阻上了露臺。人們這才看清,哪是什么白影!這不是大名鼎鼎的詩人伊萬·尼古拉耶維奇·流浪漢嗎!
詩人光著雙腳,身穿一件破破爛爛的白色托爾斯泰衫,胸前用別針別著一幀紙圣像,畫的也不知是哪位圣徒。下身穿了一條條紋白襯褲。手里點著一根喜燭,左臉頰新劃了一道口子。一陣深不可測的寂靜籠罩著露臺,啤酒從一個侍者拿歪了的杯子里直淌到地板上。
詩人將喜燭高舉過頭,大聲說:
“朋友們,祝你們健康!”接著鉆到身旁桌下看了一眼,憂傷地說:“不,他不在這兒!”
這時有兩個人說話了,一個低音毫不憐憫地說:
“糟了,震顫性譫妄。”
第二個聲音是個女士,聲音又驚又懼:
“民警怎么允許他這德行就上街逛呢!”
伊萬把這話聽得一清二楚,當即回答:
“有兩回他們想把我攔住來著,一次在桌布胡同,還有一次就在這兒,鎧甲街。不過我縱身一躍,過了圍墻。瞧,臉上不是劃了道口子嗎?”說到這兒,伊萬舉起蠟燭大叫一聲:“文學弟兄們!(他那沙啞的聲音又變得堅定了,他也更加激動起來。)大家請聽我說!他又出來了!快逮住他!不然要出大亂子的!”
“什么?什么?他說些什么?誰出來了?”四面八方七嘴八舌地問。
“顧問呀,”伊萬回答,“就是他,就是他,剛才在長老巷,把親愛的別爾利奧茲殺害了。”
這時人們紛紛涌出大廳,來到露臺。人群朝伊萬的燭光聚過來。
“勞駕,勞駕,說清楚點好嗎?”伊萬耳邊輕輕響起一個彬彬有禮的聲音,“請您談談,怎么殺害的?誰殺害的?”
“外國顧問呀!一個教授,是個特務。”伊萬環顧著大伙兒。
“他的名字呢?”耳邊那聲音又輕輕問。
“就是名字不知道!”伊萬傷心地嚷,“要知道名字就好了!他的名片我沒看清……只記得第一個字母是W,名字以W打頭!以W打頭是什么名字呢?”伊萬一只手捂住前額,自問一句,忽又喃喃,“維,維,瓦……沃……瓦什奈?瓦格涅?懷涅?維格奈?文特?”伊萬緊張得頭發都滑到了前額上。
“沃爾夫?”一位女士同情地喊。
伊萬勃然大怒。
“蠢貨!”他大叫一聲,目光搜尋著這位女士,“這跟沃爾夫有什么相干?沃爾夫一點用不著負責!瓦……沃……不行,這樣想不起來!公民們,聽我說,馬上給民警局打電話,讓他們派五輛摩托,架上機槍,去抓教授。別忘了告訴他們,這一伙還有兩個同案犯:一個是穿花格衣服的瘦高個兒,戴副破夾鼻眼鏡;還有一個,是只胖乎乎的黑貓……我先得把格里鮑耶陀夫仔細搜查一下,沒準就藏在這兒!”
伊萬立刻變得焦躁不安,他推開周圍的人,揮舞著蠟燭,濺了一身蠟油,又鉆到桌下去察看。這時就有人喊:“把大夫找來!”接著,一張溫柔的、營養充足的、肉乎乎的臉出現在伊萬面前,胡子刮得干干凈凈,帶著角質框眼鏡。
“流浪漢同志,”這張臉的口氣一本正經,“請安靜!我們敬愛的別爾利奧茲同志去世使您受到了刺激,我們大家都非常清楚這一點。您需要安靜。同志們這就送您去睡覺,您會安然入睡的……”
“你,”伊萬把牙一齜,打斷了他,“一定得抓住那個教授,你懂不懂?克列金,干嗎你要跑來跟我說這些蠢話?”
