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如果是“十分”,我渴望這樣度過
- 用五六分的力氣,過剛剛好的人生
- 馬一帥
- 14642字
- 2018-04-09 18:22:49
人生如果是十分,我渴望這樣度過:三分是遙不可及的理想,三分是別人口中不爭的現實,三分是自己無所畏懼的追求,剩下一分就留給偶爾的忐忑不安、頹廢消極或怠慢逃避。
1.從童年到老年,誰都無法否定夢想
人們對夢想總是持一種鄙夷或不屑的態度,但實際上,從童年到老年的所有人,誰都無法否定夢想。
曾有三名瓦工,在炎炎烈日下同樣辛苦地建造一堵墻。一個行人問他們:“你們在干什么?”
“我在砌墻?!币蝗舜鸬?。
“我干1小時活,掙5元工錢?!钡诙€瓦工答道。
行路人又稍向前走了幾步,來到第三個瓦工面前,提出相同的問題。第三個瓦工仰望著天空,以富有夢想的表情凝視著遠方,答道:“我正在修建一座大教堂,一座對本地區產生巨大精神影響的、能夠與世長存的教堂。”
多年以后,前兩個瓦工庸庸碌碌,無甚作為,還在砌墻,而第三個瓦工則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建筑工程師。
對于一個人而言,在確定目標之前,很難向前邁進。沒有目標的人,只能在路上不斷地徘徊,就像拉磨的驢子,結果只能是漫無目的地生活。
早期的登月人埃溫德·奧爾德林在登月成功后,曾一度精神崩潰。事后他在一本書中寫道,導致他精神崩潰的原因是他忘了登月之后仍然要活下去。登月,人類多少世紀以來的夢想,在他那里實現了,人生到此還能有什么追求呢?失去生活的目標,正是他無法生活下去的原因。
許多人認為目標制定出來了,就可以安心躺下睡覺了,但事實上,制定目標不應該只有一次,周圍的情況在變,個人的觀點也在變,制定出來的目標也應該時時加以檢查,以發展的眼光來評估。花一些時間來考慮、評估、修正自己的目標是十分必要的。不要讓工作累壞了頭腦,也不要讓自己看不清目標。要記住,調整好目標和努力一樣重要。
如果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整個人陷在黑暗當中,不知道哪里才是方向。人生要有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個年度的目標,一個月份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越直接,他進步得就越快,對社會也就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標,再加上矢志不渝的努力,沒有什么不能成為現實。
如果將心理學家的結論用哲人的語言來表達,那就是,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靈,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動力,偉大的目標塑造偉大的人物。
一次,考克斯和約翰一起進行了一次凌晨穿越倫吉提大平原的飛行。景色非常優美,他們能看見大象、獅子和大群羚羊穿過整個平原。
“羚羊的數量這么大,真是一件好事?。 彼麄兊姆侵迣в巫⒁獾剿麄冋⒅且淮笕毫缪驎r。說道,“否則,這個物種很快就會滅絕?!?
考克斯問他為什么這么說,他笑了,然后指著一頭停止奔跑的羚羊說:“你將會注意到那頭羚羊跑不了多遠了。它停下來不是因為意識到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也不是因為它累了,是因它太愚蠢以至于忘記了當初它為什么要奔跑。它發現了天敵,本能地逃開,開始向相反的方向跑。但是它忘記了是什么促使它奔跑,甚至有時候是在最不適當的時候停下來。我曾經看見它就停在天敵旁邊,有時甚至向某個天敵走過去,似乎它已經忘記了這是同一種在幾分鐘以前讓自己驚慌失措的動物。它就差沖上去說:‘嘿!獅子先生,你餓了嗎?在找午餐嗎?’如果不是有一大群羚羊的話,我想這整個種群將在幾個星期之內被消滅干凈?!?