“流浪漢同志,請原諒……”這張臉憋得通紅,連連后退著回答。他已經在懊悔干嗎要攪到這檔子事里頭來。
“不,不,不!別人還情有可原,你我可沒法原諒。”伊萬壓低嗓門狠狠地說。
他一咬牙一咧嘴,迅即把蠟燭換到左手,掄起胳膊,照這張神情關切的臉猛摑了一掌。
大伙這才想到應該把伊萬抱住,于是朝他撲了過去。蠟燭熄滅了,臉上的眼鏡飛了起來,頓時被踩得粉碎。伊萬發出一聲可怕的戰斗吶喊,開始奮力掙扎。喊聲響徹了整條林蔭路,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桌上的杯盤噼里啪啦摔得滿地,女人們在吱哇亂叫。
正當侍者們用毛巾捆綁詩人時,雙桅艦長同門衛在衣帽間作了一次談話。
“你沒見他只穿一條襯褲嗎?”海盜冷若冰霜地問。
“阿爾奇巴德·阿爾奇巴多維奇,”門衛怯生生地說,“我能不讓他進來嗎?他也是莫斯科文協的會員不是?”
“你沒見他只穿一條襯褲嗎?”海盜又問。
“對不起,阿爾奇巴德·阿爾奇巴多維奇,”門衛滿面通紅,“我能有什么辦法?我也知道露臺上坐著女同志……”
“女同志不女同志倒無所謂,女同志根本不相干,”海盜眼中冒出的火簡直要把門衛燒成灰,“可是對民警來說這可不是無所謂!一個人如果想穿著內衣在莫斯科大街上逛,那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讓民警押著走;他也只有一個地方可去,那就是民警分局!你如果還算個門衛,就應該知道,見到這種人,片刻也不該遲疑,馬上鳴笛報警。你聽,你聽聽,露臺上出了什么事?”
驚得呆若木雞的門衛立時耳中聽到露臺上傳來的一陣陣咆哮聲、杯盤稀里嘩啦的落地聲和女人們的尖叫聲。
“就這件事對你該如何處置呢?”走私犯問。
門衛的臉漲成了黑紫色,眼球子也定住了。眼前那梳成分頭的黑發,仿佛真的扎上了一條火紅的緞帶。白襯胸和燕尾服消失了,皮帶上仿佛真的插上了手槍。門衛覺得自己仿佛已被吊上了船桅的頂部,依稀親眼見到自己被勒得吐出了舌頭,腦袋毫無生氣地耷拉在肩上。他甚至聽到了船舷外的海浪聲。門衛已是雙腿發軟,這時虧得走私犯對他大發慈悲,收卻了那兩道犀利的目光。
“注意點,尼古拉,下不為例!咱這個餐廳,可不想白養活你這樣的門衛!還是請到教堂當門衛去吧。”長官說完這話,立即迅速準確、毫不含糊地下達了命令:“把酒柜上的潘杰列伊找來,再找個民警來。搞份現場筆錄,要輛車,送精神病院!”隨著又加上一句,“鳴警笛!”
一刻鐘后,不僅在餐廳,而且在林蔭路,在窗戶面向餐廳花園的所有樓房里,至為驚訝的人們看到,潘捷列伊、門衛、民警、男侍者和詩人柳欣,從格里鮑耶陀夫大門里抬出一個像洋娃娃般用布片包得緊緊的年輕人。此人流著眼淚,掙扎著朝柳欣身上啐吐沫,罵得整條林蔭路都聽得一清二楚:
“狗娘養的!……狗娘養的……”
卡車司機惡狠狠地打著了火。馬車夫在一旁勒馬待發,用淡紫色的韁繩抽著馬屁股,喊著:
“上這輛車吧!精神病院我去過!”
四周人聲鼎沸,都在紛紛議論這空前的怪事。簡而言之,這是一場令人惡心、招人厭惡、引人入勝的、下流的毆斗。直到卡車拉著倒霉的伊萬、民警、潘杰列伊,還有柳欣駛離了格里鮑耶陀夫大門,這場風波才告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