當時,考克斯在熱氣球上盡情地嘲笑那些羚羊,而在這次飛行結束以前,他有了一個很有趣的想法——在現實的商業世界中,同樣的現象是經常出現的。
很多人有規律的舉動是不是讓你想起了那些羚羊?他們有不錯的主意,他們為自己設立了一個目標,而且為這個目標努力了一天或者僅僅半天。也許他們只是謹慎地四處溜達了40分鐘罷了。40分鐘以后,他們發現自己并沒有達到目標。然后他們就會對自己說:“嘿,這太難了,比我想象的難多了?!苯又麄兙蜁T谀抢镆粍硬粍?。
為了避免羚羊思維,你必須確定一個目標,然后堅持不懈地向它努力,這時候你會不想在路上停下來;而且當你的天敵逼近的時候,你當然更不想停下來。每天工作結束的時候,你必須好好總結一下,并且問自己:“距離我為自己設定的主要目標,今天我又近了多少?”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真實回答是,今天你沒有為達到目標做出什么有意義的行動,也就是說今天你停在路上,那么你必須決心從明天開始讓自己振作起來。
2.現實不是逆來順受,而是要主動承受
每個人其實都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關鍵看我們肯不肯為這個機會付出代價,如果我們視而不見,那么就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總是逆來順受地工作,不如主動承擔工作中的義務,主動承受生命旅途上的痛苦,這個機會就在主動承擔的過程中出現,也靠我們主動承擔來抓住。
一個具有成功潛質的人,在他受到任何打擊的時候,他總能保持一份氣定神閑、不氣餒不放棄的精神,在困境中繼續向前,抓住光明,尋找機會,最終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成績。
金水泉的右腿因先天性小兒麻痹癥萎縮無力,他并沒有為此長吁短嘆,也并沒有覺得老天爺對于他是多么不公,而是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去獲得與正常人平等的機會。他在蕭山第二印刷廠跑供銷業務的時候,就是憑借著自己不服輸的精神,使得自己的業務量在全廠數一數二。
后來,他的事業有了一定的基礎,生活日漸好轉起來,卻突然發生了一次意外事故,左腿被壓斷。為此,他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同時背上了一萬多元的債務,他的人生仿佛滑落到了最低谷。
但是,他此刻卻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借款創辦彩印包裝廠。建廠之初,他由自己的妹夫騎自行車載著他,一家家上門去找客戶。經過不懈的努力尋找客戶,把關質量,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就還清了所有債務。
這個世界上總有比我們更加不幸的人。當我們顧影自憐時,比我們更加不幸的人可能正在用樂觀的態度接受命運的洗禮,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向著命運挑戰。處境相同的兩個人,逆來順受的那個可能淪落成了乞丐,主動承受的那個卻有可能有所成就。
有人說:“一個人如果一輩子不遇到些事情,有可能永遠是平凡的人。”然而,很多“遇到事情”的人有可能會選擇逆來順受,在這些“事情”中沉淪;只有當他選擇勇敢地主動承受的時候,他才能夠成為不平凡的人。
1960年的1月,安東尼·布爾蓋斯40歲的時候,得知自己患了腦癌,醫生預言他只能活過當年夏天了。由于破產,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留給自己的妻子琳娜,而她馬上就要成為一個寡婦了。雖然布爾蓋斯明白他的生命即將凋零,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須和命運搏斗。
布爾蓋斯雖然靠做生意維持生計,但他從小就有寫作的愛好,為了給妻子琳娜留點錢,他開始嘗試寫小說。他不知道自己寫的東西能否出版,然而他別無選擇。
那段時間,布爾蓋斯拼命寫作。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前,他竟然不可思議地完成了五部小說——這個數字接近英國小說家福斯特畢生的創作,兩倍于美國小說家塞林格的創作。對于這一驚人的小說產量,布爾蓋斯事后把它歸功于自己只想盡可能多地寫,以期能用稿費為妻子留些錢。
然而最后,布爾蓋斯并沒有死。癌細胞正逐漸消失,他的病情得到了緩解。從此之后,小說創作成為布爾蓋斯畢生的職業。他一生寫了70多部書,算得上是一個極為高產的作家,其中《發條橙》是他的代表作。然而如果沒有那個可怕的死亡預言,他也許根本就不會從事寫作。
遇到事情,如果我們逆來順受,只抱著消極的心態抱怨命運不公,那么,我們將變得更加平庸。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他們因為不甘平庸,所以選擇奮斗。著名的推銷員喬·吉拉德在35歲的時候,他依然不能養活自己的妻子兒女,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選擇承受生活中的一切壓力,最終在汽車銷售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選擇主動承受其實就是選擇讓挫折打磨自己。俞敏洪說過:“成功是磨出來的。”在困境中,如果我們連主動承受的勇氣都沒有,那么成功就永遠不會到來。生命中的每段經歷,都蘊藏著一個自我提升的機會,我們選擇相信自己,就一定會有所成就,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3.肯定自己,感受直達靈魂的微笑
人在個體上存在差別——體力有強弱之別,智力有高低之分。這是因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難免會產生強弱差異。在這種有形無形的劃分中,我們也有意無意地把自己擺放在一個特定的等級上,這樣,難免就會有人自信,有人自卑。
難道強弱真的就這樣一成不變嗎?
一匹掉隊的斑馬不安地四處張望著。一只餓了一天的獅子發現了這匹斑馬,于是它借著草叢的掩護,潛行到了斑馬后面。斑馬還沒有發現,獅子突然閃電般地躥出去,沖向那只斑馬,斑馬這時才知道危險臨近,它本能地閃躲獅子的攻擊。
獅子第一回合撲了個空,轉身再度撲來,斑馬拔腿狂奔,閃進一處灌木叢里。在灌木叢里追逐獵物可不是獅子所長,它在外面搜尋了一會兒,低吼幾聲,蹣跚地回到原來的土丘上。
這是一場模擬出來的草原競爭。雖然是模擬,卻是事實——獅子是草原上的強者,很多動物根本不是它的對手。還有些動物,一看到它就四肢無力,癱在地上等待生命的結束。
和獅子比起來,斑馬是弱者;除斑馬之外,草原上還有許多弱者,可是,這些弱者至今仍然存在??梢?,在動物的世界里,沒有絕對的強者和弱者,強弱只是相對的。這是一種生態平衡,也可以這么說,在動物世界里,弱者也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人的世界里,也沒有絕對的弱者。在田徑場上,跑得快的便是強者;在考場上,分數高的便是強者!可是,田徑場上的強者并不一定是考場上的強者,考場上的強者也不一定是商場上的強者!因此,所謂的“優勝劣汰”只描述了一部分的真實,這句話并不是真理,如果錯誤地理解它,那么自認為“弱者”的人就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了。
強者和弱者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二者的心理狀態也完全不同。強者心態的基本出發點是“競爭”——一張餡餅誰能搶到就屬于誰,而弱者心態的基本出發點是“平等”——一張餡餅應該大家平分,倚強欺弱是不道德的。一個具有強者心態的人,其基本標志就是有向更強者挑戰的雄心。
當遭遇挫折或者失敗的時候,弱者喜歡找比自己差或者渺小的人或事物作參照物,以此安慰自己還不是最差的一個。強者則相反,他們會找比自己更強大、更有深度的人或事物作為參照物,以認清自己渺小和不足的地方,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并振作起來。
1946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汽車小廠“豐田”立下雄心,制訂了向當時的汽車王國——美國挑戰的計劃。作為戰敗國,“豐田”公司在資金上、技術上還不能與實力雄厚的美國汽車大公司相比,而且在1949年以前,駐日本盟軍司令部還禁止日本制造汽車,但這些都沒有阻止日本人向美國汽車發起挑戰的雄心。30年后,日本“豐田”汽車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名牌。
日本“尼康”公司原是生產軍用望遠鏡的軍工企業,日本戰敗后不得不“軍轉民”,開始轉產民用照相機。當時世界上的照相機王國是德國,“尼康”公司就把自己的產品定位于趕超德國照相機。30年后,日本照相機擊敗德國照相機。可以說,現在世界上的高檔照相機有90%都是日本產品。瑞士曾是世界上的手表王國,日本的“精工”等公司又把產品目標放在趕超瑞士手表上,后來成為世界第一手表生產國。
總之,在社會生活中,實力最強的不一定是生存能力最強的。只要存在競爭和無數的競爭對手,實力最強的也可能最先消亡,而實力最弱的如果能夠覓得良機,也極有可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在職業生涯中,能力最優者也未必就會成就事業,因為其面臨的競爭最多,在不斷的反復博弈中,最終可能會由于其他原因敗下陣來。而能力弱者如果能潛心修煉,也有可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弱者,他們總是不停地抱怨。而強者幾乎從來不向別人抱怨,他們認為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弱者與強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弱者的嘴巴比行動能力強,而且二者幾乎成反比;強者的行動能力也沒有嘴巴強,但二者的差距不會太大。
每一片樹葉都有正反兩面,平滑光潔的正面迎著太陽,吮吸陽光雨露,使樹木煥發勃勃生機,欣欣向榮。其實人也一樣,有陽面和陰面,不要總是向著陰面悲觀嘆息,只要轉過身來,肯定自己,你就會心生陽光,迎接你的就是一個光輝燦爛的世界。
有一個小男孩,剛出生就被父母遺棄了,一直生活在孤兒院里。他非常悲觀,總是無精打采地問院長:“院長,你說人活著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長總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長交給小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著這塊石頭到菜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第二天,小男孩就拿著石頭來到市場上,找了一個角落蹲下來。沒多久,就有不少人對他的石頭產生了感興趣。第一個人說:“小孩,3個金幣賣不賣?”
另一個人則說:“我出5個金幣!”第三個人大喊:“賣給我,我愿意出10個金幣!”價錢越抬越高,小男孩其實已經動心了,10個金幣對他來說是多大的一筆財富??!可是,小男孩牢牢記著院長的話,怎么也不肯賣。
回來后,小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了這天的事情,院長說:“明天你再拿到黃金市場去賣。”
第三天,在黃金市場上,有人竟然肯出比昨天高10倍的價錢來買這塊石頭。小男孩還是沒有賣。
第四天,院長叫小男孩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又長了10倍,而且由于小男孩怎么都不肯賣,一傳十,十傳百,這塊石頭竟被傳為“稀世珍寶”。
最后,小男孩興沖沖地捧著石頭回到孤兒院,把這一切都告訴了院長,他問:“為什么會這樣呢?它只是一塊很普通的石頭??!”這回院長沒有笑,他望著孩子慢慢說道:“孩子,其實生命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價值。這塊不起眼的石頭,僅僅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竟被傳為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嗎?只要你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你活著就是有價值的啊?!?
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位幸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
一種商品的價值是通過它的價格體現的,而人的價值卻是由態度來決定的。用積極的態度肯定自己,你就會擁有積極的人生;用消極的態度否定自己,你最終只能擁有消極的人生。
肯定自我的需要常常會受到自卑和自我意識的破壞,最佳的解決方法就是積極地行動起來,建立強大的自尊。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信,而要勇敢地肯定自己。
大家都知道貝多芬是個世界聞名的音樂家,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貝多芬在學習小提琴的時候也有過失敗的經歷。當時,他寧可拉他自己創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批評他說:“你以后肯定當不了作曲家?!?
歌劇演員卡羅素的聲音為很多人熟悉。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對他的評價則是:“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指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獵、捉狗捉蟲子的?!边_爾文自己也曾說過:“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愛因斯坦直到4歲時,才學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睘榇耍辛送藢W的經歷。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讀大學時表現并不突出,他的化學成績在全班同學中排到最后。
牛頓在小學時成績很糟糕,曾被老師和同學嘲笑為“呆子”。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評價他說:“既沒有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試想,上述成功者如果不是堅持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世界上豈不是會少了很多璀璨的名人大家。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判斷,找準自己的位置,該堅持的時候一定要堅持,也許再走一步就是一片艷陽天!有關研究結果揭示出,那些積極肯定自己、激發生命潛能的人,正是可以在人生中得到豐厚回報的人。
劉墉先生說過:“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偉人,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內心的強大,能夠稀釋一切痛苦和哀愁;內心的強大,能夠有效彌補你外在的不足;內心的強大,能夠讓你無所畏懼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過所有的建筑和山峰!”
在生活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令人煩惱的事情和不計其數的對手。于是,我們開始絞盡腦汁地想著與這些對手較量。在這些較量中,有些人成了我們的朋友,有些人成了我們的“敵人”。然而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總是忽略那個最大的“敵人”和朋友——自己。
其實,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我們只有用積極的態度不斷地肯定自己,才能在一次次感受失敗的苦澀后戰勝自己、超越自己,使生命在行走的年輪中感受激情,感受成功,感受自己那直達靈魂的微笑。
4.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
改變周圍的環境,想必是很多人都有過的夢想。比如,我們會抱怨周圍的衛生環境太差了,但是看到遍地的垃圾,自己也會把手里的廢紙隨手一丟,還會安慰自己說反正已經臟成這樣了,也不多一張廢紙。也許,大多數人和你抱著同樣的想法,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從改變自己做起,衛生環境不就改觀了嗎?
面對一大片環境,作為個體,我們是無能為力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很久以前,人類都是赤腳行走的。一位國王去偏遠的鄉間旅游,路上有很多碎石頭,把他的腳硌得生疼,他大怒,回到皇宮后,就下令將國內所有的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覺得這樣做,不僅自己不再受苦,全國老百姓也都可以免受石頭硌腳之苦了。
愿望是好的,問題是哪里來那么多牛皮?就算把全國所有的牛都殺了,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這還沒有算上用牛皮鋪路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但既然是國王的命令,誰都不敢說個“不”字。
就在大家為此發愁的時候,一個聰明的大臣大膽向皇帝諫言說:“國王??!為什么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么多頭牛,花費那么多金錢呢?您何不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雙腳,這樣不就免受石頭硌腳之苦了嗎?”
國王一聽,當下醒悟,于是立刻收回命令,改用這位大臣的建議。據說,這就是現代“皮鞋”的由來。
可見,想改變世界,很難,而改變自己則容易得多。與其改變全世界,不如先改變自己。當你改變了自己,你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著改變了。所以,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變,那么第一個必須改變的就是自己。
在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圣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這樣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沒有受到任何限制,我夢想改變整個世界。
“當我漸漸成熟明智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是不可能改變的,于是我將眼光放得短淺了一些,那就只改變我的國家吧!但是這也似乎很難。
“當我到了遲暮之年,抱著最后一絲希望,我決定只改變我的家庭、我親近的人——但是,唉!他們根本不接受改變。
“現在在我臨終之際,我才突然意識到:如果起初我只改變自己,接著我就可以改變我的家人。然后,在他們的激發和鼓勵下,我也許就能改變我的國家。再接下來,誰知道呢,或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
當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環境的時候,尤其是環境不利于我們的時候,就改變自己,這是一種智慧,一種策略。
《伊索寓言》中有一個故事:一陣狂風,把一棵大樹連根拔起。大樹看到旁邊池塘里的蘆葦就問:“為什么這么粗壯的我都被風刮斷了,而這么纖細的你卻什么事也沒有呢?”蘆葦回答說:“我知道自己軟弱無力,就低下頭給風讓路,避開了狂風的沖擊;而你卻拼命抵抗,結果被狂風刮斷了?!?
我們應該活得像蘆葦,盡管軟弱,但有智慧。面對狂風卷來,不是試圖與之對抗,而是伏下身子,低頭彎腰,化險為夷。更重要的是,積蓄力量,在機會到來之時,進行全力沖刺。
劉虹大學畢業時國家仍然分配工作,她被分配到了一個偏遠的小山區當教師,不僅條件差,工資更是少得可憐。其實,劉虹在校成績不錯,擅長寫作,還曾擔任過學校文學社的社長?,F在被分到這樣一個破地方,她整天憤憤不平,對工作沒有熱情,連一向愛好的寫作也沒了興趣。整天琢磨著“跳槽”,幻想能有機會調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拿到一份優厚的報酬。兩年過去了,她的工作沒有任何起色,寫作也荒廢了,她也變得郁郁寡歡。
這天,學校開運動會,連附近的村民都來觀看,小小的操場被圍得水泄不通。她來晚了,站在后面,踮起腳也看不到里面熱鬧的情景。這時,身旁一個很矮的小男孩兒吸引了她的視線,只見他一趟趟地從遠處搬來磚頭,在那厚厚的人墻后面,耐心地壘著一個臺子,一層又一層,足足壘了半米多高。他剛登上臺子,就沖劉虹粲然一笑,掩飾不住的是成功的喜悅和自豪。
剎那間,劉虹的心震動了一下,操場上的環境已經不能改變了,自己只是站在外面唉聲嘆氣,抱怨自己來晚了。而小男孩兒,卻懂得壘一個臺子,改變自己的高度,去欣賞比賽。她一直在抱怨被分的地方是多么差勁,但是卻不曾想到改變自己,她為自己以前的做法感到慚愧。
從此以后,她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很快,她便成了遠近聞名的教學能手,編輯的各類教材接連出版,各種令人羨慕的榮譽紛紛而至。兩年后,她被調至自己頗喜歡的一所中專任職。
自然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不斷調整自身適應環境,人才能獲得巨大發展。
5.擴大內心的格局
人生總有這樣的時刻:走到某一步,好像突然被“卡”住了,怎么也走不出去。
眼前的一念一境,仿佛具有超凡的“魔力”,使你無法走到另外一個階段。這就是佛家所謂的“局”。所謂“當局者迷”,“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人受限于眼前之“局”,昭示著人生的大被動。這種“卡”跟“限”,可能體現在外在,即環境的制約,也可能體現在內在,即人的心情、信念、價值、智慧、膽識等的限制。
但是歸根結底原因都在內在。因為即使是環境的制約,只要你勇于將眼界拓寬,到更廣闊的空間里去,外在的制約也會消失。
1890年,工程師杰拉德·飛利浦將一座破產的工廠買下,生產碳絲燈泡。
但是他只懂技術,不善經營,到了第四年,就再也經營不下去了,打算把工廠清產出售,但別人只肯出極低的價錢。這時,他21歲的弟弟安東·飛利浦出山。安東一上任就做出十分重要的決定:跳出狹小的荷蘭,到面積廣大、人口眾多但還處于落后地方的俄國去!
一到俄國,他就得到了極好的機會:不僅市場廣闊,而且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正開始促進俄國的現代化。所以他的新產品一下子便得到了俄國人的青睞。當他把得到50000個燈泡訂單的電報打回荷蘭時,他哥哥根本不相信,甚至打電報詢問:“是否5000個之誤?”飛利浦公司后來終于成為了聞名世界的大公司。
一位哲人說:“人生是一場盛宴,絕不只是一道好菜?!?
確實,生活比我們所感受的要廣闊得多,尚有更多、更新的體驗有待探索,許多更好的東西有待我們去嘗試。
遺憾的是:許多人總是看不到這一點,或者,小得即喜,不去進一步開拓,或者,認定現有的狀況就是永遠的狀況,即使一點也不滿意,也甘于“認命”。
這樣的人生,不要說對盛宴毫無感覺,甚至連一道好菜也品嘗不到。
正如《菜根譚》中所講的:“德隨量進,量由識長。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識?!狈g成我們今天的話,就是:有什么樣的人生格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結局。
幾個人在岸邊巖石上垂釣,一旁有幾名游客在欣賞海景之余,圍觀他們釣上來的魚,口中嘖嘖稱贊。
只見一個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來一條大魚,約三尺來長。落到岸上后,那條魚依然騰跳不已,釣者冷靜地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回海中。
圍觀的眾人發出一陣驚呼,這么大的魚猶不能令他滿意,足見釣者的雄心之大。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是一條兩尺長的魚,釣者仍是不多看一眼,解下魚鉤,便把這條魚放回了海里。
第三次,釣者的魚竿又再次揚起,只見釣線頂端鉤著一條不到一尺長的小魚。圍觀的眾人以為這條魚也將和前兩條大魚一樣,被放回大海,不料釣者將魚解下后,小心地放進自己的魚簍中。
游客中有一人百思不解,追問釣者為何舍大魚而留小魚。
釣者經此一問,回答道:“哦,那是因為我家里最大的盤子只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
舍三尺長的大魚而寧可取不到一尺的小魚,這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取舍,而釣者的唯一理由竟是因為家中的盤子太小,盛不下大魚!
在我們的生活經歷中,其實也存在許多類似的例子。例如,很多時候,我們有一番雄心壯志時,就習慣性地提醒自己:“我想得也太天真了吧,我只有一個小鍋,煮不了大魚?!?
因為自己背景平凡,而不敢去夢想非凡的成就;因為自己學歷不高,而不敢立下宏偉的大志;因為自己自卑保守,而不愿打開心門,去接受更好、更新的信息……凡此種種,我們畫地為牢、故步自封,既挫傷了自己的積極性,也限制了自己的發展,造成了一輩子的平庸無能。
那些人生篇章舒展不開,無法獲得大成就的人,大多是沒有大格局的人。所謂大格局,就是以長遠的、發展的、戰略的、全局的眼光看待問題,以博大的胸襟對待人和事。對一個人來說,格局有多大,這輩子的成就就有多大。那些想成大業的人需要高瞻遠矚的視野和不計小嫌的胸懷,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大氣魄。古今中外,但凡成就偉業者,他們都是一開始就從大處著眼,一步步構筑他們輝煌的人生大廈的。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盤棋,那么人生的結局就由這盤棋的格局所決定。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就如在對弈中的舍卒保車、舍車保帥、飛象跳馬等種種棋著一般。相同的將士象,相同的車馬炮,卻因為下棋者的布局而結果大不相同,輸贏的關鍵就在于我們能否把握住棋局。要想贏得人生的這盤棋局,就應當站在統籌全局的高度,有先予后取的度量,有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方略與氣勢。棋局決定著棋勢的走向,我們掌握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大局勢。
通過規劃人生的格局,對各種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才可能更容易地獲得人生的成功,理想和現實才會靠得更近。人生每一階段的格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個臺階,只有一步一步地認真走好,才能夠到達人生之塔的頂端。
所以,擴大自己內心的格局,去構思更大、更美的藍圖。我們將會發現,在自己胸中,竟有如此浩瀚無垠的空間,竟可容下宇宙間永恒無盡的智慧。
6.不要站在現在的高度,去批判過去的自己
我們之所以對以前的某個錯誤耿耿于懷,遲遲不肯原諒自己,多半是因為我們為之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可是,不能原諒又能如何?代價不能再挽回,但是我們的心情可以回轉,也需要回轉,因為生活還要繼續。
安雅寧進入公司剛剛一年,因為表現優秀,很受領導器重。她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出成績來。一次,上級領導要她負責一個企劃案,為一個重要的會議做準備,還透露說如果這次企劃案能贏得客戶的認可,她將有可能被調到總公司擔任更重要的職務。對安雅寧來說,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她非常賣力,每天都熬夜準備這份企劃案。
可是,到了開會的那天,安雅寧由于過度緊張,出現了身體不適,腦子一片混亂,甚至沒有帶全準備好的資料,發言的時候詞不達意,幾次中斷。會議的結果可想而知……
失去了一個這么好的機會,安雅寧為此懊惱不已。之后,由于她的狀態一直不好,又有過幾次小的失誤,她對自己更加不滿。以前自信的她,現在忽然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工作,不然為什么老是在關鍵時刻出錯呢?她開始懲罰自己,經常不吃飯,想通了又暴飲暴食,或者拼命地喝酒。
安雅寧的情緒越來越不好,領導找她談過幾次話,寬慰她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人應該向前看。雖然她的情緒漸漸穩定了下來,但是她還是不能原諒自己,沒有心情做好手中的事情,以致對工作失去了當初的信心。最后,她不得不遞交了辭呈。
很多人在犯錯之后,不能原諒自己,甚至憎恨自己,進而影響到現在乃至未來做事的心情。如果憎恨過于強烈,就無法洗心革面,無法看到希望的曙光。不如反過來想一想,錯誤既然已經犯下了,再懲罰自己有什么用呢?而且你已經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什么還要搭上現在和未來呢?
當我們為曾經的錯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后,為什么不能原諒自己呢?只有原諒自己,才能重新調整心情,開始新的生活。而那些無法原諒自己,始終對自己的過去耿耿于懷的人,是得不到人生幸福的。
一位女士結婚3年,生下一個又白又胖的小男孩兒,家人皆大歡喜。尤其是一直生活在農村的公公婆婆更是笑得合不攏嘴,買了一大堆東西來看孩子。她當然也是高興得很,想著一定要養育好孩子,以報答公公婆婆和丈夫。
可是,孩子剛剛滿月的一天夜里,之前由于孩子一直哭她未能休息好,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她也很快進入了夢鄉??墒?,也許是她太累了,睡得太熟了,被子蒙住了孩子的頭,她居然沒有發現。等她發現的時候,孩子已經停止了呼吸。她頓時號啕大哭,大叫著:“是我害死了孩子!是我害死了孩子!”一連幾天幾夜不吃不喝,就這樣大喊大叫,任誰勸都不聽。
最后,她瘋了,整天抱著孩子的小衣服、小被褥,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嘴里絮叨著:“我有罪,我該死……”
出現這樣不幸的事,對于這樣的打擊,我們一般人一時確實難以忍受。但可怕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自己也為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就應該承認事實,接受事實,總結教訓,將自己從過去的痛苦中拯救出來。在神話里,連神靈都可以原諒自己,那么你我這等凡人為什么要和自己過不去呢?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事業道路能夠一帆風順,最好不要犯任何錯誤,其實這一觀念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只不過是人們自己的一廂情愿罷了?!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犯錯本來就是難以避免的事情。關鍵不在于你犯的錯本身,而在于你犯錯之后的反應。
常常聽一些人痛苦地說:“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笨墒牵辉徲秩绾??那等于把自己推入了一個永不見底的深淵,從此再也看不到希望和光明。而世上沒有“后悔藥”,誰也不能再改變過去,對自己的責怪只能加深自己的痛苦。
其實犯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失去了直視它的勇氣,更可怕的是我們從此失去做事的心情,以至于賠上了現在和未來。所以,切莫再抓住過去的傷疤不肯放手,趕快從自怨自艾的泥潭中跳出來,朝氣蓬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和事業中去吧!
只有真正從心底里原諒自己,才能驅走煩惱,讓心情好轉。學會原諒自己,不是給自己找借口,而是很平靜地分析我們過去的錯誤,從而在錯誤中得到教訓,做到“經一事,長一智”。
我們不僅要學會原諒別人,更要學會原諒自己。如果不能原諒自己,我們便會陷在失敗的泥潭里無法自拔;如果不能原諒自己,我們便會終日在自責中度過;如果不能原諒自己,我們便會失去自信,失去前進的勇氣。
7.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
有這樣三個有趣的故事:
他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外企白領,妻子也有非常不錯的工作。來深圳艱苦創業五年后,他由一個外地打工仔成長為一名企業精英,更讓他引以為豪的是,他不但在深圳創立了自己的事業,而且還購買了自己的住房。這一切看起來都很不錯,但他依舊煩惱重重。是什么事情讓他煩惱呢?他說自己總是生活在一種危機感中,不停地思考:將來如果失業了怎么辦?企業前景不好該如何?怎樣才能使將來有更好的發展?如果以后自己開公司,資金從何而來?這些問題令他坐立不安。
小林是一家餐廳的老板,她一直為生活中的思慮所困擾,以致精神時常處于恍惚之中。她擔憂店里的生意不好,她擔憂顧客是否滿意每一次的服務,她擔憂周邊餐廳的生意太好搶了自己的生意,她擔憂天氣不好顧客不來,她也擔憂天氣太好顧客都外出游玩,使得店里的東西賣不出去。她惶惶不可終日,擔憂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讓她身心疲憊不堪。小林覺得自己就像找不到歸路的羔羊,茫然地四處搜尋,卻不知道丟失了什么。
有一個人總覺得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癥,便跑去看醫生。醫生問他有什么癥狀,他說沒什么不舒服。醫生又問:“你最近食欲怎么樣?”他說很正常。“那你覺得自己得了癌癥的依據是什么?”醫生好奇地問道。他說:“我聽說癌癥的初期什么癥狀都沒有,我正是這樣啊!”
三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煩惱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想得太多。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比杞人憂天更可怕了。有一句老話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既然憂慮無濟于事,多想不如不想。
其實,現代人之所以煩惱焦慮,并不是真的遇到了無法解決的事情,而是因為“想得太多”。
因為“想得太多”,我們時常自以為是地擔心著原本沒有發生的事情,無病呻吟地抱怨著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問題,搞到最后,不但自陷絕地,甚至還危害到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俗話說,“憂能傷人,愁能殺人”。許多想得太多的人,因為心思太過沉重,很難體會到真正的人生樂趣。因此,當憂愁、擔心、哀傷等情緒如蛛網般纏上心頭時,請不要容它侵蝕你的心。如果你總是將一些沒必要擔憂的事,一遍又一遍地在腦中思來想去時,你的精神就會像不斷被拉扯的彈簧一樣,終有一天會被扯斷。
有一個年輕人,跑去向智者傾訴煩惱。年輕人說了很多,可智者總是笑而不答。等年輕人說完了,智者才說:“我來給你撓一下癢吧。”年輕人不解地問:“您不給我解答煩惱,卻要給我撓癢,我的煩惱與撓癢有什么關系呢?何況我并不需要撓癢!”
智者說:“有關系,并且關系大著呢!”年輕人無奈,只好掀開背上的衣服,讓智者給自己撓癢。智者只是隨便在年輕人的身上撓了一下,便再也不理他了。年輕人突然覺得自己背上有一個地方癢得難受,便對智者說:“您再給我撓一下吧?!?
智者于是又在年輕人的背上撓了一下??墒?,年輕人覺得這里剛撓完,那里又癢了起來,便求智者再給自己撓一下。就這樣,在年輕人的要求下,智者給年輕人撓了一上午的癢。
年輕人走的時候,智者問:“你還覺得煩惱嗎?”整整一上午,年輕人都在纏著智者給自己撓癢,居然將所有煩惱的事情都給忘記了。于是,他搖了搖頭說:“不煩惱了?!敝钦哌@才點頭笑著說:“其實,煩惱就像撓癢,你本來是不覺得癢的,但是如果你閑來無事,去撓了一下,便癢了起來,并且越撓越癢。煩惱也是一樣,本來你不覺得煩惱,只是你閑來無事時,去想了一些令自己煩惱的事,你便開始煩惱了起來,并且越想越煩惱?!?
年輕人似有所悟。智者接著說:“煩惱最喜歡去找那些閑著沒事的人,一個整天忙碌著的人,是沒有時間去煩惱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過,久別的朋友見面,大多會彼此在一起抱怨自己活得多累,每天忙忙碌碌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有時特別想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大哭一場,家庭的重擔、工作的壓力、人際的復雜,如大山般壓在心頭,讓人喘不過氣來,而唯一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卻都用來為明天的前途憂慮。
這些抱怨者,大多都是一些事業有成、有車有房、家庭美滿的人,別人羨慕他們都還來不及呢。而他們之所以活得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患上了“心靈擔憂癥”,而對付這種“病”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要想得太多。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白天若是想得太多,一天的工作生活就無法正常進行,甚至還會頻頻出錯;晚上若是想得太多,常常是夜不能寐,就算勉強入睡,第二天起來也是昏昏沉沉。其實,轉念一想,就算事情真的發生了,想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有一個年輕人到了服兵役的年齡,他被分配到了最艱苦的隊伍——海軍陸戰隊。年輕人為此非常地憂慮,幾乎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年輕人有個深具智慧的祖父,他見到自己的孫子整天都是這副模樣,便尋思著要怎樣好好地開導他。
這天,老祖父對這位年輕人說:“孫子,其實這沒有什么可憂慮的。就算是進了海軍陸戰隊,但到部隊里,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內勤職務,另一個是外勤職務。你有可能被分發到內勤單位,這就沒什么好憂慮的了!”
年輕人卻并不是這么樂觀,他還是憂心地問道:“那如果我被分發到外勤單位呢?”
老祖父:“那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可以留在本島,另一個是被分發到外島。你如果被分發在本島的話,那也沒什么可憂慮的呀!”
年輕人又問:“那如果我不幸被分發到外島呢?”
老祖父說:“那不是還有兩個機會嗎,一個是待在后方,另一個是被分發到最前線。如果你是留在外島的后方單位,也是很好的,也不用憂慮啊。”
年輕人再問:“那如果我被分發到前線呢?”老祖父說:“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只站站崗,平安退伍,另一個是會遇上意外事故。如果你只是站站崗,依然能夠平安退伍,這也沒什么可憂慮的!”
年輕人仍然問道:“那么,如果是遇上意外事故呢?”
老祖父說:“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受輕傷,可能把你送回本島,另一個是受了重傷,無法救治。如果你只是受了輕傷,被送回本島,也不用憂慮呀!”
年輕人最為恐懼的地方就是這里,他顫聲地問道:“那……如果非常不幸是后者呢?”
老祖父大笑起來,然后說道:“若是遇上那種情況,你人都死了,更是沒有什么可憂慮的!憂慮的倒該是我了,那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場面,可并不好玩喲!”
生活不可能像心目中所期望的那樣美好,它有酸甜苦辣,它有悲情苦楚,也有許多的憂慮。憂慮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未知世界的不了解,也來自于自身的擔憂和顧慮。許多煩惱本不存在,但是在多慮的情況下,任何情況都可能造成你的憂慮。
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誰都無法與宿命抗衡,誰都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我們倒不如順其自然,靜觀其變,并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只要無愧于心,此生就已無憾了。